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不對稱陷阱

  1.  前言
    1. 擊殺安泰厄斯
      1. 安泰厄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 其力量在自於和大地的接觸, 海克力斯藉由讓其遠離地面而擊殺他
      2. 作者以此比喻知識和真實世界的關係:知識應當和真實世界接觸
        1. 切膚之痛是知識和真實世界接觸的方式
          1. Pathemata Mathemata – “Learning through our struggles”
      3. 當知識和切膚之痛分離, 思考會陷入過度簡化的陷阱
        1. 靜態的思考, 而不是動態
          1. 可能只想了下一步, 而非下下一步
        2. 以單向度去思考, 而非多向度
          1. 單向度的膽固醇指數
          2. 多向度的人體健康
        3. 從行動的方式去思考, 不考慮互動
          1. 沒辦法預測行動的複雜後果
      4. 沒有承受風險的人, 不該參與制定決策
        1. 貴族的義務, 包含上戰場守護人民
        2. 官僚系統容易讓人和行動後果分離
          1. 製造金融危機的人, 平常領著高薪
            1. 當銀行出問題時, 以不確定性為藉口推卸責任
            2. 風險實際上轉移給了納稅人
      5. 系統藉由削去而學習
        1. 現實是教導對錯的最好工具
        2. 分離切膚之痛, 轉移風險的機制妨礙了學習
          1. 擅長解釋的人, 勝過擅長於了解和實作的人越來越多
    2. 對稱性簡介
      1. 漢摩拉比法典的中心
        1. 建立交易雙方的對稱性, 沒有人能將隱藏的尾部風險轉嫁
          1. 建築商蓋了房子, 如果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 建築商應當死刑
        2. 尾部風險
          1. 脆弱性隱藏在罕見事件中
          2. 當事件真的發生時, 時間和地點距離都很遙遠
            1. 短視近利的決策
      2. 道德對稱的演化
        1. 漢摩拉比/同態懲罰法
          1.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2. 第十五條聖潔與公義法律
          1. 愛鄰如己
        3. 白銀法則
          1.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4. 黃金法則
          1. 你願意人們怎麼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麼待人
        5. 普遍定律表述
          1. 只有在你能夠透過那個準則, 同時希望它會成為普遍定律的時候, 才根據他去行事

    3. 普遍主義在理論上偉大, 在實務上是災難
      1. 人是局部和務實的動物
        1. 我們使用的語言和思考結構也沒那麼一般性和抽象
      2. 普遍主義走過頭時, 會將微觀和宏觀混淆.
      3. 在將事物抽象轉型時, 漏掉核心, 而隱藏的要素, 有時會導致崩塌

    4. 交易的對稱性
      1. 總是有不懂隨機性的傻瓜和利用隨機性的騙子
        1. 前者將好運當作能力, 後者將風險轉嫁他人
      2. 不要聽信靠給別人建議維生的人所提的建議
        1. 除非他們的建議錯誤時, 自己也會遭殃
      3. 只做一次性交易的供應商, 利益和你並不相稱

    5. 論點和行為
      1. 人不是真心醒要爭贏一個觀點, 人只是想贏而已
      2. 人們擅長於動手做, 遠遠勝於了解
      3. 即使心中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動手去做, 就會知道
      4. 言語上的預測和行為上的臆測沒有關係
        1. 承擔風險的是後者

    6. 知識主義
      1. 知識主義相信人們可以將行動和行動的結果區分開, 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區分開, 藉此矯正複雜的系統
      2. 作者主張:坐而言的人應該起而行, 而且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而言
      3. 並非反對理論的推展,
        1. 科學, 數學, 藝術等等依舊應該發展
        2. 學者不應當在不承受風險的情況下, 告訴真實世界的人如何運用理論
          1. 讓那些有切膚之痛的人去選擇需要的東西
        3. 缺乏切膚之痛, 讓生產者和使用者的隔閡, 隨著東西的技術性增大而加大
          1. 過度技術化, 但缺乏使用者喜好的產品
      4. 人們設計的沒有切膚之痛的事情, 傾向於以複雜的方式成長, 直至崩潰
        1.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不會把事情做的簡單
        2. 有切膚之痛的人, 需要能更快的學習相關知識

    7. 法令規定和法律制度
      1. 保障公民安全不受大型公司傷害的方式
        1. 制定實施法令規定
          1. 由國家和代理人進行監管, 限制自由來保護集體
            1. 長久以來, 不斷增修會讓法令會過度繁複
            2. 保護性的法律和特許權的存在, 造就官商勾結
            3. 比較能控制尾部風險
        2. 以法律責任的形式, 配上高效的訴訟程序將切膚之痛置入交易
          1. 人有犯錯的自由, 但是錯誤會傷害你

    8. 椎心之痛
      1. 工匠的堅持
        1. 帶著價值觀去完成某些事物
          1. 做決策時, 不完全是財務上的考量
        2. 有神聖的禁忌, 即使可以顯著提高利潤, 也不肯去做某件事情, 且以自己的成品為榮
      2. 榮譽
        1. 超越僅僅是個人的切膚之痛, 為他人的切膚之痛而冒險
      3. 生產東西的技能不同於銷售東西的技能
        1. 對一部分創業家而言, 銷售的東西是公司本身

  2. 初探代理
    1. 不確定性中的平等
      1. 對向你提出建議的人保持警戒
        1. 採取某種行動也許對你有好處, 但是一定也對他有好處
        2. 但是行動造成的傷害, 不會直接影響到他
          1. 對銷售員而言, 每天都有一位新顧客誕生
      2. 參與交易的人, 彼此的資訊落差可以到達什麼程度?
        1. 明知道價格最後會下跌, 卻把某樣東西賣給某個人, 是否合乎倫理?
          1. 倫理應當比法律強固, 隨著時間推移, 應當是法律接近倫理, 而非反過來.
        2. 伊斯蘭教教法:
          1. 一筆交易中, 不應該有一個人確定結果會如何, 而另一個人不確定
            1. 這允許弱形式的不確定性, 好比內線消息
        3. 更嚴格的倫理標準是, 交易應當透明, 交易雙方內心所想的應當透明.
      3. 對象和場合, 好比對待常客和匿名客戶時, 倫理標準是否需要一致?
        1. 雅典人在民主上存在對象選擇, 只有雅典公民適用民主
        2. 猶太人的道德區別血緣的濃淡
          1.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像兄弟
        3. 倫理規則可以只在小團體, 俱樂部內適用
          1. 可控制的規模大小和排他性
          2. 當群體規模太大時, 對於個人利益的追逐將大於群體利益
            1. 公地悲劇
        4.  具體而言, 作者反對可以任意規模化並追求一體性的思維
          1. 一個人可以在家庭內是社會主義者, 在地方上支持右派, 在國家層級是自由主義者
      4. 一起承擔風險
        1. 海上交易/沙漠路上的商旅存在風險分擔的概念:如果商品因為集體利益遭受損失, 所有商人必須分擔成本
      5. 切膚之痛和利益衝突
        1. 持有股票並給予好評論有兩種類型
          1. 一個是類似代言人的評論
          2. 一個是為了讓股價上漲而賣出獲利
        2. 為了避免後者, 一般會避諱在對自已持有的股票發表評論
        3. 作者認為, 缺乏持有股票的切膚之痛, 會讓評論者趨向發表他人類似的意見, 以保平安
      6. 醫生的切膚之痛
        1. 法律制度和監管措施, 可能將醫生的切膚之痛放錯位置
          1. 過多的防禦性醫療
          2. 過度在意短期的風險
            1. 將風險從現在轉移到未來, 好比採取有長期副作用的治療方式

  3. 最大的不對稱
    1. 最不能退讓者勝:頑固的少數人主導全局
      1. 擁有重大的切膚之痛或椎心之痛, 無法讓步的少數人, 只要佔據人口的3~4%, 便足以讓全部人為他們偏好是從
        1. 先天或後天的戒律存在少數人身上, 而這些人絕對不違背戒律
          1. 但是沒在遵守戒律的人, 不會被禁止去符合戒律
            1. 少部分的花生過敏者讓飛機餐不會有花生
        2. 擴大來說, 在遵守戒律的成本不高時, 少數的戒律遵從者, 可以讓超過其群體比例, 甚至是全部人遵守戒律
          1. 好比有機食品/非基改食物的在市場的占比,
      2. 化整為群
        1. 一個堅持者先讓他的家人成為堅持者, 而家族讓鄰居成為堅持者, 鄰里讓社區成為堅持者
        2. 否定(veto)效應
          1. 群體的領導者在決定要不要遵守戒律時, 會選擇被較少人否定的一方
            1. 最"安全"的選擇
            2. 好比跨國溝通中英語的地位
      3. 因為少數人的堅持, 而被遵守戒律, 這現象可以套用在後天的選擇上:語言, 宗教, 但是對自然的選擇無效:基因
        1. 越是頑固的宗教, 在族群融合時越是強勢
        2. 個人反對, 語言的轉換成本太高, 比較少因為少數人的堅持而轉換, 尤其從用語演進來說, 量大者勝
        3. 越難容異己者越容易支配族群
          1. 這可能會掌控和摧毀民主, 因此作者主張:對沒有包容心的少數人, 我們要更沒有包容心
      4. 選擇和偏好並不是大部分人決定
        1. 作者主張:各個社會和歷史的採用的普遍價值觀, 好比不可殺人/偷竊, 因為其低變異性, 暗示這來自於少數規則
        2. 個人反對, 作者沒有將遵守/違反戒律的成本考量進去
      5. 市場經濟, 科學, 道德社會
        1. 交易市場是很明顯的案例, 少數人有可能透過其堅持, 影響眾人--只要遵守這個堅持的成本不太高
          1. 換言之, 市場參與者的一般行為, 無法讓人瞭解市場的整體行為
        2. 作者也拿科學理論當案例, 個人認為不恰當
        3. 社會發展也是好例子, 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數人帶動的
      6. 微觀至宏觀的缺陷
        1. 在少數規格的場合, 對個體的研究不一定適用於群體

  4. 狗群中的狼
    1. 如何合法擁有另一個人,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
      1. 每個組織都需要一定人數的成員, 被剝奪一部分的自由
        1. 依靠制約和心理操縱去擁有這些人, 調教他們使其產生切膚之痛, 尤其當不遵從當權者時
      2. 初衷上, 企業和員工互相降低了尾部風險
        1. 員工降低企業的人員不可靠性, 企業降低員工面對經營起伏的不可靠性
        2. 公司男, company man, 
          1. 這些人的認同, 充滿著公司想給他的印記
        3. 公司依約在可行程度內, 聘用這些公司男盡可能長的時間, 直至退休
      3. 1990年代始, 公司壽命不再那麼長時, 公司必須遣散一部分的終身員工
        1. 公司男開始被公司人(companies person)取代
          1. 人不再是由一家公司擁有, 而是置身一個行業中, 受到現在雇主和未來潛在雇主的制約
        2. 一般而言, 員工在公司內部的價值高於在外部, 也就是對雇主的價值高於市場價值
          1. 員工要小心虛假的穩定感
      4. 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 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承擔風險
        1. 一個人擁有或是沒有擁有什麼並不重要, 害怕失去什麼才重要
        2. 承擔風險, 才會是歷史的一部分
      5. 公司人的文化, 讓其切膚之痛從把事情做對做好, 變成獲得組織中管理者的工作好評
        1. 這讓其決策的效應不彰, 容易因循規避改變.

    2. 你的場子中別人的切膚之痛
      1. 要做合乎倫理的選擇, 不能掉進特定人物(朋友/親人)和一般之間的困境
        1. 為了他人的切膚之痛, 陷入倫理感需要妥協的兩難
        2. 打擊對象身邊比對象脆弱的人更為容易
      2. 同樣適用於捨身者(自殺炸彈客)
        1. 作者主張, 當其他的公義方式都失敗時, 可以堂而皇之地進行社群懲罰
          1. 要讓自殺炸彈客產生切膚之痛:犧牲不會為自己的群體帶來利益, 而是帶來傷害

  5. 要活著, 就要承擔一定風險
    1. 人們較喜歡能承擔風險的人
      1. 賦予耶穌人性, 讓其對所受苦難有切膚之痛, 才讓他為世人承罪受難有了犧牲奉獻的意義.
        1. 如果耶穌只具備單純的神性, 肉體的苦難對其並不意味著切膚之痛
      2. 另一方面, 這讓人們欣賞傷疤, 因為傷疤發出切膚之痛的訊號

    2. 白癡知識分子
      1. 泛指沒有切膚之痛的學院派官僚
        1. 以過度抽象和簡化的模型去解釋行為
          1. 採用二分法和線性去簡化系統, 得到的理論也許具備好懂的說服力, 但缺乏現實世界的舉證或推測效果

    3. 分配不均與切膚之痛
      1. 分配不均有兩種
        1. 自於其能力的過人之處, 人們多半能接受對其分配不均
          1. 好比創業家, 藝術家, 英雄等等,
        2. 來自於玩弄系統的產出, 設法享有尋租的利益, 取得德不配位的特權, 這種人們無法容忍
          1. 好比尋租, 政治恩給, 監管俘虜等.
      2. 差異在是否有切膚之痛
        1. 承受風險後的冒險 vs 轉嫁風險後的冒險
        2. 個人認為, 另一個問題是, 一個人獲得的超額分配時, 是否有對應到回饋給社會的產出, 還是僅是在在零和競爭中的不公平掠奪,
          1. 切膚之痛也很難二分法成有/沒有兩種, 有時僅是程度差別
      3. 靜態與動態的不均
        1. 靜態分配不均是分配不均的快照; 他並沒有反映你的人生歷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2. 動態均等具備遍歷性, 使得時間機率和集群機率能夠永續
          1. 遍歷性
            1. 理想上, 一個人在一生中, 會有一段時間處於整個分配的各個階層:60年在中產, 10年在中產上層, 20年在藍領, 1年頂層1%, 剛好和分布一樣
          2. 吸收狀態:
            1. 進入某個階層的人很難出來, 有錢人很難變窮而窮人很難變有錢
        3. 以動態均等的概念去否定靜態的不均

    4. 叫做林迪的專家
      1. 脆弱的事物對於波動和其他壓力源有不對稱的反應, 也就是, 受到的傷害會比從中獲益要多
        1. 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的反面: 不適者淘汰
        2. 事物, 包含觀念, 在時間中經歷波動, 活下來的事物其強度和其存在時間成正比
      2. 套用在人物上
        1. 願意為自己意見承擔風險 在能公眾檢視終能存活下來的人物, 往往比較可靠
        2. 若僅在在同濟/同溫層中名聲響亮, 且其領域特性很難被公眾驗證時, 其意見參考度較低

  6. 更深入談代理
    1. 外科醫生看起來不應該像外科醫生
      1. 在一些領域中, 結果來自直接因應現實, 而不是透過評論者, 這時形象較不重要, 即使他和技能有關連
        1. 某人具備不符合形象的外表, 暗示該人的能力足以克服認知方面的不利
      2. 在有層級化和標準化工作評量時, 形象就相當重要
        1. 這在管理類和面對人的工作比較常見
      3. 實務上, 過去紀錄更能映證一個人的能力
      4. 避免細節的陷阱
        1. 任何行動中, 隱藏的細節只能經由林迪接露
        2. 以清楚的敘述方式措辭和表達, 如果可以說服冤大頭, 那麼將是冤大頭陷阱
          1. 語言和實際事物的邏輯存在鴻溝, 如果一件事情被講得太好懂, 往往已經過度簡化或是刻意刪去了細節, 讓他好表達
      5. 當你需要的是結果, 千萬不要花錢去買複雜的呈現手法
        1. 科學主義看起來比真正的科學要科學
        2.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會尋求複雜化和集權化
          1. 被教導選擇去尋找複雜化解決方案的人, 沒有執行簡單解決方案的動機
          2. 學者傾向銷售可能最複雜的解決方案
      6. 現實事物存在一定的複雜度, 但是解決方案往往並不複雜
        1.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會以花言巧語簡化前者, 然後提出複雜且高成本的後者

    2. 只毒有錢人:其他人的偏好
      1. 避免被以塑造的偏好取代自己的偏好
        1. 將人帶進複雜的情況, 要欺騙他們就很容易
        2. 毒藥是倒在金杯中喝的
        3. 財富應該是要給予更多選項, 而不是更少
      2. 人需要平起平坐, 至少交談是這樣, 否則就沒什麼好談的
      3. 只要越富有, 就會有人試著販賣複雜度, 直到福祉劣化和變得比原本差為止

    3. 先做再說
      1. 你擁有的最佳敵人, 是讓他有切膚之痛, 並且讓他知道隨之而來的確切規則
        1. 永遠會有下一個敵人, 所以受控的敵人比死掉的敵人更好
      2. 手機照相和攝影在現代社會, 意外的成為創造切膚之痛的好道具

    4. 事實是真的, 新聞是假的
      1. 新聞媒體有系統性的代理問題
        1. 新聞媒體的利益背離民眾利益
          1. 新聞工作者擔心其他新聞者的意見, 擔心贊助商的意見, 遠甚於在乎讀者的判斷
        2. 同濟評論, 上級評論的重要性大於實際的用戶評論
        3. 資訊獲取的特權讓新聞媒體具備獨佔優勢
      2. 當利益持續背離, 新聞媒體會採用不合倫理的報導方式
        1. 斷章取義
        2. 稻草人打法

    5. 美德商品化
      1. 滿口仁義道德, 卻沒有完全承擔他的直接後果
        1. 為了形象/個人利益等, 而利用美德, 卻沒有分攤負面行動下檔損失的任何東西 
        2. 美德販子和真正的美德
          1. 是, 或著看起來是
          2. 為善不欲人知
      2. 勇氣是你唯一不能造假的美德
        1. 承擔風險和表現真正行為的訊號
        2. 切膚之痛

    6. 和平, 不是靠筆墨, 也不是靠流血
      1. 從上而下的和平, 不同於真正的和平
        1. 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讓事情走向短暫的和平
        2. 強迫人們去交易和溝通, 最終他們會被迫想出辦法來相處
      2. 新聞和歷史著重在高強度的事件, 而不是高頻率的事件

  7. 宗教, 信仰與切膚之痛
    1. 人們談宗教時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1. 思考的角度
        1. 數學家從物件和關係的角度去思考
        2. 法律學家和法律思想家從構思去思考
        3. 邏輯學家則是極為抽象的運算者
        4. 而傻瓜是從話語去思考
        5. 語言有其侷限性, 同一個字可以在不同意思
      2. 宗教的多義
        1. 對早期的猶太人和穆斯林, 宗教意即法律
        2. 對羅馬人而言, 宗教是社會活動, 儀式和節慶
        3. 基督教分離了神聖和凡俗, 政教分離
          1. 對現今的猶太人而言, 宗教是沒有法律的民族文化
          2. 對東正教和天主教而言, 宗教很大程度上是美學, 排場和儀式
          3. 對新教徒而言, 宗教是沒有美學, 排場和法律的信仰
        4. 對原始佛教徒而言,宗教是實踐和精神哲學
      3. 宗教定義上的異同, 讓其不適用於一致性的框架
        1. 不是所有宗教都適用教會
      4. 同理, 自由意志主義不適合嵌入政黨的結構
        1. 核心信仰是法治取代權威統治

    2. 沒有切膚之痛的敬拜
      1. 信仰的強弱來自信奉者的切膚之痛
      2. 扣除心理因素, 沒有切膚之痛的信仰是很廉價的, 信神不會有損失

    3. 教宗是無神論者
      1. 教宗遇到緊急的狀況, 也是優先去尋求醫療體系幫助
        1. 有些人言語上是有宗教信仰, 而行動上是無神者者
        2. 有些人言語和行動上都是宗教信仰

  8. 風險與理性
    1.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1. 先求生存, 真理, 理解和科學其次
      2. 裝飾性的信念 vs 付諸行動的不同種類性念
      3. 你真的有多相信某件事, 只能透過願意為他冒什麼風險表現
      4. 作者利用遍歷性與強固性的連結, 將能理性定義成能讓人生存的東西
        1. 於是存活下來的東西都具備理性
        2.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 並不都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的, 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件事, 都是因為有理由才存活的
      5. 理性即所謂風險管理

    2. 承擔風險的邏輯
      1. 集群機率和時間機率不同
        1. 集群機率中, 個體的毀滅並不影響其他人
          1. 100人參加1%的失敗率的挑戰, 第29個人失敗並不影響第30~100個人
        2. 時間機率中, 前後會互相影響
          1. 1個人參加1%失敗率的挑戰100次, 第29次時失敗意味著沒有30-100次
        3. 要成功, 首先必須要活著
          1. 當足以毀滅的失敗機率存在時, 如何應對發生順序變得很重要
          2. 如果可以, 避免重複曝險
            1. 以時間機率來說, 連續曝險後, 可以帶來毀滅的尾部風險將累積, 變成厚尾
      2. 風險
        1. 一個人可能喜歡冒險, 但是十分厭惡毀滅
        2. 有機會帶來毀滅的策略, 效應永遠無法充銷毀滅的風險
        3. 重複曝險會讓風險累積起來, 降低預期壽命
        4. 絕對不要拿成倍數成長, 系統性和厚尾的風險, 和非倍數成長, 特殊性和博偉的風險互相比較
          1. 前者好比瘟疫傳染病
          2. 後者好比被隕石砸死

2022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祥雲龍吟

 




無花果/花生

跟八月時一樣的, 炸花生豆腐與無花果泥組合
依舊有層次的果肉纖維和豆腐的質地對比, 高湯部分多了薑的元素做香氣調味
整體上更有溫暖感


鮑魚/蓮藕

清蒸鮑魚配上蓮藕泥和魚子醬
醬汁是以鮑魚肝和海菜製作

鮑魚的Q彈和蓮藕的軟糯口感互補, 鮑魚肝醬和海菜是好朋友, 
鮮味細緻而厚實的呈現, 從上桌到嚥後回香, 海洋風味綿延不絕的觸動嗅覺
搭配豐厚多味的純米酒做餘韻 

這道喜歡



筊白筍/花枝/刺蔥

筊白筍和花枝切如麵條, 配上烏魚子和刺蔥葉, 搭配麵露

筊白筍和花枝的搭配出偏脆的麵類口感, 刺蔥葉提升了味道, 不過有點妨礙口感,
烏魚子個人很欣賞, 既提供了鮮味, 搭配麵露的變化, 增添了類似鹽辛花枝的內臟尾韻
意外的下酒

這道喜歡


蛋/巴西蘑菇/海膽/牡丹蝦

蛋黃跟巴西蘑菇高湯的蒸蛋

融化的堆疊

一入口先是來自巴西蘑菇帶杏仁芳香的菌菇味
接著蛋黃蒸蛋在口中融化, 在菌菇風味上增添了更濃的高湯味
接著牡丹蝦/海膽融化, 直接引領強烈海味殺入
最後平衡出了秋天的風格
搭配的酒也是多變風格的

這道很喜歡


甘鯛/皇宮菜/玉米筍

清蒸甘鯛和魚骨的高湯
依舊是乾淨洗鍊的椀物

椀物是個人來龍吟最期待的料理,
從七星班, 紅喉, 到不常見的甲魚,  牛舌甚至酪梨湯葉
不同的主角, 隨季節變化的蔬菜, 化為一碗之中又有著同樣溫暖清雅的主軸

這道喜歡


黃雞魚/龍蝦/白旗魚/鰹魚/石斑

去年十一月初見後, 又回到番茄發酵醬汁的季節了
這次的魚料刀工呈現上更厚實, 搭配醬汁, 凸顯出魚本身的口感和脂肪
另外, 品嚐這道魚生時, 不將山葵當沾料, 而當作清口感的蘿蔔絲, 別具一番滋味

這道喜歡


午仔魚/海菜/孔雀蛤/海葡萄

烤午仔魚立鱗燒, 好魚配上好的烤功就是王道.
配料除了增添海味與鮮味之外, 朝天椒辣油帶出了有趣的效果
既不是中式辣油強調的辣, 也不是日式辣油追求的香, 而是帶著辛香料的辛感

配上有力道的生原酒, 很直球

這道喜歡

鰻魚/番茄

之前的類似料理, 不變的鰻魚和番茄晶凍
鰻魚改成分開料理, 魚肉柔煮魚皮碳烤
大體上還是比較喜歡之前的做法


 鴨/手指檸檬 

鴨皮依舊酥脆, 但皮下筋膜依舊繞口, 
鴨肉依舊鮮甜, 但肉質依舊帶點粗纖維
比起鰻魚, 也許這道更適合做皮肉分離的處理, 或是像是Sur- 這季以熟成前處理來軟化鴨肉

改以芋頭, 紅棗, 紅蘿蔔, 紅酒做出的醬汁, 帶了點中藥風格的香氣
和同樣是辛香料風格的紅酒做搭配, 相當多變有趣





原鴨米/沙母/薑

沙母釜飯
稍嫌可惜的一次, 不是走蟹黃充斥的風格, 
以蟹肉本身清甜為主軸的話, 搭配的蔥薑有點蓋過螃蟹了
另外, 釜飯火候稍欠, 米粒成團塊偏軟



芒果/豆腐乳

栗子/紅豆

紅豆軟糕, 配上刨絲的蒸栗子
栗子以刨絲呈現, 最大化了表面積, 讓蒸例子原本較清淡的風格突顯出來

這道喜歡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身體

  1.  如何打造人體
    1. 碳氧氫氮鈣磷占了人體構成的99%以上
    2. 生命的單元是細胞
      1. 細胞內充滿各物件, 以各物件協作的方式完成生命反應
        1. 沒有指揮中心
      2. 細胞核內有DNA
        1. DNA 攜帶遺傳編碼
        2. 人與人之間共享99%以上的遺傳編碼
          1. 占比少的的編碼不同造就人之間的差異
        3. 用於製造蛋白質的遺傳編碼大概只占2%
    3. 一些有趣小數字
      1. 人每天大概產生一到五個癌細胞, 免疫系統會負責幹掉他們
      2. 致命病症大概有八千多種, 任何一個都可以讓人喪命
      3. 人類是少數需要, 卻又不能產生維他命C的動物

  2. 外觀:皮膚與毛髮
    1. 皮膚由真皮與表皮構成
    2. 表皮最外層是角質層, 由死去的細胞構成, 也是肉眼可及的部分
    3. 皮膚內活躍的系統位於真皮 
      1. 血管, 淋巴管, 神經纖維, 毛囊根部, 汗腺腺體和皮脂腺腺
      2. 感覺接受器也在這層, 偵測冷, 熱, 壓力, 震動
        1. 人沒有濕度感應, 無法辨別冷和濕
        2. 一如其他受覺, 皮膚感覺受到大腦的預期管理
          1. 人無法對自己搔癢
      3. 皮膚
        1. 顏色受到黑色素影響
        2. 每個人都有黑色素細胞, 但是產生的黑色素量不同
        3. 黑色素防曬, 另一方面妨礙人合成維生素D
          1. 寒冷少日光的地方,.趨同演化出偏白的皮膚
      4. 人類擁有非常高效率的散熱系統, 汗腺
      5. 每個人表皮上共生的細菌不同
    4. 真皮下方是儲存脂肪的皮下組織

  3. 微生物
    1. 人和其體內的微生物共生
      1. 人類可以製造20種消化酶, 細菌可以製造約一萬多種
      2. 人體10%的熱量要依賴微生物分解
      3. 人體的微生物總量約和大腦差不多重
      4. 每個人體內的菌種和分布差異很大
      5. 在已知的一百萬中微生物中, 約一千多種對人有害
        1. 1/3的死亡歸因於此
        2. 細菌, 真菌, 病毒, 原生生物(藻類 阿米巴原蟲等), 古菌
    2. 病毒
      1. 包裹在蛋白質內的基因
      2. 多數病毒只影響細菌, 極少數影響人類
        1. 水痘, 帶狀泡疹
        2. 感冒
          1. 感冒的傳播, 多半藉由實際接觸, 而非空氣
            1. 摸了汙染物後又摸臉之類的行為
    3. 真菌
      1. 黴菌和酵母菌
      2. 多數對人無害, 但也有致命物種
        1. 足癬, 球黴菌症
    4. 原生生物
      1. 不好分類的單細胞生物
      2. 瘧疾
    5. 巨型病毒
      1. 人類還所知甚少的生物
    6. 抗生素
      1. 現代的青黴素來自某顆哈密瓜上的一塊黴菌
      2. 抗生素的濫用, 造成抗藥性高的細菌比例提高
        1. 醫療和養殖產業的濫用
      3. 細菌抗藥性的提升, 讓抗生素被淘汰的週期增快, 廠商因而降低對抗生素的開發資源

  4. 腦部
    1. 水, 脂肪, 蛋白質構成
      1. 重量約人體百分之二, 消耗能量超過百分之二十
    2. 大腦
      1. 分成左右半球
        1. 左右半球又分成:額葉, 頂葉, 顳葉和枕葉
        2. 每一部分又特化處理某些功能
          1. 額葉:高階思考功能, 推理, 控制情緒
          2. 頂葉:感覺訊息, 觸覺和溫度等
          3. 顳葉:聽覺和部分視覺訊息, 好比人臉
          4. 枕葉:視覺訊息
    3. 小腦
      1. 運動和平衡
    4. 腦幹
      1. 人體最基本的功能:心跳, 呼吸, 睡眠
    5. 邊緣系統
      1. 散佈在腦組織中的小構造物
        1. 與身體性能表現相關, 與思考無關
          1. 記憶, 食慾, 情緒, 警覺性等
        2. 下視丘
          1. 性功能, 調節飢餓與口渴, (血糖與鹽分)
          2. 睡眠控制, 老化控制等
        3. 杏仁核
          1. 強烈具壓力的情緒
            1. 憂慮, 憤怒
        4. 海馬迴
          1. 記憶
    6. 記憶的分類
      1. 長期/短期/工作記憶
      2. 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
        1. 前者可以幻化語言, 後者主要是學習到的技能
      3. 回憶式記憶/再認式記憶
        1. 前者可以主動回想, 後者則是辨認
    7. 腦部成長
      1. 腦部成長多半發生在0~2歲, 但是完整突觸要等到約30歲才卻接通
        1. 青少年較易衝動
    8. 對人腦的理解甚少
      1. 神經元能不能再生和成長
      2. 已知案例中, 被良性腫瘤占去大部分空間的大腦, 可以正常表現
      3. 額葉切除的悲劇

  5. 頭部
    1. 早期對於頭顱的研究和歐洲的人種歧視綁定
      1. 主張女性, 罪犯, 深色肌膚的外國人較白人擁有較小的腦子, 且較不聰慧
    2. 表情
      1. 關於人臉表情的肌肉高達四十多條, 可以展現預計在四千到一萬種之間的表情
      2. 腦部有相當多的區域在辨識人臉
        1. 其中很大程度是下意識進行
      3. 無關文化, 共通的表情:恐懼, 憤怒, 驚訝, 歡喜, 厭惡和哀傷
      4. 微表情, 不受控, 直接洩漏內情的表情, 約莫1/4秒
      5. 眉毛和睫毛
        1. 現在相信這兩者主要功能是表達情感
        1. 人類的鼻子和一般哺乳類不同, 針對長時間運動散熱而設計
      6. 下巴
        1. 只有人類有下巴
    3. 視覺
      1. 大腦皮層約1/3 用來處理視覺
      2. 平常我們看到的眼睛大概只有整體大小的1/3
      3. 淚液具備抗菌, 潤滑功能, 分成三種:基礎型, 反射型, 情感型
        1. 情感型也許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4. 人類也是靈長類中唯一具備眼白的物種, 為了快速示意而生
      5. 感光細胞有兩種
        1. 桿狀細胞
          1. 負責暗處的光知覺
        2. 錐狀細胞
          1. 負責亮處的光知覺, 分成三原色的色彩接受器
          2. 非哺乳動物有四種
    4. 聽覺
      1. 耳朵
        1. 耳廓, 形狀依人而異, 適合捕捉一閃即逝的聲音以及提供立體解析
        2. 耳道
        3. 耳膜:外耳和中耳的分界
        4. 耳蝸
          1. 其內部的靜纖毛隨聲波擺盪捕捉訊號
            1. 無法再生, 高頻率靜纖毛一般最早開始磨損
        5. 聽小骨:放大聲音
        6. 前庭系統
          1. 半規管加上耳石, 負責平衡和行進方向偵測
    5. 嗅覺
      1. 氣味分子和嗅上皮互動產生神經訊號
        1. 大概有350~400種氣味接受器
        2. 但是大約只有一半是所有人共有的
      2. 氣味無比複雜, 很難進行解構分析
        1. 不同結構的氣味分子對人來說擁有同樣氣味
        2. 類似結構的分子卻又氣味不同
      3. 一般而言, 一種氣味分子同時會啟動多個氣味接收器
      4. 揮發性分子如何凝聚成香氣, 在解析上很困難
        1. 75種不同化合物都能形成考杏仁的焦味
        2. 鳳梨香味拆解開來的三個元素跟鳳梨味道毫無瓜葛
      5. 嗅覺是五感中沒有透過視丘中介的感覺
        1. 訊號直達海馬迴附近的嗅覺皮層

  6. 口腔與咽喉
    1. 人類比起其他哺乳類動物, 更容易噎死
      1. 頸部較長較直, 更適合說話, 同時也增加了氣管阻塞的風險
      2. 人是唯一將空氣和食物送入同一通道的哺乳類
        1. 靠會厭來控制
    2. 口水主要成分是水, 和極少量的澱粉酶, 溶菌酶
      1. 人睡著時唾液分泌量變少, 微生物趁機繁殖激增
    3. 牙齒:犬齒, 門齒,臼齒
    4. 舌頭是條肌肉, 靈敏且上面佈滿味蕾, 味蕾再生能力極強
      1. 除了舌頭正中央之外, 味蕾分布在舌面各處, 口腔頂部和咽喉下部也可以找到
        1. 腸道和喉嚨也有味覺接受器, 不過和舌頭上的接受器連結大腦的方式不同
      2. 除了味蕾, 舌頭上也有數量更多的痛覺和其他感覺接受器
        1. 辣椒會啟動的神經元, 跟人接觸到335度的高溫啟動的神經元一樣
        2. 薄荷醇也以類似的方式產生清涼感
      3. 單就味覺:
        1. 被接受的:甜味, 鹹味, 酸味, 苦味, 鮮味
        2. 還有爭論的:金屬味, 水, 脂肪, 厚味(kokumi)
    5. 氣味和風味來自人腦創造
      1. 漂紅的白酒跟原本的白酒得到不同的評價
      2. 咀嚼的聲音會影響對食物質地的判斷
      3. 嗅覺和味覺的交互影響
      4. 甚至於整體環境
      5. 人體驗到的是人腦所允許感知的世界

  7. 心臟與血液
    1. 心臟
      1. 不是心型
      2. 由四個腔室構成: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
        1. 心跳分為收縮和舒張
        2. 15%的血液提供給大腦, 20%給予腎臟
      3. 對於心臟的研究主要起始於20世紀, 在這之前人類忙著對抗別的疾病
        1. 心臟疾病是現代人主要死因之一
        2. 心臟移植, 動脈繞道都是這一個世紀以來的新技術
        3. 存疑:對健康人使用血管支架是否有幫助
    2. 血液
      1. 構成:血漿, 紅血球, 白血球, 血小板
        1. 血漿
          1. 主要是水, 並攜帶賀爾蒙, 抗體, 凝血因子等
        2. 紅血球
          1. 數量最多的細胞, 沒有細胞核
          2. 血紅素負責攜帶氧氣
          3. 壽命約四個月, 由胰臟進行回收
        3. 白血球
          1. 免系相關, 紅血球的1/700
        4. 血小板
          1. 除了凝血, 在免疫和組織再生上扮演重要腳色
      2. 曾經有段時間, 醫生認為生病來自於體液不平衡, 於是放血成為治療手段
      3. 血型來自於不同的抗原
        1. 抗原約有四百多種, 不過顯著影響輸血的並不多
      4. 近年來, 輸血的必要性受到檢驗
        1. 血液的新鮮度影響品質
        2. 就算是新鮮的血液, 也會干擾血液原本的訊息傳遞機制, 影響運作
          1. 透過機制, 人體可以根據需要, 控制血液該往何處走

  8. 化學部門
    1. 賀爾蒙
      1. 在身體某部位產生出來, 對其他部位產生行動的物質
      2. 蛋白質/類固醇/胺都可以是賀爾蒙
      3. 多數和內分泌腺體有關
        1. 甲狀腺,副甲狀腺, 腦下垂體, 松果體, 下視丘, 胸腺, 睪丸, 軟巢和胰臟
    2. 胰臟
      1. 胰島素, 控制血糖
        1. 第一型糖尿病:身體停止製造胰島素
        2.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的表現效益不好, 胰島素產量下降或是發生阻抗
        3. 兩者人數在近年來都有上升
      2. 升糖素
        1. 肝醣轉血糖
      3. 消化酶
      4. 和胸腺並稱為sweetbread
    3. 腦下垂體
      1. 主腺體, 分泌多樣化的賀爾蒙
        1. 生長激素, 巨人症
        2. 內分汰, 造就跑者的興奮感
        3. 皮質醇, 雌激素, 睪酮, 催產素, 腎上腺素
    4. 瘦素
      1. 由脂肪細胞分泌
        1. 告訴大腦人體是否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消耗精力的挑戰
        2. 好比進入青春期等
      2. 在動物實驗中可以用來控制老鼠的體重
        1. 人類實驗中則失敗
    5. 飢餓素
      1. 飢餓時可以觀察到飢餓素上升, 但是尚未明瞭因果關係
    6. 肝臟
      1. 參與了大量的代謝過程
      2. 少數具備再生能力的器官
    7. 脾臟
      1. 監測循環流動的血球狀況, 派遣白血球去對抗感染
    8. 膽囊
      1. 有些動物有, 有些動物沒有
    9. 腎臟
      1. 過濾廢物, 調節血液的化學組成

  9. 骨骼
    1. 一般而言我們擁有206根骨頭
      1. 有些人有第十三對肋骨, 
      2. 雙手和雙腳就佔了一半以上
    2. 骨頭的用途
      1. 支撐身體, 保護內臟, 製造血球, 儲存化學物質, 傳導聲音(聽小骨)
      2. 分泌賀爾蒙, 股鈣素, 可能可以改善記憶力, 管理葡萄糖
        1. 運動可以使骨骼強健, 生產更多骨鈣素而延緩阿茲海默症
    3. 骨頭的構成
      1. 70%無機質與30%有機質, 
      2. 骨頭有極好的再生力, 不會有疤痕
    4. 肌腱
      1. 肌腱和韌帶屬於結締組織, 
      2. 肌腱連結肌肉和骨骼, 韌帶連結骨骼之間的連結
      3. 肌腱強而有力, 但是供應肌腱的血液較少, 使其復原能力較弱
      4. 軟骨則毫無供血, 幾乎沒有復原能力
    5. 手部
      1. 手是個很很複雜的設計
      2. 人的大拇指比其他動物上多了三條肌肉, 這有助協助精細運動
        1. 擅長抓握和旋轉
    6. 足部
      1. 人類雙足行走的時間還不夠長,
        1.  足部的設計還在抓握轉往行走的中間期
          1. 久站和走久了都會發疼
        2. 直立會讓支撐脊椎和椎間盤軟骨產生壓力, 導致間盤移位或是突出

  10. 雙足步行與健身運動
    1. 為了直立行走, 人類比起其他動物做的許多特化
      1. 足弓, 更大的膝蓋和彎曲的椎柱用於增加彈力和分散體重
        1. 背痛和膝蓋毛病
      2. 較長較直的頸部以及帶來的發聲能力
      3. 優異的散熱系統讓人在長距離賽跑上可以贏過多數動物
      4. 人類的構造特別適合投擲
    2. 運動對人效益非凡, 降低心臟病和中風, 可以直接的提升壽命
      1. 基本上身體所有器官和系統都受益於運動
      2. 久坐傷身, 久站也是

  11. 平衡系統
    1. 動物的能量需求
      1. 溫體動物遠大於冷血動物, 約30倍
        1. 大量需求來自於維護體溫
      2. 體型大的動物比較節能
        1. 體積上升時, 相對表面積縮小, 熱量散失較慢
    2. 人的體溫調節能力極好
      1. 測試中, 在氣溫-45~50度的情況跑馬拉松, 身體核心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
      2. 小孩子汗腺不發達, 排熱能力遠小於成人
    3. 發燒
      1. 可能是固有的防衛機制
      2. 體溫升高一度, 病毒複製率下降至1/200
      3. 但是提高一度體溫, 能量需求上升20%
    4. ATP
      1. 負責細胞內能量傳遞的物質
      2. 類似微型電池, 儲存能量後釋放
      3. 人每天產生約當於體重的ATP
        1. 一經生產便立刻消耗, 體內大概只有60g
    5. 體積與重力
      1. 體型越大越受到重力的吸引
        1. 骨骼增粗是平方, 而體積上升是立方

  12. 肺臟與呼吸
    1. 鼻竇
      1. 佔據頭部一定程度的空間
      2. 複雜的骨骼網路, 被認為以某種方式增進了呼吸的效率
    2. 肺臟
      1. 哺乳類特有的橫膈膜, 可以提高肺臟的運作效果
      2. 胸腔的氣壓比大氣壓力低, 有助於肺臟充氣
    3. 呼吸
      1. 可以自主也可以非自主呼吸
      2. 肺臟可以儲存約六公升的空氣, 但是人每次呼吸約半公升
    4. 氣喘
      1. 神經系統向肺臟傳遞了錯誤的訊號
        1. 一半的氣喘是過敏造成, 另一半則未知
      2. 近代氣喘比例上升, 原因未知
        1. 汙染不一定直接和氣喘有關, 廣州和香港是反例
        2. 引發氣喘的事物跟氣喘成因不一定直接相關
      3. 氣喘是幼兒主要死因之一
      4. 一些側面顯示, 幼兒時期多接觸外在事物有助於避免氣喘
        1. 幼兒養貓的人很少氣喘
        2. 農場長大的比都市少氣喘
    5. 抽菸與肺癌
      1. 高度相關, 但是影響到菸草商的利益, 很長時間這相關的訊息被打壓

  13. 食物
    1. 跟過去相比, 人類消耗的熱量下降, 攝取上升, 於是肥胖問題產生
    2. 人類從食物提取熱量的表現上優異
      1. 烹飪使得食物更好消化, 同時消滅毒素, 提升口感
    3. 食物的營養
      1. 巨量營養素:
        1. 水分
          1. 喝太多水, 會造成低血鈉症
        2. 碳水化合物
          1. 醣類, 葡萄糖, 乳糖, 果糖, 麥芽糖, 蔗糖等等
          2. 結構簡單的是單醣, 複雜的是多醣, 兩者之間稱為雙醣
          3. 舌頭甜味受器只能接受小分子的醣類
            1. 大分子的澱粉不會有甜味
          4. 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之後都會變成糖才為人體所吸收
          5. 纖維素也是多醣類, 只是人類無法分解
          6. 人體主要的能量儲備之一
            1. 肝醣, 儲存在肌肉和肝臟, 存量有限但可以快速提供供能
        3. 脂肪
          1. 脂肪在體內分解後, 結合膽固醇和蛋白質形成脂蛋白
            1. 低密度脂蛋白, 被稱為壞膽固醇
          2. 人體主要的能量儲備
            1. 分成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 後者過量對身體傷害較大
          3. 飽和脂肪, 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
            1. 飽和脂肪多存在於動物, 不飽和脂肪多存在於植物, 反式脂肪透過氫化植物油構成
            2. 反式脂肪傷害心臟與肝臟, 基本上除了結構穩定外沒有好處
        4. 蛋白質
          1. 一系列的氨基酸構成的複雜分子
            1. 透過20種胺基酸組合出上百萬種不同的蛋白質
              1. 少數胺基酸構成肽, 再多一點是多肽, 在上去就被稱為蛋白質
            2. 其中八種胺基酸人類無法自行合成, 只能透過食物攝取
          2. 人體會分解攝入的蛋白質, 以便重新組裝成新的蛋白質
      2. 微量營養素:
        1. 維生素
          1. 有機化合物, 來自生命或一度活著的生物
        2. 礦物質
          1. 無機化學物質, 來自土壤或水
        3. 許多微量營養素的人體需求量和用途皆不明, 
          1. 溴元素, 人體內到處存在
          2. 鉻元素, 隨著年齡增長在體內濃度下降
        4. 攝取太多太少皆會傷害人體
    4. 飲食和健康
      1. 基本上正反悖論很多, 有些研究說脂肪攝取和心臟病沒有相關, 有些研究說高鈉飲食對沒高血壓的人沒傷害
      2. 目前主流的共識: 熱量控制下, 低脂/低鈉/低糖, 盡量攝取完整食物
        1. 糖指的是添加糖

  14. 腸胃道
    1. 男性一餐從口腔到肛門約55小時, 女性約72小時
      1. 在胃部停留4-6小時, 小腸6-8小時
    2.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1. 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
      2. 大多數引起噁心症狀的微生物, 都需要時間在體內增生, 也就是至少24小時才引發不適
        1. 例外:黃金葡萄球菌只要一小時
      3. 最大的感染源是綠葉蔬菜
    3. 胃部
      1. 容量大概1.4 L
      2. 主要工作是靠鹽酸消滅微生物
    4. 小腸
      1. 消化的核心, 分成十二指腸, 空腸, 迴腸
      2. 內壁有增加接觸面積的絨毛
      3. 大約三四天便疊代一次, 增生速度最快的人體組織
    5. 盲腸/闌尾
      1. 過去認為是無用的人體組織
      2. 如今認為是儲存腸道細菌的寶庫
    6. 大腸
      1. 吸收大量水分, 給微生物群提供生存空間
        1. 微生物採集維生素轉回給身體使用

  15. 睡眠
    1. 基本上這章是 "為什麼要睡覺?" 的簡化版
    2. 睡眠與許多生理活動有關
      1. 鞏固記憶, 恢復賀爾蒙水平, 清空腦部所累積的神經毒素, 調整免疫系統
      2. 高血壓的人提早入睡可以調節血壓
      3. 所有動物都會睡覺
        1. 線蟲和果蠅也有對應的靜止期
    3. 從神經和新陳代謝的角度來看, 冬眠和睡眠是兩件事
      1. 冬眠的動物每天有幾個小時的睡眠
    4. 睡眠階段
      1. 夜間睡眠分成多個週期, 每個周期分成四或五個階段
        1. 第一階段, 對意識放手, 5~15 分鐘
        2. 第二階段, 淺眠, 恢復元氣, 20分鐘
        3. 第三階段, 熟睡, 一個小時
        4. 第四階段, 快速動眼階段, REM, 頻繁作夢, 前腦活躍
    5. 大腦的一部分元件似乎在睡眠中也在監視周遭
      1. 聽到名字的時候, 睡眠的人腦波會有變化
      2. 人可以在固定的時間清醒

  16. 性別和喊色體
    1. Y染色體
      1. 上面的SRY基因影響性別
      2. 一億多年以來,Y染色體在不斷縮減, 決定基因的特徵以後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染色體上
    2. 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別之分
      1. 孤雌生殖時, 壁虎可以直接產下基因複製品的後代
      2. 就個體角度, 孤雌可以保證基因100%傳遞下去
      3. 就物種角度, 交配能讓基因多樣化, 增加安全韌性
    3. 關於性的統計資料, 受到社會文化, 他人眼光等的影響造成偏誤頗大
      1. 好比婚外情的比例, 在什麼場合受訪統計數字有顯著的差別
    4. 男女差異
      1. 女性代謝酒精的方式不同, 更容易喝醉, 更高的自體免疫疾病罹患率
      2. 男性更容易受到感染, 帕金森症
      3. 有些藥物對男女的效果不同, 對女性適用劑量和副作用可能更大或更小
    5. 粒線體
      1. 粒線體皆由母親提供
      2. 溯源起來所有人的粒線體都來自二十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

  17. 受孕與分娩
    1. 不同男性在精子製造上變異度大
      1. 近代人的平均量較低
    2. 隨著女性年齡增長, 卵子的數目和品質下降
    3. 受精卵
      1. 一周之內便會生出十個左右的細胞, 稱作多能幹細胞
      2. 成長中的胚胎在三周之後便會擁有跳動的心臟
      3. 100天左右擁有可以眨動的眼睛
    4. 產褥熱在很長一段時間造成孕婦產後死亡
      1. 後經證實, 其因來自衛生狀況不佳的感染
    5. 胎盤
      1. 防止毒素從母體入侵, 撲殺寄生蟲和病原體, 派發賀爾蒙等
        1. 少數病毒還是可以穿越胎盤影響胎兒
    6. 人類因應直立行走, 骨盆縮小, 造成生產不易
    7. 嬰兒時期體內微生物的組成會影響日後健康狀況
      1. 自然生產可以將更多母親的微生物帶給嬰兒
    8. 母乳
      1. 母乳含有寡糖, 但是人缺乏寡糖的消化酶, 寡糖似乎只能給共生的微生物養分
      2. 哺乳的母親會經由乳腺吸收嬰兒唾液, 透過自身免疫系統分析, 調整乳母內的抗體種類和數量

  18. 神經
    1. 疼痛
      1. 建設性疼痛
        1. 短期內的疼痛有助於讓人避開危險
      2. 發炎性疼痛
        1. 讓受影響的部位休息, 有機會恢復傷勢
      3. 失調性疼痛
        1. 沒有外在刺激, 沒有明顯用處的疼痛
      4. 神經性病變疼痛
        1. 神經受損傷或是過度敏感
      5. 腦部並沒有一個區域在收集所有疼痛訊息
        1. 撞到腳趾/敲到腳趾, 甚至不同次讓腳趾受傷腦部反應區塊可能都不同
        2. 反過來說, 所有念頭都必須經過海馬迴才能形成記憶
      6. 幻肢痛/分娩痛/三叉神經痛據信是幾大最考驗人的痛覺
    2. 疼痛的產生
      1. 皮膚下的傷害接受器可以對溫度/化學物質/機械性的刺激產生反應
      2. 所有型態的疼痛訊息都藉由兩種不同型態的神經纖維傳給大腦和脊隨
        1. 傳導速度較快的A-delta 神經纖維
        2. 傳導速度較慢的C神經纖維
        3. 前者提供銳利的疼痛感, 後者提供陣陣作痛的感覺
        4. 正常的碰觸是透過A-beta神經上的不同接受器來傳送
      3. 一些傷害接受器屬於多工型態, 可以接受不同類型的刺激
        1. 辛辣食物會啟動對高溫有反應的接收器
          1. 換言之, 至少就這接受器而言, 熱和辣是啟動同樣的神經
    3. 神經系統
      1. 中樞神經系統
        1. 腦和脊隨
      2. 周邊神經系統
        1. 驅動神經系統
        2. 自主神經系統
          1. 交感神經系統
            1. 對突然需要採取的行動採取反應, 戰鬥或逃跑
          2. 副交感神經系統
            1. 休息與消化等不緊急的事項
    4. 疼痛受到心理主觀的影響
      1. 沮喪會增加所感知的頭痛程度, 好的心情可以降低
      2. 預期心理同樣產生很大的效果, 安慰劑效應在疼痛壓抑上顯著

  19. 疾病
    1. 我們對不常見的疾病了解遠小於常見疾病
      1. 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感染突然出現又消失
        1. 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汗熱病, 超傳染力和死亡率, 但是總是突然消失
      2. 有些小規模的疫情很有令人困惑
        1. 波旁病毒, 哈特蘭病毒, 只感染了少數找不太到交集的人
    2. 疾病變成傳染病的因素
      1. 致死率, 發現病人的重譯程度, 控制傳染的難度, 疫苗效果
    3. 許多疾病一直到一百年前仍舊對人類有重大威脅
      1. 白喉, 傷寒, 天花等, 人類基本上靠著疫苗降低了其威脅
      2. 現代對抗結核病基本上靠抗生素, 但是近代對抗生素的濫用, 意味將來可能有無藥可醫的結核病疫情
        1. 全球大概 1/3的人帶有結核病菌, 但僅少數會發病
    4. 隨著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進步, 如今有兩種疾病特別明顯
      1. 遺傳類疾病
        1. 由基因方面的問題導致
      2. 不相稱的疾病
        1. 由不檢點的生活導致
      3.  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擋住70%的疾病

  20. 癌症
    1. 癌症受年齡影響很大
      1. 過去人的壽命沒有長到可以讓癌症成為主要威脅
    2. 癌細胞的特性
      1. 細胞分裂沒有極限
      2. 成長沒有目標方向, 不受外在作用因子, 好比賀爾蒙的影響
      3. 癌細胞餐與血管新生, 欺騙身體為它供應血液
      4. 癌細胞漠視停止生長的訊號
      5. 癌細胞不會遵從細胞凋亡的指令
      6. 癌細胞會轉移, 擴散至其他部位
    3. 影響罹癌的因子
      1. 年齡和性別
        1. 40歲以前, 男女的罹癌機率為1/71, 1/51
        2. 超過60歲, 機率陡升為1/3 和1/4
      2. 生活型態
        1. 體重過重和許多癌症有正相關
        2. 環境汙染, 長期接受化學產品也和罹癌有正相關
      3. 病毒和細菌也可以讓人致癌
        1. 肝炎和肝癌, 人類乳突病毒和子宮頸癌
    4. 癌症的治療
      1. 切除
      2. 放射線
        1. 癌症細胞隨時處於分裂狀態, 放射線對這些種狀態的細胞有高殺傷力
      3. 化學治療
  21. 好醫療與壞醫療
    1. 近代醫療的進步, 大幅提升了人均壽命
      1. 1900年有一半的人, 死因是傳染性疾病, 如今是3%
        1. 兒童存活率的上升是要因
      2. 抗生素, 疫苗, 有效運輸帶來飲食品質的提升, 公共衛生的改良
    2. 當今醫療比較多不均的問題
      1. 富裕有利於長壽, 高收入國家中的有錢中年人, 幾乎都可以活到近90歲
      2. 同樣健康狀態和運動習慣的窮人, 可能會提早10~15年死去
      3. 這不適用於美國
        1. 美國中年人提早死去的風險較高
        2. 兒童早夭比例也較高
        3. 慢性病, 藥物濫用, 等等的表現美國也不及其他富裕國家, 且不限於低收入族群
        4. 但同時, 美國也是醫療照護上花費比例極高的國家之一
    3. 過多和過少的醫療都是問題
      1. 醫療存在知識斷層
        1. 從醫療檢查, 藥物使用, 醫療手術的的缺點和優點常常不為病患所知.
          1. 過度的預防性醫療, 利益導向的藥物使用等

  22. 終老
    1. 老化帶來動作遲緩, 精力與適應力衰退, 自我修復能力持續降低
    2. 老化原因的理論
      1. 基因突變, 基因運作不良導致
      2. 耗損理論, 身體用久了會耗損
        1. 端粒
      3. 細胞廢物累積理論, 細胞充滿了有毒的副產物
        1. 自由基, 變性澱粉等
    3. 海佛烈克極限
      1. 人工培養的幹細胞, 只能進行細胞分裂大概50次
    4. 端粒
      1. 染色體末端有一段特化的DNA 片段, 稱作端粒, 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 當縮短至一定長度時, 細胞會死去或是不再具有活力
      2. 後續研究顯示, 端粒縮短是老化過程的一部分原因而已
        1. 60歲之後, 死亡的風險每八年增加一倍
        2. 但是端粒長度的影響可能只到百分之四
    5. 自由基與抗氧化物
      1. 自由基是身體在代謝過程中, 所累積的一些細胞廢物, 呼吸氧氣的副產品
      2. 抗氧化物是可以中和自由基的分子
      3. "補充抗氧化物可以抵抗衰老"這概念並不被研究證明, 但是充滿商業價值
    6.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延壽
    7. 1/3的老年人死於某方面的失智症
      1. 好比阿茲海默症

2022年10月13日 星期四

Sur - 一刻





高麗菜/韭菜花/馬告

2020秋冬菜單, 高麗菜捲餅的進化版

食用花卉繽紛的視覺效果
馬告油, 韭菜花醬和酸豇豆豐富的辛香系草本風格
蘆筍與高麗菜餅堆疊出的口感和以及高麗菜烙考後的焦香尾韻

這道喜歡

豬肉凍/白啤酒

多次出現的晶凍脆塔組合

這次是有膠質口感的豬肉凍, 配上有酒香的晶凍



馬祖淡菜/鹹檸檬/茄

檜木薰香過的淡菜, 茄子和鹹檸檬調味而成的醬汁, 配上川七

淡菜味道很乾淨, 並不是常見充滿霸氣的大海風格
前段是檜木香氣, 中間是帶著清酒甘甜感的淡菜, 配上茄子醬汁, 收尾是川七淡淡的草藥苦味
有種山野草本風味的錯覺

這道喜歡



麻薏/蒸蛋/夏季蔬菜

卡通世界, 麻薏蒸蛋的改版

因應季節, 少了竹筍, 地瓜葉和半天花, 多了鮮甜的干貝
少了很多苦澀元素, 層次上沒之前豐富.



炭烤小卷/脆瓜/酸白菜

淡墨菜單, 干貝餛飩的進階版

碳烤小卷塞入柳松菇/洋菇/脆瓜, 配上豆薯片, 帶出不同質地的脆與軟
墨魚汁和酸白菜做醬, 是個毫不掩飾的鮮味衝擊, 強力而直接的料理

這道喜歡



薩索雞/黑蒜/黑芝麻

悠然菜單的薩索雞

熟成後的腿肉肉香十足, 染上稻草風味的雞皮很迷人
以油蔥拌炒的抱子甘藍和玉米充滿可能性
黑蒜和黑芝麻依舊是層次豐富的好搭檔

這道很喜歡



白鯧魚/燻魚/秋葵

乾粉炸的白鯧魚, 脆皮嫩肉的口感表現不錯
卡通世界菜單的燻魚話梅醬與花椒油搭配的調味風格
冬日菜單裡的米型麵和秋葵脆片的口感

這道喜歡




豬梅花/酒粕

黑豬料理進化三部曲

一步曲的悠然, 鹽麴豬肉配上羅望子酸甜醬

二部曲的卡通世界, 改採帶骨腿肉, 外皮裹覆椒麻酥, 增添口感與風味

三部曲的一刻, 改選豬梅花, 更討喜的部位配上更到位的火候, 粉色而不帶血, 軟嫩而不失油香.
豬肉前處理, 除了鹽麴之外, 多了味噌濃厚的香氣.
醬汁搭配除了羅望子酸甜醬外, 多了酒粕洋蔥醬而成雙醬搭配,
除了椒麻酥又多了生洋蔥, 厚重風格中又多了點清新感.

這道很喜歡


海燕窩/秋水茶/接骨木花

冬日日菜單的冰糖洋梨/秋水茶改版

黑麥/燕麥/馬沙拉香料

香蕉/黑豆豉

有點懷念熱黑糖糕配上牛蒡冰淇淋的冷熱交融
或是松針苦茶油冰淇淋那甜中帶苦的滋味


相當滿意的一次體驗, 套餐裡穿插過去片段的再呈現, 既是過往的回顧, 也是求技積累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