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尋找雜訊
- 犯罪量刑與雜訊
- 實驗和統計都顯示, 不同法官對相同案件的判決有很大的落差
- 甚至與星期幾或是當天氣溫有關係
- 一個解決方式是採用量刑基準, 數字化罪刑嚴重度, 再以數字為基準, 限縮最高最低刑罰的區間, 但這限制了法官的自由裁量權
- 系統雜訊
- 系統雜訊遠比想像的大
- 受過同樣訓練的保險業人員, 對於相同案件的理賠金的判斷相差極大
- 系統雜訊帶來了保險業的損失
- 系統雜訊會戳破意見一致的錯覺
- 簡言之, 只要有判斷, 就會帶來雜訊, 而且程度超乎想像
- 單一決策
- 單一決策意味無法重複重現的決策環境
- 也可以將單一決策視作\只發生一次的重複決策
- 換言之, 一樣有雜訊, 有偏誤
- 你的頭腦同時也是一把尺
- 什麼是判斷
- 判斷:由人的頭腦做為儀器的一種測量
- 和意見與品味不同, 多數情況, 判斷問題應該具備有限的分歧
- 預測型判斷的好壞評估:
- 如果存在結果, 可以直接比較
- 或著比較判斷的過程
- 評估型判斷取決於判斷者的價值觀和偏好.
- 好比從多個求職者中取一
- 誤差的測量
- 以MSE(Mean Square Error)來說, 減少偏誤或是雜訊對準確性影響相同
- 減少預測性判斷中的雜訊是有用的
- 在做判斷時, 準確性應該是唯一目標
- 必須把價值觀和事實分開
- 採用外部觀點
- 雜訊分析
- 水準雜訊是不同判定者呈現不同判定的變異程度
- 不同判定者的平均判定的變異
- 不同教師的平均給分.
- 型態雜訊是單一判定者對不同案例的變異程度
- 場合雜訊, 可以包含在型態雜訊, 是來自某一判定者自身的雜訊
- 同一判斷者對同個案例, 在不同時間做而產生的變異
- 我們期待完美的判定世界, 但現實充滿雜訊
- 場合雜訊
- 判斷就像是罰球, 無論我們多想精準重現, 兩次罰球總是會有不同
- 人的判斷取決於心情, 取決於天氣, 不是永遠不變
- 人和上週的自己的相似程度大於和他人的相似程度,
- 普遍而言, 可以預期場合雜訊不會是雜訊的最大來源
- 群體如何擴大雜訊
- 在會議裏面, 前面幾個發言者的意見往往會決定了群體的最終走向
- 資訊瀑布, informaitonal cascade
- 當個體對自身持有的資訊不具備足夠信心, 因而決定跟隨之前發表者的意見, 最終造成公開的資訊庫不具參考價值
- 這降低了集體智慧的價值
- 群體極化, group polarization
- 經過討論之後, 群體最後的決定往往比個人的傾向更加極端
- 判斷與模型
- 人們認為做判斷時, 展現出思考的複雜性, 並增加細緻的考量會增加準確性, 效度錯覺(illusion of validity)
- 這種複雜性往往會弄巧成拙, 不會提高簡單模型的準確性
- 判斷的雜項的影響很大, 因此沒有判斷的簡單模型, 有時候會比人類更準確.
- 簡單來說, 人會因為自己用了複雜的規則和觀察進行判斷, 而對自己的判斷有著過高的信心.
- 無雜訊的規則
- 如果有足夠的數據, 機器學習的表現會比人好, 也會比簡單模型好
- 考慮到雜訊的情況, 甚至簡單的規則和演算法也會比人類判斷有優勢
- 相等權重模型在數據不夠的情況下表現不錯
- 相等權重:所有項目都給予同樣比重的線性總和
- 不同意模型時, 要明白是討厭預測結果, 還是真的有特例沒被考慮清楚.
- 客觀的無知
- 不確定性和訊息的不完整讓完美的預測變成不可能
- 凡是預測, 就會有無知, 而且無知也許比我們想像的更多
- 如果一個人相信自己的直覺是基於內在訊號, 而非其真正知道的任何事情, 他其實否認了自己會有客觀的無知
- 常態之谷
- 關於人類事務的相關係數常常落在在0.2 (和諧率0.56) 左右
- 相關性不代表因果關係, 但因果關係可以帶出相關性
- 大多數正常事件不在我們預料之中, 也不會令人驚訝, 所謂的常態之谷
- 可以解釋出因果, 並不意味著可以透過這因果進行預測
- 兩種思維模型
- 統計思維, 關注全體, 聚焦在統計數字
- 因果思維, 創造出人物和物件互相影響的事件.
- 後者我們比較習慣使用, 但前者預測能力比較好
- 雜訊的產生
- 捷思法,偏誤與雜訊
- 捷思法, heuristics
- 用比較簡單的問題替代了應該要回答的問題,
- 把相似度與可能性互換的思考法
- 把難易程度和頻率互換的思考法
- 我相信某個觀點嗎? -> 我信任提出觀點的人嗎?
- 我對整體生活滿意嗎? ->我現在心情好嗎?
- 結論偏誤
- 未審先判
- 判定者有特定喜好, 因而選擇性的收集證據並做解讀, 創造符合期待的判斷
- 情感捷思法:和我們喜歡的公開人物沾邊的東西都喜歡
- 錨定效應
- 過度追求連貫性
- 為了保持觀點一致, 而讓證據的順序影響了判斷,
- 前面幾個證據迅速的形成印象, 之後因為堅守這印象而產生偏誤
- 配對
- matching, 將主觀印象在量表上找到一個數值的行為
- 好比評鑑的1-5顆星
- 這邊探討的是強度量表, 任兩者之間存在高低關係
- 人類在強度量表上的區辨能力有限, 同樣的形容詞對不同人有不同的意義
- 人在給予分數的時候很難保持一致性
- 但是對於兩兩相比沒有問題, 建議採用先排序後評分
- 量表
- 有時雜訊的來源, 是人們對於量表的理解不同
- 書中例子, 受測者針對固定案件的懲罰金額
- 分別統計了三個面向, 懲罰意向, 憤怒程度, 裁決金額
- 其中前兩者使用了0~6的量表, 金額則是受測者自行輸入
- 結果中, 裁決金額有最高的雜訊,
- 但如果將金額的部分從數字大小改成排序先後, 藉此消除水準變異, 剩餘雜訊則和懲罰意向靠近
- 這意味著定錨效應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雜訊, 排序往往比直接給予量級準確.
- 型態
- 人在做結論的時候, 往往會過度自信, 忽略了不利證據的解讀
- 型態雜訊可以來自於性格的不同, 價值觀的不同給予項目不同的比重
- 型態雜訊可能是暫時的, 又稱場合雜訊, 來自短期內的影響, 好比最近的新聞.
- 對雜訊而言, 性格的獨特性不一定是好事
- 雜訊的來源
- 作者提出, 常見場合的型態雜訊往往佔系統雜訊的60%左右
其中穩定型態雜訊又比場合雜訊大 - 簡言之, 對雜訊而言, 個體之間的差異大於個體內的差異
- 提升判斷力
- 優秀的判斷者, 卓越的判斷力
- 榮譽專家: 有些領域中, 判斷是無法驗證的, 該領域中的專家形成基於同儕之間
- 榮譽專家擅場建構脈絡連貫的故事
- 把所看到的事實, 恰如其分的構成一個連貫的故事, 藉此激發信心
- 信心捷思法讓人們相信這類專家
- 判斷品質的關鍵:訓練有素, 聰明, 正確認知風格
- 也可以說, 取決於既有知識, 思考能力和思考方式
- 換言之, 在需要從不同意見中做出選擇時, 而自身對這專業一無所知時, 我們應該選擇聰明, 而且抱持開放心態的思考方式的人
- 移除偏誤和決策保護
- 如果已知某種偏誤將會影響決策, 那可以在事前或事後進行修正
- 事前調整又可分推力或拉力
- 推力, nudge, 減少偏誤的影響, 或著更進一步地, 希望讓偏誤產生較好的決策
- 修正觀測結果, 自動加入的退休計畫
- 拉力, boosting, 偏重讓決策者體認到自身的偏誤, 藉此克服
- 學習統計等
- 事後修正常常類似加入緩衝的概念
- 一個中立的決策觀察者可以即時診斷偏誤
- 辨識科學的資訊排序
- 只要有判斷, 便會有雜訊, 即使是看似完全客觀的指紋辨別
- 再給予過多資訊的情況下, 辨識人員的判斷會因此產生偏差
- 好比知道之前的辨識結果, 或是案件調查狀況
- 如果給出第二意見的人知道第一意見, 那第二意見就不具獨立性
- 預測的挑選與總和
- 取出四個獨立判斷的平均值, 就能消除約一半的雜訊
- 保持開放心態, 像是永遠的測試版
- 討論一個問題前, 先找找相關的基本機率是多少
- 對優秀的團隊而言, 意見多元性很重要
- 醫療診斷指引
- 醫生之間的雜訊水準也很高
- 診斷癌症, 心臟病或是判讀x光片時會出現歧見
- 統計結果顯示, 診斷日是禮拜一或是禮拜五, 診斷時間是早上或是晚上, 都會影響判斷結果
- 為了防止雜訊, 標準化的醫療指引提供較為機械化, 客觀的方式進行評估
- 績效評鑑量表的制定
- 績效評鑑中,有高達3/4 是系統雜訊
- 導入360度評鑑和強制排序法並不一定能解決問題
- 大量的水準雜訊來自於評鑑者對於基準值的不同想法, 適當的給予案例做定錨會有幫助.
- 人才招募結構化
- 在傳統面試哩, 第一印象以及追求連貫性會讓面試官過度的認為自己了解求職者.
- 中介評估法, 先為人事選拔增添架構, 清楚知道工作職位所需的條件, 解構出各個面向, 再從各個面向獨立的對求職者進行評估.
- 中介評估法
- 如同徵才, 結構化流程也適用在做決策時
- 謹慎的選擇那些該作為中介評估項目.
- 結構化流程並非反對直覺和整體判斷
- 只是直覺導入的時間延後, 先透過分析來決定中介評估項目, 在獨立個別的評估以確保資訊充足, 直到要下決策時在回歸直覺和整體評斷.
- 雜訊的最適水準
- 減少雜訊的成本
- 減少雜訊是需要成本的, 並不是所有場合都適用
- 減少雜訊的同時要兼顧偏誤
- 好比透過禁止特定詞語來降低雜訊, 會導致言論上的偏誤
- 換言之, 設計指引的時候要思考是否隱含了偏誤
- 尊嚴
- 人需要面對面的互動, 即使這些互動可能帶來雜訊
- 過於注重消除雜訊的行為, 可能會帶來太過僵化的規則
- 人們也會嘗試尋找漏洞, 更會也會限制人的創意空間
- 總言之, 要尊重人的尊嚴
- 為了將來的演變留下足夠空間, 並且確保不影響創意的發揮
- 規定與準則
- 規定可以讓生活簡化, 減少雜訊, 而準則讓人可以視處境來進行調整
- 選擇要採用規定還是準則時, 要考慮實行的難易度以及哪種可能產生比較多的錯誤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雜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