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4日 星期五

集體錯覺

  •  從眾陷阱
    • 國王的新衣
      • 模仿陷阱
        • 當人們認為資訊不可靠, 或是對自身判斷不夠自信時, 會依據他人的行為來做決定
          • 和別人不一樣的決定, 會產生不舒服尷尬感
      • 群眾智慧:多數情況下, 多數人的決策多半是對的
        • 重要前提 群眾必須不受他人影響作出決策
        • 當個體看得到他人的判斷, 造成彼此模仿
          • 愚蠢的雪球越滾越大而形成集體錯覺
            • 討論區的前幾篇回文將會決定風向
            • 拍手, 哭笑, 負責帶動情緒的假觀眾
      • 專家效應
        • 我們不善長辨別他人的專業程度
          • 聲望偏誤造就假的專家
        • 我們天生有隨波逐流, 服從權威和名人的傾向
        • 似是而非的專業用語也有此類似效果
      • 多問一句"為什麼? "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謊言換來的認同
      • 認同陷阱創造集體錯覺
        • 團體利益大於個人, 願意為了保護團體而偏心, 撒謊, 甚至歪曲自己的想法
        • 人的自身看法, 混合了自我的特徵以及對團體的歸屬感
          • 當人認為屬於團體, 就會越想去符合該團體所相信的理念
          • 換言之, 開始用歸屬團體來認同自我
      • 團體利用排擠來維持集體錯覺
        • 人非常害怕被排擠, 而團體可以利用這機制來操縱人群
        • 用排除異己來維持紀律和縮小個體間的差異
        • 讓不同的聲音消失, 妨礙獨立思考
      • 演久了就成真的
        • 當想法和行為衝突, 人傾向於改變想法而非行為
          • 妥協久了, 人就會說服自己
      • 錯估團體內其他人的想法
        • 擔心自己是少數派受排擠, 沉默而讓沒人相信的觀點繼續蔓延下去
          • 明明是改革派, 卻害怕被排擠而幫忙維持現狀
      • 多元化的認同有助於避開此等陷阱

    • 無聲的轟鳴
      • 當人發現自己的意見偏移了主流意見, 大腦會在神經層次上, 產生一種與事與願違相同的反應 
        • 大腦認為"自己錯了", 避免再犯, 避免社交孤立, 
      • 當人發現自身意見和主流意見一致, 會讓人產生優越感
        • 自身和群體產生連結, 群體的力量保護自身
        • 讓人感覺自己有力且掌握局面
      • 避免孤立和尋求主流意見的傾向, 讓人們在意見衝突的場合, 傾向先觀察,再跟風成為主流
        • 跟風效應會讓聲音消失
      • 權力者偏好透過施壓, 讓組織中其他人沉默並遵行規則
        • 旁觀者效應
      • 社群媒體讓邊緣意見獲得更多力量
        • 有心人士肆無忌憚的言論嚇跑反對者
        • 害怕網路霸凌, 造就出更多的沉默
      • 真誠地提出質疑, 開出第一槍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排擠, 堅持異議者才會

  • 社會困境
    • 小小變色龍
      • 人類擅長透過觀察和模仿學習技能
        • 鏡像神經元讓人能體會他人的感受, 能藉由觀察快速學習
          • 造成從眾陷阱
      • 慾望有時是模仿而來
        • 模仿加上比較, 還有錯誤的群體認知, 造就了從眾陷阱

    • 昔日陰魂
      • 社會規範是集體錯覺的主要來源
        • 人對社會規範有共識, 且幾乎不質疑
        • 模仿他人, 溶入群體, 成為主流的渴望讓人仰賴社會規範
      • 社會規範分為三類:
        • 協調性規範
          • 調整個人行為, 讓所有人受益
          • 通常與公共安全有關
        • 忠誠規範
          • 表示個人屬於某個特定群體
          • 服裝/行為/用語/餐桌禮儀等
        • "道德"規範
          • 表示個人相信公平互惠的價值觀
          • 表示個人願意犧牲自身小利益來促進整體利益
          • 排隊/先到先得/多數決等等
        • 當人看到他人違反社會規範時, 大腦會產生噁心反應
      • 社會規範成為人協作的潤滑劑, 另一方面也有讓人過度依賴的成癮性
        • 認真思考很耗能, 套用社會規範能簡化思考
      • 當社會規範存在, 且大多數人都遵循時
        • 我們會認為大多數人都同意社會規範
        • 而這想法會讓人擁護沒人想遵守的規範

    • 恐怖的誤解
      • 社會上只要有夠多人不敢說出真正的想法, 其他人要說出想法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 大聲的少數意見被誤解成主流
      • 社會機制和我們的大腦都會過濾資訊
        • 只有少數篩選過的資訊會真的被吸收
          • 來自熟人的資訊, 同溫層的資訊, 火熱的資訊
        • 網路上多數內容是由少數人發布的
        • 重複性偏誤積非成是的讓人相信錯誤的資訊
        • bot的濫用可以讓原本邊緣化的極端意見被更多人接觸到, 成為集體錯覺

  • 重拾我們的力量
    • 一致性的優點
      • 自我不一致, incongruent
        • 言行不一致, 做著不符合自己價值觀的行為
        • 輕微的像是社群上經營著自己的形象, 嚴重的像是臥底
        • 社會面上, 真誠被視為天真, 人們希望彼此真誠卻又擔心受到批判
      • 認知失調讓人在面對矛盾時, 開始欺騙自己
        • 做出一點違反價值觀的事情, 為了讓自身感覺良好, 修改價值觀
        • 而人一旦越過線,又沒受到懲罰, 就會給自己更多藉口
      • 人無論多會撒謊, 大腦都知道背後的真相
        • 人在欺騙他人時腦中會發出警告, 進入戰或逃反應
      • 如同儒家, 回歸人的真誠
        • 由內而發的真誠為出發, 由此保持自我一致
        • 透過學習和反思, 瞭解判斷善惡, 然後以此處事

    • 相信陌生人
      • 人並非天生多疑
        • 自身負面經驗的累積, 加上繼承下來彼此不信任的社會體制
        • 惡意的懷疑徒增不必要的痛苦
      • 家長制的代價
        • 家長制, paternalism
          • 為了幫助或保護他人, 而侵犯他人的人身自由和自主決定
          • 威權/強制力/居高臨下的地位
          • "我是為你好"
        • 家長制的組織, 往往假設被管理的人不可信任, 無法自己做出明智的決定
          • 這容易帶來零和思維
            • 零和思維往往導致貪婪與自私
          • 長久下來, 被管理的人也認為彼此都不可信任, 陷入集體錯覺
      • 信任帶來信任
        • 最能預測一個人值得不值得信任的指標, 是這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是個值得信任的人.
      • 總之, 在決定信任與否時, 不應該過度損失趨避而不信任他人.

    • 活的真實坦蕩
      • 盲目的服從規範, 就是成為規範的幫兇
      • 無論是模仿, 沉默, 壓抑, 只要人們開始自我不一致, 就會持續傷害自尊和幸福感
      • 尋找正向異常, 適合破除根深柢固的集體錯覺
        • 正向異常
          • positive deviance, 在常態劣勢下狀況好的不合理的個體
      • 人應該活的心口如一, 沉默不一定是美德
        • 第一個提出異議的往往不會受到太多指責, 堅持異議者才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