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1日 星期三

比賽 從心開始

  1.  網球之路的心理省思
    1. 最佳的表現往往在無意識中
      1. 全神關注到無法感受自己在專注
      2. 沒有過度努力, 沒有過度思考
      3. 心神集中到十分平靜的程度, 不受思維干擾
      4. 個人來說, 好比是冥想或寫程式最集中的表現, 集中到忘記時間
    2. 內心比賽
      1. 學習如何集中注意力, 學習如何信任自己
      2. 如何發揮自己的實力

  2. 兩個自我
    1. 自我1:指示者
      1. 具有意識的指示者
    2. 自我2:行動者
      1. 具有天生能力的行動者, 也意味著潛能
    3. 個人認為, 前者指的是意識層, 後者指的大腦下意識的協調控制系統, 以及各種各種能力
    4. 當指示者過度思考和賣力, 會影響行動者的表現, 不如預期的表現導致負面惡性循環:指示者責罵, 後者喪失信心

  3. 平息聒噪的自我1
    1. 顛峰體驗, peak experience
      1. 感覺一體, 無我, 活在當下
      2. 專注但執著於用力集中
    2. 停止自我批判
      1. 不管是好的批判或是壞的批判都會讓大腦過度思考
        1. 過度思考帶有太多情緒, 會過分佔據大腦的能量, 讓其他表現下滑
        2. 壞的批評會以暗示的方式讓表現變更糟糕
      2. 停止批判並不意味著忽略過錯
        1. 如實看待表現, 清楚地去感覺, 但是不要帶有情緒
          1. 如同冥想時觀察自己思緒一般, 藉由不執著讓雜念退散.
        2. 語言的表達能力有限, 去觀察和感受, 不要去強迫思考如何用語言表達事物
      3. 正向思考和讚美一樣會制訂好壞的標準, 難以避免地造成注意力分散
    3. 提高自我覺察, 自然而然的學習和表現

  4. 相信自我2
    1. 控制肉體活動是個很精密的系統
      1. 機器人至今無法流暢行走
    2. 自我1應當相信自我2
      1. 並非正向思考
      2. 而是將控制權交給自我2
        1. 不刻意去控制肌肉運動, 而是放任自我2去行動
        2. 相信自己身體和大腦的能力
        3. 讓身體自然而然去學習
          1. 人腦可以透過畫面去觀察, 模仿
    3. 和自我2溝通的技巧
      1. 停止批判
      2. 創造影像
        1. 自我2並沒有語言的概念, 其依賴感官來學習動作
        2. 為自我2提供清晰的視覺影像, 向她傳遞自己想要的結果
      3. 任由事情發生
        1. 自我1應當保持靜止, 以超然的姿態觀察結果
        2. 如果有想讓自我2修正的地方, 透過想像正確的結果去傳遞訊息
        3. 肌肉控制回歸無意識, 主意識只負責傳遞想要的結果
      4. 追求特質
        1. 有意識地扮演某個角色
          1. 不是單純的正向思考
          2. 戴上面具一樣賦予自己另一個思考模式

  5. 探索技巧
    1. 拋開精神上的指揮, 讓思維平靜下來
      1. 接著要集中精神和信任身體, 讓他去做他能勝任的事情
    2. 運動指南
      1. 語言有其表達能力的極限, 藉由語言傳遞的行動指示和真實的動作經驗存在落差
      2. 多觀察讓身體自己學習是比較好的方式
      3. 影像資訊倒是很有用

  6. 改變習慣
    1. 當我們發現可以用更好的方法來發揮相同的作用時, 就是做出改變的時候
    2. 習慣具備慣性, 要衝破它是個痛苦的過程
      1. 指責現有的行為模式, 並不會帶來幫助
      2. 沒有必要對抗舊習慣, 而是去養成一個新的
    3. 步驟
      1. 不帶批評的觀察
        1. 不刻意控制, 而是觀察, 該行動是如何影響自身到外在的事物
        2. 從小點開始觀察, 然後擴大觀察範圍
        3. 如果觀察的動作造成行為改變, 就讓它繼續改變, 避免以複雜的思考模式去刻意改變行動
        4. 觀察出最希望改變的部分
      2. 描繪想要的結果
        1. 觀察他人如何行動, 想像自己如何自然的行動, 盡量思考細節
      3. 相信自我2
        1. 再次行動, 但是不刻意控制, 抗拒刻意控制的誘惑
        2. 讓身體自然學習去發揮可能性
        3. 如果成效不佳, 回到1觀察出原因, 再針對原因進行2, 觀察/想像正確的進行方式
      4. 不帶批評的觀察改變與結果
        1. 結果如果是好的, 別過分讚美, 避免過度用力
        2. 讓其成為新的習慣
        3. 別讓自我1認為是大局的控制者

  7. 專注:學習集中注意力
    1. 為了讓自我2能發揮, 需要壓抑住自我1的胡思亂想
      1. 這邊和冥想/坐禪的需求類似, 摒除雜念專注
    2. 放鬆的專注
      1. relaxed concentration
      2. 專注的心只會針對思索要達成手上任務的必要環節, 不受其他思緒和外在事件的干擾
        1. 貫注在當下
    3. 專注地練習
      1. 這邊以個人的意見為主
      2. 初始, 以可感官的實際事物做寄託, 專注心神在寄託物上
        1. 冥想的時候以呼吸做寄託物
        2. 書中例子, 打球時以球作寄託物
        3. 自身例子, 寫程式時以程式邏輯做寄託物
      3. 接著, 隨著專注, 放大需要的感官, 屏除不需要的事物
        1. 冥想時開始感受到身體消失, 前額葉眉心的充血感
        2. 書中例子, 開始對球在哪, 球拍在那裡有著清楚地感覺
        3. 自身例子, 物件之間的關係互動變得清晰, 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連動感
      4. 雜念干擾
        1. 思想很容易沉溺在過去和未來的世界
          1. 預想即將發生的事情, 糾結在已經發生的事情
        2. 覺察到自己這樣做時, 輕輕地帶回來, 不要帶著批判色彩去責備自己的思想
      5. 目標的境界
        1. 忘我的感覺
          1. 活在當下
          2. 腦力與感官都只為了目標而發揮效果
          3. playing in the zone

  8. 球場上的比賽
    1. 這邊在探討競爭的心態
      1. 比賽<-> 競爭
    2. 作者將競爭中, 自我1的目標分成三種
      1. 自我感覺良好
        1. 目的:達成卓越表件
        2. 動機:證明自己是很棒的人
        3. 亞種A:完美的自我
          1. 目的:臻至完美
          2. 動機:證明自己能力
          3. 外在障礙:完美無法達成
          4. 內在障礙:自我批判, 灰心或強迫練習, 自我懷疑等
        4. 亞種B:好勝的自我
          1. 目的:戰勝對方
          2. 動機:受人欽佩, 掌握局面
          3. 外在障礙:難以永保第一
          4. 內在障礙:過多的和他人相比阻礙了自發行動, 自卑和自大交替出現, 害怕敗北
        5. 亞種C:形象的自我
          1. 目的:保有美好的外表
          2. 動機:受人矚目, 稱讚
          3. 外在障礙:外表的追求無極限
          4. 內在障礙:對於自我的迷惑, 害怕無法討好每個人
      2. 朋友
        1. 目的:結交朋友和維持人際關係
        2. 動機:渴望友誼
        3. 亞種A:地位
          1. 目的:維繫和提升社會地位
          2. 動機:渴望聯繫與地位顯赫者的友誼
          3. 外在障礙:攀附上流人士的代價
          4. 內在障礙:害怕失去社會地位
        4. 亞種B:齊聚一堂
          1. 目的:與朋友將續, 維持人際關係
          2. 動機:渴望被接納和友誼
          3. 外在障礙:要有時間, 場所和朋友
          4. 內在障礙:害怕被排斥
      3. 健康和樂趣
        1. 目的:身體和心理健康, 或是樂趣
        2. 動機:健康或樂趣
        3. 亞種A:健康
          1. 目的:運動,流汗
          2. 動機:健康, 精力
          3. 外在障礙:找到志同道合者
          4. 內在障礙: 懷疑競爭是否有幫助健康
        4. 亞種B:樂趣
          1. 目的:享受樂趣
          2. 動機:愉悅感, 打得好多半會更快樂
          3. 外在障礙:無
          4. 內在障礙:陷入自我1驅動的比賽
        5. 亞種C:學習
          1. 目的:進步
          2. 動機:熱愛學習和自我提升
          3. 外在障礙:無
          4. 內在障礙:陷入自我1驅動的比賽
    3. 競爭的文化
      1. 現今社會傾向以成就和表現定義人的價值
      2. 但是多數場合下, 單一次的競爭並不會定義人的價值

  9. 比賽的真諦
    1. 競爭造就進步和繁榮, 但人不應該僅透過競爭來證明自身價值
      1. 過度想證明自己, 陷於成功的牢籠無法自拔
      2. 反叛性的批評競爭, 陷入逃避心態
        1. 不願意認真, 因為認真競爭而輸了很丟臉
    2. 勝利就是克服困難而達成一個目標
      1. 勝利的意義只等於所達成目標的價值
      2. 為達成目標而增進自我, 往往比勝利令人收穫更多
        1. 面對越具挑戰性的障礙, 就越有機會探索並拓展自己真正的潛能
      3. 將對手視為給予磨練機會的好友
    3. 在乎勝利 vs 為了得勝而做出努力
      1. 前者是在求取一件無法整握的事情
      2. 後者是可控的, 想付出多少努力是可掌握事項

  10. 球場外的內心比賽
    1. 任何人類活動都涉及外在比賽與內心比賽
      1. 外在比賽:
        1. 克服障礙以達成目標
        2. 對手, 考試, 或是我們與外在目標之間的任何障礙
      2. 內在比賽
        1. 如何增進且發揮自己的潛能
        2. 我們的心智, 容易因為焦慮, 後悔而備受干擾, 由內而外的產生問題
    2. 打造沉著的內心世界
      1. 避免恐懼, 疑慮和妄想等精神壓力破壞生命的樂趣
      2. 自我1往往太依賴其經驗中的人事物 ,以至於事情發生或即將變化時, 自我1會備感威脅
      3. 不執著於心中感受, 不執著於外在事物
      4. 專注在當下, 不沉溺在過去, 不追趕恐懼或夢想的未來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再啟蒙的年代

  1. 啟蒙
    啟蒙思想相信人能夠運用理性和同理心來增進全人類的福祉
    • 要對抗人性中其他部分
      • 部族思想服從權威
      • 有惡招致不幸
    • 啟蒙已然奏效
      • 乾淨的水/增長的均壽/大量共享的知識
    • 身為有知覺的人類, 有著種種選擇:
      • 綻放潛能, 透過學習討論增進自身理性思維
      • 透過科學了解自然界
      • 經由人文藝術對人類生活有更進一步的洞察
      • 可以將精力投於各種愉悅與滿足
      • 也可以透過同理心, 試圖讓其他人也享有這些

    1. 勇於求知
      1. 啟蒙的定義
        1. 人類擺脫自我招致的不成熟,
          1. 擺脫因怠惰和膽怯而屈伏宗教和政治威權
          2. 勇於求知, 承認知識的不足, 不畏懼創新和進步, 不斷改良自身而進步
      2. 四個主軸
        1. 理性
          1. 讓自身信念接受客觀的檢驗標準, 認為合理的答案應該為眾人所接受
          2. 承認人的不理性, 追求理性而讓人獲得超越
        2. 科學
          1. 以精進的理性解釋世界
          2. 可被證否的基礎精神, 自我改進的邏輯框架
          3. 增進知識的可靠性
        3. 人文主義
          1. 個人的福祉優先於部落, 種族, 國家和宗教
            1. 原因在於知覺屬於個人而非群體, 感受歡喜與痛苦的是個人
          2. 藉由同情心, 將對個人的福祉追求擴展到集體, 藉由理性理解到世人的平等
        4. 進步
          1. 透過理性和世界主義擴展同情心涵蓋的範圍, 人類便能在智識和道德上皆有所進展.

    2. 熵, 演化, 資訊
        1. 失序的程度, 來自熱力學的概念
        2. 封閉系統內熵值不會減少
          1. 無外力輸入下, 封閉系統無可避免會越來越缺乏組織和結構
            1. 失序的排列組合比秩序的多太多
      1. 生命努力維護和發展自己
        1. 熵定律指向消極的未來
          1. 能量進入系統, 系統內熵值提高於是能量消散
        2. 但在這能量消散中,  能產生秩序
          1. 星體的排列
          2. 生命的誕生和演化
            1. 地球是個陽光持續注入能量的開放系統
            2. 生命體運用能量對抗熵的進逼, 維持自身完整和自我保存,
              1. conatus的現代詮釋
      2. 資訊, 運算, 控制
        1. 資訊可以被視作熵的減少
          1. 從隨機, 無意義的混沌中形成秩序結構的元素
          2. 越亂的東西資訊量越大, 有意義的東西反而資訊量較小
          3. 基因可視為生命體儲存資訊的方式
        2. 獲取能量以對抗熵, 是生命體保存自身的手段
          1. 高等生命發展出以目標導向的系統
            1. 感應自身和環境狀態, 定義目標狀態, 計算當前狀態和目標的狀態的差距, 預測各種行動備案的效果, 採取行動
              1. 回饋和控制為核心
          2. 人類透過知識, 提高獲取能量效率
            1. 農業讓人力解放, 讓人有餘裕去發展思想
            2. 思想的累積, 引導出工業革命
              1. 人類從石化原料獲取更多的能量
      3. 人類並非完美的產品
        1. 演化以世代為單位, 大腦追不上科技和制度的發展速度
        2. 先天的認知/情緒/道德停留在以生存繁殖為重心的古代情境
          1. 認為自然運作機制和人心相同
          2. 容易以偏概全, 二元判斷, 過高自我評價
        3. 同時也具備改善自身的種子:抽象思考, 組合和逓迴, 語言, 求真等
          1. 滿足能量需求後, 剩餘的能量用在思考和交談
            1. 大型群體產生, 在尋求真相的溝通中, 規則產生
            2. 最終產生理性思考, 科學和道德.
      4. 運用能量和知識抵抗熵, 在混亂中開拓有益的秩序

    3. 反啟蒙
      1. 浪漫主義
        1. 否定理性能自外於情緒, 否定個人能自外於整個社會文化
        2. 認為人不需要為自身行為尋求理由
        3. 人是巨大有機體的一部分, 人該做的事情是積極與自身所屬的群體產生連結
      2. 宗教信仰
        1. 相信超自然實體的存在
          1. 從定義上和理性互相矛盾
        2. 和人文主義有所衝突
          1. 教義有機會將某些道德價值看得比人類福祉更重要
            1. 靈魂比生命更重要
        3. 相信來世的弦外之音, 是降低現在的健康和幸福的價值
      3. 部落主義, 國族主義
        1. 個人是超有機體中可以捨棄的細胞
      4. 左派
        1. 社會在種族/階級/性別等方面都是零和競爭, 為了追求地位的平等應當淡化個人權益的重要性
      5. 環保主義
        1. 將人類從自然獲取能量的行為定義成對自然的暴行, 而非抗熵
      6. 人類沒落論
        1. 人類獲得毀滅自身的能力, 最終會導致自身毀滅
        2. 另一方面, 也有認為人類會過得過度安逸而停滯.

  2. 進步
    1. 進步恐懼症
      1. 不喜歡進步的人並不厭惡進步帶來的成果, 而是討厭進步帶來的改變
      2. 樂觀偏誤
        1. 人傾向美化自己的生活, 但是醜化群體的生活
          1. 認為自己明年的經濟狀況會比現在好, 但是國家的經濟狀況則會變糟糕
      3. 可得性捷思法, availability heuristic
        1. 估計事件發生機率時, 判斷的基礎是該事件多容易在腦內出現
          1. 事情越常發生印象越深刻, 反之越深刻代表越常發生
          2. 不一定成立, 尤其在估計低機率, 但是給人強烈印象的事物上
        2. 聳動的負面新聞搭配可得性捷思法造就認知偏差
      4. 以計算和統計來對抗認知偏差
        1. 數字化的統計和圖表化的趨勢可以避免認知偏差
        2. 不要陷入語言陷阱
          1. 大趨勢來看, 世界正在走向和平
          2. 暴力指標並不是持續下降, 還是會有震盪
          3. 正面趨勢指向人們可能在某方面做對了
          4. 和平有賴全部人的努力
      5. 負面傾向
        1. 壞比好更強大
        2. 悲觀主義的話語讓人認為是有益的, 樂觀主義說話卻被當作是推銷

    2. 生命
      1. 近代, 不論貧富, 人類的平均壽命上升
        1. 嬰幼兒和產婦的死亡率的下降
        2. 成年人的壽命大幅提升
      2. 生命的品質上升
        1. 一個人屬於健康生活的時間也較古代長
      3. 不能永源持續的事情, 可以持續得比你想像的久的很多

    3. 健康
      1. 漫長歷史上對人類威脅最大的死亡原因來自傳染病
      2. 知識是對抗傳染病的關鍵
        1. 疫苗, 抗生素等醫療突破
        2. 公衛的進展
          1. 水的氯化消毒, 煮沸
          2. 洗手, 環境消毒
        3. 營養知識的普及
          1. 對於腹瀉的營養補充等

    4. 營養
      1. 從環境獲取能量以抵抗熵,最直接的表現便是營養攝取
      2. 直到19世紀, 歉收和飢荒持續對人類造成嚴重衝擊
      3. 近代, 人類營養攝取狀況獲得大幅改進
        1. 不只是先進國家, 發展中國家的人民也能維持溫飽
          1. 中國每日人均卡洛里為3100kcal
          2. 社會各階層都能獲得足夠的能量補給, 慢性營養不良的情況大幅下降
      4. 土地生產力, 跟傳統耕作相比, 如今的產量是過去的近乎四倍
        1. 知識是關鍵
          1. 化學肥料/機械化耕種/冷凍倉儲和運送技術/選拔過後的物種
      5. 另一方面, 雖然食物充足, 近代還是有大規模飢荒, 多數和政治力介入有關

    5. 財富
      1. 財富指的是人類可以運用的物資
        1. 財富經創造而存在
          1. 勞務和創意組合為成果
      2. 近代人類總財富大爆發
        1. 1820 ~ 1900世界收入增加三倍, 再過50 年, 25年和33年又有三倍成長
        2. 現在世界生產總值是1820年前約100倍, 人口約莫10倍
          1. 同時物品的品質上升
      3. 啟蒙經濟
        1. 運用科學改善物質生活
          1. 科技知識基礎擴大, 更多新產品新技術問世
        2. 交換貨物, 服務與想法的制度
          1. 從裙帶文化轉為更開放的經濟體系
          2. 資本主義, 股份公司等的發明提供集中資源的便利性
          3. 發達並受信任的貨幣體系
        3. 價值觀的改變
          1. 商業受到鼓勵
          2. 人類的終極提問從"我如何得到救贖"轉化為更務實的"我如何得到幸福", 並且衍生出一套個人和社會可以實踐的做法
      4. 財富的發展
        1. 不同區域在不同時間開始快速發展
        2. 整體來說, 世界漸趨於富裕和平等
          1. 赤貧人口不斷地減少
      5. 工業化的好處
        1. 工業化並非全然的好, 但是也非全然的壞
          1. 給予女性逃離農村傳統性別腳色的道路
          2. 給予窮人另一個選擇
      6. 經濟快速發展對於人類福祉產生的效應相當巨大 
        1. GDP和壽命, 健康, 營養關聯明顯
        2. GDP和道德價值也有正向關係
          1. 和平, 自由, 人權, 寬容, 不過不同文明有其偏好

    6. 貧富差距
      1. 以吉尼係數為基準, 西方國家, 尤其英語系國家, 貧富不均的現象在1980左右來到最低, 之後逐步惡化
        1. 貧富不均並不能意味現代性無法改善人類生活,
          1. 不意味著大多數人的生活正在變糟糕
      2. 貧富不均不等同貧窮
        1. 重要的並不是每個人擁有的都一樣, 只要每個人擁有的都足夠就好
        2. 財富並非有限資源, 隨著總額的提升, 同樣的比例有著不一樣的意義
        3. 最窮困的一半人的財產, 在2010和1910都只占總財富的5%, 但是卻比以前富足很多, 並不是一樣窮
        4. 相對剝奪感等心理因素, 會讓貧富差距降低人類福祉
          1. 在某些情境下, 財富不平等象徵了機會, 代表透過教育和其他管道能使自己或後代向上流動, 好比遍歷姓
      3. 不均等和不公平的差異
        1. 對多數人而言, 分配可以不均, 但是要符合公平原則
        2. 原始社會中, 人類也許會分享狩獵的結果, 但是不會分享採集的結果
          1. 分享獵物代表風險均享, 每個人都有獵不到的風險
          2. 採集是苦功, 分享苦工意味著鼓勵占人便宜
      4. 絕對不均與相對不均
        1. 絕對不均: 最富有者和最窮者的差異
        2. 相對不拘: 最富有者和最窮者的倍數
        3. 當一個社會開始大量製造財富時, 絕對不均上升是必然, 相對不均高機率上升
        4. 庫茲涅次曲線
          1. 當國家變富裕後, 一些人離開農村追求高薪, 也有些人留守窮苦村落, 這導致貧富不均開始展現, 可是之後一定會捲起浪潮使所有人的處境獲得提升
      5. 減少不均的途徑
        1. 歷史上, 常見能降低不均的多半是苦痛案例:大型戰爭, 轉型革命, 政府垮台或是致命疾病
          1. 財富被摧毀, 大量勞工死去使得倖存者工資得到成長
        2. 現代社會透過社會支出降低不均
          1. 大量財富用於醫療/教育/養老/收入補貼
          2. 華格納法則
            1. 國家變得越富裕, 在社會支出上越慷慨
            2. 一般在25%左右會趨向平緩
      6. 近代的不均
        1. 從1980後, 已開發國家的確面臨貧富分配日趨不均的問題
        2. 從世界的角度來看, 財富是從已開發國家中的中產流向開發中國家
          1. 也就是就全球而言, 不均反而是在下降, 主要來自於赤貧的減少

          2. 這種橫切面的統計方式, 也難以追蹤縱向數據
            1. 類似不對襯陷阱裡面的觀點, 人的一生會在各所得階級中流動, 如果多數人都能按比例的經歷到最高所得和最低所得的層級, 不均的情況也許沒有橫切面顯示得嚴重
      7. 簡言之, 作者同時反對財富不均和不均是否會對人類福祉造成傷害
        1. 針對前者, 以全球的角度, 以階級流動的角度, 以及以計算社會支出後, 可支配收入的角度來看, 不均並沒有再放大
        2. 針對後者, 不均和貧窮是兩件事, 只要財富總量成長速度足夠, 即使是最低階層, 生活依舊在變好

    7. 環境
      1. 至今人類的進步, 提高了對地球資源的消耗和對地球環境的傷害
        1. 如同其他問題, 環境問題也有可能在人類的智慧和努力下獲得改善
        2. 抱持啟蒙主義的積極, 而非浪漫主義的消極
      2. 環保浪漫主義
        1. 參雜了厭世思想, 妄想人口大幅減少後的地球狀態
        2. 將人類比喻成害蟲, 去工業化, 去成長, 排斥科學技術與進步
      3. 環保現代主義
        1. 由於熱力學第二定義, 一定程度的汙染無法避免
          1. 只要人類運用能量, 在周遭創造出結構系統, 勢必得把增加的熵排放他處
        2. 工業化對人類有益
          1. 物質面上, 更多的糧食, 更長的壽命, 更多的財富
          2. 制度面上, 更容易終結奴隸制度, 解訪女性, 孩童教育
        3. 人類和環境衝突的因素可以透過科技調解
          1. 類似庫茲涅次曲線, 發展之初, 成長優於環境, 但富裕起來之後, 環境會回成為重心
      4. 曾經為人們擔憂的環保問題, 的確透過科技和進步獲得解決
        1. 資源耗盡問題
          1. 煤炭, 石油, 天然氣耗盡的問題
            1. 實際上, 在舊能源耗盡之前, 人類往往已經去使用新能源了
          2. 金屬耗盡的預言失效
          3. 當資源變貴時, 人們尋求不需要該資源的解決方案
            1. 在尋求永續之前, 舊的作法已經被淘汰
        2. 隨著國家富裕, 人口成長趨緩, 環境污染獲得好轉
          1. 最大的汙染源就是貧窮
      5. 環境品質的改善不等於問題不存在
        1. 而是依賴前人偷過論證, 運動, 立法, 規範, 協議和科技創新付出的努力
      6. 物質減量
        1. 科技和技術的進步, 讓人均物質消耗持續下降
          1. 人類可以用更少的物質產生更多能量
            1. 更少的耕地和更多的作物
          2. 無線傳輸取代有線傳輸, 共享經濟
          3. 更乾淨的能源
            1. 以石化原料來說, 人類也從碳含量較高的煤炭, 往碳含量就低的石油, 天然氣方向去發展
      7. 氣候變遷
        1. 當今人類面臨最嚴重的環境問題
          1. 為了將氣溫上升限制在兩度之下, 最慢得在21世紀中葉之前, 將溫室氣體排放減半
        2. 經典的公地悲劇, 每個人都會因為別人受苦而獲利
          1. 需要權威的機構來懲罰惡意佔便宜的人
            1. 碳定價
        3. 採用更少碳排放的能源
          1. 核能是好選項
          2. 風力/太陽能等目前在效益上並不充足, 占地和可得性問題
        4. 氣候工程手段

    8. 和平
      1. 二戰之後, 戰爭頻率鋸齒狀下降
        1. 強權之間的戰爭停止
        2. 但在近期, 2015 年之後有回升的趨勢
      2. 平民受到大屠殺的頻率下降
      3. 主流價值觀不偏好戰爭
        1. 全球化的依存關係讓戰爭代價上升
        2. 民主國家較不傾向選擇用戰爭解決問題
        3. 科技進步帶來的互相毀滅保證
        4. 戰爭被視為犯罪, 戰爭不再被視為榮耀

    9. 安全
      1. 人類靠著知識和制度為自己提供保障
      2. 他殺率持續下降
        1. 一般而言, 他殺會集中在特定區域的特定人群中
          1. 暴力在無政府地帶最氾濫
        2. 治標的做法有其功效
          1. 有力且被人民信任的執法的可以快速下降犯罪率
          2. 並非嚴刑峻法, 過度嚴格的法律會被罪犯當作尾部風險
            1. 提高每次犯罪的預期代價帶來的嚇阻力較高
        3. 焦點嚇阻, 提高潛在犯罪者的犯罪障礙能自然而然地減少犯罪頻率
          1. 提高犯罪的難度/ 降低犯罪的收穫
      3. 交通風險下降
        1. 從死亡人數/里程來看, 近一百年來死亡率下降了24倍
          1. 當然, 現代人里程數也上升了數倍
          2. 從總人口占比來看也是大幅下降
          3. 得利於科技和制度面的改善, 更安全的汽車/飛機, 更嚴格的法規
      4. 天災人禍下降
        1. 墜樓, 火災, 中毒等造成的傷害皆隨著知識面/ 制度面的上升而下降
          1. 現代人普遍對一氧化碳中毒有認知, 會避免室內使用木炭取暖等
        2. 地震, 颱風等天災造成的傷害也下降了
          1. 更安全的建築, 更好的預報體系的協助

    10. 恐怖主義
      1. 對現代人而言, 恐怖主義有超過其傷性的影響力
        1. 相較和平的環境
        2. 媒體的渲染
        3. 可得性捷思法的謬誤
      2. 過度憂懼並不是理性的表現
        1. 應當考量實際的威脅和其他危險相比
        2. 死於"恐攻"的人口比例並不高,

    11. 民主
      1. 五千年前出現了政府組織, 之後人類便不斷在無政府的暴力和暴政統治之間的暴力找到生路
        1. 一般而言, 混亂比暴政更可怕
        2. 權力瓦解引發更多大規模的死亡
        3. 民主的期許
          1. 讓政府發揮恰當的力量:阻止人民互鬥又不至於侵犯民眾
      2. 民主化浪潮
        1. 進程並不穩定, 但整個人類世界比以前更民主
        2. 三波民主浪潮
          1. 第一波在十九世紀, 美國成立民主政府, 在西歐引發民主浪潮, 之後因法西斯主義而沒落
          2. 第二波在二戰後, 法西斯主義垮台, 殖民地自歐洲君主國獨立, 產生第二波浪潮, 之後亞洲出現獨裁政權, 共產黨接管非洲中東, 希臘和拉丁美洲落入軍政府, 此波浪潮結束
          3. 第三波, 南歐(希臘, 西班牙, 葡萄牙), 拉美(阿根廷, 巴西,致力), 亞洲(台灣, 南韓, 菲律賓) 的軍閥或法西斯政府走入歷史, 柏林圍牆倒下, 蘇維埃崩潰, 大量東歐國家轉型
          4. 各波浪潮結束時, 歷史悲觀主義者常會主張"反轉", "民主崩潰"
      3. 量化指標下, 可以看到民主的趨勢


      4. 多數生活在不民主的人在中國和俄羅斯, 但是其自由程度也在上升
        1. 遷徙, 買房, 就學等的自由
        2. 本書寫作時, 烏克蘭戰爭尚未爆發
      5. 選舉只是要求政府對人民負責的機制, 結果不一定有建設性
        1. 獨裁者可以透過選與制度鑽漏洞, 利用國家資源騷擾反對勢力, 成立假的對立政黨, 操縱媒體營造形象
        2. 多數人的政治信念十分表面又自相矛盾, 支持特定候選人的理由常常很薄弱
          1. 對於事實資訊和政策選項的理解也存在無知
      6. 民主的基石
        1. 大家同意不採用暴力手段替換領導人, 
          1. 領導人也得容許人民有可能透過其他途徑讓自己下台
        2. 公民如果有抱怨, 請願, 示威, 罷工, 發言等等表達不信任的權利, 政府會更願意回應請求, 無論是不是屬於選舉時期
      7. 民主並不依賴所謂"選民的素質"
        1. 保障人權讓意見能自下而上的發聲
        2. 尊重制度讓政權得以順利替換
        3. 上述兩者讓政治人物必須同時追求自已和人民的利益

    12. 平權
      1. 人類傾向將非我族類視為工具
        1. 非我族類可以是不同種族, 性別, 性向等
        2. 消除歧視在公民權和平權有重要地位
      2. 從價值觀和人口動態統計來看, 多數人對種族/性別/性傾向日益趨向包容和尊重
        1. 包容上升同時體現在民調和網路引擎搜尋偏好上
      3. 大眾生活資料中的平權傾向
        1. 不同種族的貧窮率/預期壽命接近
        2. 女性在法律上和職場上的保障變多
      4. 現代化過程會激發"傾向解放的價值觀"
        1. 確保生存與安全之後就會追求歸屬感, 尊重與自我實現
          1. 自由先於安全
          2. 多樣性優於單一性
          3. 自制好過權威
          4. 創造性好過紀律
      5. 人的價值觀通常不會隨著年齡增長有巨大的變化
        1. 年輕時崇尚自由, 年老變得保守的現象並不常見
        2. 適當的環境下, 帶有較少偏見的新的世代產生, 之後更孕育出偏見更少的世代
          1. 知識和健全的體制可以促進道德進步
      6. 兒童權益
        1. 兒童屬於難捍衛自己權力的族群
        2. 現今童工已經大幅下降

    13. 知識
      1. 對知識的追尋沒有明確的終點
        1. 歷史上讓知識累積速度倍增的技術:文字, 印刷術, 電子媒體
      2. 知識的優點
        1. 增加國家財富
          1. 世俗實用的教育可以增加財富, 宗教類的教育沒這方面的顯著效果
        2. 導向民主和和平
          1. 人因為教育而啟蒙, 降低對異同者的歧視, 較不偏好獨裁, 且賦予想像力, 獨立, 言論自由更高的介質
      3. 知識的普及已經是世界的趨勢
        1. 識字率的大幅提高, 平均人民受教時間的增長
        2. 大部分知識現在放在網路上, 且大部分免費 
        3. 政策補助讓低受入戶孩童入學增加
        4. 性別受教權的平等化
      4. 弗林效應
        1. 長期的智商上升趨勢:智商分數在過去一個世紀逐步提高, 大概每十年就提高三分
          1. 對後段班而言, 兒童保持健康且營養充足
          2. 對前段班而言, 抽象和相似性問題的解決能力上升
            1. 分析能力上升, 掌握抽象類別的概念, 將物件分割成不同部分和關係
            2. 過去的學術用語, 如今僅是常識: 供需, 平均值, 雙贏, 相關性與因果性

    14. 生活品質
      1. 最終目標是讓大眾有選擇權
        1. 世界上各種美感, 智識, 社交, 文化, 自然的愉悅和機會都任人取用, 每個人決定自己要端走什麼, 是極致的進步表現
      2. 時間不只是金錢
        1. 長遠的來看, 現代人的工時比古代更少
          1. 退休的概念問世不到百年
          2. 有薪假的立法, 最長工時的保障等
        2. 家務輔助機械讓人從各種耗時日常中解脫
      3. 光與通訊
        1. 便宜燈光的普及, 增長了每日人可活動時間
        2. 通訊技術讓人可以低成本的跨距離溝通
      4. 影像, 交通與食物
        1. 手機照相讓照相變得更輕鬆
        2. 飛機不再是奢侈品
        3. 倉儲和運輸讓食物多樣程度上升
        4. 過去累積的文化資源現在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

    15. 幸福感
      1. 客觀物質和生活條件來看, 人的生活比以前好
        1. 更長的壽命, 教育, 可支配收入上升, 閒暇時間上升等
      2. 認定幸福不會隨著客觀條件上升的理論
        1. 伊斯特林悖論
          1. 單一國家內富人人比窮人快樂, 但國家互比時, 富裕國家的人不比貧窮國家的人快樂,
          2. 以時間來比較時, 人民不隨國家財富提升而變得更快樂
        2. 享樂跑步機理論
          1. 人會依據自身際遇調整心態, 不管好壞的際遇都會成為新的基準線
        3. 社會比較理論
          1. 人的幸福感取決於主觀判斷自己相對於他人過得如何
      3. 新的統計資料推翻了1973的伊斯特林悖論
        1. 富裕程度提高, 人民幸福感上升
        2. 富於國家的人民幸福感大於貧窮國家
        3. 跑步機理論並不成立
          1. 失業和殘障的困境對幸福感的傷害是持續的, 良好的婚姻關係會對幸福感永久性提升
        4. 從有紀錄的歷史來看, 自殺率並沒有提升, 而是在下降
      4. 幸福
        1. 自主性
          1. 選擇的自由
        2. 快樂
          1. 體驗和情緒
          2. 正面和負面情緒的平衡
          3. 古老的生物回饋機制
        3. 意義
          1. 評價和認知
          2. 人們如何評價自身的生活狀況
          3. 意義會經由彰顯人格, 建立名聲的行為得到強化
      5. 人變得幸福了, 但是沒有大家預期那麼幸福, 可能原因在於現代人能夠以更成熟的態度來面對生命, 隨之而來的有刺激也有憂慮

    16. 生存威脅
      1. 悲觀論者就算接受了生活正在變好的事實, 還是會說人類只是得意洋洋地朝著劫數邁步
        1. 主觀認知受到可得性偏差和負面傾向的影響
          1. 末日思維有其特殊吸引力
            1. 如果文明即將結束, 我們的一舉一動和日常變多了歷史意義而不再渺小
      2. 適量的末日思維有預防的效果, 但是過多則有反效果
        1. 假警報可能引發大災難
        2. 資源, 腦力, 焦慮感都是有限的
          1. 越多想像的災難劇本, 大眾越容易相信總有一個會成真, 最終導致躺平
      3. 科技不是人類終將面對死神的理由, 反而能幫助人類阻止或延緩死期到來
        1. 在學會生火之前, 人類常常死在可以生火的東西上面
      4. 對人工智慧的過度恐懼
        1. 專精型的人工智能在所屬領域外並不具備智能
      5. 對個體破壞力的恐懼
        1. 人類展現智識和能力相當依賴組織, 在組織的偕同下個體的能力才會獲得提升
          1. 除非多數人對擁有個人用毀滅性武器有所需求, 不然單獨個體很難憑藉自己得到毀滅性武器
          2. 意味著我們不用擔心某個天才在車庫內做出了毀滅世界的武器,
            1. 但是要擔心國家之間的對抗
      6. 核武的末日時鐘
        1. 跟1986年相比, 人類已經減少了54000枚核彈
      7. 人類在面對災難的韌性相當驚人
        1. 二次大戰都採用轟炸平民區以期待社會瓦解的策略, 但沒有奏效

    17. 進步的未來
      1. 人類每年創造的比摧毀的多一點, 那一點點正向變化, 累積數十年才能推動所謂的文明
        1. 啟蒙永無止境, 是持續探索與改善的過程
      2. 下一代得到上一代追逐已久的東西:更多的自由和物質享受, 更公平的社會
        1. 上一代的難題被遺忘, 但是下一代有新的問題要面對
      3. 反烏托邦式言論的問題有其威脅
        1. 一旦大眾相信國家百弊叢生, 即使十分尋常的煽動言語也足以挑動人心
          1. "你還有什麼可以失去的" 之類的大破大立思想
        2. 從歷史上來看, 讓威權領袖藉由群眾魅力對抗"危機", 然後踐踏民主常規和制度, 依據個人好惡來指揮國家, 站在人民的立場來看能失去的太多太多

  3. 理性, 科學, 人文主義
    • 思想非常重要
      • 每個時代的主流思想都是統治階級的思想
      • 馬克思沒錢沒軍隊, 但是他的思想左右了二十世紀以來的社會走向

    1. 理性
      1. 培養以理性為主體的知識和政治文化
        1. 避免陷入部落主義勢不兩立的巢臼
      2. 理性的存在性
        1. 反對理性的觀點存在致命瑕疵
          1. 所謂的說服, 就是靠著理性建構論述, 並且要求聽者基於雙方都認同的理性標準接受他們的說詞
        2. "一切皆為主觀" 這句話本身存在客觀與主觀之間的矛盾
        3. 人類不需要信仰理性, 只要運用理性
          1. 保持一致性, 並以是否合乎現實情況來判斷特定推論是否可靠
      3. 理性思考後的不理性

        1. 信念成為身份認同
          1. 信念已經成為文化忠誠標誌
            1. 大眾肯定或否定這些想法並非為了表達自己懂什麼, 而是自己是怎樣的人
            2. 對一般人而言, 持有怎樣的信念並不會有太大的實質影響力, 但是持有那些想法卻是決定地位的關鍵
              1. 從眾壓力, 甚至為了團體好而出現的藍色謊言
          2. 兩個常見光譜
            1. 右派與左派
              1. 右派接納自然階級
              2. 左派偏好依靠外力達成公正公平
            2. 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
              1. 自由主義偏向個人主義
              2. 後者從共產或威權角度出發期待團結合作
      4. 理性讓我們在需要理由的時候不愁找不出
        1. 動機推理
          1. 將論述引導到對自己有利的結論, 而非客觀看待
        2. 偏見評價
          1. 面對反證就百般挑剔, 面對支持的證據就輕易放行
        3. 偏誤偏誤
          1. 為了證明對方的偏誤, 而讓自己也陷入偏誤中
        4. 大眾追求和消化訊息不是為了讓見解更正確, 而是要強化身為粉絲的體驗
      5. 認知盲點
        1. 人類不能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但是應該保持理性
          1. 透過學習克服邏輯謬誤和教條式思考
          2. 大腦處理資訊的方式有其侷限, 但是現實是很有利的篩選標準, 依靠思想過活的物種在演化中必定會培養出正確詮釋現實的能力
          3. 世界和社會不受簡單的敘事和規則侷限
            1. 理性的將政治當作科學實驗, 而非運動競賽, 並非依照光譜色彩接受和抗拒事物是比較好的態度
      6. 預測準確度
        1. 實證理性最嚴苛的考驗就是預測
          1. 理想高遠的人往往不是最佳的預測者
            1. 意識形態掛帥的人, 偏向將複雜問題限縮進主觀的因果模板, 無視無法置入的因素
            2. 將自己的分析推至極限, 過度看重自己的結論, 即使預測落空也不願改變心意
        2. 超級預測者
          1. 採用多種工具, 根據問題選用最適當者
          2. 思考時習慣轉換立場, 以機率和統計做思考, 能接受"我錯了"
          3. 不相信直覺, 不相信信念
      7. 能夠判斷不理性就代表明白理性
        1. 個人會受到偏誤影響, 但並非所有人時時刻刻都喪失理性
        2. 理性的齒輪運作緩慢,  但是其結果會累積
          1. 現代人在怎麼認為自己不理性, 也不會有人繼續相信女巫和狼人
          2. 教育灌輸了批判性思考, 偏誤也被系統化的研究和認知
        3. 情感臨界點
          1. 無視證據而抓著信條不放手, 直到反面證據累積到無法復合的階段

    2. 科學
      1. 科學持續深入的裨益人類物質, 道德, 智識生活
        1. 許多文化制度依舊對科學不屑一顧
          1. 左派將社會達爾文主義, 科學種族主義推給科學
          2. 右派將無靈魂科學主義推給科學
      2. 科學的理念
        1. 認為世界是可以理解的
          1. 我們體驗到的各種現象, 其背後的地理, 往往比現象本身更生曾
        2. 讓世界來回答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
          1. 可被證偽, 類似貝式推論法依據證據做可信度推算
      3. 冠上科學名義的東西不一定跟科學有關係

    3. 人文主義
      1. 人文主義
        1. 包括生命, 健康, 幸福, 自由, 知識, 愛, 豐富體驗在內的人類福祉最大化,
        2. 科學給予往前的力量, 人文主義則是前進的方向
        3. 神話是虛構的, 人類進步則是真實的
      2. 人文主義的目標
        1. 世界的知識源於觀察, 實驗和理性分析
        2.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是不受引導的演化發展結果
        3. 倫理價值源於經驗檢證過的人類需求和利益
        4. 實踐生命源於個體對人類理想的餐與
        5. 人類本質具備社會性, 能在關係中找到意義
        6. 為造福社會盡力也是個人幸福的最大化
      3. 人文主義的道德觀
        1. 不強調的地位, 而是在世俗基礎上建立公平的道德觀
          1. 白銀: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2. 黃金:己所欲施於人
          3. 白金:人之所欲施之於人
        2. 尊重人的基本需求
          1. 生命權, 自由權, 追求幸福的權利
        3. 人性源自演化
          1. 人性是演化後的產物
            1. 同情心有助於協助個體脫離短期困境, 達到更長久利益
            2. 和平, 可謂停止損害他人以交換自身安全的訴求
      4. 帶有效益色彩的人文主義
        1. 從結果論來說是的, 人文主義具備效益色彩
      5. 義務倫理學
        1. 權利, 責任, 原則決定了行為本質是道德或不道德
          1. 凡人無法預料自己的行為在不限定期限的未來造成什麼後果, 所以增進所有人福祉的簡單方式, 便是明確規範不可跨越的界線
          2. 常常來自宗教和部落主義的道德觀
        2. 有時候會和效益主義衝突
          1. 不可說謊vs為了保護弱者的謊言

2022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岩嶼塘

 


冷燻鮭魚 香草奶油乳酪

鮭魚的煙燻感良好, 配上香草的氣味和奶油的滑順



鹿舌塔可

鹿舌有著絕佳的口感, 配上酪梨和莎莎醬, 這道喜歡



泰國蝦 百香果

個人感覺泰國蝦和這醬不搭

當季鮮貝  豆漿

鹹豆漿的概念, 以煙燻過的奶酪和豆漿做基底, 配上貝類, 鱒魚卵, 油條和食用花
貝類味道乾淨, 和煙燻味是個很好的搭配
當鱒魚卵在奶酪中破開, 鮮味從基底鑽出的感覺很棒.

這道喜歡


白鰻魚 香草油

第二次在這吃到鰻魚配上香草油的搭配
鰻魚的肉質Q度佳, 鰻魚骨湯走濃厚風, 略帶奶味, 挺特殊的





牛骨髓 泡菜 馥米

考牛骨髓配麵包的石鍋拌飯版本
化開在熱白飯的牛骨髓, 些許辣味的泡菜調劑,  海苔和焦化洋蔥的配襯

這道喜歡





主廚鍋煮燉肉配巧巴達麵包

王道好吃的燉煮料理, 豬骨和洋蔥為基底的湯頭, 配好吃的豬頭肉, 番茄的滋味, 洋芋千層的口感, 吸附湯汁的麵包也是個加分項

 這道喜歡


鹹蛋黃 苦瓜

鹹蛋黃作成的冰淇淋, 配染上柚子味的山苦瓜
有趣的味覺搭配, 反轉平常鹹蛋苦瓜的印象

這道喜歡


栗子 蘋果



2022年11月19日 星期六

Ephernité









80%白皮諾+20%夏多內
味道細緻的, 蠻喜歡的

老欉柚子和蟹肉的小塔

酸味細緻的展現蟹肉的甜味, 融合柚肉和蟹肉的不同纖維口感, 這道喜歡



帕瑪森乳酪脆餅

焦化洋蔥, 火腿, 乳酪和脆餅一起融化在舌尖的感覺依舊美好


菌菇酥派

聞起來是奶油香, 咬下去散發平和的菌菇味道
不是那種凸顯菌菇風味為主, 一口氣爆發香氣呈現方式





紅魽魚塔塔|葡萄柚萬壽菊雪烙|手指檸檬

很有趣的一道料理
前面幾口, 主軸是豐富的香草氣息和葡萄柚的檸檬苦味
偶爾咬破鮭魚卵時, 才能感受到才穿越複雜香草氣團的鮮味


再吃幾口, 等味覺習慣香草後
原本是配角的鮮味反被凸顯出來, 尤其是鮮甜的魚肉

這道喜歡




鱈魚白子|法國奧賽嘉魚子醬|白蘆筍

王道的海鮮與白醬組合
以魚子醬來搭配鱈魚白子挺適合的, 柔滑的白子中穿插著魚子醬的滋味

這道喜歡



偏水果香

北寄貝|日本大蔥|花東老母雞澄清湯

吃過幾次的澄清湯, 橫向比較起來,
搭配白松露時微妙, 搭配松本茸時, 以及這次搭配北寄貝都挺討喜的








澎湖斑節蝦|北海道干貝|龍蒿白酒奶醬

帶有莓果/佛手柑/鳳梨風味的義大利麵, 塞入蔬菜/干貝/斑節蝦幕斯, 配上龍蒿白酒奶醬


麵體質地好, 水果的酸和海鮮的鮮相映襯.
除了介紹的龍蒿白酒醬汁外, 吃起來還有點芹菜和椒類的香氣
奶味, 香草, 果香, 海鮮, 建立在複雜元素上的平衡

這道非常喜歡

這支蠻喜歡的


稍微放一下之後風味更複雜




鵪鶉|斯佩特小麥|橙香肉汁

剛好的火候, 將野禽類的好吃點展現出來
醬汁成功駕馭著帶著野性的肉肉, 甜菜, 糯米椒的品質很棒
而且整體和和酒很搭

這道喜歡



米蘭燴小牛膝|法式玉米糕|歐芹香檸綠醬

增添風味
小牛膝本身就很好吃了, 軟嫩的肉質, 轉化成膠質的牛筋,
Gremolata和肉類的反向對比, 搭配韭菜花和辣椒義大利麵增添風味
吸附肉汁的玉米糕, 最後食髓知味

這道喜歡


胡椒/薄荷/馬鞭草慕斯|覆盆子

南投紅茶粉粿|白木耳紫蘇漬|白甜桃雪烙

香氣依舊讚


2022年11月13日 星期日

秋日和




略顯平淡



無花果天婦羅 
炸得不錯, 呈現上略顯單薄, 等待多時只有一口的份量有點可惜




創意菜色
最上面的油花較多的鮪魚
中間是山藥泥配上赤身
底下的蕎麥配松露

最底下的蕎麥和松露的搭配讓人有印象


石斑魚


和牛配黑胡椒醬
黑胡椒醬不賴


太刀魚朴葉燒
香氣和視覺展現方面不錯
醬汁也許再濃一點, 勾芡少一點感覺好一些


甲魚湯

不太喜歡這濁湯, 湯本身柴魚味道較突出
甲魚皮肉散布湯中起不到什麼加分效果, 胡麻豆腐配上芝麻有點莫名




乾淨好吃的松葉蟹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