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日 星期六

味覺獵人

  1. 你錯過了什麼? 
    1. 依據舌頭上味蕾的密度, 可以把人分成旺盛品味者, 普通品味者和耐受品味者
      1.  病史和遺傳基因會影響人的味覺變化
    2. 味蕾多寡和基因對味覺有統計學上的意義
    3. 個體主要受到文化經驗和主觀感官世界的影響

  2. 味覺
    1. 靠嘴巴只能覺察五種味道, 酸甜苦鹹鮮
      1. 其他在嘴巴感受到的東西不屬於味覺, 而是氣味或是質地
    2. 味道, 氣味, 質地結合在一起稱作風味(flavor) 
      1. 甜:
        1. 蔗糖, 果糖, 乳糖
        1. 常見的是果酸和醋酸
        1. 多數有藥效的化合物都有苦味
        1. 鈉離子
        1. 麩胺酸 
    3. 舌頭的每塊區域都能嘗到這些基本味道, 不過有些味道可能在某個區域更為濃烈.
    4. 食物在嘴中會有四種層面的味覺
      1. What? 嘗到的是五個基本性質的哪個
      2. How? 味道的強度
      3. Where? 味道的發生點, 舌頭的哪邊? 口腔或喉嚨的哪裡
      4. When? 味道出現的時間點和濃度的變化
        1. 初味, 中味, 結尾
        2. 好比蔗糖和其他代糖的甜份出現時間軸不同 
    5. 嗅聞的兩種方法
      1. 咀嚼與濕度
        1. 食物在嘴中被壓碎, 或是被唾液浸潤, 釋放香味, 這時透過呼吸進入鼻腔, 這口部到鼻子的氣味流動稱作鼻後嗅覺, 或是口腔嗅覺.
        2. 在口外直接到鼻子的稱作鼻前嗅覺, 鼻子嗅覺
        3. 張口咀嚼可以增加香氣的流動
      2. 口腔和熱度
        1. 巧克力
    6. 吞嚥對味覺也很重要, 他會啟動口腔嗅覺
      1. 沒舌頭的人也可以品嘗味道
        1. 腸道也有味蕾細胞
      2. 吞嚥時, 鼻竇會因為舌頭推到後方的食物得到一陣有味道的氣體
    7. 味覺適應現象
      1. 接受持續的氣味和味到刺激, 對於強度的感受和敏感度都會遞減.
    8. 辣味和涼味比較像是觸覺, 他們和三叉神經連結

  3. 嗅覺
    1. 所謂的風味, 其中75%~95%是來自嗅覺
    2. 嗅覺來自氣味的分子, 揮發物質, 不同食物的揮發性芳香類型和比重都不同
      1. 用熱可以協助釋放食物的揮發性芳香, 好比加熱麵包
    3. 氣味穿過鼻子的黏液, 和鼻子頂端的嗅覺受器細胞結合, 產生訊號透過嗅神經直達腦腔
      1. 和只有三種受器的視覺比起來, 嗅覺受器擁有上千種.
    4. 嗅覺和記憶的連結程度很大, 因為其是唯一不需要通過丘腦就直接通往感官的感覺
      1. 任何一種味覺信號第一次進到大腦時, 會在記憶中蝕刻了一個標誌, 所謂的芳香重現
      2. 換言之, 嗅覺的偏好受到記憶影響非常大
        1. 聯想導致的制約偏好或是制約嫌惡
    5. 大腦可以很輕鬆的區別鼻嗅和口聞, 很多東西用聞的和用吃的所產生的嗅覺完全不同, 好比臭豆腐
      1. 一個解釋是, 對於從口腔和鼻子進來的味道, 大腦把訊號送到不同的區域做處理
    6. 嗅覺在各種感官中也是最細緻的
      1. 我們往往可以覺察到ppb等級的氣味分子,  而味覺只有百分之幾
      2. 人往往很難從混合氣味中分辨出元素, 透過訓練有幫助, 但是還是很難

  4. 觸覺
    1. 手是身體上觸覺最敏感的地方, 嘴唇和舌頭是第二
    2. 口感是觸覺的一種, 由食物中分子網路之間的化學互動而定, 蔬菜和水果獨特的質地來自細胞壁, 因此在冷凍烹調等處裡過後口感變化.
    3. 澀其實不是苦味, 他是由三叉神經和觸覺來感受
      1. 酒精使舌頭脫水, 讓其感覺乾, 這是澀味來源
      2. 單寧讓唾液中黏蛋白冒出來, 腫脹而無法和其他蛋白質融合, 因而在口中造成騷動摩擦, 使唾液不再潤滑, 造成澀味
        1. 單寧是多酚的一種, 植物內含有的抗氧化物
        2. 因為澀味來自於減少潤滑, 這讓其適合和脂肪做平衡.
    4. 口感也包含聲音, 咬餅乾脆片的時候, 我們會依賴清脆聲響來決定對食物質地的感覺.
    5. 良好的餐點往往包含多樣化的食物質地變化
      1. 一餐之中:湯的潤滑, 清脆的沙拉, 堅實的牛排, 軟嫩的布丁
      2. 一盤之中:厚片牛排和洋芋泥
      3. 食物組合中:Oero
      4. 單一食物之內:巧克力或是被澱粉酶影響的澱粉製品
    6. 刺激感
      1. 來自三叉神經, 使石頭/口腔/喉嚨刺痛會發熱
        1. 墨西哥辣椒/薑/肉桂/碳酸/薄荷
        2. 辣椒素
    7. 油質
      1. 脂肪會包覆在舌頭外層, 使口腔內充滿食物風味, 脂肪高的食物在舌頭上味覺更持久
      2. 脂肪會在口中慢慢從固體轉成液體, 這是一種人類天生喜愛的質地變化
      3. 在麵團中, 脂肪會讓麵糰內蛋白質較難發展成長纖維, 也就是比較鬆軟
      4. 同樣在熱脂肪內烹調的食物, 因為有高量的熱能從油轉入食物的關係, 變得有酥脆的質地, 也就是炸或是烤東西之前噴油

  5. 視覺
    1. 視覺個各項感官中佔了極大成分
      1. 如果一個飲料不是熟知的顏色, 即使味覺和嗅覺不變, 人往往無法辨識
      2. 不只是一般人, 甚至專業的啤酒和葡萄酒品酒師也會被誤導
      3. 視覺是外部觀察最快的感官
    2. 不僅是在食物的外觀會影響我們的食慾, 進食者的表情也會影響人的心情
      1. 體現理論:看到他人臉上的情緒, 就會引發觀者本身的情緒.
      2. 變色龍效應:人們會不自覺的模仿周遭的人
    3. 視覺也會影響你吃多少
      1. 無底的碗可以讓人多喝下73%的湯
      2. 小碗有助減肥

  6.  聽覺 
    1.  研究發現, 喧囂的聲音如果太搭, 人們往往會覺得食物比較不甜或是不鹹, 如果聲音減小, 對這些味道的感覺就增強
    2.  音樂影響用餐, 節奏快的音樂會讓客人傾向趕快吃完走人, 反之亦然
      1. 聲音的效果是人數多寡有很大的不同,  在人多的地方撥放大聲的音樂所造成的效果,  和在空曠的地方撥放大聲的音樂所造成的效果不同的
      2. 除了音樂大小, 種類也是重點.
    3. 研究發現, 當人吃培根和雞蛋口味的冰淇淋時, 如果背景音樂是鍋子煎烤培根的聲音, 人們會認為培根味道高於雞蛋味道, 反之如果是雞叫聲, 則雞蛋高於培根.
    4. 清脆的聲音直接影響到我們認為洋芋片有多脆

  7. 專業人士的品嚐之道
    1. 專心
      1. 這邊的方式很像冥想正念手冊裡面提到的正念進食
      2. 不要分心, 專注在每一口食物上.
        1. 放慢速度
    2. 就專業人士而言, 品嚐比據以客觀的角度來看待, 無視個人喜好
    3. 要批評分析一道食物
      1. 是否五種基本味道都應該出現在這道食物中?
      2. 視覺:食物外觀是否符合期待?
      3. 味覺:該出現的味道是否以合理的比例出現
      4. 質地:口感如何?逗留在舌頭上的感覺和時間
      5. 嗅覺:深呼吸可以帶來夠多的風味, 用嘴去嗅
      6. 使用專業設計過的詞彙
    4. 從每個人主觀感受出發
      1. 味覺標準化是徒勞
        1. 生理上人的味蕾數量分佈不同, 從所處文化圈和個人經歷帶來的喜好感官
      2. 一般強度標記量質量表 (generalized Labaled Magnitude Sacle, gLMS)
        1. 避開語言的模糊地帶, 而是用受測者自身經驗當上下限
          1. 好比牙痛可能是受測者體驗過最強烈的感受, 那就會有類似"巧克力的甜度和牙痛比較起來多強烈"的問題
      3. 避免味覺疲勞, 也要避免他人先入為主的看法
    5. 稀釋法
      1. 如同酒類, 透過稀釋往往讓人的感官不會被太強烈的東西吸引, 而能注意到其他細節
    6. 清除餘味
      1. 氣泡水和無鹽蘇打餅乾是好選擇

  8. 我們的味覺人生
    1. 在子宮的嬰兒, 會因為母親的進食影響日後的喜好
      1. 母親在懷孕時間常吃胡蘿蔔, 嬰兒也比較能接受胡蘿蔔
    2. 嬰兒天生喜歡甜味, 大概要到四個月才接受鹽味
      1. 有趣的是三歲以下的嬰兒會喝鹽水, 不過以上的不肯喝
      2. 不管幾歲都不喜歡苦味
      3. 未加熱消毒的起司會有牛吃的青菜味.
    3. 嬰兒可以察覺氣味, 但是對氣味並沒有喜好, 好比玩大便
      1.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氣味的偏好來自後天
        1.  畢竟沒有一種正常量的氣味可以滋潤或殺死嬰兒
    4. 對陌生食物有恐懼是正常的, 來自於人對未知的恐懼
      1. 人在合適的心境下, 比較容易嘗試新的食物
      2. 嘗試新食物的方式, 可以運用調味原則, 好比我們把什麼都拿來做三杯
    5. 月經會影響味覺, 懷孕的婦女也會對氣味更敏感, 老人則是不免嗅覺衰退
      1.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嗅覺和味覺也會衰退, 有趣的是, 對部分味覺喪失的人, 使用刺激味道的東西(辣椒)有時可以提升整體風味
      2. 當然, 健康的口腔最重要, 避免化學刺激和物理傷害
      3. 同時, 認清味覺和嗅覺, 加鹽不會讓食物更有氣味

    1. 氯化鈉中鈉的部分是讓鹽嘗起來鹹的原因, 氯則是讓鈉發揮它的作用(未知)
    2. 光是鹹味或是光是鮮味, 都不如兩者結合在一起相輔相成的好
      1. 料理中放鹽並不是直接賦予美味, 而是能帶出食物的風味
    3. 人追求鹹味因為人體天生需要鈉
    4. 梅鈉反應讓鹽協助釋放出揮發分子, 烤好的麵包或是餅乾如果沒有鹽, 味道會不一樣
    5. 適量的鹽可以讓甜味和鮮味更明顯
      1. 相互壓抑的效果(mutual suppression)
      2. 鹽會壓抑酸和苦, 然後提升鮮和甜
      3. 吃水果沾鹽, 檸檬水
    6. 鹽可以讓食物的氣味-揮發物質,釋放更多
    7. 在加工食品中, 鹽可以讓肉類更甜美多汁, 抑制細菌的生長
      1. 實驗證實, 只要把鹽份除去, 餅乾, 洋芋片都會完全走味
    8. 鈉攝取過量對人體不好, 雖然有很多替代鹽的產品, 但還是貨真價實的鹽的滋味最好.

    1. 苦的東西往往有藥效, 在調味時, 恰當的苦味有怡人的效果
    2. 人類只有一兩個甜味的受器, 但是有十幾個苦味的受器
      1. 苦味來自胺基酸, 肽, 酯, 內酯, 苯酚, 多酚, 類黃酮, 咖啡因, 糖精和鹽類
    3. 咖啡大約只有10%的苦來自咖啡因, 其餘來自烘培和煮咖啡時產生的酚酸
      1. 牛奶中的脂肪, 可以包覆舌頭, 稀釋苦味化合物, 使其不容易到達苦味受器.
    4. 每個人對不同苦味的感受不同,
    5. 對料理來說, 適當的苦味往往可以讓味道更複雜
      1. 平衡苦味的方式,可以添加一些對比的味道, 好比甜或是鹹
      2. 烹煮蔬菜可以讓蔬菜的苦味降低
    6. 許多有單寧和澀味的食物都很苦

    1. 常見的甜味來源: 
      • 蔗糖, 果糖, 葡萄糖, 蔗糖素, 阿斯巴甜, 
      • 每一種甜味的前味,中味,餘味都不同
        • 前味:甜味多快反應
        • 中味:甜味的特性, 濃稠度, 還是有苦味
        • 餘味:甜味多久會消失
    2. 甜度的表現是甜和濃稠
      • 代糖的甜度高於糖, 需要濃度較低
    3. 甜味和酸類搭配性最好
      • 往往越甜的東西就需要越高的酸度來搭配.
    4. 糖影響麵團在烤箱中膨脹的程度
      • 焦糖化
        • 糖加熱後, 會先融化, 接著從白色結晶轉成金褐色糖漿
      • 梅納反映
        • 糖在有胺基酸的情況下加熱變褐.
    5. 雜知
      • 肉桂和可可並不是甜的
      • 糖甚至可以緩解痛苦
      • 貓感受不到甜味

    1. 酸是讓口水分泌最多的基本味道
    2. 酸味極低時, 提升酸度會有味道新鮮感, 超過一定程度則就惹人厭惡, 再高會有燒灼感
      • 低濃度的酸是味覺, 高濃度的酸伴隨觸覺
        • 三叉神經可以感覺到酸
    3. 酸味來自酸
      • 雖然酸可以用PH來表示, 但是不同種的酸在同樣的PH值帶來的酸味不同
    4. 酸味和鹹味的透過離子通道感受.
      • 有時, 酸味會和鹹味混淆
        • 酸鹹在濃度會互相加成, 高濃度會互相掩蓋
      • 甜,鮮,苦味透過各種不同受器感受

  9. 鮮味
    1. 基本味道的一種
      1. 大自然有三種鮮味化合物
        1. 麩胺酸
          1. 麩胺酸鈉, MSG, 味精
        2. 肌苷酸二鈉
          1. IMP, 雞肉鮮味
        3. 烏苷酸二鈉
          1. GMP, 香菇鮮味
      2. 一般來說鮮味代表蛋白質, 很多鮮味高的食品都是蛋白質
        1. 或著說, 各式各樣的蛋白質都有麩胺酸
          1. 肉類,起司, 雞肉, 番茄, 蘑菇, 黃豆
    2. 鮮味和鹹味常常一起出現, 不過舌頭上受器不同
      1. 科學家認為MSG/IMP/GMP上的鈉會和麩胺酸起作用, 使食物更加鮮美
      2. 單獨的鮮味並不好吃
    3. 大部分文化都吃含麩胺酸的東西
      1. 美國人平均吃550mg
      2. 亞洲人每天1200~1700mg
    4. 常見富含鮮味的食物
      1. 帕馬森起司
      2. 烏斯特黑醋醬
      3. 培根
      4. 番茄
      5. 鯷魚
      6. 美極鮮味露
    5. 當食物的大份子分解成較小的分子時, 會充滿風味而產生鮮味
      1. 分解可以是烹飪/發酵/乾燥/熟成




    6. 常見文化中的鮮味
      1. 日本
        1. 醬油, 味噌, 出汁
      2. 東南亞
        1. 魚露
      3. 中華
        1. 醬油, 豆豉, 香菇
      4. 五大母醬
        1. 白色醬汁
          1. 奶油, 麵粉,牛奶
        2. 褐色醬汁
          1. 肉骨高湯, 番茄泥, 洋蔥胡蘿蔔
        3. 天鵝絨醬汁
          1. 奶油, 麵粉, 雞或是魚高湯
        4. 荷蘭醬汁
          1. 淡黃色的醬料, 蛋黃, 奶油. 檸檬汁
        5. 紅色醬汁
          1. 番茄, 有的沒的

  10. 脂肪-第六種基本味道以及其他候選
    1. 亞歷士多德把肥滋滋的味道作為鹹的同等存在
    2. 脂肪影響食物的口感, 使得質地更滑軟細膩, 使味道更持久, 也影響氣味
    3. 研究人員認為味覺可能有脂肪受器
      1. 如果把動物的味覺切斷, 他們就不會那麼偏好有脂肪的食物
    4. 分離脂肪的味道和質地很困難, 目前沒有有效辦法模擬出脂肪的口感
    5. 老鼠可以品嘗出鈣質, 人類也許也可以
      1. 味之素公司發現鈣質的存在可以讓甜味,鹹味,鮮味更明顯
    6. 服用高山症的藥物之後, 會讓人感不到氣泡飲料的滋味
      1. 香檳憂鬱, the Champagne blues
      2. 因此有人懷疑有二氧化碳的受器


  11. 味道的魔法, 風味的行業和化學
    1. 所有食物都是化學物, 可以分解成化學成分
    2. 有些果汁需要加入天然香料以補足加熱消毒時揮發的氣味
    3. 增味劑或遮味劑
      1. 可以添加在食物內使之更美味的成分, 可以遮去不好的味道, 增加好味道
    4. 遮掩和增加風味的方法
      1. 限制或刺激一個味覺受器, 使其無法正確解讀味道
      2. 採用適應或交叉適應, 好比把甜味加到苦味食物中
      3. 封裝, 不要讓食物接觸到受器
    5. 特定感覺厭膩作用, 感官飽和點
      1. 對於某種食物, 越吃越膩
      2. 即使是在大腦想像也可以有同樣效果
    6. 贏錢, 嗑藥, 或是期待大餐牽扯到的神經迴路是一樣的
      1. 多巴胺
    7. 專業人士在品嘗美食時, 大腦有更多部位受到刺激.

  12. 難以下嚥的可怕味道
    1. 最讓人食慾全消的舉止, 就是看到有人張開嘴巴咀嚼, 一邊說話一邊吐東西出來
    2. 對於氣味的厭惡來自聯想, 並不是親身體驗, 而是透握他人告知
      1. 厭惡源自我們對壞味道的拒斥反應, 後來演化成更抽象, 更觀念化的東西.
      2. 換言之, 厭惡什麼往往由文化決定, 因此很多文化都有一些其他文化完全不能接受的食物
      3. 同樣的,過去經驗會影響人的喜好.
    3. 人類是地球上唯一會喜歡辣椒的生物
      1. 鳥類感受不到
      2. 動物透過訓練可以忍受, 但是不會欣賞
    4. 因為食物受到文化影響很大, 所以當食物和期待不符合, 好比溫度不對的時候, 體驗就會大大打折
    5. 肚子餓是最好的調味料, 因為身體滿是飢餓素, 讓人嗅聞能力上升

  13. 不同的視野
    1. 吸食大麻會加強對基本味道的知覺, 但對氣味弱化.
      1. 有說法是大麻影響的是記憶和認知過程的影響, 而不是感覺系統本身
    2. 吃東西的時候, 心情影響很重要
      1. 不滿意餐廳座位的時候, 餐點體驗可能不會太好
      2. 反之, 愉快的體驗並非只來自單方面, 並非只來自味蕾, 其他感官也會受影響
      3. 很多心理學上的誤導也有效果
        1. 高價的物品->期待較高的報酬, 因此高價的酒比較好喝
        2. 需要等待的食物->付出較高的報酬->好吃

  14. 喪失嗅覺的廚師, 以及那些味覺的悲劇
    1. 頭部受到衝擊, 好比車禍都有可能讓人失去嗅覺
    2. 嗅覺神經
      1. 嗅覺神經
      2. 三叉神經:只負責刺鼻的味道
    3. 味覺神經:
      1. 股索神經
      2. 三叉神經
      3. 舌咽神經
    4. 老化和藥物都可能導致嗅覺和味覺喪失
      1. 高血壓藥, 抗憂鬱藥, 菸
    5. 失去味覺比失去嗅覺更嚴重, 失去嗅覺會讓東西不可口, 失去味覺讓人難以吞嚥

  15. 味覺對腰圍的影響
    1. 人類進食的食物不像動物一樣需要大量咀嚼
      1. 大量咀嚼可以增加體驗時間
      2. 如果用餐的目的是享受飲食之樂, 為什麼要那麼急於吞下去?
    2. 喪失嗅覺會造成食物美味下降
      1. 有人因此吃少而減重, 也有人因此多吃而增重
    3. 影響人獲得的美味程度和飽足感的不只是食物本身, 用餐環境, 方式都很重要
      1. 實驗中, 認真吃一份零食的人獲得的飽足感較高(用刀叉盤吃)
    4. 現代科學可以在較健康的環境下提供出一樣的美味, 這值得多花點錢去投資

  16. 平衡各種風味的教學食譜
    1. 這章節沒有用資訊,
    2. 大概念是看食譜或是品嘗時, 要去思考每一種成分帶來的元素, 好比某道菜裡面有魚露, 那是否用醬油也可以帶出鮮味, 之類的
  17. 總結
    1. 專心進食, 不一定要拉長時間
      1. 如同冥想正念手冊一般, 要專注在每一口
      2. 飲食不應該是只求打發的工作, 而是需要專心的活動
      3. 尤其對待該認真尊重的食物
    2. 用餐時間的長短會影響飽足感
      1. 但飽足感不影響餐後會不會進續進食

  18. 十五個訣竅
    1. 好好咀嚼
      1. 溫和延續的咀嚼對釋放香氣分子的效果最好
    2. 專心一致
      1. 不要邊吃邊看youtube
    3. 避免特定感覺厭膩作用
      1. 交叉吃主餐配菜
    4. 在家練習品味食物
    5. 做個品味明星
      1. 下口之前, 先嗅聞食物
      2. 咀嚼的時候, 注意質地的變化, 注音聲響, 想想這食物有哪些基本味道
      3. 鼻後嗅覺帶了那些氣味, 何時出現
      4. 多一點鹽或是糖又帶來或是遮掩了什麼
    6. 年紀增長並不表示食物的樂趣會減少
    7. 了解藥物和醫療程序對味覺和嗅覺的影響
    8. 保護頭部
    9. 勇於冒險並且保持耐心
      1. 一般要體會5~10次人才會確定自己是否喜好一個食物
    10. 選擇適當的溫度
      1. 不要燙傷自己
      2. 低溫妨礙氣體分子揮發
    11. 唾液與呼吸
      1. 深呼吸讓嗅覺感受更多氣體分子
    12. 早上的味蕾最敏銳
    13. 不要抽菸
    14. 避免使用氣味重的隨身用品
    15. 不好吃就不要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