- 前言
- 不同成長方式的運動選手
- 老虎伍茲透過刻意學習, 成為高爾夫球的好手
- 一萬小時定律: 專業能力來自長期高度專業化訓練.
- 費德洛則廣泛接觸運動, 最後專注在網球上
- 現今社會高度分工
- 有些領域需要很早起步的人才
- 在體育, 科技業和藝術中, 多方涉獵和投入比較容易成功
-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
-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
- 和善的學習環境:明確的規則, 反饋即時且確定
- 適合一萬小時定律
- 下棋或是高爾夫球
- 這些領域往往容易被機器取代
- 不友善的學習環境: 規則模糊, 沒有重複模式, 反饋不明顯, 不即時
- 好比財經, 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 這些領域AI 通常表現普通,
- 經驗往往會成為阻礙, 好比鴻溝效應
- 領域專家往往具備多項目專精, 能夠觸類旁通.
- 教育不能只教專業, 得培養抽象思考能力
- 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智力測驗上人類一代比一代高
- 現代人有更好的抽象思考和分門別類的能力
- 現代人的工作需要觸類旁通
- 把知識應用到新的狀態和領域去解決問題
- 有趣的是, 非工業化環境的人, 比較不會苦於愛斌浩斯錯覺.
- 見樹不見林 vs 見林不見樹.
- 現代人偏向以科學分類來看待世界, 而不是以自身經驗
- 認知更具彈性
- 分類過的概念, 具更被使用上的靈活性.
- 學業成績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是正比,
- 專業化社會的知識性壕溝, 不鼓勵全面的思考能力.
- 跨領域思考能力往往比專業更重要.
- 運算思維: 用抽象拆分的思考, 處理複雜龐大的問題, 以適當方式表述問題所在.
- 費米式思考, 拆解問題, 憑有限的所知解題
- 舉例:紐約的調音師有幾個?
- 真正的音樂奇才, 皆非刻意練習而來
- 音樂領域適合刻意練習, 但成功的音樂家, 多半都練了超過三種樂器.
- 多方探索直至找到心儀的樂器, 之後才大量練習.
- 太早刻意練習的缺點
- 規範太多, 會抹煞不容易培養的創意被
- 多元學習有助於創造抽象模式
- 立竿見影的學習, 反而欲速則不達
- 有效的學習是建立關聯, 而非找出規則
- 找出規則對展示成績很有幫助
- 有關聯的知識, 在腦內保持的比較長久, 更具備高度抽象程度
- 給出效應
- 遇到問題時, 先別看答案, 嘗試去解答
- 即使答案錯誤, 也可以拉高修正效應: 在知道正確答案之後學得更好
- 在刻意練習間, 刻意不練習
- 刻意製造練習中的間隔, 以求難度提高.
- 吃力地去練習, 有助於形塑長期記憶
- 如同刻意練習一樣, 要在有難度的環境下練習.
- 交叉練習有助於歸納推理
- 不同例子混合並陳, 更容易學到抽象概括
- 解決難題, 與其鑽牛角尖, 不如大破大立
- 善用類推, 不同領域且是越抽象的類推效果越好
- 善用局外觀點, 讓眼光寬闊.
- 探究不同問題深層結構的類似之處
- 也許會違反直覺和經驗法則.
- 一個人如果知道越多內部細節, 做的判斷越是極端
- 投資之中很多案例
- 多領域的專家, 可以利用不同領域背後概念的類推, 把問題分門別類去解決
- 判斷問題的深層結構,再來採取相應策略.
- 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 深藏危機
- 以梵谷為例: 在不擅長的領域努力, 遠比不上在擅長的領域努力
- 了解自己, 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
- 太恆毅力有時候是種阻礙
- 恒毅力: grit, 熱情與毅力
- 不屈不饒是長久奮鬥的競爭優勢
- 知道何時該放棄, 是另一項強大的戰略優勢
- 在友善的學習環境中, 恆毅力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刻意練習的精神
- 在不友善的環境中, 如果方向錯了, 恆毅力只會帶人去更遠的地方
- 造成龐大的沉沒成本
- 好的解答有時要在站遠一點才看得到
- 才華是透過變化來展現
- 不要設想太遠, 以開放心態去接觸新事物, 學習獨特的經驗.
- 人是會改變的, 而且改變幅度超過自身想像
- 十年前喜歡的東西, 現在不一定喜歡
- 慾望和動機都隨著時間流轉.
- I can't go back to yesterday because I was a different person then.
- 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
- 我們是從生活之中, 而不是從過往之中來認識自己
- 短期規劃, 先行動, 後反思.
- 當個內行門外漢, 才能打破極限
- 領域內的多數問題, 可以靠該領域系統解決
- 但是存在例外, 例外往往棘手, 而跳脫匡架並跨領域的思考可以有幫助
- 專業可以解決多數問題, 這些經驗法會讓人鑽牛角尖
- 能用不同領域的方式解決問題, 是跨領域專家的優勢
- π型人的優勢和現實困境
- 任天堂的橫井軍平 :成熟技術的水平思考 (Lateral thinking with withered technology)
- 重新構思資訊, 包括集結看似迥異的概念和領域, 使舊點子發揮新用途
- 為成熟且低成本的技術, 找到適用的領域
- 反過來的類推: 我先有A領域的解決方案, 然後去尋找適合的領域B
- 兩種類型的專家
- 專精型: 擅長垂直思考, 具備深度, 能夠解決該領域多數的問題
- 通才型: 了解多領域, 擅長水平思考, 能統整跨領域的解決問題
- 更優秀的是兩者合一的專家: 在某些領域很專精, 卻有對其他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 在和善的環境中, 專精型的團隊表現比較好
- 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 有效的問題不顯見, 高廣度的團隊表現較好.
- 找不到一個兼具必要多元知識的人時, 就該建立一個多元團隊.
- 學習狐狸習性, 改掉專業盲點
- 人往往會把只有少部份人知道, 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訊息, 看得很重要
- 這造成在判斷上的偏差.
- 專家的領域執著
- 在領域內投資的時間, 成為難已拋棄的沉默成本
- 容易自以為是, 無法承認自身知識模性的缺陷
- 專家能提供的是事實, 而非意見, 領域專家不一定有更好的預測結果
- 整合派專家在長期預測的表現更好
- 他們能採用每個主張, 整合矛盾的世界觀.
- 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
- 積極開放心態
- 快速訂立假說, 積極的去突破自己的驗證
- 不要花時間同溫層資訊, 反面觀點才是促進思考的關鍵
- 多數問題屬於不善環境
- 遇到新問題時, 不要太簡化問題, 只想靠自身知識訂出框架和規則
- 應該思考簡單因果後面, 是否有複雜性?
- 關注在問題的共通性, 往往比依靠專長領域的個人直覺有效果.
- 不墨守成規, 放下熟悉的工具
- 如果資料不足以下決斷, 不要假設資料就是不存在
- 定量分析固然科學, 但未能定量的資訊也是資訊
- 避免當個槌子人
- 容許模糊, 往往能做出最準確的決策
- 採用多種工具, 有彈性的允許互相衝突, 可以學習到更多.
- 低效率的閒逛, 業餘時間才有突破
- 兩種跨領域的方式
- 把能力帶到截然不同的領域, 運用能力解決問題
- 或是帶著問題, 去嘗試全新的技術.
- 不要過度謹慎, 而無意識地限制自己的探索
- 但是需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 判斷事物是否值得探索
- 人類的創造力是種想法的進出口貿易
- 將想法從一個市場, 帶到一個缺乏這想法的市場, 會帶來利益與價值
- 創新的系統中, 應該有意識地保持廣度和極低的效率.
- 避免長期陷入過度專業化的效率思考
- 結語
- 人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 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跨能致勝
2021年2月22日 星期一
大腦這樣記憶 什麼都學的會
- 這一生最值得的投資
- 記憶冠軍並不需要天賦, 而是仰賴後天的訓練.
- 擁有大量外部記憶裝置前, 人類依靠大腦記憶, 由此開發出各種記憶法
- 宮殿式記憶法.
- 鍛鍊你的聯覺能力
- 受試者快速觀看三十張相片後, 雖然無法明確記住任何一張片, 但是可以辨別出兩張照片中哪一張曾出現過
- 即使過了半個小時, 或是從放大到一萬張照片, 多數人依舊可以辨別
- 這意味著, 照片資訊都進到大腦, , 但是缺乏有效的存取方式
- 短期記憶在30秒內就會消失, 可以記錄7+-2個單位, 即所謂working memory
- 超強的記憶選手在記憶時, 腦中啟動的迴路和一般人不同
- 自覺地把要記憶的東西轉成圖像, 再把圖像放在熟悉的空間道路上
- 高手比普通人強在哪
- 大量訓練
- 訓練讓專家有不同一般人的思考方式.
- 記憶的技巧是建立記憶組塊
- 把要訊息切成塊, 把各組塊和長期記憶做關連, 轉化成為新的記憶.
- 連結到既有知識才能成為有意義的資訊, 牢固記憶.
- 專家擅長對新資訊做切割和轉化.
- 記憶的本質與意義
- 大腦兩側的海馬迴富則認知轉成長期記憶
- 海馬迴不儲存記憶, 記憶存在大腦外層充滿褶皺的新皮質.
- 記住更多東西, 給予生命更多線性的標記
- 更清楚意識到時間的流逝
- 單調的生活會摧毀時間感, 新奇的經歷會擴展時間
- 新記憶能夠延長心裡的時間,
- 記憶的兩種類型
- 陳述性記憶, 外顯記憶, declarative
- 知道自己記得的事情
- 從短期記憶透過海馬迴進入長期記憶
- 分為語意記憶和情節記憶
- 語意記憶: 早餐是第一天的第一餐
- 情節記憶: 早餐吃了荷包蛋, 有時間和空間的連動.
- 非陳述記憶, 內隱記憶, nondeclarative.
- 你不自覺記住的事情, 怎麼騎車之類的
- 不依賴海馬迴
- 對失憶症患者來說, 往往久遠的記憶反而記得較為清楚, 李柏特定律(ribot's law)
- 失去記憶的人仍能繼續學習
- 促發效應, priming effect, 在意識表層之下存在的記憶機制
- 桌子, 促發效應將會顯示椅子,因為桌子和椅子屬於相同類別.
- 失憶症者沒有完全喪失促發效應
- 宮殿記憶法
- 準備一個熟悉的場景, 在腦中詳細描繪場景的細節
- 連結事物和場景裡面的東西, 以動態, 有色彩的方式關聯二者
- 將醃蒜頭放在玄關的茶几上, 將卡達起司掛在鑰匙架上, 將溼答答的燻鮭魚扔在軟沙發上...
- 在場景巡迴, 讓物件和事物關聯而回憶出來
- 如何聰明學習 輕鬆活用
- 同時擁有多個記憶宮殿
- 過度依賴外部記憶裝置, 失去了思考和知識內化
- 記住文章的兩種方式
- 事物記憶法(memoria rerum)
- 為每個主題, 創造一系列的畫面, 把每個畫面放到記憶宮殿相關的位置.
- 逐字記憶法(memoria verborum), 即死背
- 好記憶的原則:
- 押韻比沒押韻好記
- 具體事物比抽象名詞好記
- 動態畫面比靜態畫面好記憶
- 方法演技(method acting)
- 把台詞切分段, 每段都包含一定的主旨或角色動機
- 科技輔助你記憶 但無法替代記憶
- 外部記憶裝置不等同存在腦中的記憶
- 再快的search 也比不上腦中資訊連串的速度.
- 在標點符號之前, 閱讀紙張上的文字, 需要實際發音或是默念
- 早期的文字是種聲音的紀錄
- 書本普及之後, 閱讀從精讀轉為泛讀
- 在每本書後面寫下短評可以強化泛讀的效果
- 刻意記憶練習, 晉升專家的關鍵
- 數字搭配記憶宮殿
- POA, person-action-object
- 有系統的把0~999999進行編碼, 把編碼的結果放在記憶宮殿的欄位
- 給予0-99 一個主體加動作加受體的畫面
- 24 : May'n 用麥克風唱歌
- 13 : 貝克漢踢足球
- 15 : 水樹舉起啞鈴
- 編碼結果:
- 24-13-15 -> May'n 踢啞鈴的畫面
- 13-13-15 -> 貝克漢踢啞鈴
- 刻意練習
- 學習新技能時的三個階段:
- 認知階段(cognitive stage)
- 理解並找出解決策略
- 連結階段(associative stage)
- 注意力會下降, 較少犯重大錯誤, 效率提升
- 自動反應階段(autonomous stage),
- 下意識地去解決問題
- 除了肌肉記憶之外, 不太會進步
- 要進行有目的的練習
- 提高難度, 專注在每次練習獲得的回饋, 明確的知道表現好或壞
- 大腦特訓課, 學習如何學習
- 良好的記憶保留更多事實性訊息,
- 事實是理解和培養批判性思考的基礎
- 創造是知識庫存的結果, 記憶力和創造力是一體兩面
- 先累積知識, 才能吸收新知識
- 聰明出於勤奮, 天才靠經驗累積
- 現實的雨人有著超凡的記憶力, 但是這並不意味超凡的智商
- 學者症候群的記憶不需要記憶宮殿
- 失去海馬迴功能的人仍有學習能力
- 某些研究者認為, 當左腦的某些功能被封閉, 會解放右腦的潛能.
- 強勢的左腦被限縮, 讓右腦的特殊潛能有機會發揮.
- 藝術家透過訓練, 可以解除左腦的認知系統
- TMS, 穿顱磁刺激能夠短時間封閉大腦特定區域的功能
- 左半腦額顳葉被封閉時, 畫像記憶能力上升了.
- 人生不是你想像那樣
- 這章節沒什麼重點, 主要是作者在敘述他怎麼獲得全美記憶冠軍
- 睡眠不足是記憶力大敵, 等之後看睡眠很重要那本書來補充
- 記憶訓練最重要的收穫是處裡系統化資訊的能力, 有點類似靠著記憶宮殿強迫working memory 變大的感覺.
- 結語 別再用錯你的腦
- 大體上, 藉由一年的訓練, 作者的working memory, 針對數字的部分, 從9 -> 18, 不過這對平常其他事物的記憶幫助不大
- 外部記憶裝置的誘因還是很大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logy
鴨肝 蛋白霜 老菜圃粉
吃起來想到多力多姿
象拔蚌 竹筍 水梨 鴨兒芹
日本清酒和葡萄柚的冷湯 昆布油
日本清酒和葡萄柚的冷湯 昆布油
石斑魚
胡蘿蔔泥 鮭魚卵 薑黃油
牛奶和鮮蚵高湯的慕斯
胡蘿蔔泥 鮭魚卵 薑黃油
牛奶和鮮蚵高湯的慕斯
招牌菜 茶碗蒸
蟹肉枸杞
牛肉魷魚乾澄清湯
山當歸和芹菜根
鱈魚白子 高麗菜 培根
烤的和煮的餛飩皮 帕瑪森起司
豆漿基底的醬汁
上季出過
炸過的鰻魚 焦化黑糖 蝦夷蔥
下面是起司和巧克力
蘑菇高湯加上花椒油
這次花椒的感覺更重了 平衡有點破壞
搭配的飲品, 培茶牛蒡無酒精威士忌
不過也去不掉那花椒的麻感.
彰化胭脂鴨 七天熟成後 煎烤
主菜鴨肉
榛果 紹興酒 豆腐乳
鴨骨炒過為基底的醬
甜菜根汁
配菜 炸過的銀杏與風乾鴨兒芹
一開始聽到紹興酒和豆腐乳期待度還蠻高的
不過吃起來中規中矩 普通好吃的排餐這樣
略嫌保守
琵琶 啤酒花的凍 金盞花之類的
不怎樣
百合根代替栗子做的蒙布朗
栗子版本的比較好吃
愛玉碳酸耶果配不太甜的金鑽鳳梨
2021年2月9日 星期二
什麼都能吃
- 肉食渴望
- 從營養學的角度, 動物源食品/肉有較高密度的熱量和蛋白質
- 必需胺基酸, 維他命B系列, 鐵質比例較高,
- 人之外的其他靈長類亦偏好肉食
- 人類歷史上, "吃肉"代表高社經地位
- 分享肉品是促進社群的和諧的手段
- 牛
- 印度禁止吃牛的概念, 來自是印度教, 從佛教"禁止殺生"的概念轉化而成
- 同時, 禁止吃牛對印度農耕有幫助
- 印度的犛牛相當的刻苦, 可以靠著吃資源回收物過活, 成為窮人最低底線的生財工具
- 豬
- 豬有高的飼料換肉率
- 豬的主食和人類重疊, 且無法提供農業勞動力, 相對於牛, 居住環境需求高.
- 文化上, 舊約將豬看作不潔淨, 猶太教和回教不吃豬肉
- 可能是因為豬的水資源需求, 這讓缺乏水資源的地方, 偏好飼養反芻動物
- 馬
- 馬非反芻動物, 在飼料能量轉換上, 輸給牛羊
- 多數古文明並不偏好吃馬, 除非沒有選擇
- 羅馬禁止吃馬
- 遊牧民族會喝馬血
- 對過去的歐洲來說, 馬肉的來源主要是病老死的馬匹, 食用者以低下階層為主
- 美國不盛行吃馬
- 馬肉形象不好, 有罐頭肉/低等肉的既有形象.
- 美國肉品消耗
- 美國的肉品消耗: 牛肉>豬肉>>>羔羊(4%)>>山羊
- 對比英國:牛肉和羊肉相近
- 羊肉是羊毛產業的副產品
- 羊肉
- 美國因過去英國法令的限制, 不盛行養羊
- 牛奶取代羊奶
- 豬肉
- 豬肉曾經是美國消耗最多的肉類
- 早期豬肉是以木豬(wood pig)為主, 放牧在森林中
- 大量生產的玉米出現, 改以高換肉率的油豬為主
- 牛吃青草-> 玉米肥育,豬吃牛大便, 這段年代牛有價格優勢(吃草)
- 1950時, 牛和豬的消耗量相當
- 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改變, 讓牛肉消耗量超過豬肉:
- 高蛋白飲食(大豆,魚粉)和熱量(高粱玉米)的飲食, 控制光源和長時間餵食催熟牛肉
- 漢堡和BBQ的興起
- 美國法律規定, "漢堡"是一定要用純牛肉
- 雞肉在今年崛起, 健康且有不輸豬的換肉率
- 乳
- 中國和東南亞料理很少乳製品
- 山地使用方式的不同:梯田而非養羊
- 乳糖對鈣質吸收有幫助
- 不能消化乳糖的人鈣質吸收較低
- 深綠色蔬菜和大豆有豐富的鈣質
- 蟲
- 人類近親的大猩猩吃蟲
- 原始的人類社會吃蟲
- 現代歐美幾乎不吃蟲
- 古歐洲吃蟲的文化
- 亞里斯多德留有吃蟬的記錄: 母蟬<公蟬<帶卵的母蟬
- 蟲肉和動物肉, 在營養和衛生的表現差不多
- 蟲肉的問題在採集效率, 抓蟲比不上抓大型動物來的有效
- 寵物
- 寵物也可以是實物
- 新幾內亞的婦女以對待寵物的方式養育豬隻, 然後吃掉
- 動物對人類是寵物還是食物, 取決於其對人類是否有勞務價值
- 西方文化中, 狗可以牧羊, 可以助獵, 不吃
- 中華文化中, 狗是食物,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寵物現今的勞務是陪伴
- 人
- 危難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沒東西吃而吃
- 葬禮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祭悼死者而吃
- 戰爭性的食人行為, 因為資源使用而吃
- 早期社會, 如果缺乏有效用用奴隸的能力, 則偏向把人吃了
2021年2月6日 星期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