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 音樂有時序性, 需要運用記憶串聯前後小節
- 對比其他藝術, 好比繪畫可以一眼盡收
- 音樂注重頭尾, 並運用重複來強化聽者印象
- 聽音樂的門檻
- 要聽音樂不一定要會樂器
- 只要有足夠的體驗, 大腦神經便會擁有音樂認知迴路
- 對專業者而言, 學習音樂的方式有很多種, 科班並非唯一選擇
- 音樂和其他藝術領域的概念具備互通性
- 聽音樂並不會有什麼直接的好處
- 什麼是古典音樂
- 古典音樂的要素
- 技術性成就
- 高度的演奏技術和音樂寫作技術
- 旋律性成就
- 百年之後, 即使音樂和美學風格改變, 還能引人入勝的旋律
- 古典音樂, classical music
- 經典音樂是更為恰當的命名
- 經典的定義隨時間而動, 充滿主觀因素
- 作者認為最恰當造就經典的要素, 在於其深度
- 第一次接觸, 第二次接觸, 每次重新接觸皆可帶出更多體悟的作品
- 從不同角度可以解析出不同東西的作品
- 現場演出兩三事
- 錄音是錄音, 現場是現場
- 現場
- 樂團配置和演出空間, 可以創造不同的音場體會
- 樂手的表現也是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 好比樂手炫技的表現
- 或是用視覺補足音量過小的片段, 看得到聽不到的體會
- 帶有不確定性
- 錄音
- 可以保證樂手的表現
- 調音師可以讓各樂器表現更加平衡
- 音樂會生存之道
- 位置選擇
- 越大編制的曲目, 只要頂上無座位遮蓋, 越往後往上坐, 聲音比較好
- 鋼琴的聲音從尾端發出, 面對舞台樓上右側的位置比較推薦
- 禮儀
- 服裝以合宜為主
- 各地規定不同, 一般對觀眾的要求比較少
- 演出過程
- 原則就是看空氣
- 尊重作曲家創作和表演者的完整呈現, 不要打擾其他人聆聽的空間
- 預習
- 別怕聽不懂, 第一次接觸某首歌就是現場演出, 也可以是個有趣的體驗
- 簡談西方古典音樂史
- 巴洛克音樂
- 1600-1750
- 巴赫, 韓德爾, 韋瓦第
- 古典主義音樂
- 1750-1820
- 啟蒙主義的時代
-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 現代鋼琴出現
- 旋律具備週期性
- 工整的音樂結構
- 樂句形成樂段, 樂思後接終止式
- 浪漫主義音樂
- 1820-1900
- 貝多芬, 舒伯特, 舒曼, 蕭邦, 李斯特, 柴可夫斯基
- 以強烈情感作為起點, 留心人性和自然的陰暗面, 不安, 驚恐, 敬畏.
- 多樣性, 民族音樂
- 創作者的人生, 不見得能對應他們的作品
- 古典音樂小知識
- 獨奏會, recital
- 焦點放在一位音樂家的演奏會
- 室內樂, chamber music
- 不設指揮, 合奏形式的小編制作品
- 協奏曲, concerto
- 以一樣或多樣樂器, 和樂團一起演奏的作品
- 樂器包括人聲
- 賣點通常在獨奏家的過人技藝或明星魅力
- 不同調性的樂器有不同的自然泛音, 混合得好就會有非常豐富的音響效果
- 管弦樂法, orchestration的學問
- 指揮的核心在提示與引導
- 詮釋的藝術
- 樂譜詮釋的方法不是寫死的
- 音樂家常常不按樂譜演奏
- 作曲家也常給予演奏者相當大的表現空間
- 作曲家只會寫下, 對在他的時代受過良好教育的音樂家而言, 仍然不完全清楚的資訊
- 兌譜:只用單音線條和數字表示和弦, 演奏者根據和弦即興演奏
- 樂曲的速度, 聲音的大小也以非數字化的形容詞表示
- 如同其他藝術或是人創物, 分析者永遠可以整理出一套論述來詮釋
- 只是這套論述可能和作者的概念相異
- 喜好可以全然主觀
- 音樂家並不是只學技巧就好
- 詮釋必須有所根據, 評論者也不僅是單憑感覺.
- 就藝術表現而言, 怪必須有所本:要某個強烈具說服力的理由來支撐
- 個人看法是, 要讓人的感官和理性都能有接受的理由
- 感官上, 既要像是奶油蛋糕一樣滿足最原始的生理需求
- 理性上, 要能像新知識一樣滿足大腦的求知慾
- 心理上, 能滿足種種基本需求:安全感, 個人尊嚴
- 入門之後的進階之道
- 耐心
- 廣泛的聽, 不要只聽選曲, 知段落卻不知段落
- 專注
- 如同慢食, 用心專注聆聽
- 欣賞藝術不是比分, 而是用情感和藝術品交流
- 聽沒聽過的歌曲, 接觸不熟悉的曲目和作曲家
- 不要限縮在特定音樂領域
- 增進音樂之外的知識
- 了解作曲家演奏家所屬的文化和風土
- 找到自己的觀點和聲音
- 莫忘本心
- 自己喜歡的音樂就是喜歡, 即使是為了自己而喜歡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樂之本事
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祥雲龍吟
牛番茄/綠竹筍
牛番茄做成晶凍, 覆蓋上米飯和綠竹筍, 配上點紫蘇梅
牛番茄的酸加上梅子的酸, 融合出種很協和酸味
溫熱的米飯, 軟糯的口感, 對比綠竹筍的爽脆,
溫和的酸中帶鮮, 這道喜歡
奧地利的白酒 帶了胡椒感
葡萄蝦/豆皮
昆布漬的葡萄蝦, 裹附湯葉, 毛豆醬汁配上酢漿草
濕滑的湯葉, 給生蝦口感帶了點變化
毛豆醬汁有著瓜果的清新感, 配上酢漿草的酸味
咀嚼起來, 混入豆香, 蝦的鮮甜以一種含蓄長久的方式呈現
單就料理蠻喜歡的, 和有白胡椒感的白酒搭配個人不太習慣.
海膽/大黃瓜
水果黃瓜的薄片, 紅喉魚, 紫海膽
瓜的握壽司
剛入口是巧克力薄荷的香氣和米醋的酸爽
咬下去, 先有水果黃瓜薄片的清脆感,
輕輕一吮, 軟爛的大黃瓜和海膽化在一起, 瓜果的清爽和海膽的滋味交融
再多品嚐一會, 紅喉的味道在尾段浮現
短短一瞬間, 就把夏天晚上獨特的清爽感化表現在舌尖
很喜歡的一道
圓滑飽滿的質地, 花香明顯的大吟釀
鰻魚/酪梨
又一道讓人聯想到壽司的料理
一入口, 先是芝麻葉的氣味, 接著是烤魚皮的焦香,
咀嚼起來, 酪梨不搶戲, 僅以滑順感增添柔煮鰻魚肉的口感
類似星鰻魚的醬汁貫穿整個品味過程,
有層次感也有一致性, 這道喜歡
甲魚/絲瓜/花生
一開蓋就是滿滿的鼈的香氣,
清澈的湯頭有了點薑類的溫熱感
各食材剛好的火候恰當的保留住口感
磯煮鮑魚的彈牙, 皇宮菜的爽脆, 絲瓜的嫩纖
作為主角的花生, 則以類似胡麻豆腐的方式呈現,
豐富的香氣, Q彈的口感, 乾淨的尾段喉間滋味
一口湯, 一口料, 這道很喜歡
黑龍吟
龍蝦/小卷/飛魚/鰹魚/秋葵
魚生料理, 搭配時蔬和不同醬汁
秋葵的滑順搶戲, 蓋過魚生的滋味了
刺蔥的分配不夠平均
略嫌可惜
香魚/番茄
跟上次一樣的香魚料理, 隔了兩個月品嚐, 香魚的風味又是不同
一口啤酒, 一口香魚, 依舊喜歡
地瓜葉/角蝦
龜山島的角蝦, 以純粹天然海鹽的調味, 以地瓜葉襯地後配上清酒清蒸, 最後以點滴花椒油的辛香增添層次
很直接的呈現方式, 單純以食材和火候決勝
品質好的角蝦本身就不賴
去蕪存菁的地瓜葉, 配上融入角蝦精華的清酒湯頭, 套句友人的話, 太幸福的地瓜葉了
這道喜歡, 最後大海風味鮮美的湯頭, 真想用粉絲收汁
又見面的山田光男
鯖魚/黃雞魚/辣椒/海葡萄
米醋,/三星蔥油/發酵辣椒油/海葡萄, 調味概念跟之前類似, 整體平衡性的掌握上又更好了
米醋的酸為前導, 蔥油的辣引出洋蔥的辣, 洋蔥的辣帶出發酵辣椒的辣, 海葡萄的鹹味貫穿全局和魚肉的鮮味互補
一樣配上米香, 新鮮有酸度的甘口清酒, 這道喜歡
這次的鯖魚帶皮, 肉質的彈性明顯比之前好, 不知道怎麼做到的?
鴨/手指檸檬
皮有酥脆感, 酥脆, 焦香
皮下脂肪軟嫩, 咬起來是乾淨的脂肪香
肉的鐵質血味, 帶出來的野味感也很棒, 越嚼越香
肉和脂肪之間那層筋膜很明顯, 大幅降低了口感體驗,
沒有二月來吃的時候, 類似做法的胭脂鴨好吃, 可惜
原鴨米/甘鯛/高菜
魚油配上原鴨米, 高菜配上烏魚子
前著比較清爽, 後兩者又稍微突出了點
米的口感沒之前好
芒果/豆腐乳
豆腐乳脆片配上牛奶冰淇淋和芒果 感覺有前途
東方美人布丁 依舊是好選擇
2022年6月18日 星期六
美食的饗宴 品味的生理學
這是一本十九世紀的法國政治家寫的美食書
偏向科學部分的美食主義主題, 對於兩百年後的我們來說, 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從文化和歷史的事實性論述, 這方面相當精采
- 糖最早是以藥品的形式出現在人們面前.
- 當時人看待咖啡, 看待巧克力, 看待菸草的方式, 跟習以為常的現代人也不同
- 羅馬人以側躺的方式進食, 而側躺往往伴隨情慾.
- 對當時的法國人而言, 蒸是種很少見的料理方式
- 作者特意寫下一次使用蒸來料理大型多寶魚(歐洲比目魚)的經驗
- 炸算是常見, 但是看起來最常料理的方式還是煮和烤
- 松露最常搭配的是家禽, 松露火雞
- 以松露塞滿鵪鶉, 製於抹上巴西里風味奶油的吐司麵包上
- 以麵包回收肉汁
- osmazome, 肉香質, 已經是死語了嗎?
- 作者認為紅肉>家禽>魚, 剛好跟現代健康的概念相反
- 當時的法國觀點的世界菜色
- 法國: 鮮肉, 家禽, 水果, 在餐廳晚餐中有最大的比重
- 英國: 牛排, 威爾斯野兔, 賓治酒
- 德國: 酸菜, 漢堡燻牛肉, 黑森林肉排
- 西班牙: 雜燴, 鷹嘴豆, 馬拉加葡萄, 賽里卡辣火腿, 飲料
- 義大利: 通心粉, 帕馬森起司, 波倫亞香腸, 大麥片粥, 涼點和飲料
- 俄國菜: 形形色色的乾肉, 熏鰻魚, 魚子醬
- 荷蘭: 鹽鱈魚, 乾酪, 酸漬鯖魚, 庫拉索酒
- 亞洲: 印度大米, 西谷米, 咖哩, 醬料, 希哈酒和咖啡
- 非洲菜:開普葡萄酒,
- 美洲: 馬鈴薯, 鳳梨, 巧克力, 糖, 香草
從哲學和人生態度的角度來看, 這本書相當推薦.
率性而為, 承認自己的慾望又不失禮, 體面地去追逐所求事物.
大方接受對他人的善意, 直接不掩飾地表達感謝.
無論被宴請, 或是宴請他人, 皆是追求極致的賓主盡歡.
成書時, 作者雖已垂暮之年, 卻可以看到其鉅細靡遺地敘述數段年輕逃難時, 受邀宴會的快樂回憶. 美好經歷內化成作者的一部分, 如火焰般為其提供溫暖.
書摘:
- 美食學是對充饑藝術進行反省和欣賞
- 松露談不上是一種春藥, 會使女性更加嫵媚, 男性更易興奮
- 在夢境中, 我們能夠察覺到自己走在人性邊緣, 因為睡著後, 人受到法律的保護, 但是法律卻無法束縛他, 所以他已不再是普通人
- 廚師必須學會如何用火加工食物, 這是古代人無法掌握的, 如今, 我們的技術得益前人的探索和理解, 由於前人費盡心思的研究過許多食材, 現在才掌握了一些隱藏苦味的技術, 可以讓菜餚更加好吃, 所以他們總是會為自己所做的菜添加上等的配料.
- 死亡也僅是一個需要, 和睡覺沒有差異
2022年6月15日 星期三
人際的法則
- 了解他人
- 理解他人是在幫助自己
- 世界上每個個體都是由其人生經歷所塑造而成.
- 並不是為了他人而去理解對方的動機, 是為了自己而去理解
- 透過理解, 來知曉如何應對他人的負面情緒
- 沒人必須喜歡你
- 當他人的行為讓你忍無可忍時, 選擇批評是條簡單的道路
- 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 也許這些行為是合理的, 只是你不喜歡
- 自身不喜歡, 並不代表這件事就是錯的
- 人們只聽他們想聽的
- 人類天生會選擇自己想聽的, 並忽略不想聽的
- 溝通時不要廢話連篇, 用字盡量精準, 清晰, 明確, 直率
- 搞清楚對方的癥結點, 以對方角度來論述
- 透過提問使得對方思考核心問題
- 人們只相信他們想相信的
- 人們相信的不只是客觀事實, 更願意相信符合自身世界觀的事情
- 信念和事實同等重要
- 實務上, 人不可能因為辯論而改變自身的信念
- 能改變人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和經歷
- 不要對改變他人的立場心存幻想.
- 你的態度影響別人的回應
- 交流的方式比交流的內容更能滿足人的情感需求
- 換言之, 交流互動時採取的態度很重要
- 吵架的態度會帶來爭吵
- 猶豫的態度會讓人輕視
- 記住你的第一印象
- 直覺帶來的第一印象, 雖然並不是透過邏輯分析取得, 有時候還是會有功效
- 記住自己對事物的第一印象, 但也別過分依賴.
- 人以群分
- 天性上, 人類會尋求歸屬感
- 人對屬於的團體有忠誠度
- 忠誠度又會根據遠近而有差別
- 家庭>社區>城市>國家
- 當團體之間發生利益衝突, 想要繼續支持團體就會十分艱難
- 每個人都渴望被重視
- 當別人做出貢獻時記得去褒獎他, 具體的褒獎, 製造雙贏的契機
- 唯有喜歡你, 才會開你玩笑
- 開玩笑是表達情感的方式
- 開玩笑的精隨是溫和的取笑某人特別的特質, 並將它裝扮成負面且以幽默的方式來表達
- 嘲笑是取笑別人並讓別人的缺陷引人注目
- 越過玩笑就是嘲笑
- 任何人一直重複明知會傷害別人的話, 那就是言語霸凌
- 嘲笑有灰色地帶, 依據關係和對象決定
- 每個人都要不安的時候
- 人不管看起來多麼有自信, 總會有潛在的不安
- 待人以寬
- 本性難移
- 大多數人不會去思考自己是如何長成當今的樣貌
- 要做出批評容易, 要做出改變很困難
- 行為和本性不一樣
- 能改變人的行為比較簡單, 行為的改變往往對事情具備足夠的幫助
- 新的體驗和經驗, 通常足夠讓人的行為造成改變
- 不要妄自猜測別人的關係
- 每對關係都與眾不同, 不要臆斷或猜測, 更不要去評斷
- 說大話是為了留下好印象
- 當人說大話時, 往往他們是為了以某種方式打動你
- 可能伴隨著不安, 掩飾掩飾真實的自己以避免被批評
- 寬容待之
- 直接溝通不等於正面對職
- 如果問題亟待解決, 逃避並不會讓矛盾消失
- 以注重感受的方式, 誠懇的表達問題
- "當你這樣做時, 我感到..."的對話方式
- 這種相對中立的對話方式, 可以表明自己沒有爭吵的意圖
- 緊張是因為在乎
- 因為害怕搞砸, 真心在乎才會感到緊張
- 治療緊張的解藥是自信
- 憤怒等同悲傷
- 對有些人而言, 憤怒是偽裝怯弱和無助
- 哭泣不一定是傷心
- 看到的情緒不一定是真實的
- 哭泣也可能是來自憤怒
- 有時只是無心之過
- 別太在意小事情, 很多人在忙碌的時候不一定能處理好每個細節
- 一次沒被邀請, 或是沒被提及, 可能都僅是對方無暇處理
- 卯不對榫
- 適性適所, 不要太強求硬撐
- 狂野和乖僻不一定有趣
- 十三歲大不宜
- 不管幾歲, 都有自己要面對的處境
- 評價別, 人之前先退一步, 想想他們承受的壓力
- 孩子只是有樣學樣
- 有責任感才是真的獨立
- 青少年對父母的恨都源自於愛
- 談心很重要
- 傾聽也很重要
- 沒人喜歡說對不起
- 關鍵是對方的想法和做法, 即使沒有明說, 也可以視為道歉
- 比起口頭的道歉, 更重要的是感到抱歉
- 世界滿是叛逆
- 有些人習慣性的跟上頭逆向而行, 也許是為了證明自身的存在感
- 透過逆向心理學操縱, 或是給予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做事
- 有些怪人其實是好人
- 幫助他人
- 幫助別人之前, 先保護好自己
- 不要超過底線的幫助別人, 也不要被自己的情緒左右
- 一起身陷泥沼
- 先滿足情感要求, 再來提解決方案
- 要清楚的表示能理解對方的感受
- 有情緒是正常的
- 面對他人的感受時, 不要評價, 不要否定
- "別擔心" 就是在否定對方的擔憂
- 傾聽就好, 別急著給建議
- 分清楚對方是要你分擔感受還是尋找解決方案
- 了解自己能力所及之處
- 不要承諾自己做不到的事情
- 寧可在答應時加入很多但書, 也不要違背承諾
- 不要比誰更慘
- 敘述自己的處境更糟, 並不會讓對方心情更好
- 反過來只是給予對方"你沒資格抱怨"的感受
- 某些情況下永遠別給建議
- 要設想對方會怎麼看待他人給予的建議
- 用問題回答問題, 協助對方找出選項和釐清事情走向, 但不要搶奪選擇權
- 接受別人的決定
- 不要為別人的決定產生罪惡感
- 把自主權還給當事人
- 讓他們自己思考
- 用問題引導, 讓對方思考清楚
- 不要直接給予建議, 那會帶來壓力
- 學會問問題
- 辨識潛在的資訊, 拋出正確的問題, 想想對方拒絕說出實情的原因
- 聽出言外之音
- 表面上的問題往往只是冰山一角, QBQ的概念
- 他們可能不想要解答
- 有些人只是藉由敘說自己的悲慘來取得關注, 別浪費時間去幫他想解法, 直接問他"你覺得應該怎麼做"
- 別輕易說出看開點
- 如果這些話有用, 他們早做了
- 焦點擺在感受的抒發
- 留點隱私空間
- 如果某人不想面對某件事, 為什麼必須要去面對?
- 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幫助
- 別人拒絕你的幫助與你無關, 與你的幫助帶來的感受有關
- 獲取他人支持
- 信任是互相的
- 別人對你信任與否是一種感受, 而非選擇
- 注意細節
- 跟他人交流時, 注意傾聽, 適當的發問, 讓記憶更深刻
- 要讓別人認為你認為他很重要
- 把談話記錄筆記下來也無妨
- 稱讚要真誠
- 不要淪為空洞的奉承
- 稱讚要有感染力
- 具體地說出稱讚的原因和細節
- 不要在稱讚後面加入"但是"來降低效果
- 保持適度的稱讚
- 不要小題大作
- 人們渴望被喜歡
- 贏得尊重
- 做什麼都要好好認真的做, 這往往能讓你獲得他人的尊重
- 保有幽默感
- 注意開玩笑的對象
- 最適合開玩笑的對象是自身, 也就是自嘲
- 勇於承認錯誤
- 辨認自己的拒絕反應
- 承認自己的錯誤, 會讓別人認為你具有判斷力
- 學會寬容
- 改變不了別人就改變自己
- 建立私交
- 人傾向喜歡與信任被自己視為同類的人
- 同類來自於共通點, 人與人之間一般都有可以突破的共通點
- 互動方式因人而異
- 人喜歡被視為特別
- 每個人都有比較適合的對待方式
- 人們通常只認同自己
- 事情的成功離不開兩個要素:目標和實現目標的途徑
- 途徑如果不只一種, 也許不用太執著在方式上
- 如果你堅信途徑只有一種, 那麼要透過溝通傳達給其他人, 並給予他們選擇的機會
- 避開目標相同, 但因為方式不同而產生的摩擦
- 避免馬後炮
- 找出共識, 並把成功歸於他人
- 人們最能接受的想法, 是他們相信是自己想出來的想法
- 誘導對方做出你想要的想法, 在歸功於對方是推進事情的好方法
- 不要告訴他人犯錯之處
- 多數人並不具備被指責錯誤的雅量
- 委婉地指出對方錯誤
- 尋求團隊合作
- 設定團隊目標, 而非個人目標
- 成為無所不能的普通人
- 不需要給自己太強的人設
- 懂得分享
- 不要隱藏太多事情, 不要給別人"照做就對了"的指示
- 要讓人融入團體
- 學會感謝
- 幾乎所有的感謝都比沒說出口來得好
- 進入他人的內心
- 要理解驅使他人的動力
- 來自金錢?來自被認同?
- 有建設性的意見
- 對於他人無法改變的事情給予評論, 是件徒勞無功的事情
- 求同存異
- 既想表達相反的觀點又想避免爭論是不可能的事情
- 可以只附和對方情感面的部份
- "這的確令人生氣/無聊"之類的
- 創造雙贏
- 談判是在雙方都覺得自己擁有了某些東西的情況下, 達成協議
- 學會變通
- 找出那些狀態下對方會滿意, 那些狀態下你會滿意
- 調節變數, 尋找更多可能性
- 懂得取捨
- 慷慨雖然重要, 但是盲目慷慨只會讓人對你產生懷疑
- no give no take
- 守住底線
- 不要在不清楚自己的底線之前進行談判
- 試著了解對方的底線
- 攤開一切說清楚
- 人在面對還沒得到, 也不確定能否到手的東西時, 會變得很狡猾
- 要明確地詢問對方是首還有其他有待商榷, 補充, 修改和調整的內容
- 如果對方事後提出要求, 就可以依據來拒絕
- 給對方台階下
- 照顧好對方的感受
- 無所畏懼
- 若是對方抓到了你的弱點, 不如直接放棄交易
- 別讓自己措手不及
- 不需要當場答覆對方, 伴隨時限的決策往往並不正確
- "如果你要我現在就必須回答, 那答案就是不"
- 難以相處的人
- 你能改變的只有自己
- 你不能改變別人, 只能改變自己
- 如果別人讓你憤怒, 厭煩, 那麼需要改變的是你自己
- 來自於失控的恐懼
- 大多數表現出極端行為的人, 並沒有真正的管理好自己
- 成癮問題, 心理問題
- 自卑的人會從別處壯大自己
- 幸福有自信, 能自我肯定的人, 多數不會欺負別人
- 怒吼是渴望他人聆聽
- 消極的人並非一無是處
- 消極的人可以預測風險, 如果他們能具體的舉出可能性的話
- 控制狂永遠認為自己是對的
- 以自信從容來面對控制狂, 別試圖改變他們
- 當心情緒勒索的陷阱
- 人不需要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 意識到情緒勒索, 堅定的拒絕, 保持距離
- 自卑產生多疑
- 偏見始終來於無知
- 有人有偏見, 那是他的問題, 跟你沒關係
- 裝可憐的人渴望認同
- 給予回饋只會讓其變本加厲
- 可以承認對方的感受, 但不應該承認主觀現實
- 心思敏感終將無法堅強
- 人們只聽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 別人故意不聽你說話肯定有其原因
- 被動攻擊型的人害怕衝突
- 這邊的被動衝突, 指的是京都人的誇讚
- 這邊作者建議是識破這種攻擊挑明出來解決
- 個人認為這要看文化圈, 有時候這是對方給予台階
- 拒絕施捨的讚美
- 讚美應當要真心, 而且不應該隱含歧視
- 誰也打敗不了真正的自戀者
- 抱怨是因為不想改變
- 要清楚地告訴抱怨者:做出一定程度的改變並沒有看起來那麼糟糕
- 不單為了抱怨的競爭型抱怨者
- 競爭型抱怨者:喜歡跟人比慘, 跟人比工作操的人
- 可以肯定他們工作成果, 但是不該肯定他們裝可憐的行為
- 秘密充滿力量
- 如果有人對你隱藏其所知的秘密, 不要相信對方說的話, 將他們從信任名單內刪除.
- 有些人就是輸不起
- 操縱不僅僅是說服
- 學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而不是聽信他人的觀點
- 忙碌的人問題少
2022年6月4日 星期六
食物風味搭配科學
- 關鍵香氣
- 食材要搭配得宜, 就要以對的濃度擁有共同的關鍵香氣
- 以香水來說, 香氣會經歷三個階段的揮發
- 前段含有最具揮發性的化合物, 通常僅維持5到30分鐘
- 中段維持較久, 可以散發約30分鐘
- 後段由於分子較重, 需要較長時間蒸發
- 換言之, 最明顯的香氣分子往往重量較輕而容易察覺
- 香氣分子有獨特的嗅覺察覺閾值, 意即人類能察覺的最低濃度
- 不同分子的閾值大不相同
- 個體差異大
- 人類對氣味劑混合物的察覺, 並非僅僅是將個別香氣特徵單純加在一起
- 一般而言, 當混合物含有超過四種成分, 各個成分的特徵將消失, 人類察覺到的是一種新的嗅覺認知, 此現象稱作合成處理
- 改編基質和溫度也會影響氣味分子
- 疏水性香氣分子排斥水, 較易溶解於脂肪中, 當他們被水分子環繞時, 更容易進入空氣中為人察覺
- 相反的, 親水性香氣分子更喜歡待在水中
- 酒精具有部分疏水性質, 水和酒精的比例會影響那些香氣分子更容易被察覺
- 香氣分子低於嗅覺閾值並不一定代表不能被察覺
- 擁有類似結構或感知的香氣可以產生綜效或加成性
- 香氣類型與描述
- 從食材搭配到美味佳餚
- 均衡的風味, 滋味和質地能為菜餚增添有趣的深度和層次
- 質地對比
- 最基本的兩大組: 柔軟和酥脆
- 缺乏質地變化的菜餚很無趣, 至少從中個挑出一種對比質地來形成搭配
- 對比滋味
- 結合五個基本味覺元素的兩種以上來對比
- 同時記得食材對三叉神經的影響, 觸覺, 溫度, 澀味, 油脂, 辛辣, 麻痺, 清涼或是酒精的灼燒感
- 感知複雜性
- 在一定程度之前, 多數人對感知複雜性的增加有正向反應, 但過於複雜時喜好度會下降
- 經驗的累積, 對菜色的理解, 人腦會自動將將感知組塊化而降低認知的複雜度.
- 人喜歡多樣化, 但也會尋找熟悉的元素和結構來幫助自己理解新的體驗
- 多樣化中的統一
2022年6月1日 星期三
大腦喜歡這樣學
- 大腦與學習的關係
- 大腦的兩種學習模式
- 專注式思考
- 高度專注狀態
- 理性, 循序漸進, 分析來解決問題
- 與前額葉的專注能力有關
- 發散式思考
- 比較放鬆, 大腦不同區塊進行連結, 產生洞見
- 要理解新概念時, 兩種能力並用效果最好
- 先專注學習, 之後轉移注意力, 進入發散模式,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訊, 並讓新資訊和不同區塊連結
- 定勢效應
- 既定觀念或是最新出現的念頭, 阻礙人腦找到更好的想法
- 從專注模式轉回發散模式有助於甩開這種效應
- 學習是一種創造
- 善用發散模式, 可以讓人在更深, 更有創造力的層面學習
- 先用專注模式, 讓學習題目進入大腦
- 讓發散模式接管後續工作
- 安排一段時間不去想問題
- 發散模式會讓人以全新的角度來看待問題
- 重新開始專注模式, 融入發散模式找到的新概念
- 兩次專注模式間隔幾小時就有好效果, 不要超過一天
- 每天都學一點點的效果最好, 大腦有足夠時間建立穩固的神經連結
- 一個學習單位大概25分鐘
- 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 工作記憶
- 短期記憶, 大約可以存四到七個記憶組塊
- 長期記憶
- 間歇式重複法有助於將工作記憶的資訊轉到長期記憶
- 睡眠是記憶與學習的關鍵環節
- 清除瑣碎的記憶, 保留重要的記憶
- 記憶組塊與能力的錯覺
- 記憶組塊
- 透過跳躍式思考, 將個別資訊集合成有意義的概念
- 有意義的概念和符合邏輯的整體觀, 更容易和其他內容融合
- 建構記憶組塊的構成
- 專心研讀想要建立組塊的資料
- 理解資料的要點
- 專注/發散交替
- 建立脈絡
- 理解這個組塊和其他組塊的關係
- 建立和其他組塊的連結
- 提取, retrieval
- 不看書, 努力回想正在學習的內容, 這遠比重複閱讀更加有效
- 能力錯覺
- 看著解答時, 把沒有內化的知識當作自己能力的錯覺
- 如何不再拖延
- 習慣的毒性與助力
- 人面對不舒服的事情傾向拖延
- 長遠來看, 帶來短暫快樂的事情, 並不見得有益
- 令人不舒服的, 往往來自對事情的期待, 而非事情本身
- 當真的去做不舒服的事情時, 專注的感覺會讓不舒服消失
- 為了必須做某件事情而憂慮, 比實際去做那件事情本身更耗費時間
- 殭屍無所不在
- 習慣:大腦啟動了設定好的殭屍模式
- 習慣的特性
- 提示
- 習慣多半有個觸發點
- 好比收到手機上的訊息
- 例行動作
- 大腦例行動作/慣性反應
- 收到訊息於是查看
- 獎賞
- 例行動作會帶來一些快樂
- 看到訊息, 解除未知的快樂
- 信念
- 自己認為自己有這習慣
- 借助習慣的力量
- 找出觸發拖延習慣的提示
- 培養新的習慣來對抗拖延
- 以過程為主, 而非結果
- 好比投入多少時間看書, 而非看了多少章節的書
- 當自己用新的例行動作成功對抗拖延時, 給自己更高的獎賞
- 相信自己能改變
- 番茄鐘
- 25分鐘的完全專注時間
- 適當的時間壓力可以增加工作效率, 還有抗壓性
- 不要一心多用, 這有害於大腦建立神經連結
- 建立有用的記憶組塊
- 組塊
- 大腦將觀念整合成能夠順利連結的神經思考模式
- 刻意練習法
- 複讀並不是讓大腦建立組塊的最佳方式
- 回想才是最好的刻意練習法
- 多次回想, 兩次回想中插入休息和睡眠, 讓大腦有時間整理資料
- 測驗也能強化並鞏固腦中的相關神經模式
- 工具,秘訣和小竅門
- 目標:利用各種方式, 誘導自己, 讓自身行為能下意識的持續進行高效能行為
- 心理訣竅
- 置身於較少的環境
- 透過冥想, 忽略雜念
- 轉念讓自己保持正向
- 要能觀測自己的產出
- 檢驗各種方式對自己行為的改變, 改進習慣和學習模式
- 行事曆與工作清單
- 睡前列出工作清單, 不要讓待辦事項大幅佔據工作記憶
- 安排時程, 有計畫地運用時間
- 藉由結果反饋, 對於工作安排的能力會上升, 時間運用會更有效
- 把遙遠的截止日期變成每周, 每天的工作目標
- 有關拖延殭屍的結語
- 如果你可以意識到你是為了什麼而覺得痛苦, 以至於你拖延不去做某件事, 這對你會有好處
- 事前規劃並不是拖延的一部份, 栽進工作前要先停下來思索
- 如何記得牢
- 增強記憶力
- 宮殿記憶法
- 人天生對空間和時間軸的結合有記憶
- 回想熟悉的地方, 按照順序在每個場景塞入想記憶的東西
- https://www.ccy123.net/2021/02/blog-post_22.html
- 更多幫助記憶的秘訣
- 譬喻和類比有助於記憶, 觀念和大腦緊密黏合
- 但是不應該陷入譬喻的偏誤, 將A譬喻成B, 不代表B具備的性質A一定要有
- 間隔式記憶法
- Anki等學習卡系統是好工具
- 創造可以強化內容的有意義群組
- 將資料壓縮存放在腦中, 解壓的過程也能幫助記憶
- 適當的手寫, 互動式輸入可以增加記憶
- 不斷思考並理解, 回想, 定期回想
- 如何學得更深入
- 欣賞自己的天分
- 學習來自於想辦法自己理解所接受到的訊息
- 內化並建立記憶組塊, 大腦就可以放下細節, 把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事物
- 再次強調:適當的從專注模式切換至發散模式有助於強化
- 大腦可以重新塑造
- 吸收新知識時, 盡量透過譬喻和類比, 讓南轅北轍的概念互相連結, 產生更泛用的記憶組塊
- 理科, 數學和邏輯類的記憶組塊泛用性很高
- 方程式之詩與心靈之眼
- 思維可以是語言, 也可以只是意向
- 不要被語言的表達方式去限縮理解的方式
- 去理解語言背後的涵義, 方程式背後的意涵, 詩歌蘊含的意義
- 學習時一心多用會讓記憶組塊品質下降
- 自學的價值
- 人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 讀書方法與考試技巧
- 避免過度自信
- 不完整的認知能力會帶來過度自信
- 適當開始發散模式, 退後一步思考, 得到宏觀的視野
- 接受, 創造競爭環境, 競爭是種合作的方式, 可以激發潛力
- 與不怕表達異議的人合作
- 注意自己思考的錯誤
- 理解他人的想法
- 應考策略
- 靈活的時間分配
- 把握全局, 依據目標規劃解題順序,
- 把握定式的凝神技巧
- 釋放潛力, 好與壞的讀書方法
- 好的方式
- 回想學習內容
- 檢驗自己
- 建立記憶組塊
- 間格練習
- 交替練習
- 休息
- 多運用類比
- 先挑難的部分下手
- 使用心理對比, 想想更好的自己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