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的風味品評
- 茶的六感體驗
- 嗅覺
- 鼻前嗅覺可以感受高揮發的香氣分子
- 鼻後嗅覺能感受到茶湯深層的香氣
- 還有單寧化開轉為香氣(這在說什麼?)
- 味覺
- 甜味
- 茶的醣類和胺基酸, 或焙火焦糖化的甜味
- 酸味
- 茶和咖啡都有類似新鮮水果與熟成水果的酸
- 前者:愛文芒果, 鳳梨, 紅蘋果
- 後者:檸檬乾, 鳳梨乾, 龍眼乾, 紅棗
- 苦味
- 苦和對應的回甘
- 鹹味
- 鹽分高的土壤, 高純度的動物性肥料會讓茶有鹹味
- 好比屏東港口茶
- 鮮味
- 初製好的毛茶比較多
- 觸覺
- 茶單寧, 礦物質, 果膠質是口感主要來源
- 澀
- 單寧的澀
- 另一種澀
- 自製茶過程中, 水分含量過高帶來的澀感
- 視覺
- 好茶應當清澈, 混濁往往來自脂肪酸變質
- 聽覺
- 球型茶的和茶壺撞擊聲
- 體感
- 這邊作者走玄學了
- 探究做好做滿的茶風味
- 欣賞茶乾香氣和顏色
- 感受湯前香, 熱香
- 觀察茶湯顏色和聞香
- 品味前中後味, 前段香氣, 中段滋味, 後段餘韻
- 茶的風味感受
- 三分結構:
- 葉子表層的果膠和胺基酸 : 揮發性高的香氣物質
- 這是前段較輕盈細緻的味道 : 香氣和順滑口感的來源
- 葉子內部的兒茶素和茶多酚, 大部分茶業本身的香氣物質
- 構成中段沉穩的風味表現, 以及茶湯中的茶感
- 葉脈和葉梗中的茶單寧和礦物質 : 植物纖維質的味道
- 後段呈現纖維感和礦物質的味道, 茶湯的尾韻和立體感
- 沖泡技巧可以調整這三者比例
- 適合茶的Tasting Node
- 從品種, 產季, 產地與製作探討茶風味
- 一杯茶湯怎麼來
- 種茶->採摘->初步製作->篩選->烘焙->包裝->運輸->保存>萃取->喝
- 透過茶標了解茶
- 產季+產地+品種+製法
2018+南投+青心烏龍+烏龍
2018春茶+南投玉山+有機青心烏龍+輕發酵烏龍淺焙火 - 產地
- 海拔,日照,降雨量,風向,濕度, 地質都會影響茶的風味
- 產季
- 不同年份的乾濕雨水不同
- 不同季節的差異更大
- 品種
- 品種影響種植方式
- 早生抗蟲害的四季春, 需要細心呵護的青心烏龍
- 製法
- 紅茶, 綠茶, 烏龍茶,白茶,黑茶
- 焙火程度
- 茶葉的風味結構來源
- 茶葉生長天數大約是20-60天
- 蕊芽
- 成長中的嫩芽, 養分集中, 豐富的胺基酸, 單寧弱
- 輕盈甜感
- 嫩葉, 第一葉
- 兒茶素高, 軟纖維的多酚類高, 醣類和胺基酸含量少
- 茶感滋味厚重, 微微的苦甘, 香氣和果膠質較少香
- 成熟葉, 第二, 第三葉
- 均衡的茶葉和茶多酚, 果膠質滑順, 單寧感適中
- 老葉
- 多酚高, 茶樹品種和植物纖維化的香氣明顯, 滋味和果膠質薄弱, 單寧感高
- 葉梗與葉脈
- 高含量的茶單寧和醣類, 通常在後製挑選時會挑調
- 茶枝茶的來源
- 日本的焙茶是黃片和茶枝做成
- 風土和種植如何影響茶風味
- 茶樹的生長和日照成正比
- 日照強烈則茶單寧高, 口感較為粗厚飽滿
- 日照柔和則口感輕盈, 滋味相較淡薄
- 地形氣候的影響
- 高緯度(日本)
- 香氣細緻, 果膠質圓潤, 茶單寧柔和, 尾韻淡薄
- 海島型(台灣)
- 平穩, 香氣, 滋味, 尾韻都不過突出
- 大陸型(大吉嶺)
- 香氣突出, 口感飽滿
- 大體上
- 日照高->生長快->葉片窄小->單寧高, 茶感重, 滋味強
- 日照低->生長慢->葉片寬大->單寧低, ,膠質和胺基酸高, 滋味輕
- 溫差大又乾燥->葉片肥厚->果膠質油脂高,
- 陽光漫射, 溫熱潮濕->醣類含量高, 風味沉穩, 滋味札實
- 茶樹品種
- 灌木型
- 小葉種, 滋味輕柔, 可塑性大, 青心烏龍
- 喬木型
- 大葉種, 滋味厚重, 兒茶素和茶單寧高, 紅玉
- 從葉子外觀來判斷風味
- 葉形
- 細長:香氣密集口感集中
- 寬胖:層次較廣口感滑順
- 大小
- 大葉:風味層次多, 纖維質高且粗糙
- 小葉:風味層次少, 纖維質軟且細緻
- 厚薄
- 厚:果膠質多, 口感滑順, 香氣沉穩
- 薄:果膠質少, 口感平順, 香氣輕盈
- 土質
- 紅土 - 礦物質和有機物適中, 風味平衡
- 黑土 - 礦物質適中, 有機物高, 風味滋味飽滿
- 泥土- 礦物質顆粒細小, 有機物適中, 風味細緻, 綿密黏稠
- 岩石- 礦物質高, 有機物少, 風味強烈, 尾韻重
- 看茶做茶:茶葉初製與精製
- 茶葉製作成茶乾, 可以降低茶葉中的刺激性
- 第一階段:影響湯色茶香的初製
- 茶葉本身的酵素使得兒茶素氧化, 和茶葉本身的脂肪結合, 轉化成茶黃質, 氧化程度越高, 就會變成茶紅職
- 類似水果熟成
- 依據製茶工序可分三大項目:綠茶, 烏龍茶, 紅茶
- 早期是為了防止茶葉變質, 現代包裝技術進步, 不需要高發酵度而可以有更多變化
- 初製在產地完成, 此時稱為生茶或是毛茶, 鮮爽度高但是不好保存
- 之後會再精製和乾燥, 讓茶業內部水分消散
- 葉子的走水或消水
- 茶乾的烘乾或乾燥
- 綠茶
- 無發酵, 兒茶素完整, 茶葉本質豐富,甜感加上青草和綠豆的香氣, 有著滑順的果膠質
- 玉露/煎茶/碧螺春/抹茶
- 整體輕盈順滑, 較重視前段的感受, 中後段的茶感和單寧薄弱
- 製法
- 採摘
- 多嫩採來呈現細緻風味
- 室內萎凋
- 不曬菁直接做萎凋
- 殺菁
- 高溫殺菁, 使酵素失去作用
- 揉捻
- 破壞細胞壁讓其中物質釋出並溶於水
- 乾燥
- 降低含水量, 確保酵素失效
- 抹茶則是有特別的揉捻, 葉子去葉梗葉脈之後石臼系磨成粉.
- 烏龍茶
- 早期為了穩定保存, 烏龍茶會做到近50%發酵, 但現在技術進步, 已經沒這方面需求了
- 烏龍茶文化多半集中在沿海地區, 風味表現多元
- 高山烏龍/凍頂烏龍/東方美人/武夷岩茶
- 製法
- 採摘
- 依呈現風味而定
- 輕盈細緻的東方美人和文山包種多嫩採一蕊二葉
- 圓潤飽滿的凍頂烏龍和武夷岩茶採嫩依蕊二葉至三葉
- 日光萎凋
- 茶菁平舖在室外, 讓日光將表面蠟質層分解, 並去除一部分水分和草菁味
- 室內萎凋
- 走水
- 浪菁
- 將茶葉置於浪菁機內翻館, 使葉子邊緣細胞壁受損, 氧氣進而進入得以氧化
- 聚堆發酵
- 依風味呈現決定發酵程度
- 和浪菁程度互相搭配, 浪菁決定葉子邊緣發酵快慢
- 殺菁
- 揉捻與解塊
- 條索狀柔年/球狀揉捻
- 初步乾燥
- 紅茶
- 沒有殺菁而讓兒茶素充分氧化的製作方式
- 製法
- 採摘
- 室內萎凋 (沒有日光萎凋)
- 揉捻
- 比浪菁對細胞壁破壞更完整,
- 力道大->發酵快->口感偏濁
- CTC (Crush, Tear, Curl) 切碎後再揉捻
- 重揉捻重發酵, 適合奶茶
- 聚堆發酵
- 乾燥
- 第二階段:讓風味更完整的精製
- 和咖啡一樣, 初步製作之後, 還有精製的角色
- 沒有精製的稱作生茶或是毛茶
- 精製可以讓茶具備更好的保存條件以及風味呈現, 也可以降低茶的刺激性
- 精製的四個程序
- 瑕疵挑選
- 將茶葉有瑕疵的部分挑掉
- 黃片, 過度纖維化的葉子
- 茶梗, 過長過老, 內部含水量會較高
- 烘焙
- 烘乾
- 焙清:以低溫將茶葉確實烘乾烘透, 將刺激性去除
- 焙火
- 藉由時間和溫度的調控, 改變茶葉的組成
- 兒茶素氧化,梅納反應,非酵素性褐變反應, 焦糖化等
- 酯型兒茶素->游離型兒茶素
- 依發酵程度和最終風味呈現來決定焙火程度
- 回潤
- 烘焙造成的水分不均透過時間重新分配
- 避免茶乾外部焦糖化, 可是內部還有水的狀況
- 包裝
- 隔絕氧氣和陽光
- 有些茶種需要氧氣熟成
- 重度發酵重度焙火的烏龍茶等
- 一般而言, 烘焙程度越高的茶就要存放越久, 鮮爽為主的茶款則適合馬上品味.
- 陳年茶
- 兒茶素逐漸氧化成沒食子酸, 使得風味沉穩
- 茶湯萃取實驗室
- 萃取的變因
- 茶葉本質
- 不同外型的茶乾有不同的與水接觸面積
- 接觸面積大則萃取效率高
- 水
- 水溫
- 高溫萃取效率較好
- 細緻的綠茶系需低溫以避免過多的茶單寧
- 水質
- 含氧量不能太低
- TDS高的水會降低萃取份量, 適和較厚重的茶款
- 器具
- 壺
- 主要是以不同散熱保溫性能影響萃取效率和風味
- 也要避免溫度分佈不均的狀況
- 杯
- 主要影響舌頭接觸的位置, 香氣的集中程度等
- 沖泡技巧
- 主要都圍繞在溫度的掌控和分配
- 溫壺
- 溫潤泡
- 醒茶
- 沖
- 利用水流力量讓茶葉均勻翻動, 攪動越快則釋出越多
- 高沖/一般/柔沖, 大/中/小水柱
- 也有把空氣打入水中的助力
- 泡
- 運用時間將茶葉內的物質慢慢釋出
- 適合細緻型和細碎型的茶款
- 溫度, 時間的影響
- 萃取前段以茶質為主,
- 包含茶多酚, 胺基酸, 果膠質, 兒茶素
- 是所有甜味,香氣, 滋味, 滑順的來源
- 低溫表現較明顯
- 萃取後段以單寧為主
- 這邊包含礦物質, 茶單寧
2021年4月10日 星期六
識.茶風味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