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四大聖哲

  •  蘇格拉底
    • 沒有留下著作, 由間接資料推得其思想
    • 生存時代的哲學學派
      • 自然哲學
        • 機械宇宙論
        • 以智性的概念解釋自然變化
        • 萬物秩序來自一個心智精神的安排
      • 辯士學派, sophistik
        • 講究博學與相對價值, 注重辯論和修辭
    • 思想哲學
      • 真理是必須品
        • 人的自我存在屬於真與善的知識裡, 探究真理是人的使命
      • 真理不一定是確立而獨特
        • 蘇格拉底提出質疑, 而不提出答案
      • 透過對話引起思考和內省.
        • 真理會顯示給不斷質疑的人, 坦承無知是獲知的第一步
        • 坦誠地思索, 加上神的助佑, 得以尋獲真裡
      • 以內在覺悟啟發潛在的自我, 進而得到自主的真正自由.
        • 強調真, 善與理性.
    • 遵守社會規範
      • 信仰傳統神祉, 遵循城邦的法律
      • 將這些社會規範和宗教視作自己的立足點
        • 面臨死刑, 拒絕出走而坦然接受
        • 同時具備宗教烈士和哲學烈士的精神
          • 宗教上, 有靈魂不死的信仰
          • 哲學上, 有著獻身真理的神聖使命感, 拒絕接受流俗的虛偽
    • 影響
      • 蘇格拉底反詰法
        • 以對話和反思來辨明
      • 死後, 門下弟子建立各個門派:
        • 雅典墨伽拉哲學學派的歐幾里得
          • 指出重要的邏輯悖論
        • 犬儒主義
          • 主張不依賴外界的內在獨立
            • 人生目的是幸福感和清明
              • 幸福感來自道德, 清明來自禁慾
          • 否定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 摒棄財富/權力/名利等傳統欲望
              • 追求一種沒有任何財產的簡單生活
        • 享樂主義
          • 基於本性和快樂的觀念發展的倫理學
            • 人生以享樂為目的
            • 有不良後果的快樂要避免
      • 受初期基督教的敬仰
        • 因其烈士形象, 而帶有無知性質的覺悟, 能對應到基督宗教信仰

  • 佛陀
    • 生平
      • 王子出身, 人生前半富達
      • 見到老病死, 感到嫌惡畏懼, 又覺幸福如過往雲煙, 開啟遁世苦修
      • 苦修無果, 最終藉由沉思和冥想大悟
      • 主張俗世的歡愉, 和禁慾的苦行, 皆非人生正途
        • 歡愉和禁慾, 分別對應當代的唯物派和耆那教
      • 宣教並建立僧侶集團
    • 教義
      • 最終目標是解脫, 佛陀傳授的是解脫之道
        • 由正覺而得真知, 而真知即為解脫
        • 真知不能純靠感官知覺, 加上理性推理所能得證
          • 同時必須以冥想進行意識的淨化
      • 解脫之道包含三方面的訓練
        • 沉思禪定
          • 冥想
          • 透過收縮自我, 抽離自我, 直至感受無我, 而得無上正覺
        • 哲學思辨
          • 苦集滅道
          • 十二因緣
          • 諸行無常, 諸法無我
          • 涅槃
        • 僧侶精神
          • 發心立志走上解脫之路
          • 要過有道德的生活
    • 創見
      • 知識本身就是解脫和得救
        • 覺悟此身出於無明, 而求寂滅
      • 人格
        • 自我征服而不著痕跡, 意近逍遙遊
          • 精神無家無鄉, 遨遊於塵世之外, 超脫了人間種種束縛
      • 將原屬高種性的宗教和修行帶給普世
    • 影響
      • 偏向安靜而有力的推展
      • 在亞洲帶來專屬的形上觀和生活方式
        • 影響範圍:中國/日本/西藏/蒙古
        • 在出生地印度, 若干年後被印度教取代
      • 分為南傳北傳兩支, 小乘大乘兩派
        • 小乘接近起源, 嚴守經典, 注重個人成全
        • 大乘具宗教形式,  廣納新說, 注重拯救眾生
      • 宗教化解脫哲學,
        • 權威與服從
          • 僧團的集體意識, 讓信徒忘記尋求解脫, 從而逃避到團體中
        • 對自己力量喪失信心
          • 佛陀神格化,
            • 將佛陀尊為神而祈禱/崇拜並期待恩寵
          • 信仰對象從真知轉為佛陀
        • 廣納心說
          • 佛陀哲學中, 對形式有很大的寬容, 因此能融合其他觀念和傳統
            • 從筏喻來說, 佛法只是到達涅槃的手段之一, 到了涅槃就該放下佛法
            • 換言之, 因人因時因勢適宜, 佛說八萬四千法門
          • 外在形式會反客為主, 成為佛教思維本身
            • 西藏佛教

  • 孔子
    • 生平
      • 祖先為宋國貴族, 殷商遺族後代
      • 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 離開魯國後, 週遊列國
    • 基本觀念:承先啟後
      • 尊重傳統, 推崇古代德政
        • 並非模仿古代形式, 而在於實踐背後的理想
        • 對過去需明是非, 辨善惡
      • 學習, 從而能明辨
        • 注重持之以恆, 學以致用
        • 因材施教, 引導啟發
        • 人一能之, 己百之
        • 德行需搭配學習, 才不至被蒙蔽和混淆
    • 道德上以及政治上的規範
      • 禮樂
        • 國家社會的秩序靠禮來維持, 禮是種永不休止的教育
        • 人藉習禮而形塑第二天性
        • 注重禮的精神和心意
      • 自然與型塑
        • 接受自然之事, 但自然需要型塑, 型塑即禮
        • 以恰當的方式愛人和厭惡人
      • 人際往來
        • 人際關係並非對等
          • 對上位者忠誠
          • 對平輩守信
          • 對下為者仁愛寬懷
      • 政府
        • 德治重於法治
    • 基本智慧
      • 仁是核心思想, 統攝諸德的本源
        • 本源為絕對, 表相為相對:真理與實在界合而為一
          • 不存在獨立的純粹觀念, 正確的認知實在界是人生之道的起點
            • 格物致知
        • 修身的動力和規範皆來自本源
          • 不能定著於不變的狀態或固定的教條
        • 人的本質相似, 近乎仁
      • 秩序的必要性
        • 人的本質在人際關係中實現, 所以人倫秩序不可缺
          • 所惡於上, 無以使下
          • 地位和人品能力應當相應
      • 正名的必要性
        • 名實分裂將導致混亂
      • 逆境
        • 人可以自行主宰的是心靈, 吉凶不是判斷個人價值的標準
        • 逆境也可以視為試煉, 在艱難情況下也該保持希望.
    • 極限
      • 很少探討死亡, 鬼神, 命運或其他形而上事物
        • 個人認為, 這方面主要是天的概念
          • 一個依據情況可以有位格或是非位格的至高存在
      • 思想侷限在人間的可能狀況
        • 以善惡之知建立群體的人倫秩序
    • 影響
      • 孔後, 孟子和荀子等奠立儒家的學派傳統和基本原則
        • 四書:論語, 孟子, 大學與中庸
      • 漢代尊崇儒家, 以其精神為國家權威辯護
        • 將封建城邦時代產生的儒家, 套用在帝國, 發展教育和官吏體系
      • 宋朝的儒家多方發展
        • 側重形上學和自然哲學, 心學和理學
      • 之後各代, 儒家正統性更進一步受加強, 形成教條
        • 禮, 因法家的需求, 而教條化, 嚴謹化
        • 從開放性的思想退化成教條理論
        • 從知識退化成記誦, 徒具形式上的學習, 無法塑造人格.

  • 耶穌
    • 信息
      • 世界末日與天國
        • 一切的大前提:世界末日即將來臨
          • 末日即將來臨, 所以其他一切變成毫無意義
            • 末日隨時可能來到, 防不勝防
            • 只有相符末日需求的行為, 才能產生出意義
              • 追隨上帝, 升進天堂是人的唯一意義
          • 舊世界級將轉換成新世界
            • 末日後面是最終審判, 天堂而不是虛無
              • 天國, 上帝親自統治的時代
            • 結合了恐懼和興奮的情緒
      • 規範
        • 尊重法律
          • 認為成全法律不如服從上帝
        • 道德仰賴上帝的意志來評斷, 並沒有自成體系的倫理學
          • 人必須全心全意服從上帝的意願
            • 沒有中立與妥協的餘地, 全有全無
        • 要求內在的純潔
          • 在靈魂深處, 從思想上也要謹慎預防邪惡
        • 強調愛
          • 上帝對人的愛和人對近人的愛是不可分離
            • 近人指的是時空上和自身接近, 且需要幫助的人
            • 透過愛人才能體驗上帝的愛
        • 信仰
          • 信心是進入天國的必經之路, 是救贖的先決條件
          • 人的思想, 無法預測什麼事情應該發生
            • 真正的信仰, 不會因為發生不如意的事情而損傷
          • 藉由信仰一個絕對物件, 從負面情緒和不安中獲得自由
      • 生平與人格
        • 最重要: 是被釘上十字架
          • 將苦難, 孤單, 茫然轉變成信仰
        • 讓上帝擺脫東方式的殘酷和嗜求祭品
          • 異於超人類的希臘眾神和希臘哲學的世界理性
      • 影響
        • 死後影響力急遽增大
          • 從耶穌轉化成基督, 成為信仰對象
          • 受難的過程被當成典範
            • 教導人在碰到不義和苦難時不要絕望
        • 基督宗教的經典, 聖經, 充滿矛盾的題旨
          • 無法解決的矛盾, 因為詮釋而有不同模糊空間
            • 有時會帶來改變的生命力

  • 總結
    • 蘇格拉底
      • 強調理性
        • 以對話和思辨來獲得理性
      • 遵守社會制度 
    • 佛陀
      • 強調覺悟
        • 藉由沉思默觀和超脫俗事來抵達覺悟
      • 出世, 追求涅槃: 存在整體之消解
    • 孔子
      • 強調真誠, 仁
        • 注重傳統, 以教育和行為來保存和成就人性的真誠
      • 最為入世, 渴望將現世打造成理想世界
    • 耶穌
      • 強調信仰
        • 以純潔, 愛和信心來展現信仰
      • 入世, 但將現世視為過渡階段: 世界末日即將到來, 現世即將轉變為天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