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真確

  1. 讓我用數據改變你的心智
    1. 凡事都有可能, 真該發揮想像
    2. 關於世界的問題
      1. 全世界低所得國家裡裡面, 有60%的女孩會讀完小學
      2. 在過去20年內, 全球赤貧人口佔總人口的比例幾乎減半
      3. 80%的一歲兒童有接踵疫苗
      4. 聯合國的估算,2100全球會增加40億人口, 其中主因是成年人口增加
    3. 以上問題多數人都答錯, 這反映了受測者眼中的世界都比實際上更恐怖, 更暴力, 更無望.
      1. 這歸因於錯誤的知識, 吸收到太過老舊的知識
      2. 另一個原因是媒體, 新聞描繪的世界往往充滿戰爭暴亂和天災, 富者越富且貧者越貧, 可稱之為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看似沉重, 實屬誤導
    4. 而最重要的原因, 作者認為是大腦運作的方式, 人們喜歡誇大的故事, 並用直覺快速下結論.
    5. 這本書的目的是改變思維方式, 安撫無謂的恐懼, 把精力重新放置在有意義的事物上

  2. 二分化直覺偏誤
    1. 二分化直覺:人們傾向把各種事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類, 中間橫著一條鴻溝
      1. 窮人與富人
      2. 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
    2. 這種世界分法適用於1965年
      1. 現在(2017)社會大多是小家庭, 
      2. 兒童死亡率在多數國家都很低, 包含中國和印度
      3. 75%的人處在中等所得國家, 9%的人處在低所得國家
      4. 低所得國家平均壽命62歲, 多數兒童會接種疫苗, 多數女孩會讀完小學
    3. 新的國家分類:四個所得等級
      1. 第一級
        1.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2 usd, 約10億人
        2. 交通:赤腳
        3. 水:去遠處的髒水坑取水, 費時幾小時
        4. 能量:燒柴
        5. 食物:單調固定的食物, 自己耕種為主
        6. 醫療:沒能力支付藥品
      2. 第二級
        1.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8 usd, 約30億人
        2. 交通:腳踏車
        3. 水:半小時取水
        4. 能量:桶裝瓦斯, 有電力但是不穩定
        5. 食物:稍微有變化
        6. 醫療:藥品需要消耗相當大量的家產
      3. 第三級
        1.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32 usd, 約20億人
        2. 交通:機車
        3. 水:自來水
        4. 能量:桶裝瓦斯, 電力穩定
        5. 食物:冰箱, 更多種類的食物
        6. 醫療:要稍微花點存款來支付
        7. 可以開始有旅行了
      4. 第四級
        1. 人均日所得購買力 > 32 usd, 約10億人
        2. 交通:汽車
        3. 水:自來水
        4. 能量:桶裝瓦斯, 電力穩定
        5. 食物:冰箱, 更多種類的食物, 更多大餐
      5. 以歷史來說, 200年前85%的人過著第一級的生活
      6. 1950西歐和北美多數人過著第二級到第三級的生活
    4. 二分法簡單直觀, 暗示著衝突, 容易流於誇大
    5. 如何避免二分法直覺偏誤
      1. 比較平均值
        1. 平均值給予一個群體一個單獨數字, 無法反映範圍 
        2. 分布圖可以給出更好的資訊
          1. 兩個看似有鴻溝的個體往往有所重疊
      2. 比較極值
        1. 比較極端值可讓人快速下結論, 引起二分法直覺
          1. 群體左右兩端的差異很大, 但多數人處在中間.
      3. 自己的上層目光
        1. 我們的親身經驗來自第四級, 間接資訊透過大眾媒體的篩選

  3. 負面型直覺偏誤
    1. 多數人認為世界正在變糟, 從數據上來看世界正在變好
      1. 現在處於第四級的國家, 是在這一百年間從第一級一路上來的
      2. 變少的壞事
        1. 合法奴役
        2. 漏油
        3. 太陽能板的價格
        4. HIV感染率
        5. 兒童死亡率
        6. 戰爭死亡人數
        7. 死刑
        8. 含鉛汽油
        9. 空難死亡人數(除以乘客里程)
        10. 童工比例
        11. 災難死亡人數
        12. 核武數量
        13. 天花
        14. 每人造成的菸害
        15. 臭氧層破壞
        16. 飢餓比例
      3. 增加的好事
        1. 電影新片
        2. 國家公園或保育區的土地比例
        3. 女性投票權
        4. 音樂新作
        5. 學術論無數
        6. 穀物收成量
        7. 識字率
        8. 奧運隊伍
        9. 兒童癌症存活率
        10. 女童就學率
        11. 監管保護的瀕危物種
        12. 用電戶的比例
        13. 手機比例
        14. 自來水比例
        15. 網路用戶比例
        16. 疫苗接種接種率
    2. 負面型直覺
      1. 對過往的錯誤記憶
        1. 人們會美化過去記憶, 選擇性忽略古早的悲慘
      2. 新聞媒體與社運人士的選擇性報導
        1. 負面新聞比較容易占版面
        2. 美國犯罪率從1990到現在持續下降, 但是透過新聞, 人們以為犯罪率在上升.
      3. 擔心把壞事說成正在好轉, 會顯得冷血
        1. 憑感覺而非思考
          1. 說事情正在好轉就好像在說一切沒問題
        2. 可能性主義者
          1. 不抱持無端的希望, 也不抱持無端的恐懼,  
          2. 抗拒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3. 慶祝現有的成功是一回事, 繼續努力是另一回事
    3. 如何扭轉負面型直覺偏誤
      1. 這世界比較像是 "既是糟糕也在變好"
      2. 預期壞消息會被渲染
      3. 不要過度美化過去
      4. 記住:好消息和逐步進步不容易變成新聞

  4. 直線型直覺偏誤
    1. 很多事情並非線性, 外插得到的結論並不準確
      1. 好比人口增長, 這邊正確答案是C


      2. 2100年人口預測是110億人,  平均壽命上升10歲, 主要增加的是成年人口
        1. 主因是經濟和教育變好, 現代避孕手段會讓女性平均生子數下降
        2. 新增的人口來自已出生的兒童和年輕人 
        3. 脫貧進展越慢只會導致人口增加.
    2. 如何扭轉直線型直覺偏誤
      1. 全球趨勢常見的是S型, 滑梯型或是駝峰型, 直線型比較少見
      2. 直線型, 即兩者線性相關
        1. 壽命與財富
        2. 就學與財富
        3. 女性首次結婚年齡與財富
        4. 娛樂花費比例與財富
      3. S型
        1. 所得和基本需求做比較, 常常出現S型
          1. 錢一夠就會去滿足的基本需求
          2. 第二級基本上就滿足基本需求, 第三級和第四級已經飽和
      4. 滑梯型
        1. S型反過來
          1. 好比婦女生子數, 隨著所得降低, 最後到略低二人
      5. 駝峰型
        1. 過猶不及, 或是文明病, 在第一級國家較少, 第二級和第三級變多, 第四級國家又有資源去額外預防
          1. 蛀牙
          2. 交通事故死亡
          3. 兒童溺斃
      6. 倍增曲線
        1. 1, 2, 4, 8, 16
          1. 每年平均交通里程
          2. 交通花費占收入的比例
          3. 二氧化碳排放量
    3. 結論而言, 任兩點看起來都是直線, 需要更多資料才能確定其曲線型態.

  5. 恐懼型直覺偏誤
    1. 人們偏好誇大刺激的直覺, 媒體靠聳動新聞吸引注意力, 導致人們一再接收過度誇大的世界觀
      1. 這和演化出來的本能恐懼有關:生理傷害, 失去自由, 毒素和病菌
      2. 矛盾:災害新聞空前常見, 偏偏世界空前安全
    2. 過去一百年間, 全球死於天災的人數少了50%, 考慮人口比例的話是少了94%
    3. 天災侵襲造成的傷害和國家所得等級呈現反比, 有錢的國家抗災準備越充足.
    4. 在災難發生當下提及世界正在變好, 如同看輕罹難者和家屬的苦難, 並不道德
      1. 宏觀視野和大趨勢得等到危機結束, 冷靜下來, 比對數據才能得到
    5. 從空難比例或是戰亂與衝突造成的死亡人數來看, 這世界也持續好轉
    6. 近年來, 大眾對於化學/核能污染的恐懼有陷入偏執的趨勢, 堪稱化學恐懼症
      1. 福島核災中, 有1600人因逃難而直接或間接死去, 殺死他們的不是輻射, 而是對輻射的恐懼
        1. 車諾比發生後, 世界衛生組織沒辦法證實死亡率有攀高, 即使在汙染區內的人死亡率也沒顯著增加
      2. 對DDT的恐懼
      3. 對疫苗的恐懼
    7. 恐怖攻擊
      1. 恐怖攻擊是西方近來最大的恐懼
      2. 有趣的是, 統計上來看, 第四級國家的人死於恐攻的比例最低, 最高的是第一二三級國家, 來自伊拉克, 阿富汗, 奈及利亞, 巴基斯坦和敘利亞
      3. 2000年後這趨勢更加擴大, 
    8. 如何避免恐懼型直覺偏誤
      1. 評估風險, 理解恐懼和危險是兩回事
        1. 可怕的事物不一定危險,
        2. 風險 =危險*暴露
        3. 總之先冷靜

  6. 失真型直覺偏誤
    1. 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問題, 要思考整體
      1. 在第一級和第二級的世界, 與其把資源投注在治療到院的病童, 可能比不上提升整體衛生教育的效應更好
      2. 看到個別故事背後的統計數據, 不靠數據無法了解世界
        1. 但光靠數據也無法了解世界
    2. 媒體會加強失真型直覺, 記者的工作是讓特定事件/事實/數字獲得聚焦, 讓其顯得比實際上更重要, 
      1. 另外,  這也會讓人認為將目光從受苦的個體上移開顯得很沒人性
      2. 這和負面性直覺相加乘, 讓多數人低估全世界的狀況.
    3. 如何扭轉失真型直覺偏誤
      1. 比較數字
        1. 不要單獨的看一個數字, 而是去尋找比對項目
          1. 龐大的數字讓人恐懼, 但不一定有那麼可怕
            1. 2016年有420萬個嬰兒死去, 而1950年這個數字是1440萬
          2. 死於恐懼攻擊的人數和死於酒精的人數
        2. 80/20法則也可以運用在此, 先聚焦在佔據80%的項目, 試著找出其意涵
        3. 世界人口
          1. 現在約70億, 分布是美洲:歐洲:非洲:亞洲 = 1:1:1:4
            1. 60%第四級消費者在北大西洋周遭
          2. 到本世紀末的分布預估為1:1:4:5
            1. 而北大西洋周遭佔全體第四級消費者的比例將不斷下降
          3. 個人想法是會有第五級消費者出現
      2. 善用除法
        1. 概念也是比對數字
          1. 嬰兒死亡數->嬰兒死亡率
          2. 二氧化碳排放量->人均排放量

  7. 概括型直覺偏誤
    1. 人會下意識自動把事物分類和概括, 以幫助思想的架構 (歸納)
    2. 概括型直覺可能的問題
      1. 錯誤的把不太相同的事物歸納在同類
      2. 假定同一個分類下的所有事物都很相似
      3. 將分類裡面的特例反套用到整個分類
    3. 媒體傾向報導特例, 因此誤導人對整個分類的判定, 形成刻板印象
    4. 人還是需要分類, 重點是要知道那些分類可能導致偏誤, 並且更新知識
      1. 已開發和未開發 -> 四個分級
    5. 現今世界中, 影響人們生活模式的最主要原因, 並不是他們的宗教, 文化或是所居住的國家, 而是他們的收入
      1. 多數國家的第四級家庭的床鋪都很類似
    6. 質疑你的分類
      1. 時時假定自己的分類已經過時或有錯誤, 可以避免偏誤
        1. 尋找同一類別的相異之處, 不同類別的相同之處
        2. 當心多數
          1. 多數只代表超過一半, 也許只有51%, 或是 99%
        3. 當心特例
        4. 假定你不是正常, 而別人不是笨蛋
          1. 一個分類裡面的共通行為多半有其理由, 而且是聰明的理由
        5. 當心從一個群體套用到另一個群體的作法
          1. 假設A, B 都屬於C群體, A適用的特性並不一定適用在B 甚至C

  8. 宿命型直覺偏誤
    1. 宿命型直覺認為固有特質決定了個人, 國家, 宗教或文化的命運
      1. 類似刻板印象的強化, 好比認定伊斯蘭世界將永不改變, 原因出於他們抱持傳統不變的價值觀
      2. 也可能是宣稱自己所屬族群有某個特定命運
    2. 實際上, 人不是石頭, 而是會不斷改變.
      1. 非洲能迎頭改上
        1. 平均來說, 非洲落後其他各州
        2. 但是, 這幾年成長最快的國家, 並不是第四級國家, 而是第二級國家,  好比非洲的迦納, 奈及利亞, 衣索比亞和肯瓦
      2. 伊朗從1984到現在, 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由6下降到3
        1. 這反映出健康和教育上的巨大進步, 習慣現代的小家庭, 懂得避孕
        2. 另一方面, 宗教傳統對婦女生子數的影響時常被放大, 真正影響的反而是所得
          1. 無論宗教信仰, 第一級赤貧女性都生下個多孩子
    3. 如何扭轉宿命型直覺偏誤
      1. 緩慢改變並不是沒有改變
        1. 1%的成長70次就會翻倍.
      2. 樂於更新知識
        1. 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都是有期限的, 時常更新. 對新數據抱持開放態度
      3. 接受價值觀改變

  9. 單一觀點直覺偏誤
    1. 人們喜歡簡單的概念, 喜歡洞悉一切的感覺, 尤其喜歡一個簡單概念可以解釋世界一切, 世界因此變得簡單
      1. 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肇因, 該永遠反對
      2. 所有問題都有一個解法, 該永遠支持
      3. 舉例來說, 自由市場派傾向認為一且都因為政府干預而變壞, 而一且解法都是開放和減少稅收
      4. 同理可以套用在平等, 甚至民主這些主流觀點上
      5. 這種思考會省下時間, 但是這種固執會讓人看不到其他觀點, 對了解現實無幫助.
    2. 類似跨能致勝和蒙格的槌子人
      1. 也就是專家並不一定了解其他領域, 會過分想運用自己擅長的工具
      2. 不管是數學, 醫學或是社會學都是
    3. 意識形態
      1. 這邊可以理解為對特定概念的狂熱
        1. 這些概念可以是好的, 但是太死守會讓人失去更多.
          1. 過度注重公平的古巴
          2. 過度注重自由的美國
        2. 在比較時, 要注意不要只把自己和對立的概念體做比較, 而是要和其他沒那麼對立的概念體做比較
          1. 簡單來說, 美國不該把自己的狀況跟古巴比, 而是該跟那些第四級國家比
      2. 有趣的概念, 我們應該把自己喜歡的概念當作目標, 而不是當作其他目標的前提

  10. 怪罪型直覺偏誤
    1. 怪罪型直覺偏誤是替某件壞事找出一個簡單清楚的元兇
      1. 往往會誇大特定人物或是群體的重要性, 無法妥善依據事實理解世界.
      2. 好事歸因時也會觸發這個直覺
      3. 總言之, 喜好歸因於個人或是簡單因素, 即使事情通常更為複雜.
        1. 在現今社會, 很多好壞事物的歸因是社會系統本身
          1. 移民策略導致難民必須冒險渡海
          2. 注重穩定績效的養老基金投資導致藥廠的走向
    2. 基於自我良好的感覺和排他性, 常見的怪罪對象
      1. 商人
      2. 媒體
      3. 外國人
      4. 領袖
    3.  好事發生時, 作者認為往往該歸功於機構和科技
      1. 機構
        1. 社會運作是個龐大的組織, 對抗疾病和貧窮背後都是一堆推動社會運作的人
      2. 科技
        1. 好比洗衣機解放了人們的時間, 電力對我們而言也是難以言喻的重要.
    4. 如何避免
      1. 忍住尋找代罪羔羊的衝動, 忍住去接受簡單但不合理的答案
      2. 尋找原因而非戰犯, 尋找體制而非英雄.
      3. 與其思考個人或是群體, 去思考為什麼這個人或是這個群體可以在這個位置上.
        1. 你得弄清世界真正的運作方式, 別只想著揍誰一拳.

  11. 急迫型直覺偏誤
    1. 再不做就沒機會了! 
      1. 人們感覺危險迫近時, 可能基於急迫型直覺而想立刻行動
      2. 這對遠古時代人類的生存有幫助
      3. 現代社會中, 多數立即危害已經被消除, 我們面對的是更複雜抽象的難題
      4. 急迫型直覺會帶來壓力, 放大其他直覺偏誤, 讓想法難以控制並影響分析
    2. 社運人士往往會誇大議題的重要性, 即使這誇大傷及數據的可信度
      1. 訴諸恐懼, 不斷強調最糟情況的論述, 可以吸引目光
      2. 但是被識破後, 狼來了的效應反而會揠苗助長
      3. 當別人叫你展開行動, 有時你所能做最有用的行動就是改善數據
      4. 數據務必是用來道出真相, 不是呼籲行動
    3. 急迫感往往會造成兩種結果, 壓力或是漠然
      1. 一定要破釜沉舟的大動作, 所以停止分析開始行動
      2. 一點希望都沒有, 放棄思考
    4. 我們應該擔心的全球危機
      1. 全球傳染病
      2. 金融崩潰
      3. 世界大戰
      4. 氣候變遷
      5. 赤貧
        1. 以自由的窄廊的觀點, 那些國家機器過於弱小, 處於戰爭區域的地方, 陷入貧窮內戰的循環
      6. 未知的危機

  12. 求真習慣的實際運用
    1. 不斷更新基於事實的最新架構, 善用求真習慣的法則, 也就是批判性思考
    2. 保持謙卑與好奇
      1. 謙卑意味知道各種直覺是如何產生偏誤, 務實的面對自身知識的極限, 願意承認自己的不知道, 在發現新的是時時願意改變既有觀點
      2. 好奇意味對新知抱持開放態度, 主動吸收, 對於未知應該抱有好奇而非難為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