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擊殺安泰厄斯
- 安泰厄斯是希臘神話中的巨人, 其力量在自於和大地的接觸, 海克力斯藉由讓其遠離地面而擊殺他
- 作者以此比喻知識和真實世界的關係:知識應當和真實世界接觸
- 切膚之痛是知識和真實世界接觸的方式
- Pathemata Mathemata – “Learning through our struggles”
- 當知識和切膚之痛分離, 思考會陷入過度簡化的陷阱
- 靜態的思考, 而不是動態
- 可能只想了下一步, 而非下下一步
- 以單向度去思考, 而非多向度
- 單向度的膽固醇指數
- 多向度的人體健康
- 從行動的方式去思考, 不考慮互動
- 沒辦法預測行動的複雜後果
- 沒有承受風險的人, 不該參與制定決策
- 貴族的義務, 包含上戰場守護人民
- 官僚系統容易讓人和行動後果分離
- 製造金融危機的人, 平常領著高薪
- 當銀行出問題時, 以不確定性為藉口推卸責任
- 風險實際上轉移給了納稅人
- 系統藉由削去而學習
- 現實是教導對錯的最好工具
- 分離切膚之痛, 轉移風險的機制妨礙了學習
- 擅長解釋的人, 勝過擅長於了解和實作的人越來越多
- 對稱性簡介
- 漢摩拉比法典的中心
- 建立交易雙方的對稱性, 沒有人能將隱藏的尾部風險轉嫁
- 建築商蓋了房子, 如果房子倒塌造成屋主死亡, 建築商應當死刑
- 尾部風險
- 脆弱性隱藏在罕見事件中
- 當事件真的發生時, 時間和地點距離都很遙遠
- 短視近利的決策
- 道德對稱的演化
- 漢摩拉比/同態懲罰法
- 以眼還眼, 以牙還牙
- 第十五條聖潔與公義法律
- 愛鄰如己
- 白銀法則
- 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
- 黃金法則
- 你願意人們怎麼待你們, 你們也要怎麼待人
- 普遍定律表述
- 只有在你能夠透過那個準則, 同時希望它會成為普遍定律的時候, 才根據他去行事
- 普遍主義在理論上偉大, 在實務上是災難
- 人是局部和務實的動物
- 我們使用的語言和思考結構也沒那麼一般性和抽象
- 普遍主義走過頭時, 會將微觀和宏觀混淆.
- 在將事物抽象轉型時, 漏掉核心, 而隱藏的要素, 有時會導致崩塌
- 交易的對稱性
- 總是有不懂隨機性的傻瓜和利用隨機性的騙子
- 前者將好運當作能力, 後者將風險轉嫁他人
- 不要聽信靠給別人建議維生的人所提的建議
- 除非他們的建議錯誤時, 自己也會遭殃
- 只做一次性交易的供應商, 利益和你並不相稱
- 論點和行為
- 人不是真心醒要爭贏一個觀點, 人只是想贏而已
- 人們擅長於動手做, 遠遠勝於了解
- 即使心中不知道要往哪裡去, 動手去做, 就會知道
- 言語上的預測和行為上的臆測沒有關係
- 承擔風險的是後者
- 知識主義
- 知識主義相信人們可以將行動和行動的結果區分開, 可以把理論和實踐區分開, 藉此矯正複雜的系統
- 作者主張:坐而言的人應該起而行, 而且只有起而行的人才能坐而言
- 並非反對理論的推展,
- 科學, 數學, 藝術等等依舊應該發展
- 學者不應當在不承受風險的情況下, 告訴真實世界的人如何運用理論
- 讓那些有切膚之痛的人去選擇需要的東西
- 缺乏切膚之痛, 讓生產者和使用者的隔閡, 隨著東西的技術性增大而加大
- 過度技術化, 但缺乏使用者喜好的產品
- 人們設計的沒有切膚之痛的事情, 傾向於以複雜的方式成長, 直至崩潰
-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不會把事情做的簡單
- 有切膚之痛的人, 需要能更快的學習相關知識
- 法令規定和法律制度
- 保障公民安全不受大型公司傷害的方式
- 制定實施法令規定
- 由國家和代理人進行監管, 限制自由來保護集體
- 長久以來, 不斷增修會讓法令會過度繁複
- 保護性的法律和特許權的存在, 造就官商勾結
- 比較能控制尾部風險
- 以法律責任的形式, 配上高效的訴訟程序將切膚之痛置入交易
- 人有犯錯的自由, 但是錯誤會傷害你
- 椎心之痛
- 工匠的堅持
- 帶著價值觀去完成某些事物
- 做決策時, 不完全是財務上的考量
- 有神聖的禁忌, 即使可以顯著提高利潤, 也不肯去做某件事情, 且以自己的成品為榮
- 榮譽
- 超越僅僅是個人的切膚之痛, 為他人的切膚之痛而冒險
- 生產東西的技能不同於銷售東西的技能
- 對一部分創業家而言, 銷售的東西是公司本身
- 初探代理
- 不確定性中的平等
- 對向你提出建議的人保持警戒
- 採取某種行動也許對你有好處, 但是一定也對他有好處
- 但是行動造成的傷害, 不會直接影響到他
- 對銷售員而言, 每天都有一位新顧客誕生
- 參與交易的人, 彼此的資訊落差可以到達什麼程度?
- 明知道價格最後會下跌, 卻把某樣東西賣給某個人, 是否合乎倫理?
- 倫理應當比法律強固, 隨著時間推移, 應當是法律接近倫理, 而非反過來.
- 伊斯蘭教教法:
- 一筆交易中, 不應該有一個人確定結果會如何, 而另一個人不確定
- 這允許弱形式的不確定性, 好比內線消息
- 更嚴格的倫理標準是, 交易應當透明, 交易雙方內心所想的應當透明.
- 對象和場合, 好比對待常客和匿名客戶時, 倫理標準是否需要一致?
- 雅典人在民主上存在對象選擇, 只有雅典公民適用民主
- 猶太人的道德區別血緣的濃淡
- 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像兄弟
- 倫理規則可以只在小團體, 俱樂部內適用
- 可控制的規模大小和排他性
- 當群體規模太大時, 對於個人利益的追逐將大於群體利益
- 公地悲劇
- 具體而言, 作者反對可以任意規模化並追求一體性的思維
- 一個人可以在家庭內是社會主義者, 在地方上支持右派, 在國家層級是自由主義者
- 一起承擔風險
- 海上交易/沙漠路上的商旅存在風險分擔的概念:如果商品因為集體利益遭受損失, 所有商人必須分擔成本
- 切膚之痛和利益衝突
- 持有股票並給予好評論有兩種類型
- 一個是類似代言人的評論
- 一個是為了讓股價上漲而賣出獲利
- 為了避免後者, 一般會避諱在對自已持有的股票發表評論
- 作者認為, 缺乏持有股票的切膚之痛, 會讓評論者趨向發表他人類似的意見, 以保平安
- 醫生的切膚之痛
- 法律制度和監管措施, 可能將醫生的切膚之痛放錯位置
- 過多的防禦性醫療
- 過度在意短期的風險
- 將風險從現在轉移到未來, 好比採取有長期副作用的治療方式
- 最大的不對稱
- 最不能退讓者勝:頑固的少數人主導全局
- 擁有重大的切膚之痛或椎心之痛, 無法讓步的少數人, 只要佔據人口的3~4%, 便足以讓全部人為他們偏好是從
- 先天或後天的戒律存在少數人身上, 而這些人絕對不違背戒律
- 但是沒在遵守戒律的人, 不會被禁止去符合戒律
- 少部分的花生過敏者讓飛機餐不會有花生
- 擴大來說, 在遵守戒律的成本不高時, 少數的戒律遵從者, 可以讓超過其群體比例, 甚至是全部人遵守戒律
- 好比有機食品/非基改食物的在市場的占比,
- 化整為群
- 一個堅持者先讓他的家人成為堅持者, 而家族讓鄰居成為堅持者, 鄰里讓社區成為堅持者
- 否定(veto)效應
- 群體的領導者在決定要不要遵守戒律時, 會選擇被較少人否定的一方
- 最"安全"的選擇
- 好比跨國溝通中英語的地位
- 因為少數人的堅持, 而被遵守戒律, 這現象可以套用在後天的選擇上:語言, 宗教, 但是對自然的選擇無效:基因
- 越是頑固的宗教, 在族群融合時越是強勢
- 個人反對, 語言的轉換成本太高, 比較少因為少數人的堅持而轉換, 尤其從用語演進來說, 量大者勝
- 越難容異己者越容易支配族群
- 這可能會掌控和摧毀民主, 因此作者主張:對沒有包容心的少數人, 我們要更沒有包容心
- 選擇和偏好並不是大部分人決定
- 作者主張:各個社會和歷史的採用的普遍價值觀, 好比不可殺人/偷竊, 因為其低變異性, 暗示這來自於少數規則
- 個人反對, 作者沒有將遵守/違反戒律的成本考量進去
- 市場經濟, 科學, 道德社會
- 交易市場是很明顯的案例, 少數人有可能透過其堅持, 影響眾人--只要遵守這個堅持的成本不太高
- 換言之, 市場參與者的一般行為, 無法讓人瞭解市場的整體行為
- 作者也拿科學理論當案例, 個人認為不恰當
- 社會發展也是好例子, 革命是至死方休的少數人帶動的
- 微觀至宏觀的缺陷
- 在少數規格的場合, 對個體的研究不一定適用於群體
- 狗群中的狼
- 如何合法擁有另一個人,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
- 每個組織都需要一定人數的成員, 被剝奪一部分的自由
- 依靠制約和心理操縱去擁有這些人, 調教他們使其產生切膚之痛, 尤其當不遵從當權者時
- 初衷上, 企業和員工互相降低了尾部風險
- 員工降低企業的人員不可靠性, 企業降低員工面對經營起伏的不可靠性
- 公司男, company man,
- 這些人的認同, 充滿著公司想給他的印記
- 公司依約在可行程度內, 聘用這些公司男盡可能長的時間, 直至退休
- 1990年代始, 公司壽命不再那麼長時, 公司必須遣散一部分的終身員工
- 公司男開始被公司人(companies person)取代
- 人不再是由一家公司擁有, 而是置身一個行業中, 受到現在雇主和未來潛在雇主的制約
- 一般而言, 員工在公司內部的價值高於在外部, 也就是對雇主的價值高於市場價值
- 員工要小心虛假的穩定感
- 自由從來不是免費的, 享受自由的同時也承擔風險
- 一個人擁有或是沒有擁有什麼並不重要, 害怕失去什麼才重要
- 承擔風險, 才會是歷史的一部分
- 公司人的文化, 讓其切膚之痛從把事情做對做好, 變成獲得組織中管理者的工作好評
- 這讓其決策的效應不彰, 容易因循規避改變.
- 你的場子中別人的切膚之痛
- 要做合乎倫理的選擇, 不能掉進特定人物(朋友/親人)和一般之間的困境
- 為了他人的切膚之痛, 陷入倫理感需要妥協的兩難
- 打擊對象身邊比對象脆弱的人更為容易
- 同樣適用於捨身者(自殺炸彈客)
- 作者主張, 當其他的公義方式都失敗時, 可以堂而皇之地進行社群懲罰
- 要讓自殺炸彈客產生切膚之痛:犧牲不會為自己的群體帶來利益, 而是帶來傷害
- 要活著, 就要承擔一定風險
- 人們較喜歡能承擔風險的人
- 賦予耶穌人性, 讓其對所受苦難有切膚之痛, 才讓他為世人承罪受難有了犧牲奉獻的意義.
- 如果耶穌只具備單純的神性, 肉體的苦難對其並不意味著切膚之痛
- 另一方面, 這讓人們欣賞傷疤, 因為傷疤發出切膚之痛的訊號
- 白癡知識分子
- 泛指沒有切膚之痛的學院派官僚
- 以過度抽象和簡化的模型去解釋行為
- 採用二分法和線性去簡化系統, 得到的理論也許具備好懂的說服力, 但缺乏現實世界的舉證或推測效果
- 分配不均與切膚之痛
- 分配不均有兩種
- 自於其能力的過人之處, 人們多半能接受對其分配不均
- 好比創業家, 藝術家, 英雄等等,
- 來自於玩弄系統的產出, 設法享有尋租的利益, 取得德不配位的特權, 這種人們無法容忍
- 好比尋租, 政治恩給, 監管俘虜等.
- 差異在是否有切膚之痛
- 承受風險後的冒險 vs 轉嫁風險後的冒險
- 個人認為, 另一個問題是, 一個人獲得的超額分配時, 是否有對應到回饋給社會的產出, 還是僅是在在零和競爭中的不公平掠奪,
- 切膚之痛也很難二分法成有/沒有兩種, 有時僅是程度差別
- 靜態與動態的不均
- 靜態分配不均是分配不均的快照; 他並沒有反映你的人生歷程中會發生什麼事情
- 動態均等具備遍歷性, 使得時間機率和集群機率能夠永續
- 遍歷性
- 理想上, 一個人在一生中, 會有一段時間處於整個分配的各個階層:60年在中產, 10年在中產上層, 20年在藍領, 1年頂層1%, 剛好和分布一樣
- 吸收狀態:
- 進入某個階層的人很難出來, 有錢人很難變窮而窮人很難變有錢
- 以動態均等的概念去否定靜態的不均
- 叫做林迪的專家
- 脆弱的事物對於波動和其他壓力源有不對稱的反應, 也就是, 受到的傷害會比從中獲益要多
- 適者生存, 物競天擇的反面: 不適者淘汰
- 事物, 包含觀念, 在時間中經歷波動, 活下來的事物其強度和其存在時間成正比
- 套用在人物上
- 願意為自己意見承擔風險 在能公眾檢視終能存活下來的人物, 往往比較可靠
- 若僅在在同濟/同溫層中名聲響亮, 且其領域特性很難被公眾驗證時, 其意見參考度較低
- 更深入談代理
- 外科醫生看起來不應該像外科醫生
- 在一些領域中, 結果來自直接因應現實, 而不是透過評論者, 這時形象較不重要, 即使他和技能有關連
- 某人具備不符合形象的外表, 暗示該人的能力足以克服認知方面的不利
- 在有層級化和標準化工作評量時, 形象就相當重要
- 這在管理類和面對人的工作比較常見
- 實務上, 過去紀錄更能映證一個人的能力
- 避免細節的陷阱
- 任何行動中, 隱藏的細節只能經由林迪接露
- 以清楚的敘述方式措辭和表達, 如果可以說服冤大頭, 那麼將是冤大頭陷阱
- 語言和實際事物的邏輯存在鴻溝, 如果一件事情被講得太好懂, 往往已經過度簡化或是刻意刪去了細節, 讓他好表達
- 當你需要的是結果, 千萬不要花錢去買複雜的呈現手法
- 科學主義看起來比真正的科學要科學
-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會尋求複雜化和集權化
- 被教導選擇去尋找複雜化解決方案的人, 沒有執行簡單解決方案的動機
- 學者傾向銷售可能最複雜的解決方案
- 現實事物存在一定的複雜度, 但是解決方案往往並不複雜
- 沒有切膚之痛的人, 會以花言巧語簡化前者, 然後提出複雜且高成本的後者
- 只毒有錢人:其他人的偏好
- 避免被以塑造的偏好取代自己的偏好
- 將人帶進複雜的情況, 要欺騙他們就很容易
- 毒藥是倒在金杯中喝的
- 財富應該是要給予更多選項, 而不是更少
- 人需要平起平坐, 至少交談是這樣, 否則就沒什麼好談的
- 只要越富有, 就會有人試著販賣複雜度, 直到福祉劣化和變得比原本差為止
- 先做再說
- 你擁有的最佳敵人, 是讓他有切膚之痛, 並且讓他知道隨之而來的確切規則
- 永遠會有下一個敵人, 所以受控的敵人比死掉的敵人更好
- 手機照相和攝影在現代社會, 意外的成為創造切膚之痛的好道具
- 事實是真的, 新聞是假的
- 新聞媒體有系統性的代理問題
- 新聞媒體的利益背離民眾利益
- 新聞工作者擔心其他新聞者的意見, 擔心贊助商的意見, 遠甚於在乎讀者的判斷
- 同濟評論, 上級評論的重要性大於實際的用戶評論
- 資訊獲取的特權讓新聞媒體具備獨佔優勢
- 當利益持續背離, 新聞媒體會採用不合倫理的報導方式
- 斷章取義
- 稻草人打法
- 美德商品化
- 滿口仁義道德, 卻沒有完全承擔他的直接後果
- 為了形象/個人利益等, 而利用美德, 卻沒有分攤負面行動下檔損失的任何東西
- 美德販子和真正的美德
- 是, 或著看起來是
- 為善不欲人知
- 勇氣是你唯一不能造假的美德
- 承擔風險和表現真正行為的訊號
- 切膚之痛
- 和平, 不是靠筆墨, 也不是靠流血
- 從上而下的和平, 不同於真正的和平
- 地緣政治的影響力, 讓事情走向短暫的和平
- 強迫人們去交易和溝通, 最終他們會被迫想出辦法來相處
- 新聞和歷史著重在高強度的事件, 而不是高頻率的事件
- 宗教, 信仰與切膚之痛
- 人們談宗教時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
- 思考的角度
- 數學家從物件和關係的角度去思考
- 法律學家和法律思想家從構思去思考
- 邏輯學家則是極為抽象的運算者
- 而傻瓜是從話語去思考
- 語言有其侷限性, 同一個字可以在不同意思
- 宗教的多義
- 對早期的猶太人和穆斯林, 宗教意即法律
- 對羅馬人而言, 宗教是社會活動, 儀式和節慶
- 基督教分離了神聖和凡俗, 政教分離
- 對現今的猶太人而言, 宗教是沒有法律的民族文化
- 對東正教和天主教而言, 宗教很大程度上是美學, 排場和儀式
- 對新教徒而言, 宗教是沒有美學, 排場和法律的信仰
- 對原始佛教徒而言,宗教是實踐和精神哲學
- 宗教定義上的異同, 讓其不適用於一致性的框架
- 不是所有宗教都適用教會
- 同理, 自由意志主義不適合嵌入政黨的結構
- 核心信仰是法治取代權威統治
- 沒有切膚之痛的敬拜
- 信仰的強弱來自信奉者的切膚之痛
- 扣除心理因素, 沒有切膚之痛的信仰是很廉價的, 信神不會有損失
- 教宗是無神論者
- 教宗遇到緊急的狀況, 也是優先去尋求醫療體系幫助
- 有些人言語上是有宗教信仰, 而行動上是無神者者
- 有些人言語和行動上都是宗教信仰
- 風險與理性
- 如何對理性保持理性
- 先求生存, 真理, 理解和科學其次
- 裝飾性的信念 vs 付諸行動的不同種類性念
- 你真的有多相信某件事, 只能透過願意為他冒什麼風險表現
- 作者利用遍歷性與強固性的連結, 將能理性定義成能讓人生存的東西
- 於是存活下來的東西都具備理性
- 這個世界上發生的每件事, 並不都是因為有理由才發生的, 但是存活下來的每件事, 都是因為有理由才存活的
- 理性即所謂風險管理
- 承擔風險的邏輯
- 集群機率和時間機率不同
- 集群機率中, 個體的毀滅並不影響其他人
- 100人參加1%的失敗率的挑戰, 第29個人失敗並不影響第30~100個人
- 時間機率中, 前後會互相影響
- 1個人參加1%失敗率的挑戰100次, 第29次時失敗意味著沒有30-100次
- 要成功, 首先必須要活著
- 當足以毀滅的失敗機率存在時, 如何應對發生順序變得很重要
- 如果可以, 避免重複曝險
- 以時間機率來說, 連續曝險後, 可以帶來毀滅的尾部風險將累積, 變成厚尾
- 風險
- 一個人可能喜歡冒險, 但是十分厭惡毀滅
- 有機會帶來毀滅的策略, 效應永遠無法充銷毀滅的風險
- 重複曝險會讓風險累積起來, 降低預期壽命
- 絕對不要拿成倍數成長, 系統性和厚尾的風險, 和非倍數成長, 特殊性和博偉的風險互相比較
- 前者好比瘟疫傳染病
- 後者好比被隕石砸死
2022年10月31日 星期一
不對稱陷阱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