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1日 星期日

正念之道

  •  佛教禪修心要
    • 正念之道:意義, 方法與目標
      • 心, 或稱人性, 兼具善惡, 有向惡的利己心, 有向善的利他心
        • 凡有惡, 具惡, 屬惡者, 皆發自於心
        • 凡有善, 具善, 屬善者, 揭發自於心
        • 佛法教導認識心, 引導心, 解脫心
        • 心如何認識和注意事物
        • 第一階段
          • 事物有獲得足夠高的醒目度, 從潛意識提升到意識層
        • 第二階段,
          • 增加細節
            • 觀察到更多關於事物的特徵的資訊
          • 涉及觀者
            • 認知物我關係
          • 聯想
            • 延續物我關係, 抽取回憶進行聯想
          • 抽象思考
            • 經驗歸納, 抽象思考
          • 此階段的認知大量跟個體自身經驗有關連
            • 易有成見, 偏差
        • 第三階段
          • 正念
            • 不受偏差的觀察
      • 念處
        • 到達正念的方式

    • 念與正知
      • 念的練習 - 單純注意
        • 透過感官觀察事物時, 保持在單純紀錄所觀察到的事實, 而不對他們做出主觀反應
          • 不要評價, 不要判斷, 不要思考
          • 當有這類的念頭出現時, 將念頭視作觀察對象, 直至其消滅
        • 定義清楚的主題與術語, 持平的接受事物本身之說明的能力
        • 藉此更理性的看待自身, 更注重當下, 更能抵抗事物帶來的誘惑
        • 多練習, 讓內心常常能進入"退一步, 再觀察"的暫停狀態
      • 正知的練習
        • 正知是言行的規範力量, 讓人的舉止更符合理想和有意義
        • 有義正知
          • 行動之前, 應考慮預想的行動是否符合自己的目的
        • 隨應正知
          • 自身不一定有能力, 客觀環境也不一定允許我們選擇最有意義的行動
          • 適應時間, 場合, 考慮個人性格來選擇
        • 禪修行境正知
          • 將心的修行和日常生活結合
        • 實相正知
          • 除去我執

    • 念的四個對象-身受心法
      • 修行口訣
        • 隨觀內身與外身
          • 觀察自己
          • 觀察外在
          • 觀察自己與外在, 相似與差異性
        • 隨觀生與滅
          • 注意個別對象的生, 滅, 生與滅
        • 透過觀察這兩者, 感受到人並非有恆常的自我, 而是身體和感受結合的變動狀態
      • 身隨觀
        • 出入息念
          • 觀察呼吸, 
          • 不刻意去引導呼吸的節奏, 單純注意身體在呼吸過中物件的變化
        • 身姿勢念
          • 設定好姿勢, 觀察自己的身體和姿勢
          • 客觀的觀察身體, 感受身體和心靈的疏離感
        • 正知
          • 在大小行為中保持各種正知
            • 預想行動是否符合目的, 採取適應環境的行動
        • 三十二身分
          • 觀察身體各個部分, 用以對抗慾望
        • 四界差別
        • 墓園九觀
        • 強調客觀地看待身體, 在潛意識建構更自由, 更有主導性的認知層.
      • 受隨觀
        • 受, 身因性或心因性的樂, 苦, 不苦不樂的感受
          • 受的起因是觸, 器官的訊息
          • 受的結果是愛, 取, 因為喜惡而產生的執著
          • 這邊將受作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不受其引導
        • 好比:眼睛看到蟲, 看到蟲而感覺噁心, 噁心導致討厭
          • 那應該單純注意噁心的感覺, 不受其引導而產生討厭的心態, 而是讓其漸漸消退
          • 讓正知介入在受產生愛的過程中
            • 感受痛苦而不沮喪, 感受快樂而不高亢
      • 心隨觀
        • 將心是為觀察注意的對象
          • 不要自我辯護也不要自我懷疑
          • 對自己誠實
        • 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痴心、離痴心、昏昧心、散亂心、廣大心、不廣大心、有上心、無上心、得定心、無定心、解脫心、未解脫心
      • 法隨觀
        • 五蓋
          • 貪欲
          • 瞋恚 - 對現況不滿的憤怒
          • 昏眠
          • 掉舉和追悔 - 分心
          • 疑惑
        • 五取蘊
          • 人的存在要素
          • 色受想行識
            • 物質, 接受外在刺激的感官, 認知外在的能力,  驅動的意願, 意識中的主體
        • 六內與六外處
          • 六內處包括:眼,耳,鼻,舌,身,意。
          • 六外處:色,聲,香,味,觸,法。
        • 七覺支
          • 導向覺悟的條件, 要素, 正面思考
            • 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捨
        • 四聖諦
          • 苦集滅道

    • 修心
      • 將上述方式有意識的發揮在日常生活
        • 檢視老套的習慣
      • 重點在於在感受和想法之間建立防火牆
        • 單純注意自身的感受, 不要讓想法隨之起舞
        • 等待且聆聽, 讓理性掌握行為

    • 緬甸念處法
      • 調身
        • 姿勢舒服就好
        • 飲食知量
      • 調心
        • 相信自己, 保持精進心態
      • 修止
        • 選定適當的冥想標的物
        • 注意到注意力被中斷的瞬間並拉回
        • 如果有雜念, 則以雜念為觀察對象, 雜念退去則回歸
        • 目的是完全專注, 禪那
      • 修觀
        • 以自己的心為單純注意的對象
        • 注意到自身的想法流動
        • 目的是建立能時常觀察自身的思想層

    • 入出息念
      • 警覺與持續跟隨呼吸的自然流動
        • 不干涉呼吸的節奏
        • 呼吸相續, 注意力平均在呼吸的一切階段
      • 修止
        • 如實隨呼吸波動而動, 讓整個流動更加平順, 呼吸越來越細微
      • 修觀
        • 提高注意在呼吸的起頭與終結

  • 自己心得
    • 建構更高意識層的自己, 理性地對待事物的影響
      • 當事物開始影響時, 更高意識介入
        • 發覺受事物的影響
        • 發覺事物的影響消失
        • 知道事物影響自己的原因 
        • 知道事物的影響消失的原因
        • 理解到理性可以對事物的影響作出選擇
      • 好比開會結束, 想吃塊餅乾時
        • 發覺自己受到餅乾的誘惑
          • 不帶情感的觀察自己的慾望, 發現誘惑消失
        • 知道自己是想犒賞自己, 所以產生了慾望
          • 理解多巴胺正在驅使
        • 知道不時不食, 知道多巴胺並不會帶來快樂, 所以慾望消失
        • 理性地做出選擇, 於是不吃
      • 好比一早起來, 不想念書時
        • 發現精進的念頭消失
        • 知道念頭消失的原因
          • 太累造成體力不足?
          • 書籍品質不夠城智慧?
        • 理性地做出選擇
          • 先休息再念/換書
      • 對自身, 對外在, 對突來的影響, 對消失的影響, 都可以這樣看待
    • 另一方面, 學習且理解事物的各種變化
      • 切到更高意識來思考時, 需要知識面輔助理性思考
      • 創造選擇和知道選擇的結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