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百年早餐史

本書以歐洲人的角度來探討早餐的歷史
  1. 世界甦醒
    1.  你說的是早餐嗎?
      1. 法文和其變種, 在不同時期和地區對三餐的稱呼有差別
        1. Petit déjeuner/Déjeuner/Dîner 
        2. déjeuner/Dîner/Souper

      2. 結束或開端
        1. 在主要語言中, 早餐有兩種敘述方式
          1. 斷食的結束:breakfast, déjeuner, nashtaa
          2. 早上的餐點:早餐, morgenmete

      3. 一日之首, 歷史之末
        1. 隨著進步人類放棄隨機進食, 改成一日三餐
          1. 符合人類的基本性能
            1. 成年人每隔五到六小時進食一次
              1. 食物在胃停留1.5~2小時, 在小腸停留3~5小時
            2. 每天睡眠7~8小時
        2. 多數文化里, 午餐和晚餐較為相似, 早餐則和兩者區隔較大
          1. 午餐/晚餐多半以俄羅斯出菜法進行, 一道一道上
          2. 早餐多半以法式出菜法, 一次全上
          3. 早餐菜色樣式較為侷限, 每天相似度較高
          4. 早餐一般以湯品/飲料為主.

      4. 群體化作息下, 個人化的一餐
        1. 工業化社會中, 人們高度協作
          1. 分段式早餐逐漸消失
            1. 南方的早茶點心, 之後九點十點在接豐盛的早餐
        2. 工作日的早餐, 每個人會因社會角色的不同, 選擇不同的早餐類型和時間.

      5. 與法式美食悖道而行
        1. 一日三餐中值得關注的是午餐, 介紹最多的是晚餐
        2. 法國料理的進步源自路易十四的餐桌
          1. 為了符合王室用餐水準, 逼得廚師不斷格新
          2. 料理器具和方式不斷演進, 爐台湯灶的發明
          3. 因應上桌前最後加工的需求, 配膳室的出現
        3. 得利於料理方式進化, 早餐逐漸走向標準化
          1. 需要快速備妥, 清淡卻充滿活力
          2. 可以舒緩其他兩頓正餐的負擔

      6. 早餐變小, 世界變大
        1. 早餐常見的飲品, 來自世界各地
          1. 可可, 原生美洲大陸
            1. 美洲原本沒有糖
            2. 可可原始的喝法是配香料和辣椒, 多經過發酵成酒精飲料
          2. 茶, 生長於亞洲
            1. 亞洲基本上不加糖和奶
            2. 蒙古的茶奶是鹹的
          3. 咖啡, 長於非洲
            1. 最早的咖啡調理方式只有烹煮, 好比土耳其咖啡
            2. 來自印度的糖, 很早就和咖啡搭配在一起
        2. 十九世紀甜菜糖出來之前, 糖主要來源是甘蔗
          1. 甘蔗是熱帶和亞熱帶植物, 原產自東南亞
          2. 十四世紀左右進入歐洲

      7. 控制東西印度之路
        1. 歐洲往東, 進入亞洲的航線較長
          1. 一路上停靠站多, 人為變數大
          2. 需要國家等級的支持來維護, 於是有各種東印度公司
        2. 往大西洋的貿易路程較短, 西印度公司需求不大
        3. 為了以熱帶產品為主的新型早餐, 歐洲利用非洲的奴隸, 在大西洋種植可可咖啡等熱帶產物

      8. 茶, 咖啡, 可可, 此物只應天上有
        1. 對各區域來說, 一般會把來自本地的辛香草和來自遠方的香料做分別
          1. 對台灣這來說, 好比蔥薑蒜對比肉桂
          2. 早餐一般比較少香料

    2. 飲品與賞味
      1. 咖啡, 後起之秀
        1. 清早喝咖啡的歷史並不長
          1. 人工種植起步晚, 從果實到飲品的加工程序複雜
          2. 茶葉相較之下簡單許多
        2. 咖啡曾經拿來和酒相提並論
          1. 某些宗教禁止咖啡
            1. 摩門教
            2. 伊斯蘭教歷史上曾經禁止過

      2. 茶,  耆老
        1. 茶原生中國
          1. 全世界消費, 但產地主要在中國和印度附近
        2. 茶在各語言的發音與其傳播方式有關
          1. 陸路上以絲路傳播的, 以chai為發音
          2. 海陸傳播的則以te為發音(閩南語)
        3. 各文化各有其處裡/喝法

      3. 最佳配角, 巧克力
        1. 早期不受歐洲人歡迎, 加了糖之後才得以流行
        2. 十七世紀末之後的一百年間, 跟茶與咖啡擁有類似的早餐地位
          1. 長期盛傳的催情功效
        3. 十八世紀後, 熱可可退燒, 固體化巧克力出現
          1. 最早是教會為了推廣以巧克力取代酒的概念, 並針對兒童市場所做的創新
          2. 很快便出現了牛奶巧克力和煉乳巧克力
        4. 工業革命後, 方便的即溶可可出現.

      4. 薄荷茶, 創造出來的傳統
        1. 起於摩洛哥, 盛行於北非
          1. 起因是克里米亞戰爭導致俄國茶業市場關閉, 英國茶商面臨庫存壓力, 轉銷摩洛哥市場
        2. 薄荷加上綠茶
          1. 綠茶中的一種, 珠茶

      5. 早餐工廠
        1. 咖啡和巧克力有複雜且類似的前處理步驟
          1. 變成習慣飲品之前, 需要工業技術
        2. 咖啡
          1. 果實乾燥, 去除果皮和果肉, 果膜, 得到咖啡生豆
          2. 咖啡生豆烘烤, 生豆的品質和烘培技法決定了成品風味
        3. 可可
          1. 從可可果實取出可可
          2. 經過先後三次的發酵濃縮香氣後日曬或烘乾
          3. 研磨以分離可可脂和可可膏
            1. 必須維持住溫度, 讓巧克力融化但不燒焦
            2. 反覆加熱冷卻提純, 避免產生任何結晶
          1. 類似花草茶, 可以用較簡單的方式處理
          2. 也有許多技法增加風味, 發酵和培烤

      6. 瓷杯, 舉世通用
        1. 瓷器基本上從絲路傳入歐洲, 16, 17 世紀普及
        2. 此後歐洲開始自製瓷器, 好比骨瓷
        3. 在美國, 依據長時間, 大容量的需求, 出現了馬克杯

    3. 北方珍饡, 南方奴隸
      1. 歐洲的早餐, 世界的縮影
        1. 現代歐陸早餐, 和地理大發現與殖民時代, 歐洲對其他區域的壓榨有關
          1. 早餐的歷史並不長
        2. 北方偏向豐盛的早餐, 南方偏向精簡的早餐, 但是還有豐盛的上午茶

      2. 工業革命的催化劑
        1. 1700~1900年間, 歐洲人口數量增加了四倍 
          1. 大量輸入至歐洲的熱帶農產品提供了巨額熱量補給
            1. 甘蔗產生的糖和糖蜜, 在十九世紀末提供一般百姓熱量供給的20%
            2. 在最有利的環境下, 甘蔗可能是所有農作物中熱量產量最高的
          2. 早餐是使用最多熱帶產品的一餐

      3. 湯匙的背面:奴隸和種植
        1. 大量熱帶農產品需求, 伴隨隨大量勞動需求
          1. 最終導致奴隸制度, 以及熱帶地區較低的開發

      4. 從可頌麵包到跨國企業
        1. 早餐飲料和糖的製作需要繁瑣步驟
          1. 導入機械的大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較佔優勢
          2. 雀巢咖啡, 桂格燕麥, 唐寧茶等著名品牌皆在這背景下產生

      5. 早餐與地緣政治
        1. 國際農產品貿易中, 富裕國家往往傾向以補貼來支持國內產業
          1. 農業=食物=國家認同的連結
          2. 這限於"北方"國家的農產品
            1. 制定小麥, 牛奶和奶油的全球價格機制, 和制訂咖啡, 茶葉, 可可和蔗糖的價格機制不同

    4. 邁向即溶早點
      1. 歐陸早餐稱霸天下
        1. 歐陸早餐:
          1. 經典款熱飲, 吐司麵包或甜麵包, 奶油和果醬, 雞蛋, 水果和火腿.
            1. 基本上是精簡版的英式早餐
          2. 美國人會會混搭鬆餅, 以及玉米片
          3. 加拿大會用楓糖漿, 豬肉醬(creton)塗麵包
          4. 澳洲人使用vegemite塗麵包
            1. vegemite, 英國馬麥醬的類似品, 一樣由酵母製成
        2. 巴西, 早餐咖啡很常見, 早餐直接稱呼為café da manhã 
          1. 早餐偏向南歐版本, 配上當地水果
            1. 鄉村會以couscous或farofa取代麵包 
        3. 俄羅斯傳統早餐:kacha, 蕎麥糊
        4. 南非香腸, boerwors

      2. 融合交雜的早餐
        1. 近代早餐變化, 主要受到現代化所帶來的緊張生活影響
          1. 早餐需要快速準備, 最好能快速進食, 和工業化的西式早餐高度結合
          2. 反轉: 在富裕的都市, 配上悠閒的假日, 早餐又有傳統化的趨勢

    2022年8月21日 星期日

    2022年8月20日 星期六

    變化中的世界秩序

    1. 引言
      1. 未來的時代將和我們一生的所見所聞截然不同
        1. 但是類似的情境早就在歷史上發生過許多次
      2. 帝國和朝代, 都是順著一個典型的帝國興衰大週期
        1. 和平與繁榮的時期
        2. 蕭條, 革命和戰爭時期
      3. 從一個時期變化到另一個時期是常態
        1. 這變化週期對人類的一生來說太長, 往往一輩子只會看到一次
        2. 這讓未來和多數人的預測產生極大的落差
      4. 瞭解情勢變化的因果關係有助於預測
        1. 預測能力可以幫人避免錯過人生中重要的進化時刻

    2. 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1. 帝國興衰大週期概述
        1. 整體來看, 人類生產力在上升趨勢
          1. 總財富/權力/生活水準/平均壽命, 500年來持續上升
          2. 動盪在整體進化趨勢中, 僅是小小的波動, 但對壽命有限的人類來說很巨大
        2. 帝國興衰循環
          1. 受過良好教育的民眾, 在文明互動下提出創新, 
          2. 從資本市場取得資金, 將創新轉化成資源生產與分配的工具, 並藉此產生利潤和報酬
          3. 資本主義創造了巨大財富與機會鴻溝, 助長過度負債, 這些又導致經濟走下坡, 引發革命和戰爭, 最終導致國內與國外秩序發生變化
            1. 擁有大量儲蓄, 低負債和強勢儲備貨幣的國家, 更禁得起經濟和信用崩潰打擊
        3. 財富與權力的創造, 取得和分配
          1. 擁有財富生產工具的人能夠創造財富
            1. 土地/工業設施/無形資產
          2. 為了維持財富, 這些人會和掌握政治權力的人合作
            1. 財富和權力不斷集中到少數人身上
          3. 當惡劣時期來臨時, 不富裕也沒權力的群眾往往受創最深
          4. 衝突隨之產生, 直到新秩序建立
          5. 新秩序成為繁榮期的基礎, 直到繁榮期又過度擴張
        4. 和平和戰爭, 興盛與衰退形成週期
          1. 長期債務與資本市場週期
          2. 內部有序與混亂週期
          3. 外部有序與混亂週期
        5. 興衰的決定性因素
          1. 教育
          2. 競爭力
          3. 創新與技術
          4. 經濟產出
          5. 世界貿易戰比
          6. 軍事實力
          7. 金融中心實力
          8. 儲備貨幣地位
        6. 因素之間互相強化, 並在各自在興起/巔峰/衰敗中發揮效用






      2. 興起與衰落的決定性因素
        1. 內部秩序/外部秩序/世界秩序
          1. 內部秩序:民族/國內彼此相處方式的系統或秩序, 也可以視為政治體制和社會氣氛的綜合
          2. 外部秩序:國和國之間的系統
          3. 世界秩序:適用於整個世界的系統
          4. 系統會彼此影響和改變
        2. 內部/外部/世界秩序的條件組合構成了國家的現狀, 而這現狀會因為一些普遍性的條件而改變
          1. 普遍性意味這些條件通用在不同時間或是空間維度.
          2. 條件之間也會互相影響, 彼此強化
        3. 書中將這些條件稱為決定性因素, 其中較為重要, 具備循環性質的也可稱為週期
        4. 最重要的三大週期
          1. 優質與劣質金融週期
            1. 以資本市場來說, 相當於擴張/緊縮
          2. 內部有序和混亂週期
            1. 財富和權力的爭奪狀態, 是在集中還是正在重分配
          3. 外部有序與混亂週期
            1. 各國之間財富和權力的爭奪程度
        5. 最重要的兩個決定因素
          1. 創新與技術發展的速度
            1. 好比處於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之中, 人類生產力的大幅提升
          2. 自然災害
        6. 關鍵決定因素
          1. 教育
          2. 創新與科技
          3. 成本競爭力
          4. 軍事實力
          5. 貿易
          6. 經濟產出
          7. 市場與金融地位
          8. 儲備貨幣地位
        7. 額外的決定因素
          1. 地理/地質資源
          2. 資源分配效率
          3. 自然現象
          4. 基礎建設與投資
          5. 個性/文明/決心
          6. 國家治理/法治
          7. 貧富, 機會與價值觀差距

      3. 興起與衰落的決定性因素附錄
        1. 自利心
          1. 社會多數民眾會為了什麼而犧牲生命?
          2. 民眾最依戀的自我, 最願意保護的自我是哪個?
            1. 個人/家庭/州/國家
        2. 獲取與維護財富和權力的慾望
          1. 財富等同購買力, 獲取財富等同於保持生產力
          2. 財富自然的會和權力結合
          3. 個體或組織失去購買力會走向衰亡
        3. 大型多重世代心理週期
          1. 國家和人民很貧窮, 也自認貧窮
            1. 低債務, 重視儲蓄
            2. 早期階段新興國家
          2. 國家和人民很富裕, 但自認貧窮
            1. 後期階段新興國家
            2. 高生產, 低通膨, 國家競爭力不斷上升
          3. 國家和人民很富裕, 也自認富裕
            1. 儲蓄導向的心態轉為享樂導向
            2. 工時降低, 娛樂和奢侈品支出提高
            3. 健康巔峰國家
          4. 國家和人民很窮, 但自認富裕
            1. 入不敷出, 導致大量負債
            2. 負債導致貨幣貶值
            3. 早期衰敗國家
          5. 國家和人民很貧窮, 也自認貧窮
            1. 經歷泡沫和去槓桿, 人民對國家現狀有所認知
            2. 經濟和金融的弱勢會導致國家在世界上的勢力衰敗
            3. 明顯衰退國家
        4. 人類的創造力
          1. 人類解決問題的能力很強大, 比我們遇到的問題還強大
          2. 創新會驅動生產力的上升
        5. 階級鬥爭
          1. 歷史上的各社會中, 多數的財富和權力都集中在少數人身上
          2. 人民會自認, 或是被分類到不同階級
          3. 任何時間, 都可以觀察, "那些階級正在獲得財富, 那些階級正在失去?"

      4. 貨幣, 信貸, 債務與經濟活動大週期
        1. 適用於所有實體的基本財務現實問題
          1. 包含個人, 企業, NGO和政府, 包含過去現在和未來
          2. 收入大於支出, 就會產生利潤, 利潤使儲蓄增加
          3. 支出大於收入, 儲蓄就會降低, 不然就是靠掠奪或是借債
            1. 資產大於負債時, 可以靠賣出資產來維持"支出大於收入"的狀態
            2. 當資不抵債, 實體必須樽節, 或是走上債務違約/重整的道路
          4. 實體處理其財務的方式, 是影響內部與世界秩序的最大因子
            1. 一個實體的收入等於其他實體的支出
              1. 有人樽節就有人被迫減少收收入
              2. 有人債務違約就有人資產縮減
        2. 貨幣和信貸並沒有固定的數量, 央行可以創造貨幣和信貸
          1. 大量貨幣和信貸會創造購買力, 使得商品/勞務/金融資產漲價
            1. 同時間, 貨幣和信貸也意味著未來必須償還的債務
              1. 償還時必須降低支出至收入之下, 這相對痛苦
            2. 信貸創造和債務償還的循環形成經濟週期
          2. 中央透過將低利率和不斷延展的債務, 可以創造出債務永不需要償還的狀況
            1. 近幾年來遇到經濟危機的解方
            2. 這對持有債務做資產的實體很不利
            3. 低利率下, 企業實體傾向以舉債來維持闊綽的支出
        3. 債務會侵蝕資產, 但中央銀行能藉由創造貨幣, 讓其他人得以繼續仰賴債務存活下來
          1. 貨幣儲備國創造的貨幣能為多數國家接受
          2. 擁有儲備貨幣的國家, 可以舉借大量到自身無法償還的債務, 等同獲得巨大購買力和地緣政治能力
          3. 另一方面, 非貨幣儲備國如果有以儲備貨幣計價的債務, 自己又缺乏賺取儲備貨幣的能力, 有破產的可能
        4. 貨幣, 信貸與財富
          1. 金融經濟
            1. 貨幣和信貸的創造
            2. 中央銀行管理供給
          2. 實體經濟
            1. 商品, 勞務和投資資產的創造
            2. 供給和需求受到生產數量和買方人數所驅動
          3. 中央銀行透過提高與降低貨幣與信貸供給量, 便能提高與降低金融資產, 商品和勞務的需求和產量
            1. 創造出來的貨幣和信貸先流向金融資產
            2. 民間銀行透過金融資產為民眾舉債和支出活動提供融資
          4. 貨幣與信貸和財富息息相關, 但並不相等
            1. 實體經濟的增長才能創造財富, 或是說價值
            2. 貨幣和信貸的增長只能推高估值
              1. 償還信貸時會產生降低估值的反作用力
          5. 債務循環週期
            1. 短期債務週期
              1. 起落通常延續八年, 來源是央行控制市場冷熱, 讓信貸與貨幣週期性的上升下降
            2. 長期債務週期
              1. 50~100年
                1. 目前我們處在1944年後, 美元支配世界的長期債務周期末段
              2. 央行失去創造貨幣和信貸成長的能力
                1. 創造的貨幣不再流入提振經濟活動的放款, 而是流入其他貨幣或是能規避通膨的資產, 導致貨幣貶值且推升避險資產的價值, 伴隨著高通膨, 貨幣型通膨
                2. 換言之, 持債人對於貨幣保值的信心不足, 希望將債務交換到其他財富儲存工具, 導致貨幣系統需要重整
          6. 長期債務週期的六個階段
            1. 第一階段, 鮮少債務和硬通貨
              1. 交易雙方互不信任也可以交易, 非常安全的財富儲存工具
            2. 第二階段, 硬通貨債權
              1. 有和硬通貨可以互換的貨幣債權
            3. 第三階段, 債務增加
              1. 最初貨幣債權和硬通貨數量相等
              2. 然後開始出現放貸, 貨幣債權持有者將債權介給銀行, 換取利息, 銀行把貨幣轉介給他人來賺取利差
              3. 流通的貨幣債權開始比硬通貨存量高
            4. 第四階段, 債務危機, 債務違約, 最終打破和硬通貨的連結
              1. 從第三階段會有兩個問題發生
                1. 借錢的人沒有足夠所得還債, 必須縮減開支, 或是出售資產
                  1. 如果還是還不了, 必須債務重整
                    1. 債務重整對債權人和債務人都會造成傷害
                    2. 或是中央銀行釋出貨幣和信貸來填補
                2. 民眾持有的債權數量成長速度, 高於商品與勞務的成長數目
                  1. 也可看做貨幣和信貸的成長速度, 高於實體經濟的成長
                  2. 民眾不信任貨幣, 透過兌換回硬通貨的方式來保持購買力, 發生擠兌
              2. 上述兩問題都會讓中央銀行傾向大量印鈔, 打破和硬通貨的連結
                1. 製造適量的通貨膨脹, 降低債權價值
            5. 第五階段, 法幣
              1. 貨幣不再和硬通貨連結
              2. 中央銀行總有一天會創造於高於商品和服務產量的債務資產和負債
                1. 當持有鉅額債務的人開始把債務轉換為商品和服務, 會發生類似擠兌的效果
                2. 結果不是債務違約(直接打消部分資產/債務) 就是引導貨幣貶值(通膨)
              3. 我們不應該依賴政府保護我們的錢財
                1. 政府會濫用作為貨幣和信貸創造者和使用者的特權
                  1. 創造信貸和貨幣, 發放眾人讓人人歡喜, 是個很難抗拒的誘惑
                2. 當過多的貨幣不是進入有生產力的用途, 該貨幣往往就失去儲存財富的功能
              4. 債務貨幣化
                1. 央行透過印製貨幣和購買債券等行為, 不一定能將產生的貨幣/信貸/購買力轉移到最需要的地方
                2. 於是透過中央政府和中央銀行借錢, 再來花費, 印製貨幣來購買政府債務
                3. 這形同對貨幣和債務的持有人課稅, 也讓債務人和貸款人負擔減輕
                  1. 當持有人發現自己不斷被占便宜, 便會將財富轉移到更好的儲存工具
                    1. 黃金/部份股票/他國
                  2. 而政府往往會禁止這種行為
              5. 通貨再膨脹, reflation
                1. 官方蓄意引導貨幣貶值, 製造貨幣型通膨
                2. 對黃金, 原物料, 通貨膨脹型債券有利
              6. 所有貨幣最終都會大幅貶值或徹底消失
                1. 這傷害現金和債券持有者
              7. 政府可選的償債手段
                1. 樽節
                  1. 伴隨通縮的效果, 往往太痛苦
                2. 債務違約和重整
                  1. 價值削減的債務, 同時也是另一個人的資產
                3. 透過增稅等方式重新分配財富
                4. 印製貨幣, 使其貶值
                  1. 外部最難理解的方式, 卻又最有效果
                  2. 沒意識到通膨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受害
            6. 第六階段, 回歸硬通貨
              1. 當貨幣失去信心, 出現債務資產的拋售, 對應的擠兌現象最終使得人民逃離現金與債務
                1. 逃往他國/硬通貨/原物料/股票等
                2. 政府往往會進行外匯管制
              2. 為了重建信貸與貨幣體系, 政府通常會被迫回歸某種型態的硬通貨體系
                1. 好比弱勢貨幣國家會將貨幣連結到美金
          7. 長期債務循環週期中,  只有早期階段持有債務做孳息資產是有利可圖的
            1. 這時候未清償債務不多, 晚期因為未清償債務過多, 違約和貶值的風險大增

      5. 貨幣價值的演變
        1. 所有貨幣都會貶值或徹底消滅
          1. 1700來存在過大約750種貨幣, 至今只有20%還存在, 且其購買力都存在顯著貶值
          2. 貨幣貶值的主因是要減輕債務負擔
            1. 印鈔票使得貨幣金額相對債務金額增加, 債務人比較容易還款
          3. 創造的信貸和貨幣的流向, 決定後續發展
            1. 如果流向企業的生產力和利潤, 實質股價(扣除通膨)便會上漲
            2. 如果貨幣創造量太大, 影響到現存現金與債務的價值, 會讓資金流出那些資產, 轉往抗通膨資產, 貴金屬/原物料/抗通膨債券或是其他貨幣
              1. 貨幣價值因此呈現自我強化的下降走勢
        2. 貨幣相對黃金的價值


        3. 貨幣大幅貶值是突然發生且不定期, 而不是漸進
          1. 戰爭帶來的大量負債讓政府被迫引導貨幣貶值
          2. 過多的黃金債權讓美國放棄金本位
        4. 早期, 1850 ~ 1913, 持有貨幣(短期債券)的獲利率, 高於黃金
          1. 放款人和貸款人皆從債務中獲利, 貸款人將舉債的資金轉換成得以還債的盈餘
          2. 這時貨幣系統多數還是金本位, 對黃金價值算是穩定
        5. 一戰帶來大量負債, 貨幣大幅貶值來抵銷戰爭債務


          1. 德國的貨幣和信貸因為鉅額賠償崩潰, 惡性通膨
        6. 二戰帶來類似的效果


          1. 1950年時, 表現最好的美元/瑞士法郎, 對黃金價值也只有1850年的一半
        7. 1971年, 因應貨幣下行和黃金的上行壓力, 美國放棄和黃金掛勾


        8. 2000年開始, 因應2000/2008/2020的大幅寬鬆, 各國貨幣總報酬呈現漸進有序的下行


        9. 長期來看, 孳息性現金貨幣的平均年度報酬是1.2%, 略高於黃金的0.9%


          1. 這些報酬多半來自於長債週期初期的繁榮期
          2. 黃金的報酬幾乎等同通膨帶來的貨幣折損
            1. 換言之上述圖表幾乎可以直接套用到貨幣對商品和服務的購買力
        10. 貶值並不會直接讓貨幣失去儲備地位, 儲備地位的喪失是長期貨幣大幅貶值
          1. 該國經濟實力和軍事勢力是能保持儲備貨幣地位的關鍵

      6. 內部有序和混亂大週期
        1. 財富和權力是人眼中最重要的事情, 人們永遠為了創造, 獲取和分配這些財富和權力而鬥爭, 偶爾也會為了意識形態和宗教等其他事情鬥爭
        2. 內部週期的六個階段
          1. 新的內部秩序和新領導
            1. 巨大的衝突剛結束, 可能是和平的政權轉移, 內戰或革命
            2. 新領導者通常需要剷除剩餘的反對派, 並互相爭奪權力
            3. 當權力局面底定, 人們厭倦鬥爭時, 進入下一階段
            4. 需要能鞏固權力的領導人
          2. 系統資源的重新分配與政府機關建立並完善
            1. 初期繁榮, 和平和繁榮階段的開始
            2. 運行的體制必須能讓大多數人, 尤其是龐大的中產階級帶來繁榮
            3. 需要善於規劃, 能設計出對大多數人有生產力的系統
            4. 每個國家需要的重建程度不同, 依據第一階段的破壞強度而定
          3. 和平與繁榮
            1. 中期繁榮, 內部秩序周期的黃金時期
            2. 人們有大量機會來提高生產力, 生活條件獲得改善, 下一代普遍比上一代過得好
            3. 債務增加在這階段會推動生產力的成長, 利潤也給予債權人/股東極佳的報酬
            4. 潛在風險, 當這些事情發生, 進入下個階段
              1. 機會, 收入, 財富和價值觀差距擴大
              2. 對多數人惡劣和不公平的條件
              3. 菁英階層豪奢且享有特權
              4. 生產力下降, 產生過多債務
          4. 財富與政治分歧持續擴大
            1. 泡沫繁榮階段
              1. 債務融資購買的服務/商品/投資迅速增加
                1. 透過舉債購買提升價格, 而價格造成資產價值上升, 又回饋了借債能力, 形成槓桿化的循環
            2. 資金和時間的支出更多被用於普通消費和購買奢侈品, 而不是投資生產力
            3. 大量軍費開支來維持國家利益
            4. 國際收支狀況惡化, 借貸上升且競爭力下降
            5. 因為財富和機會的不均, 群體出現嫌隙
          5. 財務狀況惡化且衝突加劇
            1. 金融狀況惡化, 群體間緊張關係來到最高點
            2. 導致內部巨大衝突的因素
              1. 該國的財務狀態不佳, 鉅額負債和非債務負擔(退休金等)
              2. 該實體內部存在巨大的收入/財富/價值觀差距
              3. 嚴重的負面經濟衝擊
              4. 這些會帶來混亂, 衝突甚至內戰
            3. 政府存在巨額赤字, 借貸和支出能力喪失
              1. 可以印鈔的政府會大量印鈔並購買大量政府債務, 這會導致投資者離開該貨幣和債務
              2. 不能印鈔的政府會增加稅收, 迫使有錢人離開
            4. 貧富差距越大, 債務越多, 因為衝擊收入下降越多的地方越有可能是衝突的引爆點
              1. 加稅和縮減開支是內戰/某類型革命的領先指標
              2. 平均值並不重要, 重要的是受苦的人數和他們的力量
            5. 社會廣泛頹廢風氣
              1. 錢花在奢侈品, 而且多數依賴債務融資
            6. 官僚主義
              1. 這使得明智和必要的決策變得困難
            7. 民粹主義和極端主義
              1. 民眾的不滿會讓個性鮮明, 反菁英主義的領導人出頭
              2. 他們聲稱要為了普通人而戰, 吸引著認為自己的問題沒有被菁英解決的民眾
            8. 群體鬥爭
              1. 在困難和衝突加劇時, 人們傾向極化
                1. 將其他人視為群體的成員, 敵人/盟友二擇.
              2. 特定群體會被妖魔化, 成為代罪羔羊
            9. 公共領域真理的喪失
              1. 媒體和宣傳的扭曲, 讓人變得更加極端
              2. "其他聲音"不敢在公共發聲
            10. 循規蹈矩退場
              1. 人們開始把熱衷的目標認為比決策制度更重要
                1. 不擇手段來達成勝利, 不再尊重制度
                2. 不道德的鬥爭自我強化的方式越發劇烈
            11. 為了實現和平與繁榮, 一個社會必須具有造福大多數人的生產力
              1. 債務和金錢應該投資在能提高產能和有利的投資, 而不是花在沒有產能和收益的地方
              2. 貸款和支出如果能產生生產力和投資收益, 且超過借貸成本, 就是好政策
            12. 當解決分歧的系統失效時, 進入下一階段
              1. 這時往往撤離的道路會關閉
          6. 內戰和革命
            1. 歷史告訴我們, 內戰總是無法避免的發生
              1. 但不是所有內戰都會對體制/制度產生重大影響
            2. 內戰和革命在開始時並不清晰, 當人們都深陷其中時, 局勢才得以明顯
              1. 暴徒攻入巴士底監獄時, 當時的人們不一定意識到這是大革命的開始
            3. 政府往往嚴重缺乏資金, 需要實行資本管制來阻止資金外逃
            4. 內戰通常有外國勢力介入, 企圖影響結果以獲取利潤
        3. 不同國家處在周期的不同階段, 以全球角度來看, 這些波動會互相抵消, 呈現持續進步的態勢

      7. 外部有序和混亂大週期
        1. 國際關係是由原始權力的動態所驅動
          1. 拳頭大說話, 即使有法官機制也沒有足夠的執行力
        2. 國家之間的戰爭型態
          1. 貿易/經濟戰
            1. 關稅, 進出口限制
          2. 技術戰
            1. 不進行共享的技術
          3. 地緣政治戰
            1. 談判等方式來解決衝突
          4. 資本戰
            1. 金融制裁, 資本管制
          5. 軍事戰
        3. 全面開戰通常發生在危及生存問題時, 這種戰爭必須決定哪一方是勝利者, 進而主導戰後地位
          1. 以歐洲來說, 有三個衝突上升和下降的大週期
            1. 平均約150年, 包含一段相對較長的和平與反榮時期, 之後醞釀了可怕而暴力的外部戰爭
        4. 戰爭最重要的兩件事情
          1. 不會按計畫進行
          2. 比想像的更糟
        5. 國內需求和軍事實力必須齊頭並進
          1. 擁有超越對方的財政實力是最重要力量之一
        6. 軍事戰爭的最大風險
          1. 雙方軍事實力不相上下
          2. 雙方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
        7. 以利益的角度考量戰爭
          1. 為了獲得更奪雙贏的結果, 需要好好協商, 考慮對雙方都最重要的事情
            1. 書中舉例:台灣問題對中國而言的重要度, 遠高於美國, 也許美國可以考慮以其他事項來交易
          2. 勝利意味在不失去最重要的東西的前提下, 獲得最想要的東西
          3. 擁有權力, 尊重權力並明智的使用權力
        8. 案例:二戰
          1. 前夕:全球經濟蕭條, 引發各國內部衝突
          2. 德國/日本/義大利/西班牙
            1. 內部衝突導致了右傾, 轉向民粹主義/專制領導力/法西斯主義者
            2. 法西斯主義:專制/資本/集體主義
          3. 美國和同盟
            1. 經濟不景氣, 因而提高關稅以保護國內, 但這最終導致效益降低, 傷害全球經濟
            2. 通縮性蕭條導致印鈔/債務重組/政府舉債支出, 傷害信貸和貨幣的價值
          4. 在嚴重的經濟困境和巨大貧富差距期間, 通常會爆發革命性的大規模財富再分配
            1. 和平的徵稅/貨幣貶值或是暴力的沒收資產
          5. 真實的戰爭之前, 往往會先有經濟戰
            1. 美國對日本
              1. 資產凍結/切斷資本市場/禁運/封鎖
        9. 戰時政府多半會進行嚴格的資本管制
          1. 金融面, 外匯管制, 股市關閉, 債務貨幣化等
          2. 政策面, 稅率, 發債, 價格控管
          3. 實體面, 商品的生產選擇, 流通也有諸多限制

      8. 順應大週期進行投資
        1. 所有市場主要由四個決定因素所驅動
          1. 經濟成長
          2. 通貨膨脹
          3. 風險溢價
          4. 貼現率
        2. 財政和貨幣政策影響這些因素
          1. 政府的目標和當前情勢之間的相互作用造就週期
          2. 政府決定錢的來源和去向
            1. 徵稅和支出
          3. 中央銀行創造貨幣和信貸
        3. 多元化投資組合


        4. 以投資者的角度看大週期的整體格局
          1. 投資風險
            1. 無法賺取足夠的錢來滿足需求
            2. 投資組合面臨破產
            3. 大部分財富將被奪走
        5. 投資組合面臨破產
          1. 長期投資必勝的誤區




          2. 1900最強大的十個國家, 至少七個出現過一次財富消失殆盡
          3. 只看1945 之後的報酬是偏頗的
          4. 即使是相對穩定的60股/40債, 在這一百年間也多次面臨毀滅性的打擊


            1. 多半是由於戰爭到來的本土大破壞
              1. 也有政治體系破壞資本市場
              2. 剩下是災難, 經濟衰退, 大通膨
        6. 大部分財富將被奪走
          1. 戰爭時期的財產沒收, 平常的資本稅
        7. 無法賺取足夠的錢來滿足需求



          1. 上升階段, 債務增加, 金融財富和債務相對於實物財富增加
            1. 最終無法兌現這些支付承諾, 擠兌風險逼迫政府已印鈔來緩解債務違約和股市下跌
          2. 印鈔讓貨幣貶值, 金融財富相對於實物財富下降,  到達較低的水平之後, 新的週期再起
        8. 當前景一切看好, 人們對於債務和資本市場危機的記憶淡去時, 往往利率過低
          1. 未償付債權相對於可兌換實物越多, 理論上風險越大, 需要越高的貼現率
          2. 低於通膨的利率意味著未來購買力縮水, 現金和債券不再是儲存購買力的工具

    3. 五百年世界發展史
      1. 過去五百年概述
        1. 西元1500的世界
          1. 受限於交通方式, 世界比現在要大得多, 地緣政治的範圍比當今小
          2. 在歐洲, 主權國家還不存在, 領土由家族經營
          3. 宗教和其領袖的權力比現在來得大
          4. 平等/自由並不是普世價值
        2. 商業革命, 12~16世紀
          1. 存款, 信貸, 債券出現
        3. 文藝復興, 14~17世紀
          1. 創造力和商業相輔相成, 互相強化
        4. 探索時代和殖民主義, 15~18世紀
          1. 世界的距離開始縮小, 全球貿易崛起
          2. 民生物資和服務的價格開始上升
          3. 西班牙/葡萄牙對美洲的殖民
        5. 宗教改革, 1517~1648
          1. 新教徒和羅馬天主教會之間的宗教戰爭
          2. 三十年戰爭 1618~1648
            1. 戰後的合約確定了新秩序, 好比國界和國界內人民可行駛的主權權利
        6. 資本主義誕生, 17世紀
          1. 荷蘭發明了公開和廣泛餐語的股票市場
        7. 科學革命, 16~17世紀
          1. 以邏輯推理追求真理的精神和態度, 加上宗教改革, 人民開始質疑權威
        8.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19世紀
          1. 英國民眾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解放, 以機械為基礎的製造業經濟體
        9. 啟蒙運動與革命時代, 17~18世紀
          1. 把科學方法應用在規範人類的行為
            1. 消減君主和教會的權利
          2. 拿破崙戰爭, 1803-1815
            1. 戰後新秩序以避免歐洲出現獨立大國為前提畫分國界
        10. 西方列強進軍亞洲
          1. 鎖國的中國, 日本被迫開放
          2. 印度遭受英國殖民
        11. 第二次工業革命
          1. 動力方面的革命, 起初是蒸氣, 後面是電力, 電話
          2. 巨大的財富和巨大的財富鴻溝, 過剩資金的資本市場
            1. 美國的鍍金年代
        12. 共產主義誕生, 1848
          1. 資本主義的貧富差距產生的反撲
        13. 二十世紀

      2. 荷蘭帝國與荷蘭盾的興衰大週期


        1. 崛起
          1. 重視教育和文化
          2. 包容的文化和創造力
          3. 勤奮努力, 注重儲蓄
          4. 劃時代的創造:好比船隻,  資本主義, 股票市場
          5. 以上造就高經濟成長, 帶動貨幣地位和軍事實力
        2. 衰落
          1. 人民開始注重"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1. 財政弱化
            2. 失去經濟創新領頭羊的地位
          2. 戰爭會重創經濟和財政, 而且對戰勝國或戰敗國皆然

          3. 儲備貨幣地位讓荷蘭能夠大量舉債
            1. 大量債務成為負擔
          4. 內鬥加劇
          5. 最後軍事實力無法維持, 在戰爭失敗後被法國併吞
            1. 不管是股票, 政府債券甚至阿姆斯特丹的銀行帳戶都直接蒸發

      3. 大英帝國與英鎊的興衰大週期
        1. 任何一個大國崛起的故事, 早在他成為大國之前就開始
          1. 累積實力直到能和當時霸權不相上下, 然後透過直接或間接衝突獲勝後, 取得足以制定新規則的主導地位
        2. 崛起
          1. 荷蘭在十八世紀末衰落, 但是直到十九世紀初英國才完全崛起


          2. 拿破崙領導的法國作競爭對手
          3. 光榮孤立
            1. 英國避免了在本土附近捲入燒錢的軍事衝突, 重心以貿易和海外殖民地為主, 造就了大英帝國的巔峰
            2. 1850年全球出口額占比40%
        3. 競爭力下降
          1. 工業化的收益分配不均
          2. 二次工業革命後, 美國德國崛起
          3. 軍備競爭造成財務吃緊
        4. 衰落
          1. 二戰後, 美國崛起
          2. 二戰過後二十年, 英鎊才完全喪失國際儲備的地位
            1. 這段時間英鎊經歷大幅貶值

      4. 美國與美元的興衰大週期
        1. 興起



          1. 十九世紀末開始, 以第二次工業革命為起點
          2. 一樣是教育快速提升, 然後引導出創新, 科技與競爭力上升
          3. 二戰之後成為世界第一大國
        2. 美元與資本市場崛起
          1. 美國發生過多次過度擴張/信貸損失緊縮的週期
          2. 二戰中, 美國賣出許多東西, 借出許多錢, 本土也沒遭受損失
        3. 二戰後
          1. 國際關係更受原始動力驅動
            1. 由於軍事支出會挪用政府對社福計畫的支出, 而軍事科技與民間科技相輔相成, 所以主要強國最大的軍事風險在於, 輸掉經濟戰和科技戰
          2. 國際交易和國內交易差別很大
            1. 原先國際交易以硬通貨為主布列敦森林協議使得美元成為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3. 美國有足夠的錢改進教育, 投資科技
            1. 太空計畫, 向貧窮宣戰, 越戰
            2. 股市在1966到達頂點
        4. 1970年代
          1. 硬通貨的問題浮現, 沒有足夠的硬貨幣來支撐大量的信貸
            1. 擠兌和黃金減少互相強化, 最終導致美元與黃金脫鉤
          2. 和黃金脫鉤導致美金價值下降, 通膨發生
          3. 可預計的通膨造成提前消費的心態
            1. 貸款, 拿到支票立刻去買東西, 藉此跑贏通膨
          4. 同時間共產陣營的經濟也不好過
        5. 1979-1982
          1. 經濟和政治會在左右派不同的極端間擺盪, 當某一方極端得過渡到無法忍受時, 對另一極端的問題的記憶就會被淡化
          2. 保守派的雷根當選, 時任聯準會主席限制貨幣成長率和拉高利率來解決通膨問題
          3. 資產價值與貨幣和信貸的價值相對應, 當央行釋出大量貨幣和信貸時, 擁有資產並不是壞主意
        6. 1980年代
          1. 通膨下降, 景氣回升
          2. 美國結束金本位導致通膨, 通膨導致貨幣緊縮
            1. 緊縮時需要重整的債務, 對美國而言可以依賴央行紓困
            2. 對不能印美元的國家, 為了償還美元計價的外債, 則會遭受通膨性蕭條
        7. 1990-2008
          1. 蘇聯因為經濟失敗而解體
          2. 之後有三個經濟週期
            1. 第一次在2000達到頂點, 網路泡沫
            2. 第二次是2008的全球經濟危機
            3. 第三次則是疫情帶來的經濟衰退
          3. 機器和便宜工人正在取代美國/歐洲工人
            1. 全球化讓生產成本降低, 企業可以取得便宜勞動力
            2. 數位化讓科技取代人力, 有助企業獲利
            3. 貧富差距擴大
          4. 大多數人民只會注意得到什麼, 並不在意支付的資金從哪裡來
            1. 民選官員有很強的動機大量借錢並支出, 讓選民獲得想要的, 卻讓負擔留給人民
          5. 2008那次蕭條, 也讓聯準會導入第三種貨幣政策
            1. 第一種是降息
            2. 第二種是印鈔以及購買金融資產
            3. 第三種是央行直接借貸給政府, 進行大量支出
        8. 2008-2020
          1. 由貨幣融資撐起的資本主義榮景
            1. 這段時間世界主要央行都以低利率為主
            2. 懂得借貸, 擁有金融資產的有錢人獲利, 持續擴大的財富所得差異
          2. 政治鴻溝也擴大, 國會議員案在政黨屬性投票的百分比上升
          3. 2020新冠導致經濟活動大減, 而政府又必須大量舉債向人民和企業注資, 央行需要大量印鈔來支撐新債
            1. 信貸和貨幣大肆擴張, 導致其他資產升值
          4. 過度兩極化讓美國陷入政治僵局或是革命性變革的機會上升

      5. 中國與人民幣的興起大週期



        1. 過去兩百年來說, 中國是從長期衰弱後開始, 直到快速興起
          1. 剛好跟荷蘭, 英國美國相反
        2. 中國大歷史精要


          1. 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待
            1. 唐朝:帝制中國最強腎的朝代
            2. 南北宋:全世界最能創新, 最有活力的經濟體
            3. 元朝
            4. 明朝:大致和平繁榮的帝國
              1. 與歐洲貿易帶來大量白銀
            5. 清朝:
              1. 領土擴張到最大, 統治全世界超過1/3的人口
          2. 朝代替換符合週期的興衰模式
            1. 強勢領導人去得政權, 實行建立大帝國所需的改進措施
            2. 新統治者建立帝國, 有效率的制度和讓有能力的人才施政
              1. 科技, 經濟, 軍事發達
            3. 敵對勢力出現, 領導階層無能腐敗, 造就帝國衰弱
            4. 內戰, 直到新的領導人出現
          3. 衰落的共同現象
            1. 不平等和財政問題日益嚴重
              1. 新朝代初創時, 較為公平的財產土地分配, 隨著時間又開始集中.
            2. 貨幣問題
              1. 訴諸印鈔造成嚴重的通膨
            3. 治理和基礎建設品質
              1. 治理品質在朝代初期上升, 後期下降
            4. 天災造成經濟衝擊, 缺乏能對抗的科技和基礎建設, 最後導致糧食不足而人民起義
            5. 閉關自守和儒家文化的士農工商, 崇尚世人而貶低商業, 科技, 導致整體國家競爭力不足
        3. 中國歷史和哲學觀
          1. 儒家, 道家, 法家和馬克斯哲學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 好比猶太基督信仰和歐洲哲學根源對美國人的影響
          2. 中國人有較長的歷史, 影響其思考方式
            1. 儒家: 要求人懂得自己在社會階層中的角色, 以及如何扮演好這些角色
            2. 法家: 人民必須嚴格服從皇帝的中央政府, 相當於法西斯主義
            3. 道家: 與自然規律和諧相處最是重要
            4. 注重階級, 不講究平等, 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
          3. 馬列主義
            1. 辯證唯物論
              1. 辯證是說相反兩方互相作用產生變化
              2. 唯物是說一切是物質有形的存在, 相對於唯心論
              3. 觀察及影響對立方的矛盾, 引起鬥爭, 藉此促成變化, 當矛盾解決時, 就會產生進步
              4. 馬克思認為這理論適用於一切事物, 階級間的矛盾衝突, 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的鬥爭, 都是實例
            2. 擴大解釋: 抱持兩種對立的價值觀, 引發衝突和鬥爭, 經歷鬥爭而矛盾解決時, 整體便會進步
              1. 於是中國可以結合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
        4. 中國貨幣和經濟史

          1. 硬通貨, 紙鈔, 法幣然後最終崩潰的循環多次上演
          2. 當債務急遽大增時, 政府印鈔因應, 但又想避免在國際貿易上, 所用貨幣的真實價值大幅下降, 只好進行資本管制, 不允許國內貨幣在國際上自由兌換
        5. 1949 至今的崛起
          1. 毛澤東時期, 1949-1976
            1. 初期經濟發展仰賴蘇聯
            2. 大躍進導致的飢荒
            3. 文革的不良影響
            4. 1971中美建交
          2. 鄧小平及後繼者時期, 1978-2012
            1. 市場改革, 開放與外界交流
            2. 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併軌
            3. 決策過程由單一領導人制度, 改為政治局常務委員投票決定.
            4. 1989天安門
            5. 正受惠於全球化, 中國以極低的成本製造消費品, 再借錢給美國去購買那些商品, 以累積外匯存底
            6. 戰後典型的和平與繁榮期, 當主要強國並未受到威脅, 新興國可以以共生的方式合作, 學習強國讓自己強大
          3. 習近平2012 至今
            1. 更富裕更強大, 但是也負債過多, 和美國衝突增加
            2. 鐘擺從鄧小平的改革開放又擺回專制
            3. 作者這邊對習的走向專制給予評論:相信中國在挑戰更大的世界形勢裡正進入更艱難的階段, 此時團結, 連續性的領導特別重要, 在重大危機時期, 往往適合較專制, 較不民主的領導

      6. 美中關係與戰爭
        1. 美中目前所處的地位
          1. 美國經歷成功的大週期, 以致過度行為而在某些領域趨向沒落
          2. 中國經歷了負向的衰退大週期, 目前處在相互強化上升週期
          3. 歷史顯示, 所有國家的成功都依賴於國力持續增強, 卻不至於過度而使國家走向衰亡, 真正成功的國家都能維持長達兩三百年.
        2. 各方面的戰爭/衝突
          1. 貿易/經濟戰
            1. 至今美中貿易戰還沒有太嚴重, 處於關稅和進口限制狀態
            2. 美國對中國過分干預產業, 竊取智慧財產等不公平競爭有所批評
            3. 貿易/經濟戰最危險的部分在伊國切斷他國的必需品進口
            4. 鑑此, 美中都在提高國內生產以及脫鉤
          2. 科技戰
            1. 科技戰比貿易戰更重要, 贏方往往可以贏得軍事和其他戰爭
            2. 美國在高科技業各領域領先
            3. 中國科技業在過內發展快速, 但仍高度仰賴美國和他國科技
              1. 某些領域美國正逐漸喪失領先地位
                1. 大數據/AI/大型電腦
            4. 假如美國關閉中國取得重要科技的管道, 軍事戰風險將上升
          3. 地緣政治戰
            1. 主權可能是中國最大的課題
              1. 台灣, 香港, 東海南海, 一帶一路的沿線國家
            2. 這邊作者主張, 中國會與其他非對利國維持和平共處關係
            3. 個人認為是作者可能對天朝下的和平共處關係, 以及中國人心中的領土認定有所誤解
          4. 資本戰
            1. 衝突最大風險之一, 是取用自身資金/資本的管道被切斷
              1. 來自敵對國的行動
              2. 或是舉債過度導致幣值崩潰
            2. 資本站的目標是切斷對方資本
            3. 美國最大的力量來自擁有全球主要儲備貨幣
              1. 可以印鈔, 且印鈔被接受
              2. 可以用來制裁其他國夾
            4. 美元正在面臨失去儲備貨幣的風險
              1. 美國政府和央行的債務貨幣化以及名目收益率不足持續傷害美債價值
              2. 戰爭時, 債券/法幣不是好的財富儲存或是交易工具
              3. 受到美國制裁的國家, 正在和美元脫鉤, 以降低制裁力道
            5. 不過目前也沒有好的替代貨幣
              1. 歐元, 聯盟自身缺乏協調性
              2. 黃金, 硬通貨存量不足, 且世界還沒那麼亂
              3. 日圓一樣有過高的政府債務, 日本軍力偏弱
              4. 人民幣存在資本流動風險
          5. 軍事戰
            1. 下一次大戰的樣貌難以想像, 但多半更具破壞性
            2. 當國家內部嚴重混亂, 是敵國積極利用其弱點的好機會
            3. 歷史教訓是, 領導階層輪替或是若是領導人時, 同時發生大規模內部衝突, 此時敵人發動攻擊的風險升高
          6. 文化戰
            1. 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 決定人際之間如何相處, 也決定他們如何應對共同面臨的狀況
            2. 中國和美國有著不同的文化
              1. 中國文化
                1. 領導人和社會由上而下的作出多數決策
                2. 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
                3. 存在階級, 且人要做出符合自己階級的行為, 存在階級崇拜
              2. 美國文化
                1. 由下而上的治理國家
                2. 注重個人主義, 欣賞破格思維和行為
                3. 為思想品質多於地位而尊敬他人
            3. 文化上的不同需要中美雙方以同理心看待對方的價值觀

    4. 未來
      1. 應對未來的方式
        1. 感知並適應正在發生的事情, 即使他無法預料
        2. 歸納出事情可能發生的機率
        3. 充分了解可能發生的事情, 以保護自己受到未知事件的衝擊
      2. 進化
        1. 長期來看, 人類在進步, 如同真確一書中說的, 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五百年
          1. 人口上升, 壽命增長
          2. 生產力提高, 死於戰亂的比例在減少
            1. 即使是世界大戰, 大規模疫情, 都只是長期趨勢的小幅回檔
          3. 合理的推斷, 未來10~20年
            1. 人口上升10%, 人均產出增加20%, 財富增加30%, 平均壽命增加7.5%
          4. 雖然從過去推斷未來很合理, 但是要做好未來和預期大不相同的準備
            1. 認知,識別並且去適應典範移轉
      3. 週期/波動
        1. 微觀角度下, 可以觀察到定期的人類衰退週期

        2. 換言之, 就個人而言
          1. 投資在生產力的進化, 但是不要躁進, 讓自己被週期/波動淘汰
      4. 指標
        1. 作者提出了決定因素來解釋國家內部和國際間權力的變化
          1. 不過個人觀點是, 不要去尋找聖杯, 指標也是會隨著時間變化變得精準或是失去效力的
        2. 重要的指標項目
          1. 人類的創新發明
            1. 創造力在進化, 人類發明工具提升自己的創造力, 未來可期的
              1. 量子電腦/AI/基因工程
          2. 債務/貨幣/資本市場/經濟週期
            1. 最大風險是貨幣價值風險
              1. 不是債務會違約, 而是政府為了避免債務違約, 過度通膨讓債權人持有的資產貶值
            2. 儲備貨幣地位轉移時的大幅貨幣貶值
          3. 內部有序和混亂週期
            1. 和平帶來收益, 戰爭要付出代價
            2. 國家內部的人是否還願意尊重體制, 尋求制度內的衝突解決方案
              1. 好比民主國家是否尊重選舉結果
          4. 外部有序和混亂週期
            1. 所有帝國都會摔落, 新的帝國將取代他們
            2. 要注意戰爭等級的提升:
              1. 貿易戰/技術戰/資本戰/地緣政治戰/軍事戰
          5. 天災
            1. 極端氣候的後續影響
      5. 如何處理已知和未知
        1. 了解可能性, 考慮最壞的情況, 然後想辦法消除無法忍受的情況
        2. 分散風險
        3. 集思廣益

    2022年8月18日 星期四

    岩嶼塘 2022夏菜單


    - 淡菜玉子燒
    油醋醃漬的淡菜配上玉子燒
    微酸的開胃小菜, 玉子燒略嫌厚度不足, 品嘗上一閃而逝



    - 澎湖小卷/蒜苗
    小卷裡面包裹客家小炒, 芹菜味轉鹹的口味變化
    客家小炒太搶眼, 蓋去蒜苗和小卷

    -番茄 煙燻時令魚
    不知道用什麼木頭煙燻的鯖魚, 帶出來的風味很棒
    五種不同番茄組合的變化, 配上橄欖油/醋/羅勒/莫札瑞拉這種王道組合

    這道喜歡

    - 鮪魚/玉文芒果
    鮪魚過熟, 可惜
    芒果莎莎醬和蓮藕片這兩個元素單品都不錯, 感覺得到這道菜的潛力


    - 波士頓龍蝦/白酒奶油醬/蒔蘿
    龍蝦火候恰當, 肉質, 口感和風味有呈現出來.
    醬汁味道不錯, 可惜分量不足不夠配龍蝦.


    - 鵪鶉/墨西哥烤玉米
    鵪鶉類似日式燒鳥的方式料理, 皮Q肉嫩, 連骨頭都帶著焦香
    玉米本身的甜味, 配上烤過的香氣, 芬達起司補上鹹香和檸檬般的酸味,
    好肉配上層次多變的醬汁

    這道喜歡


    - 波士頓龍蝦手工義大利麵
    與fine dining 的注重前幾口的風味呈現, 淺嚐即止不同, 這似乎一道以"吃很多會很好吃"為前提製作的料理.
    麵條表面的糊化澱粉, 結合了帶著煙燻培根和龍蝦風味的油脂, 很直接地賄絡大腦, 味覺上的暴力美學.

    這道喜歡

    馥米/普洱茶
    日式出汁配上普洱茶, 
    米煮得不錯, 風味上單薄, 以茶泡飯的概念的話少了前段的香氣和足以融合整碗飯的基底
    出汁的風格可能要再強點, 適當配上細蔥/山葵/海苔/梅子/茗荷之類的也許會不錯

    - 優格/甘酒/小黃瓜
    相當清爽的小黃瓜冰沙, 配上優格冰淇淋和甘酒慕斯
    不會太甜, 這道喜歡


    - 梅爾檸檬/曼特寧/黑糖
    檸檬醬有層次的酸味



    - 葡萄琥珀糖/鳳梨芒果康普茶
    琥珀糖好甜
    康普茶ok, 不過倒是讓人想試試看楊枝甘露康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