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 星期五

21世紀的21堂課

  1. 理想壞滅
    1. 自由主義顯露疲態
      1. 自由主義在40年代打敗了法西斯主義, 在80年代打敗了共產主義
      2. 2008金融危機開始, 人類對自由主義的故事感到幻滅, .
      3. 下一個故事在哪? 
      4. 由地方的懷舊幻想來填補思想空缺
        1. 川普的讓美國再次偉大
        2. 英國回到光榮孤立
    2. 科技發展帶來的變化
      1. 在二十世紀, 群眾反抗剝削, 將自己在經濟上的重要性轉換成政治上的權力
        1. 隨著科技發展, 經濟精英從剝削人民轉成不需要人民
        2. 反抗變得更加困難
      2. 執政寡頭配上科技帶來更細膩的媒體操縱, 阻礙公民看清真相

  2. 工作
    1. 人類有兩種能力:身體能力和認知能力
      1. 過去機器主要在身體能力上和人類競爭
      2. 如今AI開始在認知能力上超過人類
    2. AI的非人類能力:可連結和可更新
      1. 可連結:單獨的駕駛者vs整合的車網
      2. 可更新:高速的新知識的布建
    3. AI適合的是小範圍, 日復一日相同動作的工作, 不適合需要廣泛技能組的工作
      1. 舉例來說, 高度專業知識的工作:醫生, 廣泛技能組的工作:護士
      2. 在藝術創作方面, AI目前也有不錯的表現
    4. 半人馬團隊, 人類和AI結合的系統
      1. 在西洋棋領域, 最強的組合演變:純人類->人類搭配AI->純AI
      2. 圍棋領域亦同, 從零開始自我學習的AlphaZero超越了從棋譜中學習的Alpha
    5. 人工智慧和生物科技帶來的破壞式創新, 無可避免對既有工作體系造成衝擊
      1. 發展緩慢的國家, 過去透過低廉的非技術勞動力來和全球經濟接軌
        1. 這往往意味著剝削
      2. 但如果機械徹底取代人力, 低廉的勞動力不再被需要, 這些國家該怎麼和世界經濟接軌?

  3. 自由
    1. 自由主義認為, 人類的自由是最重要的價值
      1. 所有權力都來自個人的自由意志
      2. 政治上, 自由主義相信"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1. 人類的感受反映出一種神祕而意義深遠的自由意志
          1. 這也是人權的本源
          2. 雖然每個人的聰明和知識高下有別, 但自由程度一律平等.
      3. 經濟上, 自由主義相信顧客永遠是對的
    2. 自由主義要大家聆聽心裡的聲音, 並相信人腦的決策有其自主性.
      1. 生物科技對大腦探索的進步, 加上資訊科技帶來的超量資料處理能力, 我們不但越來越了解大腦這這黑盒子, 甚至可能操縱控制它.
    3. 自由主義認為人生是一連串的選擇所構成, 
      1. 擁有各種生物特徵之後, 演算法甚至比人更了解自身, 能做出更好的抉擇.
    4. 哲學問題也浮上檯面
      1. 你想要一台優先拯救駕駛員, 還是一台優先拯救路人的自動駕駛汽車?
    5. 數位獨裁政權
      1. 民主國家的表現通常優於專制國家, 因為民主國家更擅長處理資料數據
        1. 民主制度由許多人和機構做出決定, 達到分散式的資料處理, 
        2. 獨裁制度把所有資訊和權力都集中在一小群人中
          1. 以人類的處理能力, 這並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
      2. AI很適合集中處裡大量資訊, 越多資料對機器學習越有幫助
        1. 在AI發達的時代, 專制制度可能會有資訊處理上的優勢

  4. 平等
    1. 人類社會的發展始終, 多數時間平等並不是普世價值
      1. 平等是現代晚期才被看重, 成為人類社會的共同理想
        1. 共產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興起
        2. 工業革命之後, 大量的勞動力和消費力需求帶動了政治上的權力
    2. 全球化加劇了分配不均, 多數財產集中在少數人手上.
      1. 如果有一天, 生物科技帶來了物種進化的能力, 這些能力很可能被集中在這些少數菁英上
      2. 這將來了生物學上的種化現象:人類分化成不同的生物種姓
    3. 資產上的平等
      1. 古代, 土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資產, 
      2. 現代, 機械和廠房的重要性超過土地
      3. 未來, 很可能資料數據的重要性會在超過上者
        1. 如何規範資料的所有權?

  5. 社群
    1. 人類是以小團體為主的生活方式
      1. 每個小團體不超過幾十人
        1. 大多數人真正了解的人並不會超過一百五十個
      2. 如果沒這些小團體的支持, 人會覺得寂寞, 遭受孤立
    2. 20世紀以來, 各種親密社群在瓦解
      1.  整個地球連結得比過去更加緊密, 但是每個人生活卻比過去更加孤獨
    3. Facebook嘗試以線上社群來重建連結, 但線上社群會犧牲線下社群

  6. 文明
    1. 文明衝突論:
      1. 人類分成不同文明, 不同文明擁有不同的世界觀, 無法相容.
        1. 西方文明和伊斯蘭文明發生衝突所致導致了敘利亞內戰, 導致了伊斯蘭國的崛起, 甚至導致了英國脫歐.
    2. 反對的觀點:人類文明並沒有那麼長久
      1. 歷史和生物並不是類比, 社會體系並非由基因決定
      2. 社會體系很少能持續數個世紀
        1. 德國,:威瑪共和->納粹第三地國->東德西德->統一的德國
      3. 在觸碰到宗教和政治的核心價值時, 人類常常拒絕承認社會體系的變化性, 堅稱其價值觀來自於古代祖先留下來的遺產
        1. 這往往只是拖古改制, 自由心證的選擇要引用和解讀古老經典
    3. 歷史上, 人類部落傾向不斷聚集成越來越大的群體
      1. 融合統一的過程有兩種不同形式
        1. 在不同群體之間建立鏈結
          1. 好比戰爭
        2. 在不同群體採用相同的做法
          1. 如今的人權, 全家主權以及國際法
          2. 現代國家都擁有貨幣體系和以科學導向的醫療體系
    4. 身分認同是由衝突和困境來定義

  7. 國族主義
    1. 人類是種社交動物, 有著要對群體忠誠的基因
      1. 這是我們對小部落或是家族產生忠誠的原因
    2. 對大群體, 幾百萬人構成的國家產生忠誠, 則是這在近幾千年產生的
      1. 為了解決小群體無法處理的問題
        1. 好比運河和大霸等需要大量人力的問題.
      2. 為了保持國家, 衍生出來的國族主義
        1. "自己的國家獨一無二, 值得我付出忠誠, 我對全體國民有特殊的義務"
      3. 過度的國族主義會認為其他國家的人民並不是那麼重要, 進而導致戰爭
    3. 核武的發明讓戰爭的代價變得史無前例的巨大
      1. 這是個更巨大的問題, 並非單一國家可以解決
        1. 需要更大的社群來抑制核武
      2. 冷戰時期, 全球化因此興盛
      3. 近十幾年來, 全球死於暴力的人數遠少於死於肥胖.
      4. 但是近幾年來全球化下資本主義的冷酷, 讓一些國家又回到國族主義的路線
    4. 其他全球等級的問題
      1. 氣候變遷和地球暖化
      2. 破壞式創新帶來的科技顛覆
        1. AI和生物工程帶來的道德問題
    5. 我們已經有了全球的生態, 全球的經濟, 全球的科學, 但是還沒有全球的政治.

  8. 宗教
    1. 以時間的維度來說, 宗教對人們有著不同的定位, 負責解決不同種類的問題
      1. 技術問題
        1. 在前現代時期, 宗教負責解決很多技術問題
          1. 好比曆法和農業的關係, 還有更常見的醫療
          2. 不過現代這些已經改由科學來服務
      2. 政治問題
        1. 政教合一的國家
        2. 即使是現在, 宗教在政治中提供了大量的權威
          1. 在碰到問題時, 先從經濟學者那取得觀點和解決方式, 再從宗教裡面尋找支持, 給予經典文獻的新詮釋來支持自身的論點
            1. 基督徒可以支持社會主義也可以支持資本主義
        3. 馬克思:宗教只是外表的虛飾, 背後隱藏的是科技和經濟的強大力量
      3. 身分認同問題
        1. 人類的力量需要群眾合作, 和群眾合作需要群眾的身分認同
          1. 身分認同往往來自宗教
          2. 不同宗教, 儀禮, 儀式區分著族群
          3. 這間接強化了國族主義.

  9. 移民
    1. 三個面向
      1. 地主國允許移民進入
        1. 這對地主國是種責任或是種施捨?
          1. 親移民主義者認為在全球化的世界, 人人對全人類皆有道義上的責任
          2. 反移民主義者認為抵禦入侵是每個人類群體的基本責任
          3. 為了利益, 人們會對提供勞動力的非法移民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2. 移民至少必須接受地主國的核心規範和價值觀, 甚至需要放棄某些自己原本的傳統規範和價值觀
        1. 親移民主義者認為文化本該多元, 各種原生族群多樣性的價值觀和習慣, d可以造就造就國家整體的生機勃勃
          1. 核心價值應該是寬容和自由
        2. 反移民主義者也承認自由和寬容
          1. 但反過來, 應該限制不寬容的移民者
      3. 如果移民同化到一定程度, 就會慢慢成為地主國平等而正式的一員, 從"他們"變成我們
        1. 爭議點在時間長短
          1. 從人類集體的角度來說, 四十年並不短
          2. 很難期待社會在幾十年之間就吸收接納外國來的群體
        2. 以個人的角度來說, 四十年已是大半輩子
    2. 種族主義
      1. 一個世紀之前, 人類群體認為不同人種之間有著巨大差異.
        1. 歐洲認為白人本質上比其他種族優越
      2. 這在道德上有瑕疵, 也缺乏科學證據
    3. 文化主義
      1. 不同文化之間有著顯著的差異
      2. 不同情況下, 不同文化的確會有上下優越的的分別
      3. 文化主義者常會把地方優勢與客觀優勢混為一談
      4. 針對明確的時間, 地點以及衡量標準, 文化主義的種種主張就實際經驗而言很合理, 但如果把主張放得太過籠統, 就會失真.
      5. 文化主義的許多主張來自統計, 但若直接套用在個體上, 會形成偏見..

  10. 恐怖主義
    1. 恐怖分子真正奪走的生命相當少
      1. 恐怖主義指望的, 並不是減損對手的實質力量, 
      2. 造成對手的恐懼和混亂, 讓其全力出擊, 過度反應
    2. 就軍事行動而言, 恐怖主義是下下策
      1. 對手能動用的選項不會因此減少
      2. 恐怖主義是種力量差異過大下, 充滿絕望的選擇.
      3. 恐怖分子所做的任何事情, 都不可能打敗我們, 唯一能打敗我們的,是我們因為恐怖主義的挑釁而過度反應
    3. 現代國家的合法性建立在明確的保障境內不會容忍出現政治暴力
      1. 公民無須擁有武力就可以取得企業, 組織和政府的控制權
      2. 因為破壞這合法性, 恐怖主義得以成功
    4. 對抗恐怖主義
      1. 政府應當祕密的打擊恐怖組織的連結網路
      2. 媒體要保持正面的態度
      3. 人民要避免陷入恐懼的想像中

  11. 戰爭
    1.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期, 戰爭對全球各地的菁英是個很有吸引力的選項
      1. 如果能打一場成功的戰爭, 就能促進經濟繁榮, 提高政治權力
        1. 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
    2. 成功的戰爭已經消失, 近年來已經沒有大國靠著戰爭崛起
      1. 近年來崛起的中國, 在越南戰爭之後便沒有什麼武裝衝突.
      2. 現代最成功的策略是作為壁上觀, 看其他人為自己打仗, 代理戰爭.
      3. 唯一例外是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 
        1. 先決條件:烏克蘭和當地居民對俄羅斯無意強烈抵抗
        2. 俄羅斯對烏克蘭其他地區的入侵就不算成功
    3. 戰爭崛起消失的原因是經濟本質的改變
      1. 過去經濟資產來自於實體物質, 實體物質可以透過征服去掠奪
      2. 現代經濟資產主要是科技和企業, 這無法透過戰爭去掠奪
      3. 另一個原因是保證互相毀滅的核武
    4. 但是即便如此, 我們絕不能低估人類的愚蠢, 

  12. 謙遜
    1. 許多人都以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所屬文化是人類歷史的關鍵
      1. 種族主義和文化主義作祟
    2. 作者以自身猶太人的觀點出發, 從猶太教對基督教的影響衍伸到基督教對人類的影響, 探討猶太人對整個人類歷史的影響
      1. 大體上, 在解釋自身種族對歷史的影響時, 會誇大自身的影響力
      2. 而在提到反面影響時, 又會淡化這自己的角色
        1. 以猶太教為例, 當提到道德方面的影響時, 會把基督徒拉進來, 
        2. 提到一神論帶來的盲信時, 又會將責任踢給基督教.
    3. 一邊要求個人謙和; 一邊展現出集體的傲慢.

    1. 神的概念有兩種
      1. 一種指的是宇宙的奧秘
        1. 這世界上各種謎團, 為什麼世界存在, 為什麼有物理定律等等無法理解的問題
      2. 一種指的是掌管人世的秩序制定者
        1. 宗教上中熟悉的定義, 規定了食品,性和政治等等世俗
      3. 宗教信仰者往往錯誤的將上述兩者連結
        1. "我們不知道宇宙大霹靂是什麼一回事, 所以你必須反對同性戀"
    2. 不要用神的名義, 來為自己的政治利益, 經濟野心或是個人仇恨來找藉口
    3. 宗教能激發人的同情心,
      1. 沒有宗教人類仍能做出合乎道德的行為
      2. 道德的重點不是遵守神聖的誡命, 而是減少痛苦
        1.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13. 世俗主義, secularism
    1. 世俗主義的價值觀
      1. 真相
        1. 真相必須是基於觀察和證據, 而非單純只憑相信
        2. 真相並不是只有某些人能判斷
      2. 同情
        1. 倫理並不是聽從教誨, 而是在於深刻的理解痛苦
      3. 平等
        1. 痛苦和真相都不專屬於特定社會階級
        2. 優越階級會讓人冷酷無知
        3. 獨特並不等於優越
      4. 自由
        1. 沒有自由就不能追尋真相
        2. 思想上的自由, 質疑上的自由.
      5. 勇氣
        1. 對抗偏見和壓迫需要勇氣
        2. 承認自己的無知也需要勇氣
      6. 責任
        1. 人類的世界由人類負責
      7. 拒絕不科學的教條, 致力追求真相, 同情與自由, 
      8. 承認自己的缺點, 理解自己有認知偏誤和犯錯的可能性.

  14. 無知
    1. 自由主義對理性的個人賦予無比的信任
      1. 個人是獨立的理性能動者
      2. 現代社會奠基於此
        1. 民主認為選民能做出最好的選擇
        2. 自由市場認為市場是對的
    2. 兩個基礎, 理性和知識
      1. 理性
        1. 行為主義經濟學家和演化心理學家已經證明, 多數人的決策是基於情緒反應和直觀推斷, 而非理性分析
      2. 知識
        1. 個人的無知
          1. 個人對世界的了解甚少, 隨著歷史演變人類總知識的擴張, 個人所知比例只會下滑
          2. 現代人的需求, 幾乎都是依賴他人的專業知識來提供
            1. 知識的假象
              1. 人們把存在於其他人腦中的知識, 看作自己的知識
          3. 人類多數觀點的塑造, 都是透過群體思維而非個人理性
            1. 同溫層效應
        2. 領導者無知
          1. 強大的權力會扭曲真相和事實
            1. 所謂權力, 其實是要改變現實, 而不是看清現實
          2. 即使握權者能抑制運用權力的衝動, 周遭的人也絕對不會忘了這份權力
            1. 接受到資訊受到周遭篩選和扭曲

  15. 正義
    1. 人類的正義感從遠古演化而來
      1. 適用在幾十平方公里內, 幾十個人的正義感, 很難直接套用到幾大洲, 幾百萬人之間
    2. 追求正義需要明確的因果關係, 但全球化世界中因果關係高度分化且複雜
      1. 舉例來說, 退休基金拿了我的錢, 投資了一家幕後做了不正當交易的公司, 我也該負責嗎?
    3. 為了避免高度複雜的因果關係, 改從意圖的道德性出發
      1. 判斷行為的變成是個人的意圖而非行為結果
      2. 在此前提下, 無知和冷漠也是一種罪行,  人必須去知道各種事.
        1. 不然就是意圖靠著無知讓自己失去對結果的掌握.
    4. 面對龐大的問題, 人類傾向簡化問題(類同雜訊一書)
      1. 縮小問題規模, 把人群看做人, 一方是好人一方就是壞人
      2. 聚焦在因果關係強烈的故事, 而非統計和數字
      3. 過度猜疑, 進入不確實的陰謀論,
      4. 放棄理解, 回歸宗教的無條件信仰

  16. 後真相
    1. 後真相時代
      1. 會被偽造的不只是特定軍事事件, 藉連整個歷史和國家都可能被偽造
    2. 人類運用不斷自我強化的神話, 來團結合作
      1. 只要每個人都相信同樣的故事, 遵守同樣的法律, 就能有效的彼此合作
      2. 宗教可類比為假新聞
        1. 沒有任何科學證據指出"夏娃被蛇誘惑"
    3. 宗教透過創造虛構故事來促進合作
    4. 近代國家創造了國族神話來促進合作
      1. 透過共產主義, 自由主義, 法西斯主義等強化其信條
        1. 政治宣傳的基本原則:宣傳時必須只鎖定幾個重點, 然後不斷一再反覆
    5. 虛構的故事天生就比真正的事實更能團結人心
      1. 想測試群眾的忠誠, 與其要求他們相信某個事實, 不如要求他們相信某個荒謬的故事.
    6. 真相和權力, 這兩者可以攜手共度一小段時間, 但遲早都得分開
      1. 如果想要權力, 到了某個地步之後, 就得傳播虛構的故事
      2. 如果想看真相, 到了某個地步之後, 就只能放棄對權力追尋
    7. 分辨虛構和現實
      1. 如果你想要可靠的資訊, 必須得付出高昂的代價
        1. 免費訊息的觀眾往往只是商業行為裡的產品
      2. 如果特別在意某些問題, 請確實努力閱讀相關科學文獻
        1. 科學文獻:經過同濟審核, 可以證偽的論文和書籍

  17. 科幻小說
    1. 多數人是透過影視節目或是小說去來接觸最新科技
      1. 很少人會真的去讀關於機器學習或是基因工程的最新論文
      2. 很多人會去看駭客任務或是黑鏡之類的電影和影集
      3. 這些娛樂作品塑造了多數人對於科技,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理解
    2. 遺憾的是, 多數作品會讓人把注意力浪費在錯誤的問題上
      1. AI系列的作品, 常常混淆了智能和意識的概念
      2. 反烏托邦, 科技操縱人類的作品中 主角常常活在控制好的盒子中, 最好的目標是脫離盒子回到某個應許之地.
    3. 從唯心觀點出發:不論外面是盒子還是現實, 心理體驗是真實的
      1. 反過來講, 因為心靈總是會受到各種操弄, 自我的塑形確實的受到外在影響
      2. 那麼, 以人類神經生物學觀點來看, 自由意志何在?
        1. 既然外在環境影響個人心靈, 對自我的定義不應太狹隘.

  18. 教育
    1. 人類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各種變革
      1. 一旦科技讓人類足以設計改自己的身體,大腦和心靈, 人類的未來的變化性將大到無以預測.
    2. 針對高度變化的未來世界, 應當避免填鴨教育和太著重專業技能, 而著重在
      1. 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2. 溝通, communication
      3. 合作, collaboration
      4. 創意, creativity
    3. 因應快速改變的世界, 終身學習和適應改變也是必備技能.
      1. 穩定是種奢侈品

  19. 意義
    1. 人類是種依賴故事的種族
      1. 我們用故事來思考, 相信整個宇宙的運作有個故事
        1. 有好與壞, 有衝突和解決衝突.
      2. 選擇並相信某種故事往往就決定了人生的意義
        1. 輪迴與生命循環的故事
          1. 宇宙是一種周而復始, 不斷循環的故事
          2. 每個生命都有獨特的功能和目的要完成
          3. 人生的意義在於了解自己的功能和目的
        2. 線性故事
          1. 有著明確的起點, 過程和終點
            1. 穆斯林的故事
              1. 真主阿拉創造整個宇宙, 透過古蘭經告知世人宇宙的律法
              2. 有無知且邪惡的人類背叛了阿拉, 忠於阿拉的穆斯林站出來對抗
              3. 到了最後的審判日, 阿拉會對每個人做出審判
              4. 人生的意義在於遵從阿拉的律法
            2. 國族主義的故事
              1. 強調民族在歷史中的貢獻和受迫害, 期待最後民族享有和平和繁榮
              2. 人生的意義在於增進國族的利益
            3. 共產主義的故事
              1. 整個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敵對陣營, 也就是兩大直接對立的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而無產階級最終將獲勝
              2. 人生的意義在於推進無產階級的勝利
      3. 故事需要兩個條件
        1. 人可以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2. 故事的範圍, 要能超出人的視界, 讓人能參與某種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
    2. 以整個人類歷史, 或是以宇宙的規模來看, 多數故事的規模微不足道
      1. 過分聚焦在故事上會讓人短視, 必且忽略故事之外的部分
      2. 故事中某種比自己更重要的事物, 也不一定真的有意義
        1. 國族的繁榮和勝利真的有所意義?
      3. 至今多數故事仍能屹立不搖, 靠的不是穩固的基礎, 而是建構在上面的認同
        1. 個人身分認同
        2. 人類群體機構體制建立依賴故事
    3. 禮儀和儀式是參與故事的要素
      1. 禮拜之於宗教, 進食特定食物之於民族
      2. 禮之於儒家
        1. 如果你想知道生命的終極真相, 儀禮儀式會是個巨大的障礙
        2. 如果你想知道是如何達到社會的穩定和和諧, 真相往往只是一種負擔, 儀禮儀式是你的好夥伴
      3. 奉獻與犧牲往往是禮儀中最強力的一種
        1. 因為相信故事而受苦是無法證明故事的真實性
          1. 或許因為自身太傻而付出代價
          2. 但人並不喜歡承認自己是傻瓜, 所以只要他們為某個信念犧牲越多, 這信念變越是強烈
        2. 這也套用到商業和愛情上
          1. 因為花了很多錢, 必須相信這是全世界最棒的才行
          2. 犧牲讓你相信自己真的在戀愛
        3. 犧牲的目標往往也可以是他人
        4. 人類在追求意義的時候, 往往就是造成一連串的犧牲
    4. 人類對故事的選擇相當彈性
      1. 我們可以同時相信多個故事
        1. 多神教中有許多神可供選擇
        2. 不會有人只單純是穆斯林, 或只單純是資本家
      2. 例外, 法西斯主義
        1. 法西斯主義認為, 除了國族主義故事, 人不應該相信其他故事, 除了國族認同, 也不該有其他身分認同
          1. 我的國族比別族更優越, 而我對自己國族的義務, 應該排擠掉其他一切的義務
          2. 不管在任何情況下, 其他團體或個人利益, 都不該超越我國之利益
          3. 一切判斷都以國家利益為標準
            1. 好電影就是符合國家利益的電影
        2. 法西斯主義, fascism源自fascis, 意思是一綑棍子
          1. 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任何一根棍子都不得破壞集體的統一
      3. 很少人真的完全相信這種極端的故事
        1. 二戰後, 多數德國人還是找照了其它人生的意義
        2. 教義主張殉教者會上天堂, 但是教徒還是會為了殉教者的犧牲悲傷.
    5. 相信與懷疑
      1. 對多數宗教而言, 相信信仰是美德, 懷疑信仰是罪惡
      2. 對現代人來說,  懷疑信仰成了自由的前提
      3. 現代並非推翻否認過去繼承的諸多故事, 反是開了故事的超市, 人們可以自由的選擇自己想要的組合
        1. 當然, 法西斯主義反對這種自由市場
        2. 自由主義則神聖化了選擇的權利
      4. 自由主義
        1. 只要你在這間超市待得夠久, 自由遲早會為你帶來頓悟, 讓你想出人生真正的意義
        2. 故事本為人造物, 所謂美好的故事, 是看的人覺得美好
        3. 是個人為一切賦予意義, 個人即是故事的述說者
          1. 思考, 感受, 渴望和發明去創造意義
          2. 任何事物限制了這目標就是限制了意義
        4. 人生的意義在於創造和爭取自由.
        5. 但科學上角度來說, 人類的確擁有自由自在去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但是並沒有選擇慾望的自由
          1. 神經元和生化訊號控制力我們的慾望/取向
          2. 基因和文化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價值觀
        6. 自我也是一個虛構的故事, 透過心靈思維的複雜機制, 不斷更新和重寫.
          1. 如同其他故事要展現美好性一般, 自我這個故事會利用記憶去建立個人神話, 即使這些記憶已和真相不符.
            1. 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形象塑造"
    6. 古代佛教的觀點:宇宙沒有故事, 人也沒有故事
      1. 這個世界和人都並不屬於什麼偉大的故事, 只是個短暫的波動, 沒有理由的出現和消失, 就這樣接受吧.
      2. 宇宙有三個基本現實
        1. 諸行無常, 一切事物都會不斷改變
        2. 諸法無我, 一切事物沒有永恆的本質
        3. 諸漏皆苦, 沒有什麼會令人永遠滿意
    7. 作者在這邊提出另一個故事:理解痛苦
      1. 要知道宇宙的真相, 人生意義, 自我認同, 應當去觀察痛苦, 探索痛苦的本質
  20. 冥想
    1. 心靈既受控又不受控, 透過一些訓練可以掌握對自身心靈的掌握
    2. 有系統的客觀觀察自己, 避免被情緒掌握
    3. 心思集中, 提高專注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