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聽古典音樂
- 音樂有時序性, 需要運用記憶串聯前後小節
- 對比其他藝術, 好比繪畫可以一眼盡收
- 音樂注重頭尾, 並運用重複來強化聽者印象
- 聽音樂的門檻
- 要聽音樂不一定要會樂器
- 只要有足夠的體驗, 大腦神經便會擁有音樂認知迴路
- 對專業者而言, 學習音樂的方式有很多種, 科班並非唯一選擇
- 音樂和其他藝術領域的概念具備互通性
- 聽音樂並不會有什麼直接的好處
- 什麼是古典音樂
- 古典音樂的要素
- 技術性成就
- 高度的演奏技術和音樂寫作技術
- 旋律性成就
- 百年之後, 即使音樂和美學風格改變, 還能引人入勝的旋律
- 古典音樂, classical music
- 經典音樂是更為恰當的命名
- 經典的定義隨時間而動, 充滿主觀因素
- 作者認為最恰當造就經典的要素, 在於其深度
- 第一次接觸, 第二次接觸, 每次重新接觸皆可帶出更多體悟的作品
- 從不同角度可以解析出不同東西的作品
- 現場演出兩三事
- 錄音是錄音, 現場是現場
- 現場
- 樂團配置和演出空間, 可以創造不同的音場體會
- 樂手的表現也是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 好比樂手炫技的表現
- 或是用視覺補足音量過小的片段, 看得到聽不到的體會
- 帶有不確定性
- 錄音
- 可以保證樂手的表現
- 調音師可以讓各樂器表現更加平衡
- 音樂會生存之道
- 位置選擇
- 越大編制的曲目, 只要頂上無座位遮蓋, 越往後往上坐, 聲音比較好
- 鋼琴的聲音從尾端發出, 面對舞台樓上右側的位置比較推薦
- 禮儀
- 服裝以合宜為主
- 各地規定不同, 一般對觀眾的要求比較少
- 演出過程
- 原則就是看空氣
- 尊重作曲家創作和表演者的完整呈現, 不要打擾其他人聆聽的空間
- 預習
- 別怕聽不懂, 第一次接觸某首歌就是現場演出, 也可以是個有趣的體驗
- 簡談西方古典音樂史
- 巴洛克音樂
- 1600-1750
- 巴赫, 韓德爾, 韋瓦第
- 古典主義音樂
- 1750-1820
- 啟蒙主義的時代
- 海頓, 莫札特, 貝多芬
- 現代鋼琴出現
- 旋律具備週期性
- 工整的音樂結構
- 樂句形成樂段, 樂思後接終止式
- 浪漫主義音樂
- 1820-1900
- 貝多芬, 舒伯特, 舒曼, 蕭邦, 李斯特, 柴可夫斯基
- 以強烈情感作為起點, 留心人性和自然的陰暗面, 不安, 驚恐, 敬畏.
- 多樣性, 民族音樂
- 創作者的人生, 不見得能對應他們的作品
- 古典音樂小知識
- 獨奏會, recital
- 焦點放在一位音樂家的演奏會
- 室內樂, chamber music
- 不設指揮, 合奏形式的小編制作品
- 協奏曲, concerto
- 以一樣或多樣樂器, 和樂團一起演奏的作品
- 樂器包括人聲
- 賣點通常在獨奏家的過人技藝或明星魅力
- 不同調性的樂器有不同的自然泛音, 混合得好就會有非常豐富的音響效果
- 管弦樂法, orchestration的學問
- 指揮的核心在提示與引導
- 詮釋的藝術
- 樂譜詮釋的方法不是寫死的
- 音樂家常常不按樂譜演奏
- 作曲家也常給予演奏者相當大的表現空間
- 作曲家只會寫下, 對在他的時代受過良好教育的音樂家而言, 仍然不完全清楚的資訊
- 兌譜:只用單音線條和數字表示和弦, 演奏者根據和弦即興演奏
- 樂曲的速度, 聲音的大小也以非數字化的形容詞表示
- 如同其他藝術或是人創物, 分析者永遠可以整理出一套論述來詮釋
- 只是這套論述可能和作者的概念相異
- 喜好可以全然主觀
- 音樂家並不是只學技巧就好
- 詮釋必須有所根據, 評論者也不僅是單憑感覺.
- 就藝術表現而言, 怪必須有所本:要某個強烈具說服力的理由來支撐
- 個人看法是, 要讓人的感官和理性都能有接受的理由
- 感官上, 既要像是奶油蛋糕一樣滿足最原始的生理需求
- 理性上, 要能像新知識一樣滿足大腦的求知慾
- 心理上, 能滿足種種基本需求:安全感, 個人尊嚴
- 入門之後的進階之道
- 耐心
- 廣泛的聽, 不要只聽選曲, 知段落卻不知段落
- 專注
- 如同慢食, 用心專注聆聽
- 欣賞藝術不是比分, 而是用情感和藝術品交流
- 聽沒聽過的歌曲, 接觸不熟悉的曲目和作曲家
- 不要限縮在特定音樂領域
- 增進音樂之外的知識
- 了解作曲家演奏家所屬的文化和風土
- 找到自己的觀點和聲音
- 莫忘本心
- 自己喜歡的音樂就是喜歡, 即使是為了自己而喜歡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樂之本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