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跨能致勝


  1. 前言
    1. 不同成長方式的運動選手
      1. 老虎伍茲透過刻意學習, 成為高爾夫球的好手
        1. 一萬小時定律: 專業能力來自長期高度專業化訓練.
      2. 費德洛則廣泛接觸運動, 最後專注在網球上
    2. 現今社會高度分工
      1. 有些領域需要很早起步的人才
      2. 在體育, 科技業和藝術中, 多方涉獵和投入比較容易成功

  2. 贏在起跑點的迷思
    1. 經驗和熟能生巧是兩回事
    2. 和善的學習環境:明確的規則, 反饋即時且確定
      1. 適合一萬小時定律
        1. 下棋或是高爾夫球
      2. 這些領域往往容易被機器取代
    3. 不友善的學習環境: 規則模糊, 沒有重複模式, 反饋不明顯, 不即時
      1. 好比財經, 或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
      2. 這些領域AI 通常表現普通,
      3. 經驗往往會成為阻礙, 好比鴻溝效應
      4. 領域專家往往具備多項目專精, 能夠觸類旁通.

  3. 教育不能只教專業, 得培養抽象思考能力
    1. 瑞文標準推理測驗: 智力測驗上人類一代比一代高
      1. 現代人有更好的抽象思考和分門別類的能力
        1. 現代人的工作需要觸類旁通
          1. 把知識應用到新的狀態和領域去解決問題
          2. 有趣的是, 非工業化環境的人, 比較不會苦於愛斌浩斯錯覺.
            1. 見樹不見林 vs 見林不見樹.
    2. 現代人偏向以科學分類來看待世界, 而不是以自身經驗
      1. 認知更具彈性
        1. 分類過的概念, 具更被使用上的靈活性.
    3.  學業成績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不是正比, 
      1. 專業化社會的知識性壕溝, 不鼓勵全面的思考能力.
      2. 跨領域思考能力往往比專業更重要.
      3. 運算思維: 用抽象拆分的思考, 處理複雜龐大的問題, 以適當方式表述問題所在.
      4. 費米式思考, 拆解問題, 憑有限的所知解題 
        1. 舉例:紐約的調音師有幾個?

  4. 真正的音樂奇才, 皆非刻意練習而來
    1. 音樂領域適合刻意練習, 但成功的音樂家, 多半都練了超過三種樂器.
      1.  多方探索直至找到心儀的樂器, 之後才大量練習.
    2. 太早刻意練習的缺點
      1. 規範太多, 會抹煞不容易培養的創意被
      2. 多元學習有助於創造抽象模式

  5. 立竿見影的學習, 反而欲速則不達
    1. 有效的學習是建立關聯, 而非找出規則
      1. 找出規則對展示成績很有幫助
      2. 有關聯的知識, 在腦內保持的比較長久, 更具備高度抽象程度
    2. 給出效應
      1. 遇到問題時, 先別看答案, 嘗試去解答
      2. 即使答案錯誤, 也可以拉高修正效應: 在知道正確答案之後學得更好
    3. 在刻意練習間, 刻意不練習
      1. 刻意製造練習中的間隔, 以求難度提高.
      2. 吃力地去練習, 有助於形塑長期記憶
      3. 如同刻意練習一樣, 要在有難度的環境下練習.
    4. 交叉練習有助於歸納推理
      1. 不同例子混合並陳, 更容易學到抽象概括

  6. 解決難題, 與其鑽牛角尖, 不如大破大立
    1. 善用類推, 不同領域且是越抽象的類推效果越好
    2. 善用局外觀點, 讓眼光寬闊.
      1. 探究不同問題深層結構的類似之處
        1. 也許會違反直覺和經驗法則.
    3. 一個人如果知道越多內部細節, 做的判斷越是極端
      1. 投資之中很多案例
    4. 多領域的專家, 可以利用不同領域背後概念的類推, 把問題分門別類去解決
      1. 判斷問題的深層結構,再來採取相應策略.
         
  7. 看似不被擊潰的恆毅力, 深藏危機
    1. 以梵谷為例: 在不擅長的領域努力, 遠比不上在擅長的領域努力
      1. 了解自己, 比了解專業知識更重要, 
    2. 太恆毅力有時候是種阻礙
      1. 恒毅力: grit, 熱情與毅力
      2. 不屈不饒是長久奮鬥的競爭優勢
      3. 知道何時該放棄, 是另一項強大的戰略優勢
    3. 在友善的學習環境中, 恆毅力可以帶來強大的競爭優勢, 刻意練習的精神
    4. 在不友善的環境中, 如果方向錯了, 恆毅力只會帶人去更遠的地方
      1. 造成龐大的沉沒成本
      2. 好的解答有時要在站遠一點才看得到

  8. 才華是透過變化來展現
    1. 不要設想太遠, 以開放心態去接觸新事物, 學習獨特的經驗.
    2. 人是會改變的, 而且改變幅度超過自身想像
      1. 十年前喜歡的東西, 現在不一定喜歡
        1. 慾望和動機都隨著時間流轉.
        2. I can't go back to yesterday because I was a different person then.
      2. 每個人都是由各種可能打造而成的個體
    3. 我們是從生活之中, 而不是從過往之中來認識自己
      1. 短期規劃, 先行動, 後反思.

  9. 當個內行門外漢, 才能打破極限
    1. 領域內的多數問題, 可以靠該領域系統解決
      1. 但是存在例外, 例外往往棘手, 而跳脫匡架並跨領域的思考可以有幫助
    2. 專業可以解決多數問題, 這些經驗法會讓人鑽牛角尖
    3. 能用不同領域的方式解決問題, 是跨領域專家的優勢

  10. π型人的優勢和現實困境
    1. 任天堂的橫井軍平 :成熟技術的水平思考 (Lateral thinking with withered technology)
      1. 重新構思資訊, 包括集結看似迥異的概念和領域, 使舊點子發揮新用途
      2. 為成熟且低成本的技術, 找到適用的領域
      3. 反過來的類推: 我先有A領域的解決方案, 然後去尋找適合的領域B
    2. 兩種類型的專家
      1. 專精型: 擅長垂直思考, 具備深度, 能夠解決該領域多數的問題
      2. 通才型: 了解多領域, 擅長水平思考, 能統整跨領域的解決問題
      3. 更優秀的是兩者合一的專家: 在某些領域很專精, 卻有對其他領域有一定程度的理解.
    3. 在和善的環境中, 專精型的團隊表現比較好
    4. 在高度不確定的環境中, 有效的問題不顯見, 高廣度的團隊表現較好.
    5. 找不到一個兼具必要多元知識的人時, 就該建立一個多元團隊.

  11. 學習狐狸習性, 改掉專業盲點
    1. 往往會把只有少部份人知道, 或是只有自己才知道的訊息, 看得很重要 
      1. 這造成在判斷上的偏差.
    2. 專家的領域執著
      1. 在領域內投資的時間, 成為難已拋棄的沉默成本
      2. 容易自以為是, 無法承認自身知識模性的缺陷
      3. 專家能提供的是事實, 而非意見, 領域專家不一定有更好的預測結果
    3. 整合派專家在長期預測的表現更好
      1. 他們能採用每個主張, 整合矛盾的世界觀.
        1. 保持對科學的好奇心
      2. 積極開放心態
        1. 快速訂立假說, 積極的去突破自己的驗證
        2. 不要花時間同溫層資訊, 反面觀點才是促進思考的關鍵
    4. 多數問題屬於不善環境
      1. 遇到新問題時, 不要太簡化問題, 只想靠自身知識訂出框架和規則
      2. 應該思考簡單因果後面, 是否有複雜性?
      3. 關注在問題的共通性, 往往比依靠專長領域的個人直覺有效果.

  12. 不墨守成規, 放下熟悉的工具
    1. 如果資料不足以下決斷, 不要假設資料就是不存在
      1. 定量分析固然科學, 但未能定量的資訊也是資訊
      2. 避免當個槌子人
    2. 容許模糊, 往往能做出最準確的決策
      1. 採用多種工具, 有彈性的允許互相衝突, 可以學習到更多.

  13. 低效率的閒逛, 業餘時間才有突破
    1. 兩種跨領域的方式
      1. 把能力帶到截然不同的領域, 運用能力解決問題
      2. 或是帶著問題, 去嘗試全新的技術.
    2. 不要過度謹慎, 而無意識地限制自己的探索
      1. 但是需要具備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 判斷事物是否值得探索
    3. 人類的創造力是種想法的進出口貿易
      1. 將想法從一個市場, 帶到一個缺乏這想法的市場, 會帶來利益與價值
    4. 創新的系統中, 應該有意識地保持廣度和極低的效率.
      1. 避免長期陷入過度專業化的效率思考

  14. 結語
    1. 人該比較的是今日與昨日的自己, 而非那些與你截然不同的年輕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