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Embers



























有創意, 頗油膩, 廚藝執行力?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四大聖哲

  •  蘇格拉底
    • 沒有留下著作, 由間接資料推得其思想
    • 生存時代的哲學學派
      • 自然哲學
        • 機械宇宙論
        • 以智性的概念解釋自然變化
        • 萬物秩序來自一個心智精神的安排
      • 辯士學派, sophistik
        • 講究博學與相對價值, 注重辯論和修辭
    • 思想哲學
      • 真理是必須品
        • 人的自我存在屬於真與善的知識裡, 探究真理是人的使命
      • 真理不一定是確立而獨特
        • 蘇格拉底提出質疑, 而不提出答案
      • 透過對話引起思考和內省.
        • 真理會顯示給不斷質疑的人, 坦承無知是獲知的第一步
        • 坦誠地思索, 加上神的助佑, 得以尋獲真裡
      • 以內在覺悟啟發潛在的自我, 進而得到自主的真正自由.
        • 強調真, 善與理性.
    • 遵守社會規範
      • 信仰傳統神祉, 遵循城邦的法律
      • 將這些社會規範和宗教視作自己的立足點
        • 面臨死刑, 拒絕出走而坦然接受
        • 同時具備宗教烈士和哲學烈士的精神
          • 宗教上, 有靈魂不死的信仰
          • 哲學上, 有著獻身真理的神聖使命感, 拒絕接受流俗的虛偽
    • 影響
      • 蘇格拉底反詰法
        • 以對話和反思來辨明
      • 死後, 門下弟子建立各個門派:
        • 雅典墨伽拉哲學學派的歐幾里得
          • 指出重要的邏輯悖論
        • 犬儒主義
          • 主張不依賴外界的內在獨立
            • 人生目的是幸福感和清明
              • 幸福感來自道德, 清明來自禁慾
          • 否定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 摒棄財富/權力/名利等傳統欲望
              • 追求一種沒有任何財產的簡單生活
        • 享樂主義
          • 基於本性和快樂的觀念發展的倫理學
            • 人生以享樂為目的
            • 有不良後果的快樂要避免
      • 受初期基督教的敬仰
        • 因其烈士形象, 而帶有無知性質的覺悟, 能對應到基督宗教信仰

  • 佛陀
    • 生平
      • 王子出身, 人生前半富達
      • 見到老病死, 感到嫌惡畏懼, 又覺幸福如過往雲煙, 開啟遁世苦修
      • 苦修無果, 最終藉由沉思和冥想大悟
      • 主張俗世的歡愉, 和禁慾的苦行, 皆非人生正途
        • 歡愉和禁慾, 分別對應當代的唯物派和耆那教
      • 宣教並建立僧侶集團
    • 教義
      • 最終目標是解脫, 佛陀傳授的是解脫之道
        • 由正覺而得真知, 而真知即為解脫
        • 真知不能純靠感官知覺, 加上理性推理所能得證
          • 同時必須以冥想進行意識的淨化
      • 解脫之道包含三方面的訓練
        • 沉思禪定
          • 冥想
          • 透過收縮自我, 抽離自我, 直至感受無我, 而得無上正覺
        • 哲學思辨
          • 苦集滅道
          • 十二因緣
          •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 涅槃
        • 僧侶精神
          • 發心立志走上解脫之路
          • 要過有道德的生活
    • 創見
      • 知識本身就是解脫和得救
        • 覺悟此身出於無明, 而求寂滅
      • 人格
        • 自我征服而不著痕跡, 意近逍遙遊
          • 精神無家無鄉, 遨遊於塵世之外, 超脫了人間種種束縛
      • 將原屬高種性的宗教和修行帶給普世
    • 影響
      • 偏向安靜而有力的推展
      • 在亞洲帶來專屬的形上觀和生活方式
        • 影響範圍:中國/日本/西藏/蒙古
        • 在出生地印度, 若干年後被印度教取代
      • 分為南傳北傳兩支, 小乘大乘兩派
        • 小乘接近起源, 嚴守經典, 注重個人成全
        • 大乘具宗教形式,  廣納新說, 注重拯救眾生
      • 宗教化解脫哲學,
        • 權威與服從
          • 僧團的集體意識, 讓信徒忘記尋求解脫, 從而逃避到團體中
        • 對自己力量喪失信心
          • 佛陀神格化,
            • 將佛陀尊為神而祈禱/崇拜並期待恩寵
          • 信仰對象從真知轉為佛陀
        • 廣納心說
          • 佛陀哲學中, 對形式有很大的寬容, 因此能融合其他觀念和傳統
            • 從筏喻來說, 佛法只是到達涅槃的手段之一, 到了涅槃就該放下佛法
            • 換言之, 因人因時因勢適宜,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
          • 外在形式會反客為主, 成為佛教思維本身
            • 西藏佛教

  • 孔子
    • 生平
      • 祖先為宋國貴族, 殷商遺族後代
      • 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 離開魯國後, 週遊列國
    • 基本觀念:承先啟後
      • 尊重傳統, 推崇古代德政
        • 並非模仿古代形式, 而在於實踐背後的理想
        • 對過去需明是非, 辨善惡
      • 學習, 從而能明辨
        • 注重持之以恆, 學以致用
        • 因材施教, 引導啟發
        • 人一能之, 己百之
        • 德行需搭配學習, 才不至被蒙蔽和混淆
    • 道德上以及政治上的規範
      • 禮樂
        • 國家社會的秩序靠禮來維持, 禮是種永不休止的教育
        • 人藉習禮而形塑第二天性
        • 注重禮的精神和心意
      • 自然與型塑
        • 接受自然之事, 但自然需要型塑, 型塑即禮
        • 以恰當的方式愛人和厭惡人
      • 人際往來
        • 人際關係並非對等
          • 對上位者忠誠
          • 對平輩守信
          • 對下為者仁愛寬懷
      • 政府
        • 德治重於法治
    • 基本智慧
      • 仁是核心思想, 統攝諸德的本源
        • 本源為絕對, 表相為相對:真理與實在界合而為一
          • 不存在獨立的純粹觀念, 正確的認知實在界是人生之道的起點
            • 格物致知
        • 修身的動力和規範皆來自本源
          • 不能定著於不變的狀態或固定的教條
        • 人的本質相似, 近乎仁
      • 秩序的必要性
        • 人的本質在人際關係中實現, 所以人倫秩序不可缺
          • 所惡於上, 無以使下
          • 地位和人品能力應當相應
      • 正名的必要性
        • 名實分裂將導致混亂
      • 逆境
        • 人可以自行主宰的是心靈, 吉凶不是判斷個人價值的標準
        • 逆境也可以視為試煉, 在艱難情況下也該保持希望.
    • 極限
      • 很少探討死亡, 鬼神, 命運或其他形而上事物
        • 個人認為, 這方面主要是天的概念
          • 一個依據情況可以有位格或是非位格的至高存在
      • 思想侷限在人間的可能狀況
        • 以善惡之知建立群體的人倫秩序
    • 影響
      • 孔後, 孟子和荀子等奠立儒家的學派傳統和基本原則
        • 四書:論語, 孟子, 大學與中庸
      • 漢代尊崇儒家, 以其精神為國家權威辯護
        • 將封建城邦時代產生的儒家, 套用在帝國, 發展教育和官吏體系
      • 宋朝的儒家多方發展
        • 側重形上學和自然哲學, 心學和理學
      • 之後各代, 儒家正統性更進一步受加強, 形成教條
        • 禮, 因法家的需求, 而教條化, 嚴謹化
        • 從開放性的思想退化成教條理論
        • 從知識退化成記誦, 徒具形式上的學習, 無法塑造人格.

  • 耶穌
    • 信息
      • 世界末日與天國
        • 一切的大前提: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 末日即將來臨, 所以其他一切變成毫無意義
            • 末日隨時可能來到, 防不勝防
            • 只有相符末日需求的行為, 才能產生出意義
              • 追隨上帝, 升進天堂是人的唯一意義
          • 舊世界級將轉換成新世界
            • 末日後面是最終審判, 天堂而不是虛無
              • 天國, 上帝親自統治的時代
            • 結合了恐懼和興奮的情緒
      • 規範
        • 尊重法律
          • 認為成全法律不如服從上帝
        • 道德仰賴上帝的意志來評斷, 並沒有自成體系的倫理學
          • 人必須全心全意服從上帝的意願
            • 沒有中立與妥協的餘地, 全有全無
        • 要求內在的純潔
          • 在靈魂深處, 從思想上也要謹慎預防邪惡
        • 強調愛
          • 上帝對人的愛和人對近人的愛是不可分離
            • 近人指的是時空上和自身接近, 且需要幫助的人
            • 透過愛人才能體驗上帝的愛
        • 信仰
          • 信心是進入天國的必經之路, 是救贖的先決條件
          • 人的思想, 無法預測什麼事情應該發生
            • 真正的信仰, 不會因為發生不如意的事情而損傷
          • 藉由信仰一個絕對物件, 從負面情緒和不安中獲得自由
      • 生平與人格
        • 最重要: 是被釘上十字架
          • 將苦難, 孤單, 茫然轉變成信仰
        • 讓上帝擺脫東方式的殘酷和嗜求祭品
          • 異於超人類的希臘眾神和希臘哲學的世界理性
      • 影響
        • 死後影響力急遽增大
          • 從耶穌轉化成基督, 成為信仰對象
          • 受難的過程被當成典範
            • 教導人在碰到不義和苦難時不要絕望
        • 基督宗教的經典, 聖經, 充滿矛盾的題旨
          • 無法解決的矛盾, 因為詮釋而有不同模糊空間
            • 有時會帶來改變的生命力

  • 總結
    • 蘇格拉底
      • 強調理性
        • 以對話和思辨來獲得理性
      • 遵守社會制度 
    • 佛陀
      • 強調覺悟
        • 藉由沉思默觀和超脫俗事來抵達覺悟
      • 出世, 追求涅槃: 存在整體之消解
    • 孔子
      • 強調真誠, 仁
        • 注重傳統, 以教育和行為來保存和成就人性的真誠
      • 最為入世, 渴望將現世打造成理想世界
    • 耶穌
      • 強調信仰
        • 以純潔, 愛和信心來展現信仰
      • 入世, 但將現世視為過渡階段: 世界末日即將到來, 現世即將轉變為天國

2023年8月19日 星期六

儒家

 個人讀四書的心得。

人類作為社會性動物,從嬰兒時期就能展現出同理心,無法忍受他人的痛苦。一歲的幼兒已能理解平等和公正的概念。例如,在分配餅乾和牛奶時,若有人獲得更多食物,幼兒會驚訝地睜大眼睛,表現出對不公平情況的敏感,以及對公正的期待。

另一方面,人類具有規劃並想像未來能力的動物。幼兒藉由觀察他人,開始形塑對自己未來形象的想像。而基於上述的同理心和對公正的期待,這種能力幫助建立了一種善良的自我形象。

除了具備想像未來的能力外,人類同樣也是實踐者。我們不僅擁有追求幻想的動力,更能夠將這些幻想化為現實的努力。正是這種對善良自我形象的追求,養成了人性中向善的本質。

儒家思想觀察到這一點,所以格外強調真誠的重要性。當人們遠離外在的干擾,專注地感受內心需求時,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向善的動力。抓住這股力量,人們便能夠在不斷提升自我的道路上前進,這也正是《大學》所強調的誠意、正心和修身。


除去社會性之外,人也是生物之一。生物個體最基本的需求是延續自己的生存。因為求利而產生貪婪,因為嫉妒而展開爭奪。然而,若缺乏對必要性和代價的思考,放任自己受多巴胺等內在驅使所引導,追求各種欲望,就陷入荀子的「性惡」觀點,最終「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因此,孟子強調透過寡欲來培養內心,認為「養心莫善於寡慾」。透過克制欲望,人們能夠保持向善自我形象的動力,也就是保持對同理心和公正的期待。

同理心造就了儒家的「善」,它起源於我們對他人痛苦的共鳴,驅使我們希望減少他人的苦難。這正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核心思想。以此為基礎,我們能夠建立儒家所強調的各種美德。例如,由於不希望遭受欺騙,所以不願欺騙他人,由此培養出忠信的品德;由於不願受苦,同樣地,希望他人免於痛苦,由此孕育出仁愛的情感。

對公正的期待造就了「義」,這源自於對責任、權力和利益的公平分配的追求。此觀念貫穿於論語的利益哲學。「君子九思」中的「見得思義」提醒人們,在好處見到時,應思考行為的正當性。「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同時承認且允許人們追求財富和權力,但強調這應該遵循正道;而「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則直接將不當得利益視為為空虛無物。


在應用方面,我們需要建立判斷善與義的標準,同時也需要能夠實際落實行善與義的方法,這取決於知識和智慧。知識來自於學習,因此儒家強調學習,藉此理解社會的規範,進而確立適當的個人與他人相處方式。智慧則源自深思熟慮和明辨事理,結合起來便是中庸所述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善與義的標準會隨著時代而變遷,例如,在封建社會的君臣關係中;在現今強調平等的社會中,這種模式則不再適用,需要根據新的情境重新評估。同樣地,父母、兄長、上司、老師等這些倫常關係以及由此而來的禮儀,也需要因應時代變遷進行重新思考。將其核心理念保留,並結合當代價值觀做出調整。


另一方面,儒家的智慧哲學至今仍具有許多適用價值。《中庸》中「隱惡揚善,執其兩端,用中於民」,教導我們要具備容納兩極意見並取其優點的能力。孟子則提出「詖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用以判斷他人言論的背後動機。荀子「流言滅之,貨色遠之。禍之所由生也,生自纖纖也。是故君子蚤絕之。」主張防微杜漸,從細微之處著手以預防問題的產生。

我個人最喜歡的格言出自《論語》,「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這些格言涵蓋了從理解他人、待人處事、外表舉止、學習態度,甚至情緒管理和處理利益衝突等各方面的準則。

最後,儒家從個人到天下的推廣,個人認為是過度追捧了。不管事《大學》中主張的,從齊家治國到明明德於天下。亦或是《中庸》主張的,至誠而可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最終達天德。這些目標也許可以做為擇善和至善的追求, 但是這幾千年來,又有人能達到?


總結來說,我認為儒家的核心價值,非常適合作為人生對外處事的指導原則。在面臨困難時,可以首先反思內心,保持誠實正直的態度,減少世俗欲望的干擾,純粹地聆聽內心的聲音。經由這樣的反思,我們能夠確定前進的方向。接著,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智慧,判斷當下的善與義,注意與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謹慎處理責任和權利的分配。進而擇善固執,窮不失義。


2023年8月18日 星期五

2023年8月17日 星期四

帝國與料理

  •  學習穀物料理 BC20000 - BC300
    • 在進入農耕之前, 人類先學會了煮食
      • 軟化食物, 好消化, 去除毒性和提升營養
      • 衍生烹飪技術
      • 掌握了處理根莖類和穀物的技術, 才有理由去栽種這些植物
      • 農產品往往和烹飪方式一起傳播
        • 例外:傳到中國的大小麥和來自新大陸的玉米
    • BC1000的飲食
      • 中國
        • 以栗米(小米)為主, 去殼後蒸食, 大小麥為次選(粒食)
        • 肉類以祭祀場合為主, 豬牛羊犬皆有.
        • 有釀造醋和酒的技術
      • 東南亞
        • 將芋頭, 山藥, 香蕉水煮後搗成泥吃
        • 自然而成的椰酒
      • 新月沃土
        • 大小麥磨粉, 烤成麵包
        • 大麥麥芽製成啤酒
        • 希臘人至凱爾特人都以大小麥的麵包為日常飲食
      • 非洲
        • 小米, 香蕉, 山藥
      • 美洲
        • 樹薯, 甘藷, 玉米, 馬鈴薯等
      • 根莖類和穀物類的優點:生長快速, 好保存, 單位體積熱量大
        • 穀物又較根莖類優異
          • 穀物水分低, 熱量比優於根莖類
          • 可以製作出的食物更多元
            • 粒食, 粉食, 釀造
            • 是不同食材, 菜餚和飲料的基礎
      • 平民的主要熱量來源則是穀物, 肉類, 糖, 油, 酒則在上層階級的高級料理中
    • 料理哲學
      • 階級原則
        • 每一個生靈都有適合的食物和食用方式
        • 人因為階級而吃不同的東西
          • 定居民和游牧民的食物不同, 上層階級和平民的食物不同
        • 高階料理是料理變革的引擎
          • 推動料理變革的技術, 多來自高階料理
        • 粗茶淡飯的變革較少, 變革的動力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 變革方向主要是降低食品加工的勞動力.
        • 中階料理誕生於中產階級盛行的十九世紀
      • 獻祭協議
        • 人將食物獻祭給神, 報答神明先前提供食物, 並在獻祭後將食物吞下
      • 烹飪宇宙觀
        • 煮食是宇宙的基礎發展過程, 食物可以和年歲, 季節, 方位, 顏色, 身體部位等對應
          • 中國的冷熱食物理論
          • 西方的體液系統理論

  • 古代帝國的大小麥祭祀料理, BC500-AC400
    • 大小麥成為帝國糧食的基礎
      • 運輸和儲存且營養完整
      • 美洲以玉米為主
    • 美索不達米雅料理到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國料理
      • 波斯繼承美索不達米雅的高級料理
        • 發揚出鋪張的宴席傳統
      • 二元論的祆教中, 食用以正義的象徵, 即純淨神聖的火焰, 觸碰過的食物, 帶有重回美好世界的意義
    • 回應波斯阿契美尼德料理的希臘料理
      • 不同城市國家的希臘人以不同的方式對待波斯料理
        • 有些地方, 是其為專制國家慾望無窮的證明, 這將導致國家必須不斷擴張侵略
          • 雅典人認為自己是飲食有度的文明
            • 柏拉圖:動物是有理性的生物, 應該得到比人吃掉更好的對待
          • 斯巴達人講究忍受飢餓和接受訓練
            • 著名的血肉湯black broth
        • 其他希臘人受到奢華波斯料理的吸引
          • 希臘高級料理以當地食材為主, 較少肉類和香料
      • 希臘在不適合種植穀物的土地, 發展了橄欖油和葡萄酒
    • 從馬其頓, 希臘與阿契美尼德料理到希臘化料理
      • 亞歷山大的征戰, 帶來結合了希臘,波斯和馬其頓元素的希臘化料理
        • 奢華化的希臘料理
      • 征戰促進農作物轉移
        • 雞的西移和葡萄藤的東移
    • 阿契美尼德到印度孔雀料理
      • 印度孔雀帝國中, 主導的是雅利安人, 和波斯人同一族群根源
        • 一樣是大小麥為主食, 肉食用於在獻祭
    • 取代君主國高級料理的羅馬共和料理
      • 羅馬共和人民相信, 國家的成敗不是依靠君主的個人美德, 而是有賴全體公民的公民道德
        • 受斯多葛主義和斯巴達的影響
        • 注重勇氣, 簡樸, 莊重, 責任, 榮譽, 禮貌, 理智與節制
        • 貪食與狂放的性慾會促成易招致麻煩的奢糜
          • 過度刺激食慾, 造成貪食
            • 飢餓不再卻還進食被視為罪惡
          • 這並非小氣的展現, 羅馬軍隊有著豐富的熱量補給
        • 開創了高級料理和粗食之間的共和料理
          • 不鼓勵開胃菜, 醬汁和甜點
          • 注重食材本身, 而非烹煮過程的料理哲學
          • 高級料理認為烹煮能精煉食物, 而共和料理認為烹煮會遮蓋食物本性
    • 由共和而帝國:受希臘化影響的羅馬料理
      • 帝國成立後, 鋪張的高級料理開始流行
        • 較原先的希臘料理, 有了更多的肉類, 且更常使用魚露
        • 豐富的開胃菜/複雜的醬汁/以水果布丁麵團點心為主的甜點
      • 主食是小麥製成的麵包, 依據身分吃白麵包/全麥麵包/粗糠麵包
      • 葡萄酒盛行
      • 硬乳酪因攜帶需求成為基本食糧之一
    • 從小米料理到漢帝國料理
      • 小麥磨粉,以蒸烤製成饅頭或餅類
      • 儒家文化中, 天子即宇宙的樞紐, 領導著由一系列不平等關係聯繫的社會
        • 君臣/父子等, 上位者要善待下位, 下位要尊敬上位.
        • 因循禮法, 食物要適當得體不得放縱
      • 大量發酵物製成的醬料
      • 保存食: 乾肉的脯, 魚米醃製的鮓, 醃漬蔬菜的葅
      • 糖主要依賴穀類發芽的麥芽糖
    • 中美洲的玉米料理
      • 美洲主食以玉米為主, 配上馬鈴薯, 樹薯和甘藷等根莖類作補充
      • 乾磨的玉米粉無法做成麵餅, 需灰化處理
        • 玉米粉和鹼性的灰燼一起煮, 鹼化改變玉米的性質, 使其具備黏性彈性, 可做麵糰
    • 全球料理分布, AC200年
      • 從羅馬帝國經過波斯和北印度到中國, 小麥逐漸取代大麥和小米
        • 人類發展出更有效率的食物加工方式, 使用獸力/水力/人力搭配機械, 高效率地處理榖物
        • 發酵小麥麵包, 饅頭, 麵條已經有了現代的模樣
      • 榨油和發酵醬汁已經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 南亞與東亞的佛教料理, BC260-AC800
    • 神權料理:由祭獻轉為普世宗教
      • 西元前三世紀, 對祭獻性宗教的質疑發酵, 宗教開始轉向救贖或開悟的道路
        • 佛教, 猶太教, 回教, 印度教, 基督教等
        • 祭獻行為大幅削減, 但仍有一部分保留至今.
        • 朝廷料理和寺廟料理取代了祭獻飲宴
          • 在朝廷和皇宮, 醬汁調味的肉類餐點和酒精飲料的宴會
          • 寺院和修道院, 精心準備, 通常不含肉類的清修簡餐
      • 佛教料理
        • 著重在蒸煮的米飯, 糖和精煉奶油, 避免肉與酒
        • 興起於印度, 孔雀帝國的料理
      • 伊斯蘭料理
        • 偏好發酵小麥麵包, 燉肉和糖
        • 融合波斯料理, 原則上禁酒
      • 基督教料理
        • 改造羅馬與猶太料理而來
        • 發酵小麥麵包, 葡萄酒, 飲宴與齋戒
      • 依舊依循料理宇宙論
        • 火是純粹之力, 淬鍊出自然物質真正的本質和精華
          • 礦成金屬, 麥成麵粉, 甘蔗成糖
        • 製糖和烤麵包等料理工序具備了靈性成長過程的隱喻
          • 從土生出, 接受陽光生長, 磨粉, 火烤的隱喻
      • 宗教的傳遞推動料理技術與食材的傳遞和融合
    • 阿育王詔曰:佛教化的印度料理, BC250-AC1200
      • 阿育王詔曰:不得以獻祭之名, 殺害任何生靈, 不得舉辦喧囂的聚會
      • 推廣符合佛教精神的料理
        • 以米飯, 豆子, 精煉奶油, 甜點以及有甜味的水果飲料為主
          • 精煉的奶油和白糖, 都是用純淨的火, 將易腐敗的原料, 轉化成不壞的元素
            • 冥想的智火煎
        • 不重視肉類和酒精, 以豆類替代蛋白質
        • 不使用味道濃烈的香料, 會造成口臭的蔥蒜等
      • 印度教再度興起後, 有重疊風格的料理
      • 佛教的向外傳教, 將佛教料理的組合傳遞至外
        • 例外:在不適合種植稻米的西藏和喜馬拉雅山區, 藏傳佛教保留了肉食
    • 比丘與寺院:佛教化的中國菜
      • 佛教料理對中國的影響
        • 蔬菜的從生食改成熟食,
          • 時人魚菜多並生食。此乃西國咸悉不飡。凡是菜茹皆須爛煮
        • 陰陽冷熱食物特性的哲學
        • 導入甘蔗和製糖技術
      • 中國對佛教料理的創新:豆腐, 麵筋和茶飲
        • 此時茶以粉末呈現, 類似今日抹茶
    • 中國儒釋道料理
      • 宋朝後, 中國社會重心南遷
        • 交流上, 不沿著絲路面對西方, 而以東南方與日本為交流對象
      • 蒸熟的米飯成為主食
        • 小麥的餅與麵依舊重要
      • 農業上更適合稻米, 糖業與茶
        • 乳製品重要性日減
      • 料理哲學
        • 讓每樣東西保持均衡並符合天性
          • 而烹煮能讓食材天性展現
    • 佛教化的高麗與日本料理
      • 高麗
        • 六世紀中葉將佛教定為國教, 盛行約五六百年, 禁為吃肉殺生
      • 日本
        • 七世紀, 天武天皇下令禁止食用牛馬狗雞猴, 
          • 野生的動物不在保護範圍內
          • 接受了以奶油, 糖, 稻米組成的佛教料理
        • 日本宮廷料理以中國宮廷料理為榜樣
          • 未經烹煮或稍稍烹煮的魚和蔬菜
        • 十二世紀, 中國僧人帶來麵條, 筷子與茶葉
          • 烏龍麵的誕生
        • 十五世紀, 僧人以各式豆腐, 麵筋, 菌菇, 海藻, 芝麻, 蔬菜做基礎, 製成精緻的精進料理
          • 禁止肉, 蔥, 酒
          • 六味: 苦酸甘辛鹹淡
          • 五烹: 煮烤炸蒸生
          • 五色: 綠紅黃白紫
          • 三德: 輕盈, 清潔, 新鮮

  • 中亞與西亞的伊斯蘭料理, AC800-1650
    • 伊斯蘭料理保有獻祭料理的傳統
      • 注重肉類
      • 並未懷疑世間的逸樂, 將感官之樂視成提早往天堂一窺
    • 酒河與蜜河:波斯式伊斯蘭料理
      • 巴格達食譜:食物是六種致樂中最重要的一環
        • 其他五個:飲酒, 服飾, 性交, 香氛和音樂
      • 小麥是最重要的穀類
        • 穆里醬, murri, 以發酵麵包製成的深色液體
        • 麵包, 濃湯, 炸麵團, 餡餅或糕點
      • 注重香料
        • 肉桂, 丁香, 小茴香, 黑胡椒和番紅花
        • 玫瑰花露, 甘菊花露
      • 享受甜食是信仰的象徵
        • 糖, 果醬, 糖漿
      • 食物加工技術發達
        • 製糖/蒸餾酒/水力磨坊
      • 注重肉食
        • 綿羊, 山羊, 各式禽類等
    • 給可汗上湯:突厥式伊斯蘭料理與蒙古料理, 西元1200-1350年
      • 13世紀,  蒙古掌握了中國, 波斯, 俄羅斯與中亞
        • 結合拜占庭化的俄羅斯料理, 波斯式伊斯蘭料理, 中國儒釋道料理, 產生蒙古高級料理
        • 蒙古統治概念: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 是正義的前提
          • 料理必須以先前帝國料理為素材, 既要平衡國內不同群體的料理, 也要強見用餐者的體魄與德行
          • 著名文書: 飲膳正要
        • 蒙古料理的核心是湯
          • 將肉連骨剁成塊, 煮至軟爛, 去骨並過濾高湯
          • 將高湯和芡料(穀物, 鷹嘴豆, 大麥粉, 餃子), 蔬菜與草粿一同煮滾
          • 加入肉類
          • 加入鹽與辛香料調味
        • 類似今日的中式麵食和加酸奶大蒜醬汁的突厥麵食
      • 從生肉烤到焦黑:突厥式伊斯蘭料理
        • 蒙古帝國瓦解後, 從波斯式伊斯蘭料理產生出三種突厥式伊斯蘭料理
          • 共通點
            • 無發酵和微發酵的麵餅, 小羊肉/羊肉, 雞肉湯品, 雞肉燉菜,  烤肉串,包肉的餃子/酥皮點心, 加香料的絞肉, 泡在酸奶酪的肉, 甜點, 酸奶飲料
            • 抓飯和咖啡是重要的創新
          • 麵包與鹽代表文明生活
            • 麵包的製作到隱喻人生的各階段
            • 不腐的鹽有其誓約性的意義
        • 奧斯曼料理
          • 今日的土耳其料理
          • 傾向將鹹味/酸味/甜味區分開, 鹹食中使用較少蔬菜/糖/醋和香料
        • 蒙兀兒料理
          • 堆疊在北印度的印度教料理上
          • 奶油取代了羊油, 湯被印度香飯(biyani)取代
          • 極盛期的蒙兀兒帝國統治世界約1/7人口, 匹敵清王朝
        • 波斯薩法維料理
          • 所知甚少

  • 歐洲與美洲的基督教料理 AC100-1650
    • 基督教料理哲學建立, AC100-400年
      • 基督教料理產生的背景
        • 猶太料理有繁瑣規定
          • 屠宰方法
          • 食用對象(禁止血/豬肉)
          • 烹飪方式(同來源的乳製品和肉製品禁止一起食用)等
        • 摩尼教
          • 結合基督教, 佛教, 祆教的宗教信仰
            • 基督教的耶穌
            • 佛教的輪迴
            • 祆教的二元對立
              • 食物和肉體屬於黑暗物質
          • 只吃有香味的水果和色彩繽紛的蔬菜
          • 茹素, 禁酒, 禁吃煮過的食物
            • 害怕食物裡面的光明分子被傷害
          • 演化至中國的明教
      • 基督教特色
        • 不遵從猶太飲食規則和齋戒日, 也不參與羅馬神祉的祭獻
        • 簡約樸素
          • 傳承斯多葛派的料理哲學
            • 得宜的食物和自然的食欲, 反對開胃菜, 甜點與醬汁
            • 避免太多的飲料和葡萄酒而刺激慾望
          • 貪食為七宗罪之一
        • 代表性食物:麵包, 葡萄酒, 油, 魚肉, 豬肉, 羊肉
          • 由麵包和葡萄酒組成的聖餐
        • 注重齋戒, 齋戒日不吃乳蛋肉類
    • 由東羅馬帝國到拜占庭帝國料理, AC350-1450年
      • 西元四世紀初, 君士坦丁正式承認基督徒, 之後接著禁止動物獻祭
        • 基督教料理哲學成為東羅馬帝國的多數
      • 拜占庭宮廷以基督教料理哲學, 塑造了高級料理.
        • 淋上蜂蜜酒的烤豬肉
        • 配上葡萄酒/魚露/芥末/小茴香鹽的野鴨
        • 葡萄葉捲
      • 十世紀晚期, 拜占庭料理往北擴張, 影響到斯拉夫人
        • 基輔羅斯的高級料理包含小麥麵包, 葡萄酒,blini餅, 鱘魚的魚白魚子
        • 平民則是燕麥/大麥/雜糧粥
    • 從羅馬帝國到歐洲諸國的天主教料理, AC1100-1500
      • 黑暗時代時, 沒有足夠維持羅馬料理所需的商業和農業活動
      • 十一世紀, 歐洲日益繁榮, 天主教高級料理出現
        • 天主教修會活動跨越國家/城鎮的界線
        • 受波斯式伊斯蘭料理和拜占庭東正教料理影響
          • 製糖/蒸餾/麵食技術
          • 注重食材香味顏色的符應關係
            • 香料有其特殊的生命意義
            • 顏色賦予意義, 白色-聖潔, 黑色-死亡等
          • 延續體液理論
      • 平民料理品質上升
        • 黑死病降低人口總數
        • 水力降低了人力磨麵粉的時間
    • 走向全球的伊比利帝國天主教料理,AC 1450-1650
      • 受伊斯蘭料理的影響
      • 西班牙/葡萄牙人在征服美洲以及和亞洲的來往中, 注入天主教信仰和料理
      • 糖/甜食/飲料的交流
        • 糖是價格體積比極划算的大宗物資
          • 修女製作和推廣甜點
        • 新類型的蛋製甜點
          • 雞蛋布丁/奶黃
        • 飲料的交流
          • 巧克力/咖啡/冬青茶/棕櫚酒
        • 對日本的影響:天婦羅/長崎蛋糕/金平糖/麵包(pan)
      • 香料/調味料/農作物的交流
        • 伊斯蘭料理的丁香/肉桂/黑胡椒
        • 美洲大陸的番茄和辣椒
          • 混醬(mole)的誕生
        • 農作物
          • 新大陸的玉米/木薯/馬鈴薯
          • 舊大陸的小麥/柑橘/牛/綿羊/山羊/豬
        • 有些料理方式停留在原地
          • 玉米的灰化處理
          • 乾辣椒加水還原磨成辣椒泥
          • 保存馬鈴薯的方式
    • 1650前後的全球料理分布
      • 帝國和其料理
        • 明朝的儒釋道料理
        • 日本的佛教料理
        • 東南亞的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基督教料理的複合體
        • 南亞的印度教料理
        • 蒙兀兒/薩法維/奧斯曼帝國的伊斯蘭料理
        • 歐洲和其海外帝國的天主教料理
      • 和今日的不同點
        • 對歐洲而言, 糖具備醫藥/鹹食的香料屬性
        • 在伊斯蘭/基督教料理中
          • 醬汁以蔬果泥為主
          • 餐廳是救濟窮人的場合

  • 近代料理的前奏:歐洲北部, AC1650 - 1800
    • 西方料理取代傳統天主教料理
      • 香料與糖從鹹食中消失
      • 新的醬汁製作方式:以肥油為基底, 以麵粉勾芡
    • 中階料理的誕生
      • 高級料理和粗茶淡飯的差異縮小
      • 政治理論和營養理論的雙重影響
        • 專業化農業與工業化食物加工
    • 近代西方料理哲學緣起
      • 新教徒:齋戒不再是例行公事
      • 共和主義者:用節儉和顧家等道德價值, 來取代奢華的貴族價值
        • 注重一家人的共餐形式, 而非團體的聚宴形式
      • 民主主義者:所有公民都有權利吃同一種料理
      • 新的料理哲學
        • 風火土水的料理宇宙觀和料理體液論被取代
        • 新的料理哲學
          • 發酵和三元值為基礎的新料理宇宙觀
            • 消化被視為發酵的過程
              • 腐敗速度快的食物意味著容易消化
                • 新鮮水果, 生菜, 牡蠣和魚被視為健康食物
              • 酵母能讓種子成長, 水果成熟, 麵粉變成麵包, 葡萄成酒, 食物變成血肉
            • 固態的"鹽", 油狀的"硫磺", 蒸餾的精華水霧"水銀"
              • 鹽賦予形體和味道, 硫磺讓食材黏滑, 水銀讓食物輕盈芬芳
            • 油能讓鹽和水銀結合, 於是廚師用奶油將鹽和高湯結合而成醬汁
          • 健康有賴酸鹼平衡的料理觀點
          • 化學和營養的料理觀點
    • 成為歐洲高級料理的法國菜
      • 法國料理的發展
        • 廚藝被視為化學
          • 分析, 分解並萃取食物精華, 提煉出輕盈滋補的肉汁
      • 今日法國菜的先驅
        • 結合油, 麵粉, 糖與酒來製作新醬汁和甜點
        • 利用高湯調味, 使用蛋白霜/鮮奶油來創造清爽且輕盈的口感
        • 菜餚的風味來自肉汁清湯, 而非香料
          • 代表菜色:蔬菜燉肉
      • 要價高昂, 被當代啟蒙人物視為與奢糜腐化連結
        • 奢糜的高級料理是從道德滑落到苦難與戰爭的第一步
        • 高級料理刺激出不自然且失控的食欲, 
        • 從為了健康而吃飯, 變成為了享樂而吃飯
      • 法國短暫的共和時期, 一度讓高級料理沉寂, 但拿破崙的掌權又讓高級料理重回檯面.
    • 荷蘭布爾登料理:法國高級料理之外的另一種選擇
      • 共和國的荷蘭人創造了豐盛但不奢侈, 重視一家人用餐的中階料理
        • 中階並非今日的中產階級, 而是有一定資產, 但不到貴族的鄉紳
        • 荷蘭東西印度公司, 和國家整體財富, 讓許多人能享受較奢華的料理
      • 商業化的魚類和乳製品加工業
        • 大量生產的鹽漬鲱魚和乳酪, 人人都能吃到調理快速和營養的保久食物
        • Gouda cheese/Edam cheese/Leidse Cheese
      • 喀爾文主義
        • 認同食物除了必須功能外, 亦有享樂的元素
        • 但是要避免奢侈, 不知節制是種風險
          • 大量的食物無法撲滅墮落的食欲之火
        • 醬汁和甜點被攻擊, 前者遮掩食物面目, 後者讓人飲食過量
      • 代表食物:鋪料三明治/奶油抹麵包, 將麵包/乳酪/起司/醃鲱魚任意結合的三明治等
    • 英格蘭民族的鄉紳料理
      • 如同其他歐洲諸國, 當時的高級料理就是法國高級料理
      • 英格蘭民族料理源於鄉間貴族或鄉紳料理
        • 反對法國高級料理的濃縮高湯, 
          • 濃縮過程造成食材浪費
        • 代表料理:烤牛肉/麵包/布丁
          • 廣義的布丁:材料凝結成固體的料理
            • 約克郡布丁: 用蛋和麵粉調製的麵糊來做, 以烤牛肉的肉汁來增添風味
        • 醬汁
          • 類似今日的伍斯特醬, 帶酸味, 稀薄的辛香棕色液體
          • 奶油醬 - 肉汁和融化的乳化奶油
        • 大量的茶葉/咖啡/糖/可可的使用
    • 歐陸各地國的平民料理
      • 料理出身決定論讓非洲料理對歐洲人缺乏吸引力
      • 非裔奴隸吃著粗茶淡飯
        • 好種植, 好料理的穀物和根莖類
          • 地瓜/香蕉/米飯/ 木薯
      • 新大陸的食物和柴薪相對充裕
      • 馬鈴薯/玉米成為分別為歐洲北部和南部窮人的主食
        • 水煮馬鈴薯, 玉米糊
    • 全球料理分布, 1840
      • 法國高級料理在歐洲和俄羅斯行之有年
      • 西歐中階料理分布在荷蘭/英格蘭以及其殖民地
      • 糖從鹹食內消失, 從香料/藥物的定位變成日常食材
        • 提供大量的熱量
        • 推廣了茶葉/咖啡/巧克力
        • 造就平民甜點
      • 中國/日本/奧斯曼和蒙兀兒料理持續演進
      • 西歐料理帶起全球農業和貿易需求
        • 長距離的食物運送
        • 更多地方開始種植甘蔗製糖

  • 近代料理:中階料理擴張, 1810 - 1920
    • 中階料理擴張
      • 在世界上較富裕的地區成為主導料理
        • 小麥麵包等澱粉主食, 搭配牛肉和其他肉類, 大量的脂肪與糖
      • 受眾為月薪中產和周薪工人階層,
        • 工業化國家城市人口的主體
      • 1920年代後, 中階料理發展成國別/民族料理
        • 料理和民族做連結而非帝國
    • 盎格魯料理的崛起
      • 盎格魯料理成為擴張最快的料理
      • 料理決定論
        • 飲食決定國力
        • 吃什麼決定人們是否強健
    • 都市月薪階層的中產料理
      • 月薪中產沒有如醫師的社會地位, 也沒有鄉紳的地租
      • 比粗茶淡飯好, 但是又講究節儉, 體面與安全的料理哲學
        • 陽春烹飪和全家共餐的文化
    • 盎格魯世界
      • 營養理論普及化
        • 小麥麵包和牛肉成為穀物和肉類階級的頂端
      • 烹飪技術普及化
        • 大量的烹飪學校/食譜
        • 工廠代勞了食品加工/保久處理
          • 方便取得的醬汁, 好比伍斯特醬
      • 外食文化偏向簡單體面
        • 少許法國高級料理, 但主軸依舊是樸素的盎格魯菜
      • 食物造假和食安問題出現
        • 咖啡裡面有馬肝等等
      • 美國
        • 牛肉/糖/小麥麵包取代了鹹豬肉/糖蜜/玉米糊
        • 日耳曼移民的影響:啤酒/甜麵包捲/燻肉/炸牛排等
      • 日本
        • 領導人向英格蘭和美國文化看齊
          • 恢復肉食, 飲食西化, 改造出和式洋食
            • 炸豬排/可樂餅/蛋包飯/紅豆麵包
          • 咖啡, 紅茶, 牛奶和西式甜點
        • 工業化生產的味噌, 罐頭沙丁魚和鮪魚
    • 都市工人階層的中階料理
      • 軍隊和工廠都需要更高素質的人類
        • 更多麵包和肉, 更少的酒
        • 受限於時間和環境, 鮮少能選擇陽春烹飪和全家共餐
          • 外食和外帶的路邊攤食物
      • 國家重視營養學
        • 小麥被視為比稻米和玉米更優越的農作物
          • 盎格魯的強勢影響
          • 小麥較高的蛋白質比例
        • 學校提供營養午餐
      • 工人階層想要便宜方便的食物
        • 白麵包/炸魚薯條/熱狗/烤馬鈴薯等
        • 被批評的英國料理, 多是來自此時工人階級餐點
          • 準備快速且富含營養
          • 目的是提供多數人充足的熱量
      • 工業化國家的麵包/肉品/油/糖/茶消費量大增
    • 農村窮人的庶民料理
      • 農村窮人依舊吃著次等穀物
        • 新大陸的馬鈴薯/玉米開始成為主食
    • 法國料理走向全球
      • 跨國上流階級形成新的想像團體, 選擇了法國高級料理
        • 將法國料理和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做連結, 
        • 忽略中間的天主教料理
      • 特色
        • 白麵粉, 奶油, 糖, 高湯與收乾的濃縮高湯, 蛋, 葡萄酒
        • 醬汁系統化
          • 基礎的母醬和其衍生物
            • 褐醬(西班牙醬, brown sauce):深棕色麵糊, 肉類高湯與調味料
              • 衍生:多蜜醬(demi-glace)
            • 白醬(天鵝絨醬, veloute):白色麵糊, 白色高湯(魚肉/雞/小牛肉/蔬菜高湯)
              • 多為基底, 如加上蛋黃奶油而成德國醬(Allemande sauce)
            • 貝夏梅醬(bechamel):白色麵糊, 牛奶
            • 番茄醬:番茄/油脂
            • 荷蘭醬:澄清奶油/檸檬汁/蛋黃
            • 英格蘭奶油醬(卡士達醬):奶油, 糖,蛋黃, 
              • 甜點內餡
        • 較少使用香料
        • 牛肉, 羊肉, 野味, 禽肉受歡迎, 豬肉被降級
      • 對科學和技術進步持開放態度
        • 白麵粉/白糖/罐頭食品/預煮高湯
          • 罐頭保存技術讓在世界各地重現法國料理變得更簡單
        • 科技進步改善葡萄酒製作技術
      • 法過料理全球化
        • 四處移動的廚師, 以餐廳/旅館/俱樂部的形式擴展法國料理
          • 餐廳內形成主廚-副主廚-助廚-學徒的文化
          • 法國菜介紹, 食譜和烹飪教室, 乃至用餐禮儀教學成顯學
        • 法國料理在地化
          • 結合在地食材和法式料理技術
            • 白醬可樂餅
          • 減少香料, 以奶油取代原本的油脂的料理風格
    • 工業食品廠
      • 食物烹調分化成在工業食品廠的食品加工和在家中/餐廳的備餐
        • 工業化的食品加工, 藉規模經濟和科學研究的優勢, 大規模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
          • 糖/釀酒/味噌/醬油/乾麵條/碾米的進步
          • 新發明:瑪琪琳/起酥油/碳酸飲料/罐頭/味精/冷鍊
            • 罐頭讓製作繁複的醬料普及化, 讓難以保存的食物(魚)移動至更多地方
            • 冷鍊讓新鮮肉取代醃製肉
        • 簡化的備餐步驟, 降低後者人力需求, 藉此解放出更多生產力
    • 不要牛肉, 麵包, 不在家吃:非主流料理
      • 素食主義
        • 具備宗教和半宗教性質, 趨於反對工業化和都市化, 支持自然療法等
      • 白麵包受到攻擊, 傳統技法製作的麵包受到吹捧
        • 玉米/稻米作為傳統穀物受到鼓勵
      • 道德上的反對酒精
      • 集體用餐和公用廚房
        • 社會主義者和烏托邦主義者主張以此取代家內用餐
      • 這些傾向和2023的今日相似
        • 今天我們有vegan, 推廣雜糧, 無酒精調飲, 小農等
          • 底下蘊含人類想要回歸過去, 用想像中美好的田園生活, 來對抗現代化的都市和工業的傾向.
    • 1910年前後的全球料理
      • 工業化程度高的國家
        • 都市裡新興的月薪和周薪階層創造了新的中階料理
          • 成為該國的國民料理
      • 法國料理是全球菁英的料理
      • 食品加工工業化, 規模化
        • 糧食價格下跌, 大量人力自食品加工產業解放
      • 工業化地區的饑荒減少
      • 農業走向全球性的產地專業化
        • 美國和加拿大的小麥, 歐洲的甜菜等
        • 機器降低了農耕的人力需求
      • 階級性料理逐漸被國別料理取代

  • 近代料理:中階料理邁向全球, 1920-2000
    • 美國料理是西方料理擴張最快的分支
      • 麥當勞的漢堡, 結合小麥麵包, 牛肉和薯條, 已然是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 經濟層面的大麥克指數
        • 炸薯條最早是道巴黎菜, 是道用不同油溫, 反覆回鍋油炸, 以求酥脆的巴黎美食
    • 非西方料理擴張最快的是日本料理, 尤其是其起始的泡麵文化
    • 近代西方料理 vs 近代社會主義料理
      • 西方料理代表 : 美式料理
        • 牛奶/蔬菜/水果/麵包/牛肉/食用油與糖
        • 早餐的穀片粥, 午餐的湯和三明治, 晚餐的一肉兩菜
        • 以家庭為單位的用餐
      • 社會主義料理: 蘇聯
        • 甘藍湯/甜菜根湯/香腸/包餡的餃子/烤牛肉/麵包/穀粒粥(俄羅斯麥粥)
        • 集體廚房使用集體農場生產的食堂, 人們在集體食堂內用餐
      • 不結盟料理:日本
        • 接受近代食物加工法, 但把注意力放在亞洲食物發酵傳統和口味
        • 一汁三菜:湯, 米飯, 醬菜, 一道魚或肉的料理
        • 洋食:三明治/蛋黃醬沙拉
        • 中華料理:餃子/拉麵
    • 營養理論成為主流
      • 維生素的發現, 促進從國家層面指導的營養準則
      • 蛋白質抬頭, 碳水化合物, 尤其是糖再度受到攻擊, 油類依據品類得到不同評價.
    • 宗教料理
      • 西方國家偏向讓個人決定是否遵守宗教料理規定
      • 社會主義國家反對宗教料理
      • 不結盟國家中, 宗教料理一直大權在握
        • 印度教的反對吃牛
        • 佛教料理的齋戒
        • 道教上墳祭拜的供品
    • 高級料理
      • 在西方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中, 因其奢侈性受到質疑
        • 高級餐廳和廚師走向低調, 料理風格取向去奢華
      • 法國高級料理依外交首選, 但非必要
        • 國別料理成為更適恰的選擇
      • 以二十世紀末的分子料理為起點, 新高級料理風格誕生
        • 名廚表現得像是藝術家或名人
          • 從專為上流階級服務的職人, 轉變成文化改革人士
        • 以最新的工業化烹飪技術, 透過精選的地方食材, 將自身料理詮釋成精緻化的地區性料理.
          • 冷凍乾燥/舒肥
        • 大幅減少食物提供分量, 避開鋪張和暴食的指控
    • 遍地開花的民族國家料理
      • 料理成為區分本國與外國的方式
      • 民族料理:所有國民熟悉, 都吃的料理
        • 民族料理是在60-200年內創造出來的
          • 拋去過去殖民政權和貴族階級的料理文化
          • 捨去"用近代科學和技術不斷改良貴族料理"這段飲食史
      • 民族性料理的起點
        • 精緻化的農民料理
          • 燉肉->小牛肉佐白醬
        • 結合地方食材
          • 勃根地的葡萄酒
          • 墨西哥的龍舌蘭
          • 印度的坦督里烤雞
        • 以其他地方的名菜來當自身的代表料理
          • 美國的熱狗/法國的醃肉酸菜香腸鍋
        • 對內凝聚國民, 對外提供觀光和文化行銷
          • 義大利麵, 咖哩飯等
      • 新的飲食哲學:每個民族都有悠久的傳統料理, 其美妙滋味值得探索
    • 小麥麵粉, 即食肉品, 牛奶, 蔬果的全球化與烹飪專業化
      • 20世紀晚期, 食品的新鮮程度/耐久能力/可取得性大增
        • 運輸/冷鍊/包裝大幅降低了地域/時效限制
        • 甘味劑, 黏合劑, 變性澱粉等的發明提高了工業食品的品質
      • 小麥透過麵包/蛋糕/義大利麵/泡麵等形式成為人類主要熱量來源之一 
        • 小麥/稻米占比都是20%
        • 蛋糕的必要元素約在1920年代時湊齊:家庭烤箱/金屬模具/便宜的精白糖和麵粉, 奶油, 蛋, 發粉
      • 各式牛乳加工品發明
        • 鮮乳/ 保久乳/煉乳/奶粉/冰淇淋等
        • 牛奶和健康與陽剛的肉體做連結, 人類牛奶消耗量大增
      • 工業化的肉品, 蔬果, 和醬料
        • 香腸/漢堡排/肉捲/雞塊/魚柳
        • 盒裝柳橙汁/罐頭蔬菜
        • 味噌/醬油/番茄糊/發粉/太白粉
        • 開胃菜/甜點/醬料從高級料理變成日常元素
      • 家內廚房地位變化
        • 大幅減少的食品加工需求, 以最終備餐為主
        • 人們期待多樣化的各式餐點, 而非周而復始的飯菜模式
      • 烹飪專業化
        • 中央廚房和連鎖店的魔是
    • 非主流料理
      • 民族料理和地方料理成為另類選擇
        • 慢食運動
        • 地中海料理
        • 主要盛行在年輕中產階級圈
      • 結合居家概念與民族主義, 形成帶有田園風格的浪漫飲食故事
        • 標榜天然, 新鮮, 健康, 從城市走向精緻
    • 全球料理分布形式, 2000
      • 西方國家/社會主義國家/不結盟國家的分野
        • 之下有二百種分裂的民族國家料理
      • 富有社會擁有中階料理, 貧困社會擁有高階料理和窮酸飲食
      • 中階料理
        • 仰賴食品加工工業化和農業機械化
        • 大幅降低營養不良的問題
          • 新的問題出現: 肥胖
    • 近代料理並非完美, 但不該因此誇大過去的料理, 理解當代料理解放勞動力和餵飽多數人的優點, 也理解其的健康和公平性問題

2023年8月12日 星期六

Ephernite







第三次喝威石東, 相較於紅酒給人過於輕飄飄果汁感的印象
這次氣泡酒的體感不錯





佛手瓜/雪豆/鮭魚卵小塔


糅合濃郁的塔皮與清爽的內餡,結合了瓜類、豆類和魚卵,帶來多變咀嚼享受。






三種起司脆餅


外層使用了帕馬森起司餅,與以往的鬆軟餅乾不同,現在是薄而帶紋路的脆片。品嘗起來:一入口是類似乾吃王子麵的細麵脆感,舌頭擠壓脆餅時,使用了comte和camembert的內餡從脆片的裂縫中流出,味道濃郁,帶著些許鹹味,滑順中帶著乳香,開始咀嚼時,又多一分生火腿的肉鮮香。


這道喜歡。






油封鴨腿球







季節海鮮肉凍/法國奧賽嘉魚子醬




「海鮮千層凍」,晶凍散發著清新酸爽的味道。每一層內嵌不同的季節食材:星鰻、黃金蟹、綠竹筍、蝦和花枝等,每種食材都經過精心的前處理。綠竹筍被巧妙地薄切醃漬,星鰻帶著煙燻風味,而蝦蟹則以紅椒調味,在千層凍中成為味覺的亮點。


單吃這千層凍,輕柔纖細的美味。
接著加入魚子醬和陳醋醬汁,濃郁的鮮味和複雜的酸味交織,層層堆疊出簇錦攢花的美味。
最後,襯著生菜,微苦微辛的芝麻葉的反向刺激,收尾地恍若隱約,意猶未盡。


這道非常喜歡。






日本野生花蛤/金鑽鳳梨冷湯/香檳醋漬佛手瓜


太甜,甜到其他味道不見,甜到可以灑上剉冰上醬料。



安安穩穩的白酒



鑲餡曇花/普羅斯旺燉菜/西班牙煙燻紅椒臘腸醬汁


曇花入菜相當有趣,清新似瓜果般的花香,黏糊似山藥的口感,柔韌似金針菇的纖維。


這道喜歡。





白蘆筍/手工馬鈴薯麵疙瘩/洛克福藍紋乳酪醬


很直球的美味,獨特而濃郁的乳酪醬,配上香煎過的麵疙瘩,和蘆筍在這表現得倒像是清爽的萬能蔥。


這道喜歡。




加拿大硬殼龍蝦/波特菇/馬告烏龍澄清湯


湯的層次豐富多樣。中段可以品味到濃郁的烏龍茶風味。在尾段,則留下了喉間殘留的馬告香。
搭配波特菇和干貝慕斯,能夠進一步突顯食材的鮮美。
然而,當搭配龍蝦時,卻會凸顯出蝦肉中的苦味成分...



之前好像喝過2015版本?



紐西蘭高地小羔羊/炭燒茄泥/迷迭香半釉汁


安定的肉料理:D


這道喜歡。





台灣玉荷包荔枝/粉紅葡萄柚薄荷雪酪/桂花釀晶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