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打造人體
- 碳氧氫氮鈣磷占了人體構成的99%以上
- 生命的單元是細胞
- 細胞內充滿各物件, 以各物件協作的方式完成生命反應
- 沒有指揮中心
- 細胞核內有DNA
- DNA 攜帶遺傳編碼
- 人與人之間共享99%以上的遺傳編碼
- 占比少的的編碼不同造就人之間的差異
- 用於製造蛋白質的遺傳編碼大概只占2%
- 一些有趣小數字
- 人每天大概產生一到五個癌細胞, 免疫系統會負責幹掉他們
- 致命病症大概有八千多種, 任何一個都可以讓人喪命
- 人類是少數需要, 卻又不能產生維他命C的動物
- 外觀:皮膚與毛髮
- 皮膚由真皮與表皮構成
- 表皮最外層是角質層, 由死去的細胞構成, 也是肉眼可及的部分
- 皮膚內活躍的系統位於真皮
- 血管, 淋巴管, 神經纖維, 毛囊根部, 汗腺腺體和皮脂腺腺
- 感覺接受器也在這層, 偵測冷, 熱, 壓力, 震動
- 人沒有濕度感應, 無法辨別冷和濕
- 一如其他受覺, 皮膚感覺受到大腦的預期管理
- 人無法對自己搔癢
- 皮膚
- 顏色受到黑色素影響
- 每個人都有黑色素細胞, 但是產生的黑色素量不同
- 黑色素防曬, 另一方面妨礙人合成維生素D
- 寒冷少日光的地方,.趨同演化出偏白的皮膚
- 人類擁有非常高效率的散熱系統, 汗腺
- 每個人表皮上共生的細菌不同
- 真皮下方是儲存脂肪的皮下組織
- 微生物
- 人和其體內的微生物共生
- 人類可以製造20種消化酶, 細菌可以製造約一萬多種
- 人體10%的熱量要依賴微生物分解
- 人體的微生物總量約和大腦差不多重
- 每個人體內的菌種和分布差異很大
- 在已知的一百萬中微生物中, 約一千多種對人有害
- 1/3的死亡歸因於此
- 細菌, 真菌, 病毒, 原生生物(藻類 阿米巴原蟲等), 古菌
- 病毒
- 包裹在蛋白質內的基因
- 多數病毒只影響細菌, 極少數影響人類
- 水痘, 帶狀泡疹
- 感冒
- 感冒的傳播, 多半藉由實際接觸, 而非空氣
- 摸了汙染物後又摸臉之類的行為
- 真菌
- 黴菌和酵母菌
- 多數對人無害, 但也有致命物種
- 足癬, 球黴菌症
- 原生生物
- 不好分類的單細胞生物
- 瘧疾
- 巨型病毒
- 人類還所知甚少的生物
- 抗生素
- 現代的青黴素來自某顆哈密瓜上的一塊黴菌
- 抗生素的濫用, 造成抗藥性高的細菌比例提高
- 醫療和養殖產業的濫用
- 細菌抗藥性的提升, 讓抗生素被淘汰的週期增快, 廠商因而降低對抗生素的開發資源
- 腦部
- 水, 脂肪, 蛋白質構成
- 重量約人體百分之二, 消耗能量超過百分之二十
- 大腦
- 分成左右半球
- 左右半球又分成:額葉, 頂葉, 顳葉和枕葉
- 每一部分又特化處理某些功能
- 額葉:高階思考功能, 推理, 控制情緒
- 頂葉:感覺訊息, 觸覺和溫度等
- 顳葉:聽覺和部分視覺訊息, 好比人臉
- 枕葉:視覺訊息
- 小腦
- 運動和平衡
- 腦幹
- 人體最基本的功能:心跳, 呼吸, 睡眠
- 邊緣系統
- 散佈在腦組織中的小構造物
- 與身體性能表現相關, 與思考無關
- 記憶, 食慾, 情緒, 警覺性等
- 下視丘
- 性功能, 調節飢餓與口渴, (血糖與鹽分)
- 睡眠控制, 老化控制等
- 杏仁核
- 強烈具壓力的情緒
- 憂慮, 憤怒
- 海馬迴
- 記憶
- 記憶的分類
- 長期/短期/工作記憶
- 陳述性記憶/程序性記憶
- 前者可以幻化語言, 後者主要是學習到的技能
- 回憶式記憶/再認式記憶
- 前者可以主動回想, 後者則是辨認
- 腦部成長
- 腦部成長多半發生在0~2歲, 但是完整突觸要等到約30歲才卻接通
- 青少年較易衝動
- 對人腦的理解甚少
- 神經元能不能再生和成長
- 已知案例中, 被良性腫瘤占去大部分空間的大腦, 可以正常表現
- 額葉切除的悲劇
- 頭部
- 早期對於頭顱的研究和歐洲的人種歧視綁定
- 主張女性, 罪犯, 深色肌膚的外國人較白人擁有較小的腦子, 且較不聰慧
- 表情
- 關於人臉表情的肌肉高達四十多條, 可以展現預計在四千到一萬種之間的表情
- 腦部有相當多的區域在辨識人臉
- 其中很大程度是下意識進行
- 無關文化, 共通的表情:恐懼, 憤怒, 驚訝, 歡喜, 厭惡和哀傷
- 微表情, 不受控, 直接洩漏內情的表情, 約莫1/4秒
- 眉毛和睫毛
- 現在相信這兩者主要功能是表達情感
- 鼻
- 人類的鼻子和一般哺乳類不同, 針對長時間運動散熱而設計
- 下巴
- 只有人類有下巴
- 視覺
- 大腦皮層約1/3 用來處理視覺
- 平常我們看到的眼睛大概只有整體大小的1/3
- 淚液具備抗菌, 潤滑功能, 分成三種:基礎型, 反射型, 情感型
- 情感型也許是為了表達情感而生
- 人類也是靈長類中唯一具備眼白的物種, 為了快速示意而生
- 感光細胞有兩種
- 桿狀細胞
- 負責暗處的光知覺
- 錐狀細胞
- 負責亮處的光知覺, 分成三原色的色彩接受器
- 非哺乳動物有四種
- 聽覺
- 耳朵
- 耳廓, 形狀依人而異, 適合捕捉一閃即逝的聲音以及提供立體解析
- 耳道
- 耳膜:外耳和中耳的分界
- 耳蝸
- 其內部的靜纖毛隨聲波擺盪捕捉訊號
- 無法再生, 高頻率靜纖毛一般最早開始磨損
- 聽小骨:放大聲音
- 前庭系統
- 半規管加上耳石, 負責平衡和行進方向偵測
- 嗅覺
- 氣味分子和嗅上皮互動產生神經訊號
- 大概有350~400種氣味接受器
- 但是大約只有一半是所有人共有的
- 氣味無比複雜, 很難進行解構分析
- 不同結構的氣味分子對人來說擁有同樣氣味
- 類似結構的分子卻又氣味不同
- 一般而言, 一種氣味分子同時會啟動多個氣味接收器
- 揮發性分子如何凝聚成香氣, 在解析上很困難
- 75種不同化合物都能形成考杏仁的焦味
- 鳳梨香味拆解開來的三個元素跟鳳梨味道毫無瓜葛
- 嗅覺是五感中沒有透過視丘中介的感覺
- 訊號直達海馬迴附近的嗅覺皮層
- 口腔與咽喉
- 人類比起其他哺乳類動物, 更容易噎死
- 頸部較長較直, 更適合說話, 同時也增加了氣管阻塞的風險
- 人是唯一將空氣和食物送入同一通道的哺乳類
- 靠會厭來控制
- 口水主要成分是水, 和極少量的澱粉酶, 溶菌酶
- 人睡著時唾液分泌量變少, 微生物趁機繁殖激增
- 牙齒:犬齒, 門齒,臼齒
- 舌頭是條肌肉, 靈敏且上面佈滿味蕾, 味蕾再生能力極強
- 除了舌頭正中央之外, 味蕾分布在舌面各處, 口腔頂部和咽喉下部也可以找到
- 腸道和喉嚨也有味覺接受器, 不過和舌頭上的接受器連結大腦的方式不同
- 除了味蕾, 舌頭上也有數量更多的痛覺和其他感覺接受器
- 辣椒會啟動的神經元, 跟人接觸到335度的高溫啟動的神經元一樣
- 薄荷醇也以類似的方式產生清涼感
- 單就味覺:
- 被接受的:甜味, 鹹味, 酸味, 苦味, 鮮味
- 還有爭論的:金屬味, 水, 脂肪, 厚味(kokumi)
- 氣味和風味來自人腦創造
- 漂紅的白酒跟原本的白酒得到不同的評價
- 咀嚼的聲音會影響對食物質地的判斷
- 嗅覺和味覺的交互影響
- 甚至於整體環境
- 人體驗到的是人腦所允許感知的世界
- 心臟與血液
- 心臟
- 不是心型
- 由四個腔室構成:兩個心房和兩個心室
- 心跳分為收縮和舒張
- 15%的血液提供給大腦, 20%給予腎臟
- 對於心臟的研究主要起始於20世紀, 在這之前人類忙著對抗別的疾病
- 心臟疾病是現代人主要死因之一
- 心臟移植, 動脈繞道都是這一個世紀以來的新技術
- 存疑:對健康人使用血管支架是否有幫助
- 血液
- 構成:血漿, 紅血球, 白血球, 血小板
- 血漿
- 主要是水, 並攜帶賀爾蒙, 抗體, 凝血因子等
- 紅血球
- 數量最多的細胞, 沒有細胞核
- 血紅素負責攜帶氧氣
- 壽命約四個月, 由胰臟進行回收
- 白血球
- 免系相關, 紅血球的1/700
- 血小板
- 除了凝血, 在免疫和組織再生上扮演重要腳色
- 曾經有段時間, 醫生認為生病來自於體液不平衡, 於是放血成為治療手段
- 血型來自於不同的抗原
- 抗原約有四百多種, 不過顯著影響輸血的並不多
- 近年來, 輸血的必要性受到檢驗
- 血液的新鮮度影響品質
- 就算是新鮮的血液, 也會干擾血液原本的訊息傳遞機制, 影響運作
- 透過機制, 人體可以根據需要, 控制血液該往何處走
- 化學部門
- 賀爾蒙
- 在身體某部位產生出來, 對其他部位產生行動的物質
- 蛋白質/類固醇/胺都可以是賀爾蒙
- 多數和內分泌腺體有關
- 甲狀腺,副甲狀腺, 腦下垂體, 松果體, 下視丘, 胸腺, 睪丸, 軟巢和胰臟
- 胰臟
- 胰島素, 控制血糖
- 第一型糖尿病:身體停止製造胰島素
- 第二型糖尿病:胰島素的表現效益不好, 胰島素產量下降或是發生阻抗
- 兩者人數在近年來都有上升
- 升糖素
- 肝醣轉血糖
- 消化酶
- 和胸腺並稱為sweetbread
- 腦下垂體
- 主腺體, 分泌多樣化的賀爾蒙
- 生長激素, 巨人症
- 內分汰, 造就跑者的興奮感
- 皮質醇, 雌激素, 睪酮, 催產素, 腎上腺素
- 瘦素
- 由脂肪細胞分泌
- 告訴大腦人體是否有足夠的能量來進行消耗精力的挑戰
- 好比進入青春期等
- 在動物實驗中可以用來控制老鼠的體重
- 人類實驗中則失敗
- 飢餓素
- 飢餓時可以觀察到飢餓素上升, 但是尚未明瞭因果關係
- 肝臟
- 參與了大量的代謝過程
- 少數具備再生能力的器官
- 脾臟
- 監測循環流動的血球狀況, 派遣白血球去對抗感染
- 膽囊
- 有些動物有, 有些動物沒有
- 腎臟
- 過濾廢物, 調節血液的化學組成
- 骨骼
- 一般而言我們擁有206根骨頭
- 有些人有第十三對肋骨,
- 雙手和雙腳就佔了一半以上
- 骨頭的用途
- 支撐身體, 保護內臟, 製造血球, 儲存化學物質, 傳導聲音(聽小骨)
- 分泌賀爾蒙, 股鈣素, 可能可以改善記憶力, 管理葡萄糖
- 運動可以使骨骼強健, 生產更多骨鈣素而延緩阿茲海默症
- 骨頭的構成
- 70%無機質與30%有機質,
- 骨頭有極好的再生力, 不會有疤痕
- 肌腱
- 肌腱和韌帶屬於結締組織,
- 肌腱連結肌肉和骨骼, 韌帶連結骨骼之間的連結
- 肌腱強而有力, 但是供應肌腱的血液較少, 使其復原能力較弱
- 軟骨則毫無供血, 幾乎沒有復原能力
- 手部
- 手是個很很複雜的設計
- 人的大拇指比其他動物上多了三條肌肉, 這有助協助精細運動
- 擅長抓握和旋轉
- 足部
- 人類雙足行走的時間還不夠長,
- 足部的設計還在抓握轉往行走的中間期
- 久站和走久了都會發疼
- 直立會讓支撐脊椎和椎間盤軟骨產生壓力, 導致間盤移位或是突出
- 雙足步行與健身運動
- 為了直立行走, 人類比起其他動物做的許多特化
- 足弓, 更大的膝蓋和彎曲的椎柱用於增加彈力和分散體重
- 背痛和膝蓋毛病
- 較長較直的頸部以及帶來的發聲能力
- 優異的散熱系統讓人在長距離賽跑上可以贏過多數動物
- 人類的構造特別適合投擲
- 運動對人效益非凡, 降低心臟病和中風, 可以直接的提升壽命
- 基本上身體所有器官和系統都受益於運動
- 久坐傷身, 久站也是
- 平衡系統
- 動物的能量需求
- 溫體動物遠大於冷血動物, 約30倍
- 大量需求來自於維護體溫
- 體型大的動物比較節能
- 體積上升時, 相對表面積縮小, 熱量散失較慢
- 人的體溫調節能力極好
- 測試中, 在氣溫-45~50度的情況跑馬拉松, 身體核心溫度變化不超過1度
- 小孩子汗腺不發達, 排熱能力遠小於成人
- 發燒
- 可能是固有的防衛機制
- 體溫升高一度, 病毒複製率下降至1/200
- 但是提高一度體溫, 能量需求上升20%
- ATP
- 負責細胞內能量傳遞的物質
- 類似微型電池, 儲存能量後釋放
- 人每天產生約當於體重的ATP
- 一經生產便立刻消耗, 體內大概只有60g
- 體積與重力
- 體型越大越受到重力的吸引
- 骨骼增粗是平方, 而體積上升是立方
- 肺臟與呼吸
- 鼻竇
- 佔據頭部一定程度的空間
- 複雜的骨骼網路, 被認為以某種方式增進了呼吸的效率
- 肺臟
- 哺乳類特有的橫膈膜, 可以提高肺臟的運作效果
- 胸腔的氣壓比大氣壓力低, 有助於肺臟充氣
- 呼吸
- 可以自主也可以非自主呼吸
- 肺臟可以儲存約六公升的空氣, 但是人每次呼吸約半公升
- 氣喘
- 神經系統向肺臟傳遞了錯誤的訊號
- 一半的氣喘是過敏造成, 另一半則未知
- 近代氣喘比例上升, 原因未知
- 汙染不一定直接和氣喘有關, 廣州和香港是反例
- 引發氣喘的事物跟氣喘成因不一定直接相關
- 氣喘是幼兒主要死因之一
- 一些側面顯示, 幼兒時期多接觸外在事物有助於避免氣喘
- 幼兒養貓的人很少氣喘
- 農場長大的比都市少氣喘
- 抽菸與肺癌
- 高度相關, 但是影響到菸草商的利益, 很長時間這相關的訊息被打壓
- 食物
- 跟過去相比, 人類消耗的熱量下降, 攝取上升, 於是肥胖問題產生
- 人類從食物提取熱量的表現上優異
- 烹飪使得食物更好消化, 同時消滅毒素, 提升口感
- 食物的營養
- 巨量營養素:
- 水分
- 喝太多水, 會造成低血鈉症
- 碳水化合物
- 醣類, 葡萄糖, 乳糖, 果糖, 麥芽糖, 蔗糖等等
- 結構簡單的是單醣, 複雜的是多醣, 兩者之間稱為雙醣
- 舌頭甜味受器只能接受小分子的醣類
- 大分子的澱粉不會有甜味
- 碳水化合物經過消化之後都會變成糖才為人體所吸收
- 纖維素也是多醣類, 只是人類無法分解
- 人體主要的能量儲備之一
- 肝醣, 儲存在肌肉和肝臟, 存量有限但可以快速提供供能
- 脂肪
- 脂肪在體內分解後, 結合膽固醇和蛋白質形成脂蛋白
- 低密度脂蛋白, 被稱為壞膽固醇
- 人體主要的能量儲備
- 分成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 後者過量對身體傷害較大
- 飽和脂肪, 不飽和脂肪, 反式脂肪
- 飽和脂肪多存在於動物, 不飽和脂肪多存在於植物, 反式脂肪透過氫化植物油構成
- 反式脂肪傷害心臟與肝臟, 基本上除了結構穩定外沒有好處
- 蛋白質
- 一系列的氨基酸構成的複雜分子
- 透過20種胺基酸組合出上百萬種不同的蛋白質
- 少數胺基酸構成肽, 再多一點是多肽, 在上去就被稱為蛋白質
- 其中八種胺基酸人類無法自行合成, 只能透過食物攝取
- 人體會分解攝入的蛋白質, 以便重新組裝成新的蛋白質
- 微量營養素:
- 維生素
- 有機化合物, 來自生命或一度活著的生物
- 礦物質
- 無機化學物質, 來自土壤或水
- 許多微量營養素的人體需求量和用途皆不明,
- 溴元素, 人體內到處存在
- 鉻元素, 隨著年齡增長在體內濃度下降
- 攝取太多太少皆會傷害人體
- 飲食和健康
- 基本上正反悖論很多, 有些研究說脂肪攝取和心臟病沒有相關, 有些研究說高鈉飲食對沒高血壓的人沒傷害
- 目前主流的共識: 熱量控制下, 低脂/低鈉/低糖, 盡量攝取完整食物
- 糖指的是添加糖
- 腸胃道
- 男性一餐從口腔到肛門約55小時, 女性約72小時
- 在胃部停留4-6小時, 小腸6-8小時
-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 致病性的大腸桿菌, 沙門氏菌
- 大多數引起噁心症狀的微生物, 都需要時間在體內增生, 也就是至少24小時才引發不適
- 例外:黃金葡萄球菌只要一小時
- 最大的感染源是綠葉蔬菜
- 胃部
- 容量大概1.4 L
- 主要工作是靠鹽酸消滅微生物
- 小腸
- 消化的核心, 分成十二指腸, 空腸, 迴腸
- 內壁有增加接觸面積的絨毛
- 大約三四天便疊代一次, 增生速度最快的人體組織
- 盲腸/闌尾
- 過去認為是無用的人體組織
- 如今認為是儲存腸道細菌的寶庫
- 大腸
- 吸收大量水分, 給微生物群提供生存空間
- 微生物採集維生素轉回給身體使用
- 睡眠
- 基本上這章是 "為什麼要睡覺?" 的簡化版
- 睡眠與許多生理活動有關
- 鞏固記憶, 恢復賀爾蒙水平, 清空腦部所累積的神經毒素, 調整免疫系統
- 高血壓的人提早入睡可以調節血壓
- 所有動物都會睡覺
- 線蟲和果蠅也有對應的靜止期
- 從神經和新陳代謝的角度來看, 冬眠和睡眠是兩件事
- 冬眠的動物每天有幾個小時的睡眠
- 睡眠階段
- 夜間睡眠分成多個週期, 每個周期分成四或五個階段
- 第一階段, 對意識放手, 5~15 分鐘
- 第二階段, 淺眠, 恢復元氣, 20分鐘
- 第三階段, 熟睡, 一個小時
- 第四階段, 快速動眼階段, REM, 頻繁作夢, 前腦活躍
- 大腦的一部分元件似乎在睡眠中也在監視周遭
- 聽到名字的時候, 睡眠的人腦波會有變化
- 人可以在固定的時間清醒
- 性別和喊色體
- Y染色體
- 上面的SRY基因影響性別
- 一億多年以來,Y染色體在不斷縮減, 決定基因的特徵以後可能會轉移到別的染色體上
- 不是所有生物都有性別之分
- 孤雌生殖時, 壁虎可以直接產下基因複製品的後代
- 就個體角度, 孤雌可以保證基因100%傳遞下去
- 就物種角度, 交配能讓基因多樣化, 增加安全韌性
- 關於性的統計資料, 受到社會文化, 他人眼光等的影響造成偏誤頗大
- 好比婚外情的比例, 在什麼場合受訪統計數字有顯著的差別
- 男女差異
- 女性代謝酒精的方式不同, 更容易喝醉, 更高的自體免疫疾病罹患率
- 男性更容易受到感染, 帕金森症
- 有些藥物對男女的效果不同, 對女性適用劑量和副作用可能更大或更小
- 粒線體
- 粒線體皆由母親提供
- 溯源起來所有人的粒線體都來自二十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女性
- 受孕與分娩
- 不同男性在精子製造上變異度大
- 近代人的平均量較低
- 隨著女性年齡增長, 卵子的數目和品質下降
- 受精卵
- 一周之內便會生出十個左右的細胞, 稱作多能幹細胞
- 成長中的胚胎在三周之後便會擁有跳動的心臟
- 100天左右擁有可以眨動的眼睛
- 產褥熱在很長一段時間造成孕婦產後死亡
- 後經證實, 其因來自衛生狀況不佳的感染
- 胎盤
- 防止毒素從母體入侵, 撲殺寄生蟲和病原體, 派發賀爾蒙等
- 少數病毒還是可以穿越胎盤影響胎兒
- 人類因應直立行走, 骨盆縮小, 造成生產不易
- 嬰兒時期體內微生物的組成會影響日後健康狀況
- 自然生產可以將更多母親的微生物帶給嬰兒
- 母乳
- 母乳含有寡糖, 但是人缺乏寡糖的消化酶, 寡糖似乎只能給共生的微生物養分
- 哺乳的母親會經由乳腺吸收嬰兒唾液, 透過自身免疫系統分析, 調整乳母內的抗體種類和數量
- 神經
- 疼痛
- 建設性疼痛
- 短期內的疼痛有助於讓人避開危險
- 發炎性疼痛
- 讓受影響的部位休息, 有機會恢復傷勢
- 失調性疼痛
- 沒有外在刺激, 沒有明顯用處的疼痛
- 神經性病變疼痛
- 神經受損傷或是過度敏感
- 腦部並沒有一個區域在收集所有疼痛訊息
- 撞到腳趾/敲到腳趾, 甚至不同次讓腳趾受傷腦部反應區塊可能都不同
- 反過來說, 所有念頭都必須經過海馬迴才能形成記憶
- 幻肢痛/分娩痛/三叉神經痛據信是幾大最考驗人的痛覺
- 疼痛的產生
- 皮膚下的傷害接受器可以對溫度/化學物質/機械性的刺激產生反應
- 所有型態的疼痛訊息都藉由兩種不同型態的神經纖維傳給大腦和脊隨
- 傳導速度較快的A-delta 神經纖維
- 傳導速度較慢的C神經纖維
- 前者提供銳利的疼痛感, 後者提供陣陣作痛的感覺
- 正常的碰觸是透過A-beta神經上的不同接受器來傳送
- 一些傷害接受器屬於多工型態, 可以接受不同類型的刺激
- 辛辣食物會啟動對高溫有反應的接收器
- 換言之, 至少就這接受器而言, 熱和辣是啟動同樣的神經
- 神經系統
- 中樞神經系統
- 腦和脊隨
- 周邊神經系統
- 驅動神經系統
- 自主神經系統
- 交感神經系統
- 對突然需要採取的行動採取反應, 戰鬥或逃跑
- 副交感神經系統
- 休息與消化等不緊急的事項
- 疼痛受到心理主觀的影響
- 沮喪會增加所感知的頭痛程度, 好的心情可以降低
- 預期心理同樣產生很大的效果, 安慰劑效應在疼痛壓抑上顯著
- 疾病
- 我們對不常見的疾病了解遠小於常見疾病
- 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感染突然出現又消失
- 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汗熱病, 超傳染力和死亡率, 但是總是突然消失
- 有些小規模的疫情很有令人困惑
- 波旁病毒, 哈特蘭病毒, 只感染了少數找不太到交集的人
- 疾病變成傳染病的因素
- 致死率, 發現病人的重譯程度, 控制傳染的難度, 疫苗效果
- 許多疾病一直到一百年前仍舊對人類有重大威脅
- 白喉, 傷寒, 天花等, 人類基本上靠著疫苗降低了其威脅
- 現代對抗結核病基本上靠抗生素, 但是近代對抗生素的濫用, 意味將來可能有無藥可醫的結核病疫情
- 全球大概 1/3的人帶有結核病菌, 但僅少數會發病
- 隨著人類對抗傳染性疾病的進步, 如今有兩種疾病特別明顯
- 遺傳類疾病
- 由基因方面的問題導致
- 不相稱的疾病
- 由不檢點的生活導致
- 好的生活習慣可以擋住70%的疾病
- 癌症
- 癌症受年齡影響很大
- 過去人的壽命沒有長到可以讓癌症成為主要威脅
- 癌細胞的特性
- 細胞分裂沒有極限
- 成長沒有目標方向, 不受外在作用因子, 好比賀爾蒙的影響
- 癌細胞餐與血管新生, 欺騙身體為它供應血液
- 癌細胞漠視停止生長的訊號
- 癌細胞不會遵從細胞凋亡的指令
- 癌細胞會轉移, 擴散至其他部位
- 影響罹癌的因子
- 年齡和性別
- 40歲以前, 男女的罹癌機率為1/71, 1/51
- 超過60歲, 機率陡升為1/3 和1/4
- 生活型態
- 體重過重和許多癌症有正相關
- 環境汙染, 長期接受化學產品也和罹癌有正相關
- 病毒和細菌也可以讓人致癌
- 肝炎和肝癌, 人類乳突病毒和子宮頸癌
- 癌症的治療
- 切除
- 放射線
- 癌症細胞隨時處於分裂狀態, 放射線對這些種狀態的細胞有高殺傷力
- 化學治療
- 好醫療與壞醫療
- 近代醫療的進步, 大幅提升了人均壽命
- 1900年有一半的人, 死因是傳染性疾病, 如今是3%
- 兒童存活率的上升是要因
- 抗生素, 疫苗, 有效運輸帶來飲食品質的提升, 公共衛生的改良
- 當今醫療比較多不均的問題
- 富裕有利於長壽, 高收入國家中的有錢中年人, 幾乎都可以活到近90歲
- 同樣健康狀態和運動習慣的窮人, 可能會提早10~15年死去
- 這不適用於美國
- 美國中年人提早死去的風險較高
- 兒童早夭比例也較高
- 慢性病, 藥物濫用, 等等的表現美國也不及其他富裕國家, 且不限於低收入族群
- 但同時, 美國也是醫療照護上花費比例極高的國家之一
- 過多和過少的醫療都是問題
- 醫療存在知識斷層
- 從醫療檢查, 藥物使用, 醫療手術的的缺點和優點常常不為病患所知.
- 過度的預防性醫療, 利益導向的藥物使用等
- 終老
- 老化帶來動作遲緩, 精力與適應力衰退, 自我修復能力持續降低
- 老化原因的理論
- 基因突變, 基因運作不良導致
- 耗損理論, 身體用久了會耗損
- 端粒
- 細胞廢物累積理論, 細胞充滿了有毒的副產物
- 自由基, 變性澱粉等
- 海佛烈克極限
- 人工培養的幹細胞, 只能進行細胞分裂大概50次
- 端粒
- 染色體末端有一段特化的DNA 片段, 稱作端粒, 隨著每次細胞分裂而縮短, 當縮短至一定長度時, 細胞會死去或是不再具有活力
- 後續研究顯示, 端粒縮短是老化過程的一部分原因而已
- 60歲之後, 死亡的風險每八年增加一倍
- 但是端粒長度的影響可能只到百分之四
- 自由基與抗氧化物
- 自由基是身體在代謝過程中, 所累積的一些細胞廢物, 呼吸氧氣的副產品
- 抗氧化物是可以中和自由基的分子
- "補充抗氧化物可以抵抗衰老"這概念並不被研究證明, 但是充滿商業價值
- 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有助於延壽
- 1/3的老年人死於某方面的失智症
- 好比阿茲海默症
2022年10月18日 星期二
身體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