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反智

  1. 不說理
    不願說理的人是偏執;不會說理的人是愚蠢;不敢說理的人是奴隸
    1. 陰謀論 
      1. 邏輯命題
        1. 原命題:若A則B
        2. 否命題:若非A則非B
        3. 逆命題:若B則A
        4. 逆否命題:若非B則非A
        5. 唯有逆否命題是等價邏輯描述
      2. 逆命題錯誤
        1. 前提一:人皆不免一死
          前提二:蘇格拉底不免一死
          結論:因此, 蘇格拉底是人
      3. 陰謀論
        1. 前提一:如果有隱情被揭穿, 官方必然嚴以駁斥
          前提二:官方駁斥了我們的主張
          結論:因此,必然有隱情被我們揭穿
        2. 訴諸陰謀是陰謀論者在遭遇反駁的主張
          1. 可以不用與對方論戰的情況下, 就將衝突的資訊否定掉

    2. 網路暴民
      1. 中詞不周延謬誤
        1. 前提一:所有射頻輻射都屬於電磁輻射
          前提二:某些電磁輻射可能導致癌症
          結論:射頻輻射導致癌症
        2. 中詞, 在兩個前提內都有出現, 但是沒有出現在結論的名詞
        3. 當中詞在前提中並沒有被賦予明確分布時, 出現此謬誤
      2. 肯定選言謬誤
        1. 錯誤的假設兩種無法同時為真的狀況
        2. 前提一:要不是你錯, 就是我錯
          前提二:你錯了
          結論:我對了
      3. 否定前提推得肯定結論
        1. 從兩個否定前提中, 推出一個肯定結論
        2. 前提一:我不聽那個
          前提二:品味好的人不聽那個
          結論:我品味很好
      4. 這些謬誤讓人產生錯誤的假設:攻擊其他人已知的道德錯誤, 可以含蓄的抬高自己的道德地位.

    3. 彩虹騙術
      1. 軼事謬誤
        1. 生動的敘事和充滿感情的傳聞, 比起統計數據更容易抓住想像力, 因而影響決策
        2. 軼事容易造成錯誤肯定, 依據軼事做成的推斷容易出錯
      2. 倖存者偏差
        1. 人們忽視了不明顯的失敗案例
      3. 證據不完整謬誤
        1. 只選擇與自己主張一致的數據, 忽視證據真正想表達什麼
        2. 規避科學檢驗, 緊抓雜訊中的異常點
      4. 非形式謬誤
        1. 並非邏輯錯誤, 而是前提就錯誤的推斷

  2. 簡單的真相
    1. 魔鬼藏在細節裡
      1. 許多迷惑源自於我們如何理解詞彙和概念
        1. 語言充滿了模糊和模稜兩可
      2. 訴諸權威謬誤
        1. 當論點的前提有疏失時, 即使邏輯是正確的, 結果還是有錯誤
      3. 單因謬誤
        1. 過度簡化問題, 以至於結論完全錯誤或是簡化到近於無用
      4. 假二分法
        1. 將大量的可能性縮窄至只有兩個可能
        2. "你要是不和我們一道, 就是與我們為敵"

    2. 無火生煙, 無風起浪
      1. 後此謬誤
        1. 將兩個或是多個現象連繫在一起是人類的天性
        2. 但是事情發生在另一件事情之後, 並不能證明因果關係
      2. 可得性捷思法
        1. 依據的假設:如果某樣事情很容易想起來, 那麼這樣事務就必定很重要
        2. 會讓人偏向最近的消息或是記得住的事情
        3. 重視速度勝於質量
      3. 快思慢想
        1. 快思慢想中, 思維分為兩種狀態
          1. 快速的直覺
          2. 緩慢具分析的思考
        2. 如果在面對困難的抉擇, 卻使用了快速直覺, 往往會讓我們忽略了其他選項

    3. 野獸的天性
      1. 本質論
        1. 對於任何既定事物, 不論是概念或是群體, 都有一組必須具備的基本特質
        2. 那些特質令事物成為他們現有的樣子, 少了這些特質, 他們不能成為該事物.
      2. 非形式謬誤:天性論證
        1. "有一些本質的遺傳和天生的特徵能界定族群"
        2. 透過本質論, 為既定族群強加不屬於其的本質
          1. 種族歧視產生
          2. 實際上, 族裔內的差異遠超過族裔之間的差距
        3. "天性"本身就是一個可塑名詞
      3. 非形式謬誤:訴諸自然
        1. "自然就是好的, 不自然就是不好的"
        2. 自然的東西不一定是好的, 非自然也不一定是壞的
      4. 非形式謬誤:人身攻擊論證
        1. 攻擊個人, 把矛頭對準講者的信譽, 而非講者所提出的論點
      5. 基本歸因謬誤
        1. 當解釋他人行動時, 往往強調對方的內在特質, 對於自己的行動, 則怪罪於外部環境
          1. 他遲到是他懶, 我遲到是因為塞車
        2. 天性論證常常和基本歸因謬誤有關
          1. 其他人的不良行為和不幸, 是因為他們不是好人
        3. 也是種防禦性歸因的心態

    4. 攻擊稻草人
      1. 稻草人論證
        1. 掉包法戰術, 給人正面反擊對手論點的印象, 然而實際上卻是將對手的論點替換成一個更容易擊倒的對象
          1. 歪曲一個論點, 使其更容易被擊倒
        2. 將對方論點和情緒化的誤解融合, 引發了憤怒和噁心的反應
          1. 好比將演化論從適者生存和物競天擇衍伸到種族主義
      2. 循環推理謬誤
        1. 藉由彈性的定義和前提, 來達到一個嚴謹的虛偽外表
        2. 提出一個完全符合邏輯, 但是全面重複的論點
        3. "這本書是對的"
      3. 乞題謬誤
        1. 提出一個模糊的前提, 乞求他人同意
        2. 邏輯上直接可以從前提得到結論
        3. 前提一:墮胎是謀殺
          前提二:謀殺不合法
          結論:墮胎不合法

  3. 心靈暗門
    1. 賓拉登既生且死
      1. 越是相信陰謀論的人, 越可以同時懷抱兩個互斥的信念
      2. 動機推理
        1. 蓄意用"重申既有信念"的方式來詮釋證據, 而非帶著批判性來評估證據
          1. 對於違反信念的證據, 嚴厲檢視
          2. 對於吻合信念的證據, 輕易接受
      3. 確認偏誤
        1. 人們傾向尋求符合心中先入為主信念與世界觀的資訊
        2. 人們習慣去信賴自己渴望的草率期望, 並用至高無上的理由來剔除令他們不越的東西
      4. 認知失調
        1. 當人接觸到與自己信念相反的資訊或行動時, 心裡感覺到的不自在
          1. 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 但這很費力氣
          2. 也可以選擇否認現實來保存既有的信念
      5. 否定主義, denialism
        1. 批判性思考的對立面, 漠視讓自己主張不成立的經驗和證據
        2. 人往往具有身分保護認知的傾向:
          1. 為了避免來價值團體內的失調和不合, 個人下意識的抗拒會威脅他們價值主張的事實資訊
          2. 換言之, 將自己的想法和自我概念結合, 想法被否定意味著自我被否定

    2. 記憶中的記憶
      1. 人是以自身認為合理的方式, 來儲存資訊
        1. 這方式依據自身經驗, 文化制約甚至偏見而變化
        2. 在潛意識中變動對事件的回憶和先後順序
      2. 記憶的可塑性意味著記憶並不可信
        1. 記憶運作並不像是錄影裝置: 錄下事件以後便可回顧
        2. 記憶比較像是維基百科, 你可以上去改動其內容, 但是別人也可以
      3. 只要一點暗示, 心智很容易就去扭曲我們的記憶, 甚至編織出最黑暗的虛構故事

    3. 潛意識裡的幽靈
      1. 不論是記憶或是感知, 都不見得可信.
      2. 有人類的地方都存在超自然現象的敘事
        1. 有些純屬編造
          1. 不過就比例上來說, 高機率其中有部分是出自很誠懇的人
      3. 模式妄想症/空想性錯視
        1. 感知是一種主動, 建構的過程
          1. 人的心理機制會去解析, 建構出能認知的內容
            1. 從雜訊音源中找尋語言
            2. 從自然圖案中尋找人臉
      4. 睡眠麻痺症-鬼壓床
      5. 意念反應動作-碟仙
      6. 我們往往太過強調自己的經驗, 而排除其他可能性
        1. 但實際的問題是我們的感知和記憶, 都不可靠

    4. 虛幻優越感
      1. 問題的根本原因在於, 現代世界裡的笨蛋太過自信, 而聰明人則充滿懷疑
      2. 佛瑞效應
        1. 人們對於他們認為專屬於自己的個性描述, 傾向給予高分
      3. 巴南陳述
        1. 開放性的陳述, 內容含混, 非常適合形容多人
      4. 安慰劑效應與反安慰劑效應
        1. 兩者皆來自期望的威力
        2. 前者造就另類療法, 後者造就電磁波過敏症
        3. 需要雙盲測試來驗證
      5. 虛幻的優越感
        1. 人們會過度高估自己比他人的能力來得強.
        2. 在測試中, 對於自閉症知識測驗表現最差的人裡面, 超過一半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超過醫療社群

  4. 該死的統計數據
    1. 生死機遇
      1. 人類有種本能, 想把遇到的所有事物的模式找出來, 並加以量化
        1. 這本能有時會讓人對隨機決定的東西產生錯誤的感知
          1. 三門問題
          2. 賭徒謬誤
      2. 貝式定理
        1. 對於取決於事前機率的議題, 我們無法根據該議題本身的資訊, 就做出正確的結論
        2. 一項高達99.99%的檢驗, 對於感染率只有0.01%的低風險群感染者, 正確率大概是50%
          1. P(A|B) = P(A) * P(B|A) / P(B)
          2. A : 真的被感染
          3. B : 檢驗陽性
          4. P(A) = 0.01%, P(B|A) = 99.99%, P(B)=99.99%*(1-99.99%) + 0.01%*99.99%
          5. P(A|B) = 50%
      3. 梅德法則謬誤
        1.  梅德法則:一個嬰兒猝死是悲劇, 兩個嬰兒猝死是可疑的, 三個嬰兒猝死就是謀殺, 除非能證明無罪
          1. 依據"嬰兒猝死的機率是1/8543, 所以連續兩次是1/72982849
          2. 但是兩次發生嬰兒猝死不是獨立事件
      4. 檢察官謬誤
        1. 非形式謬誤的一種, 意思是娶了一種和案件不相關, 或著是有關但是沒有考慮條件機率的數字, 以此為據, 認定被告無辜的機率很小.
        2. 好比任何人的DNA, 和犯罪現場如果有百萬分之一的機會剛好相符
          1. 如果我們已經有幾個可疑對象, 他的DNA 相符, 那他是罪犯的機率很高
          2. 如果我們從一千萬人的基因資料庫去找, 那期望值會給我們十個相符人, 這時證據力會下降

    2. 篩檢訊號
      1. 辛普森悖論
        1. 一個趨勢在各個資料群裡很明顯, 但是當這些資料合併起來時, 可能逆轉或是消失
          1. 吸菸者在各年齡層的死亡率都較高, 
          2. 如果取平均年齡較低的吸菸者和平均年齡較高的非吸菸者做比較, 可以會得出吸菸者死亡率較低的結論
          3. 潛在變數年齡被隱藏了
        2. 當因果關係錯誤的從次數數據取得(frequency data)時, 容易發生
          1. 好比在醫院過世的人口比率高於在郵局過世的, 所以郵局是比較適合執行挽救人命的場合
      2. 簡單來說, 相關性並不意味著因果, 大量統計數據可能存在潛在變數

    3. 分母是什麼?
      1. 考慮以下統計
        1. 在英國, 每一千人之中, 有六十一人最終會得腸癌
          1. 對於很少食用加工肉品的人, 比率是千分之五十六
          2. 大量食用者, 則為千分之六十六
        2. 以相對增加風險來敘述, 那就是(66-56)/56 = 18 %
          1. 加工肉食品能增加近18%罹患腸癌的風險
        3. 以絕對風險來敘述, 那就是(66-56)/1000 = 1%
          1. 一生中罹患腸愛的風險, 食用大量加工肉品者比完全不吃的人, 高出1%
        4. 以不同方式報告機率, 大幅影響我們如何理解他
      2. 統計顯著與虛無假設
        1. 統計顯著的問題:由毫無根據的決策決定的研究, 靠著碰巧通過了統計顯術性檢定的, 便宣稱得到了結論性的發現
        2. 發現導向的探索性研究
          1. 簡單來說, 碰碰運氣做實驗, 然後看看能不能發現什麼
          2. 而不是先有一個具體的假設, 然後做實驗驗證
      3. 科學界重視發表, 而科學期刊不太認可負面結果
        1. 這導致研究人員承受壓力, 必須去尋找各種現象之間的關聯
          1. 拷問數據, 湊出能通過統計性顯著測試的相關性

  5. 世界新聞
    1. 虛假平衡
      1. 虛假平衡
        1. 企圖將立場相反的兩方視為對等, 但是他們實際上並不對等
        2. 單單相反的立場, 並不能讓兩方自動具備同樣值得考量的地位
      2. 當證據的份量毫無爭議的偏向一方時, 固執地以同等方式來平衡報導, 會為差勁的想法和胡扯的聲明, 營造出一個值得敬重的氛圍
        1. 菸草商懷疑吸菸和肺癌相關性
      3. 平衡報導, 必須與各方立場的證據強度成比例

    2. 回聲室裡的平衡
      1. 人們太容易逗留在與自己想法類似的回聲室 (同溫層)
        1. 對於會動搖自身舒適感的事實, 充耳不聞
      2. 網路的過濾泡泡
        1. 網路存在巨量的各式意見, 但是諸多機制會先行篩選
          1. 針對客戶類型的定向廣告
          2. 社交媒體網路的演算法
            1. 專注力導向的社群網站, 演算法的設計為了迎合狹隘的自身利益
          3. 個人的選擇
            1. 朋友, 追蹤的對象, 按讚的內容
            2. 透過一層又一層的自我選擇, 用戶傾向聚集於同溫層的社群中, 並透過回饋不斷增強, 以致確認偏誤, 自我隔離和極化
        2. 訊息碎片化
          1. 人們並沒有接收到具有前因後果的資訊, 而是一本數位解貼簿, 裡面是個人期望是真實的資訊
      3. 二元對立的世界
        1. 極化導致二元對立, 光譜最極端的聲音成為主宰
        2. 複雜的議題被簡化, 二元化

    3. 憤怒販賣機
      1. 新聞媒體販賣的不一定是資訊, 推銷的產品也可以是義憤
        1. 特有的誇大標題和情緒化的內容, 靠著騙取讀者的憤怒來營利
      2. 網路可以把全世界的信息送到面前, 但並不保證這份信息的可信度
        1. 當人們尋求著意識形態的回饋, 往往有意無意地忽略了消息的可靠性
          1. 確認偏誤傾向:選擇相信能強化自身信念的敘事, 而非挑戰自身信念缺陷的敘事
      3. 以冥想的觀點, 看到消息時, 人總會有情緒變化, 覺察這份情緒變化, 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反應, 讓情緒平復之後才進行思考, 這樣比較妥當

    4. 弱智媒體
      1. 媒體在推銷故事的時候, 不一定有做足功課
        1. 好推銷的故事不一定真實
      2. 名流, 社群媒體名人的影響力並不等同於證據的真實力
      3. 暫緩接受任何敘事, 直到確認它是事實
        1. 尤其碰到假裝有深度的胡扯時

  6. 黑暗中的燭光
    1. 科學是什麼
      1. 實驗發現驅動理論, 理論預測指引實驗
        1. 實驗和理論是科學的兩個面向
        2. 實驗必須具備可再現姓
      2. 奧坎剃刀
        1. 當某個現象面臨許多可能的解釋時, 需要的假設最少的解釋, 最有可能是對的
        2. 這是捷思法, 不一定準確
      3. 每一個獨立研究只是一個數據點
        1. 單一數據點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出錯, 但是統計眾多數據點, 可以得到趨勢
          1. 不應該只看單一研究, 而忽略整體
      4. 可證偽性
        1. 科學的假說, 必須能做出可以被驗證的明確預測

    2. 披著科學的外衣
      1. 可疑的陳述常常假借科學的外袍.
        1. 巨量資訊讓區分垃圾科學和有價值的洞見變得困難
        2. 日常的世界已經被科學和醫療大幅改造
          1. 細節潛藏, 難以理解並且違反直覺
          2. 讓人默認並且接受科學的權威
      2. 人們討厭不確定性, 但不應該為了排除不確定性而否認自己的錯誤
        1. 鍛鍊懷疑精神與分析思考的能力
        2. 為自己可能犯下的錯誤留下空間

    3. 秉持科學的懷疑精神
      1. 懷疑精神並非廉價的憤世忌俗
        1. 並非反射性的"我很懷疑", 而是"我們為什麼那樣想"?
        2. 陰謀論常常伴隨一種簡單的直覺式資訊處裡
      2. 認清事實比意識形態更重要
        1. 面對錯誤, 承認錯誤
        2. 缺乏彈性並不是一種美德
        3. 完美是善的敵人, 理想的解決方案並不存在.
        4. 人們有權利擁有自己的意見, 但是沒有權利擁有自己的現實
      3. 分析性思考的清單
        1. 推理:是否符合邏輯? 前提是否有證據支持
        2. 修辭:權威不能代替證據, 極化的敘事可能隱藏細節
        3. 人性:是否存在基於價值觀產生的偏見?論點的根據是否單方面?
        4. 來源:資訊的來源是否可靠? 還是根本不能追溯?
        5. 量化:主張是否能被量化? 統計上是否有漏洞?好比相關性與因果性
        6. 科學:主張是否可驗證?可證偽性?假說是否過多?

  7. 我們是感情的動物
    1. 接觸到事物, 人往往先有感情, 才有思考
    2. 辯論並不是好方法
      1. 過多強調在辯論技巧
      2. 往往帶來虛假平衡
    3. 包容不應該無所限制, 一個社會的包容要是沒有限制, 這個社會最終會被不包容壓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