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0日 星期日

Sur- 粼粼






園遊會 - 分享
爆米花/破布子/椰糖



仙草/阿薩姆紅茶/迷迭香/小農蜂蜜


消暑的仙草氣泡飲




冰狗


常見的麵糊熱狗...然後做成冰的
急速冷凍的軟絲和干貝慕絲, 裹麵衣後油炸
酥/軟/Q/融化的多重口感相當有趣
內餡的鮮鹹和番茄醬, 平衡出很舒服的風味


有玩心, 有創意, 呈現自然不做作, 這道喜歡




玉米烤餅/油封鴨腿/熟成起司


玉米小麥胚芽製成的餅皮, 粉質帶韌性和甜味
油封鴨腿和起司的肉鮮味組合, 配上醃漬高麗菜和青蔥
樸實的味道


令人驚喜的冰狗後, 略顯平淡



黑米麵包


改版的麵包, 多了葡萄乾和黑米

南半球-綻放-澳洲臭醬
烤蝦/維吉麥/手指檸檬/粉紅醋汁


烤天使紅蝦, 甜菜根, 佛手瓜, 蘆筍的搭配, 口感繽紛
發酵味不重, 手指檸檬的酸味讓整道菜相當清爽





鐵觀音/烏梅/柳橙




節慶
薩索雞/端午/中秋.


薩索雞的表現很棒, 皮的酥脆, 腿肉的口感, 濃郁的雞肉鮮味
炭烤雞心纖維緊實, 味道乾淨不帶血.
蓮藕, 玉米, 香菇, 蝦米染上粽葉的香氣


這道很喜歡:D




溽夏 - 斑斕
海魚/淡菜/麻薏/銀耳


川七包裹淡菜, 味道互相映稱, 川七淡淡的苦味帶出淡菜的鮮美,
口感互補, 外面川七黏滑, 內裏淡菜肥軟, 相當好的組合


石佬魚表現普通
炸蔬菜油感有點太強, 和湯頭不太搭


這道喜歡




土肉桂/烏龍茶/紅石榴


有點像是偏向果汁風格, 木質肉桂, 無單寧感的紅酒.


小牛/腐乳/瓜子/黑胡椒醬


屏東吃地瓜長大的小牛, 酒粕醃漬後燒烤
一黑一白的雙醬, 豆腐乳和烤瓜子的白醬, 黑蒜黑胡椒


牛肉部分, 有發揮小牛肉的特性, 軟嫩, 甜, 奶味較不明顯
濃醬補足veal天生的肉味不足, 小白筍的配菜沒澱粉類那麼大的負擔


這道喜歡





山景.稻米.香檳
夏季蔬菜/青花椒/地瓜炊飯


水果筍/洛神花/晚香玉筍/秋葵/刺蔥的組合, 一上桌就相當吸引我:D


酸豇豆和青花椒的醬汁相當銳利,
配上蔬菜, 清爽中帶著蔬菜的花草香
配上地瓜炊飯, 則是抓出菌菇香氣下的地瓜甜味


整道料理讓人想起懷石最後的食事(御飯/香物/止椀), 可惜沒有湯


缺點大概是炸功, 殘油和麵衣表現不太好


這道喜歡





單車綠地 - 巷口雞蛋花
五葉松/白甘蔗/雞蛋花


綠色系的味道有點太重, 吃起來想到西瓜皮了
做口感轉換的特性倒是不錯.

蜂仁冰
小農蜂蜜/發酵鳳梨/台灣乳酪/龍眼


鴨腳木似人參的苦甜相當不錯





醬汁很不賴的布丁



夏季的回憶發想而成的套餐
前段菜色相當有玩心, 後段肉料理之後
大體上相當清爽, 炎夏中一吃相當舒爽










2023年7月26日 星期三

安東牛麵吧Antonio Noodle Bar














大體上不喜歡

基本功不夠紮實, 應是做創新的手法,  特殊而不美味.

烤乳豬, 毛沒去乾淨, 腥味明顯

小管Zoodles, 沒考慮櫛瓜的性質, 鹹味集中在小管上, 如果有30秒左右的拌炒會更好點.

葡萄蝦義大利麵, 熱麵溫醬冷蝦泥

暗殺者義大利麵沒有梅納反應的焦香

Cioppino裡面食材先烤過這創意不錯, 但是烤焦的部分該處裡吧

水潤餅, 高麗菜, 牛肉麵不錯



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集體錯覺

  •  從眾陷阱
    • 國王的新衣
      • 模仿陷阱
        • 當人們認為資訊不可靠, 或是對自身判斷不夠自信時, 會依據他人的行為來做決定
          • 和別人不一樣的決定, 會產生不舒服尷尬感
      • 群眾智慧:多數情況下, 多數人的決策多半是對的
        • 重要前提 群眾必須不受他人影響作出決策
        • 當個體看得到他人的判斷, 造成彼此模仿
          • 愚蠢的雪球越滾越大而形成集體錯覺
            • 討論區的前幾篇回文將會決定風向
            • 拍手, 哭笑, 負責帶動情緒的假觀眾
      • 專家效應
        • 我們不善長辨別他人的專業程度
          • 聲望偏誤造就假的專家
        • 我們天生有隨波逐流, 服從權威和名人的傾向
        • 似是而非的專業用語也有此類似效果
      • 多問一句"為什麼? "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謊言換來的認同
      • 認同陷阱創造集體錯覺
        • 團體利益大於個人, 願意為了保護團體而偏心, 撒謊, 甚至歪曲自己的想法
        • 人的自身看法, 混合了自我的特徵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
          • 當人認為屬於團體, 就會越想去符合該團體所相信的理念
          • 換言之, 開始用歸屬團體來認同自我
      • 團體利用排擠來維持集體錯覺
        • 人非常害怕被排擠, 而團體可以利用這機制來操縱人群
        • 用排除異己來維持紀律和縮小個體間的差異
        • 讓不同的聲音消失, 妨礙獨立思考
      • 演久了就成真的
        • 當想法和行為衝突, 人傾向於改變想法而非行為
          • 妥協久了, 人就會說服自己
      • 錯估團體內其他人的想法
        • 擔心自己是少數派受排擠, 沉默而讓沒人相信的觀點繼續蔓延下去
          • 明明是改革派, 卻害怕被排擠而幫忙維持現狀
      • 多元化的認同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無聲的轟鳴
      • 當人發現自己的意見偏移了主流意見, 大腦會在神經層次上, 產生一種與事與願違相同的反應 
        • 大腦認為"自己錯了", 避免再犯, 避免社交孤立, 
      • 當人發現自身意見和主流意見一致, 會讓人產生優越感
        • 自身和群體產生連結, 群體的力量保護自身
        • 讓人感覺自己有力且掌握局面
      • 避免孤立和尋求主流意見的傾向, 讓人們在意見衝突的場合, 傾向先觀察,再跟風成為主流
        • 跟風效應會讓聲音消失
      • 權力者偏好透過施壓, 讓組織中其他人沉默並遵行規則
        • 旁觀者效應
      • 社群媒體讓邊緣意見獲得更多力量
        • 有心人士肆無忌憚的言論嚇跑反對者
        • 害怕網路霸凌, 造就出更多的沉默
      • 真誠地提出質疑, 開出第一槍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排擠, 堅持異議者才會

  • 社會困境
    • 小小變色龍
      • 人類擅長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技能
        • 鏡像神經元讓人能體會他人的感受, 能藉由觀察快速學習
          • 造成從眾陷阱
      • 慾望有時是模仿而來
        • 模仿加上比較, 還有錯誤的群體認知, 造就了從眾陷阱

    • 昔日陰魂
      • 社會規範是集體錯覺的主要來源
        • 人對社會規範有共識, 且幾乎不質疑
        • 模仿他人, 溶入群體, 成為主流的渴望讓人仰賴社會規範
      • 社會規範分為三類:
        • 協調性規範
          • 調整個人行為, 讓所有人受益
          • 通常與公共安全有關
        • 忠誠規範
          • 表示個人屬於某個特定群體
          • 服裝/行為/用語/餐桌禮儀等
        • "道德"規範
          • 表示個人相信公平互惠的價值觀
          • 表示個人願意犧牲自身小利益來促進整體利益
          • 排隊/先到先得/多數決等等
        • 當人看到他人違反社會規範時, 大腦會產生噁心反應
      • 社會規範成為人協作的潤滑劑, 另一方面也有讓人過度依賴的成癮性
        • 認真思考很耗能, 套用社會規範能簡化思考
      • 當社會規範存在, 且大多數人都遵循時
        • 我們會認為大多數人都同意社會規範
        • 而這想法會讓人擁護沒人想遵守的規範

    • 恐怖的誤解
      • 社會上只要有夠多人不敢說出真正的想法, 其他人要說出想法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 大聲的少數意見被誤解成主流
      • 社會機制和我們的大腦都會過濾資訊
        • 只有少數篩選過的資訊會真的被吸收
          • 來自熟人的資訊, 同溫層的資訊, 火熱的資訊
        • 網路上多數內容是由少數人發布的
        • 重複性偏誤積非成是的讓人相信錯誤的資訊
        • bot的濫用可以讓原本邊緣化的極端意見被更多人接觸到, 成為集體錯覺

  • 重拾我們的力量
    • 一致性的優點
      • 自我不一致, incongruent
        • 言行不一致, 做著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
        • 輕微的像是社群上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嚴重的像是臥底
        • 社會面上, 真誠被視為天真, 人們希望彼此真誠卻又擔心受到批判
      • 認知失調讓人在面對矛盾時, 開始欺騙自己
        • 做出一點違反價值觀的事情, 為了讓自身感覺良好, 修改價值觀
        • 而人一旦越過線,又沒受到懲罰, 就會給自己更多藉口
      • 人無論多會撒謊, 大腦都知道背後的真相
        • 人在欺騙他人時腦中會發出警告, 進入戰或逃反應
      • 如同儒家, 回歸人的真誠
        • 由內而發的真誠為出發, 由此保持自我一致
        • 透過學習和反思, 瞭解判斷善惡, 然後以此處事

    • 相信陌生人
      • 人並非天生多疑
        • 自身負面經驗的累積, 加上繼承下來彼此不信任的社會體制
        • 惡意的懷疑徒增不必要的痛苦
      • 家長制的代價
        • 家長制, paternalism
          • 為了幫助或保護他人, 而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決定
          • 威權/強制力/居高臨下的地位
          • "我是為你好"
        • 家長制的組織, 往往假設被管理的人不可信任, 無法自己做出明智的決定
          • 這容易帶來零和思維
            • 零和思維往往導致貪婪與自私
          • 長久下來, 被管理的人也認為彼此都不可信任, 陷入集體錯覺
      • 信任帶來信任
        • 最能預測一個人值得不值得信任的指標, 是這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 總之, 在決定信任與否時, 不應該過度損失趨避而不信任他人.

    • 活的真實坦蕩
      • 盲目的服從規範, 就是成為規範的幫兇
      • 無論是模仿, 沉默, 壓抑, 只要人們開始自我不一致, 就會持續傷害自尊和幸福感
      • 尋找正向異常, 適合破除根深柢固的集體錯覺
        • 正向異常
          • positive deviance, 在常態劣勢下狀況好的不合理的個體
      • 人應該活的心口如一, 沉默不一定是美德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太多指責, 堅持異議者才會.

2023年7月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