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8日 星期六

多巴胺國度

  •  爽與痛的平衡
    • 多巴胺管理慾望, 對應到"想要"的程度
      • 一個行為/藥物, 讓大腦釋放多巴胺的速度越快越多, 成癮性越強.
    • 愉悅與痛覺的大腦區域有重疊
      • 兩者運作屬於拮抗機制
      • 大腦不想長時間處於其中一端, 調節機制會讓兩者的"感受"平衡
        • 當大腦感受愉悅時, 同時會產生痛苦來平衡
    • 耐受性
      • 神經調適狀態: 反覆暴露同樣刺激, 神經反應下降
        • 多巴胺產生的愉悅下降, 但是拮抗機制產生的痛苦依舊
          • 鴉片類藥物誘發的痛覺過敏
          • 人耐受痛苦的能力下降, 體驗愉悅的門檻提高
      • 失樂症, anhedonia, 腦部獎勵迴路失去效用, 人失去爽的能力
    • 人地物
      • 如同制約反應, 大腦分泌多巴胺的時間, 遠早於獎勵本體的攝取
        • 先於獎勵的多巴胺提升, 造就好事發生前的興奮快感
          • 如果獲得預期獎勵, 大腦多巴胺分泌增加
          • 如果沒有獲得獎勵,  多巴胺分泌下降, 這短缺產生了渴求.
    • 古柯鹼等藥物, 可以對大腦造成永久性的改變

  • 多巴胺的齋戒
    • 戒斷成癮物, 禁慾四周以上, 才能讓腦部體驗到戒斷的好處
      • 四周後, 獎勵迴路回歸正常, 多巴胺的傳遞量恢復到正常水平, 
    • 把一種成癮習慣換成另一種, 只會導致交叉成癮
      • 冥想是有效的解決方案
    • 在成功戒斷之後, 如果想要繼續接觸成癮物, 需要考慮破戒效應

  • 空間, 時間與意義
    • 自縛: 自我管理, 自我命令
      • 主動設置自身與成癮物之間的障礙
      • 讓當下動機不隨時間減弱, 但要避免自欺欺人
    • 物理性自縛
      • 物理上, 讓自己接觸不到成癮物
        • 適合套用在可以完全不接觸的事物
        • 需要避免成癮物替代的問題, 好比以酒精成癮換取食物成癮
    • 限時式自縛
      • 在滿足某些時間條件後, 才能使用成癮物
        • 一周的某些時間, 達成某件事情後
      • 高度多巴胺成癮的人, 對於延遲滿足的忍受度較低, 容易給自己藉口去破戒
    • 分類式自縛
      • 將多巴胺分成不同類別, 只允許自己接觸一部分的類別
        • 適用於不可避免的接觸,
          • 食物, 手機, 閱讀物等
          • 吃更健康的飲食, 限制手機的使用時間和app, 讀特定類別的娛樂書籍

  • 壞掉的天秤
    • 藥物可以恢復腦內的爽痛平衡
      • 但是任何製造愉悅的藥物都有成癮的可能性
    • 統計上, 精神藥物的開出量, 隨著鄰里社經地位的下降而升高

  • 朝痛端往下壓
    • 由痛苦觸發的爽痛平衡機制, 可以帶來較為間接且持久的多巴胺
      • 冰水澡, 電擊, 壓力, 恐怖, 極限運動等都可以觸發
    • 毒物興奮反應
      • 對人/動物施予少量致中量的毒/致痛的刺激所得的有益效應
        • 適量高溫洗禮的蠕蟲壽命較長
        • 適量斷食的齧齒類壽命較長
    • 運動
      • 運動當下對細胞有毒:體溫升高, 有害氧化物, 低氧低葡萄糖
      • 運動促進分泌正向情緒調節的神經物質, 降低毒品使用量和成癮機率 
    • 痛與運動成癮
      • 消費太多痛或運動, 一樣有強迫性的毀滅風險

  • 徹底的誠實
    • 誠實
      • 對自己誠實, 客觀分析自己
      • 對他人誠實, 降低溝通成本和內心壓力
    • 覺察
      • 超脫自己的看待自身

  • 破壞性羞恥
    • 縱慾 -> 羞恥 -> 說謊 -> 孤立 -> 縱慾...
    • 縱慾 -> 羞恥 -> 誠實面對 -> 接納 -> 斷捨

Ephernite













- 農場有機時蔬 / 鮭魚卵/ 佩德羅西梅內斯酒醋

色彩繽紛的當季蔬菜,宛如一座花籃。
蔬菜的品質極佳,新鮮的去皮小番茄,風味飽滿;過貓捲山蘇,清脆爽口;油封菊芋,醋漬蓮藕,酸甜清爽。
奶油脆片則為沙拉增添了酥脆的口感,與醬汁的融合,恰到好處,不會過度清爽或是濃郁。

這道喜歡。



- 北海道干貝 / 苦艾酒奶醬

苦艾酒奶醬帶了一種獨特的風味,小洋蔥的口感和鹹檸檬的酸味則為醬汁增添了層次感。
尾韻帶著一抹清爽,像是草本的香氣,又像是檸檬的香氣。
這道喜歡。



- 炭烤水針魚 / 烏魚腱 / 九州岩海苔醬汁

脆脆的烏魚腱,兼具香氣和口感的茴香頭蔬菜泥,頗有潛力的海苔醬汁。
炭烤水針魚過鹹過熟,過度乾燥又過度撒鹽,失去了原本的風味。



- 法國野生羊肚菌/波特菇/牛肝菌醬汁

香氣撲鼻的秋日菌菇盛宴。
波特菇的口感軟嫩,帶有淡淡的甜味。內嵌的雞肉慕斯的口感同樣軟嫩,帶有雞肉的鮮甜。
羊肚菌菇的褶皺外皮,口感獨特,略帶韌性。有一種獨特的鮮味。
雞油菇的口感滑Q,特殊令人難忘的香氣帶有淡淡的鹹香味。
配上十一種菇類熬煮的醬汁。

這道很喜歡。



- 黃金蟹 / 日本柚晶凍 / 新瀉越光米
主打鮮味的雜炊燉飯。
柚子晶凍的苦香,為雜炊增添了清爽的風味,很好地襯托出炊飯滿滿的鮮味。
栗子香甜軟糯,米飯粒粒分明,日式的黃金組合。
 
這道喜歡




- 熟成胭脂鴨胸 / 本地無花果 / 波特酒醬汁
熟成兩週的胭脂鴨,煎烤出酥脆的外皮,內裡的肉質鮮嫩多汁,散發著濃郁的鴨肉香氣。
無花果則以小火慢燉的方式,將無花果汁、綜合莓果、各式香料收汁回無花果中。
一刀切下汁溢爆出,軟嫩的果肉帶著莓果和辛香料的風味,絕對是目前吃到最好吃一顆無花果。
燈籠果和孢子甘藍的清爽口感,與波特酒醬汁的濃郁風味相得益彰,為這道料理增添了層次感。

這道喜歡。




- 香料金鑽鳳梨 / 馬達加斯加香草冰淇淋 / 四川花椒
別的不說,烤鳳梨的外皮酥脆,口感類似鬆餅,帶著八角和花椒的香氣,配上加熱後有韻味的甜與果香,令人印象深刻。

 


非常好的一次體驗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哲學經典的32堂公開課

  •  理想國 - 柏拉圖
    • 一個人活著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 做正確的事情, 近乎正義
    • 理想國的三階級與四個特質
      • 衛士 - 統治者
        • 呼應靈魂中的理性
          • 理性為整體利益做計劃, 用最佳方式達成目的
        • 代表智慧的特質
          • 為了整體利益, 做出聰明的決定
      • 衛士 - 助手
        • 呼應靈魂中的精神
          • 人格中提供行為情緒與動機的部分, 好比是憤怒/義憤等
          • 淬鍊過的精神, 是勇氣與膽量的來源
        • 代表勇氣的特質, 受訓而能無畏地保衛國家
      • 勞工
        • 呼應靈魂中的慾望
          • 對食物, 飲料, 性等事物的慾望
          • 慾望可以對抗理性
      • 自律來自三個階級的和諧,
        • 多數人難以控制其自身慾望, 在理性的統治下得以克制
      • 所謂正義, 是每個階級各司其職
    • 國家 = 放大版的個人
      • 人由統治者, 助手, 勞工三階級構成
      • 智慧的人, 會在理性支配下做決定
      • 勇敢的人, 得到來自精神的動機而行動
      • 自律的人, 遵循理性的指示, 控制欲望
      • 正義的人, 在靈魂各部分和諧時行動
        • 個人的正義, 是一種精神上的和諧
    • 理型世界與日常世界
      • 理型世界永恆不變, 日常世界一直變化.
      • 抽象事物和具體事物在理型世界有著唯一不變的存在
        • 在日常世界的, 僅是理型的不完美複製品
          • 理型世界有床的理型, 現實世界只有床的不完美複製品
      • 大半人滿足於表象世界, 只有哲學家能體驗事務的真實面, 獲得真正的知識

  • 尼各馬科倫理學 - 亞里斯多德
    • Eudaimonia, 快樂的人生
      • 所有人類都想要追求Eudamimon
        • 讓人生過得更好, 更長期興盛
          • "為何追求Eudaimon?"是沒有意義的
            • 想要金錢因為要購買昂貴衣服
            • 購買昂貴衣服是因為想吸引對象
            • 想吸引對象, 是因為相信有了對象, 能讓人生過得更好
        • Eudaimon 是一種目的, 是一種本身就能帶來歡愉的活動
        • 注重結果, 人生結尾, 甚至死後局勢的發展, 都影響一個人的Eudaimonia評斷
          • 快樂的一天不能保證快樂的一生, 
          • 反對只想享受飲食男女歡愉
      • 沒有教條, 有彈性
        • 並非將普遍規則應用到特定例子, 而是調整行為, 適應特定環境
    • 人類的特有功能是理性和思維, 人類的優越性透過理性活動達成.
    • 美德
      • 單指性格的優越性, 不包含關心他人利益 ,分成道德性和知性
      • 道德性美德
        • 透過個人非理性元素形塑而來, 再強化的訓練下成為一種習慣, 好比節制
      • 知性的美德, 透過理性元素形塑而來, 好比智能
      • 美德落在兩種極端之間
        • 缺乏勇氣是懦弱, 過多勇氣是魯莽
        • 謙遜介於無恥和羞怯之間
    • Akrasia 意志薄弱
      • 個體屈服立即的歡愉, 而不是用有助於長期興盛的方式行事

  • 哲學的慰藉 - 波愛修斯
    • 哲學以女性的形象, 出現在臨刑的作者前
      • 哲學思維帶領人, 遠離具誤導性的表象世界, 導向對實在的真實經驗
      • 真實快樂來自哲學省思, 而非名譽/幸運/樂趣
      • 命運本質變化無常
        • 幸運以快樂的錯覺愚弄人, 誘使他們自覺已達幸福.
        • 橫逆教導人脆弱與真實, 走向善的真正道路
    • 相信自由意志, 而非決定論

  • 君王論 - 馬基維利
    • 成功的君王需要學習何為不善, 在必要的時候採取迅速, 殘酷, 不善的行為.
      • 君王的信條跟傳統道德不同
    • 人類本性
      • 人類是以可預測的惡劣方式來行動
        • 人類非常善變, 不要信任他們會遵守承諾
      • 受人愛戴不是種可靠的權力來源. 
        • 人會因為個人利益, 切斷感激造成的羈絆
        • 如果只能從受人愛戴和恐懼中擇一, 選擇後者
      • 不注重人權, 在為了更高的共同的善時, 可以犧牲道德.
    • 人生有一半受制於無法控制的隨機事件
      • 預警可以減低損害ㄝ, 命運偏愛大膽的人
    • Virtu
      • 迅速有效地作出任何鞏固國家安全, 保障國家持續繁榮的事情
        • 虛假的承諾/謀殺都是選項

  • 隨筆記 - 蒙田
    • 發明essai這種文體
      • 用途是探索觀念, 而非對結論和證據做評估
      • 取經古代作者, 誠實探索此刻
    • 懷疑主義
      • 蒙田擁護確定性的缺乏
        • 我知道什麼?
    • 斯多葛主義
      • 個人能決定如何看待發生在自身上的不幸
      • 一個真的哲學家, 可以從多數人感到痛苦的狀況下抽離出來, 保持內心平靜
        • 最大的測驗:如何面對死亡

  • 沉思錄 - 笛卡兒
    • 消除思考中的錯誤, 發現獲致真實信念的原則
      • 知識論, 確立知識的極限
      • 先拋棄所有先前信念, 再用最嚴格的審核, 把符合的信念加回來
    • 笛卡兒式懷疑
      • 人應該只相信自己完全確定為真的事情
      • 只要一絲懷疑, 該信念就有可能是偽, 不足以為思想基石
        • 最強的懷疑:有個強大又滿懷惡意的魔鬼, 一直操縱我們經驗和理解的事物
          • 在這懷疑下, 人甚至無法確信2+1=3 
    • 信念基石重建的第一步:我思
      • 每次我表達, 或是在心裡構思著 "我是, 我存在的時候", 這句話必然為真
        • 惡魔無法欺騙"我"的存在
        • 即使思緒是錯的, 思緒仍證明著思想者的存在, 
      • 笛卡兒二元論
        • 思緒只能證明心, 不能證明身體的存在.
      • 理性主義
        • 對一個實體, 以感官獲取的資訊, 存在變化的可能性
          • 理解實體本質, 牽扯到超越感官經驗的判斷
            • 是什麼讓它是這個實體, 而非其他東西? 
            • 超越感官的判斷, 亦是一種思維, 佐證了思考者的存在
          • 藉由理性獲得關於世界本質的知識
            • 對比的經驗主義:知識透過感官獲得.
    • 信念基石重建:神
      • 標記論證
        • 無中生有並不可能, 所以所以思考, 從內心追溯, 必定來自某處
        • 而任何結果的真實度, 一定和其原因一樣多
          • 我心中有神的觀念, 原因被推定為神
            • 我心中對神的觀念: 善意的存在, 不會系統性的欺騙人類
        • 由此推得
          • 神存在, 且不是騙子
          • 我們清楚明確覺察到的事物, 都一定是真的
        • 這個循環論證被稱為笛卡兒循環.
      • 存有論驗證
        • 屬於先驗論證
        • 神的概念: 完美存在物, 
          • 如果神不存在, 那它不是最完美的存在物
        • 類似邏輯詐術
          • 存在是完美的特質之一, 所以神存在

  • 巨靈論 - 霍布斯
    • 核心論證:為什麼個體同意受強大統治者的支配, 是種合理的作法
      • 強大統治者可以是個人或議會
      • 每個人接受社會契約, 許諾遵守法律, 以自然權力交換保護.
    • 自然狀態
      • 個體彼此對抗的永恆戰爭狀態
        • 個體皆有權得到他們有能力取得, 且執續佔據的東西
      • 沒有最高權力來執行法律
        • 沒有道德和正義的概念
      • 沒有合作關係
        • 缺乏遵守承諾的誘因
        • 類似囚徒困境, 打破承諾可以獲利
    • 自然法
      • 在自然狀態下, 運用理性而來的法律
        • 只要有可能就尋求和平
        • 在其他人準備採取相同作法的時候, 放棄個體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權力
          • 換言之, 自由的交換
    • 社會契約
      • 把自由讓給強大的統治者, 放棄自然權利以交換保護
    • 統治者
      •  統治者擁有執行任何許諾的力量
      • 提供守諾的誘因

  • 倫理學 - 史賓諾沙
    • 書名:以幾何方法證明的倫理學
      • 仿效歐幾里得, 從前提出發, 經過邏輯的推導出無可改變的結論
      • 實際上, 沒有幾何學的純粹性.
    • 神與泛神論
      • 一元論: 認為世界上只有一個實體
      • 泛神論: 這個實體就是神
      • 一切存在之物都以某種方式存在於神之中
        • 神沒有創造自然, 神就是自然
        • 非人格神
    • 心與物
      • 思想與延展, 只是神無限屬性中的兩個
        • 思想, 對應到心
        • 延展, 佔據物理空間的能力, 對應到物
      • 心靈和物質是同一個東西無可分離的兩個面向
    • 自由與人性枷鎖
      • 所有行動都被前因所決定, 而前因被更早的前因所決定
      • 但人可以從激情的奴役中脫離出來
        • 了解行為真正的起因, 從而內化決定的起因
        • 而出於內在而非外在的行動, 是唯一可得的自由

  • 人類悟性論 - 洛克
    • 探討知識論: 人類知識的起源和限制
    • 主張沒有先天原則, 全部觀念來自後天經驗
      • 觀念表示任何人想到的任何東西
      • 包含感官從外在世界接觸到的資訊, 和反思推論時所產生的觀念
    • 物體的初性與次性
      • 初性和物體不可分離
        • 物體本身獨立於觀察者外的性質
      • 次性是製造出觀念的力量
        • 性質+情境+感官產生的結果
    • 人格同一
      • 人格是思考的知性存在, 有理性也能夠反省.
      • 記憶, 以及持續體認到對自己過去行動有責任, 是人格統一的條件
    • 語言
      • 字詞是觀念的符號, 表示出觀念, 來自於經驗
      • 字詞的數量比事物要少很多

  • 政府論之二 - 洛克
    • 嘗試建立基本人權
      • 為什麼我們應該尊從統治者? 在什麼情況下, 我們可以名正言順地反抗?
    • 自然狀態與自然律
      • 如同巨靈論, 探討自然狀態
        • 相較巨靈論的純粹競爭, 洛克主張人天生受到自然律的束縛
      • 自然律
        • 自然律是神授的律法, 任何人都能藉反省發現
        • 個體是自由且平等的, 這自由不等同放縱, 不能傷害自身也不能傷害他人
        • 個體會懲罰違反自然律的行為
    • 所有權
      • 人在自然狀態下的基本權利之一
        • 包含土地/建築/財務/自己, 擁有自由使用這些物件的權力, 只要不違反自然律
      • 自然律懲罰獲得超出實際用量的行為:過多的食糧終會腐敗
      • 透過金錢制度, 所有權得以轉換型態, 存續期間延續
        • 個人可以積聚大量的所有權, 這造就無法避免的實質不平等.
    • 公民社會
      • 來自對保護的需求, 保護生命, 自由和所有權
      • 放棄在自然狀態下擁有的某項權利, 換得安全保障
        • 特別是放棄懲罰違反自然律行為的權利
        • 將此權力集中在在某群人手中, 並以法制加以控管
    • 叛亂
      • 政府是一個受到信託的位置, 在喪失信任時, 人民的責任同時取消.

  • 人類理解研究 - 休謨
    • 觀念的起源
      • 感知 : 所有經驗的內容
        • 印象: 從感官或是喜愛,贈恨, 欲求的任何事物中, 所得到的經驗
          • 印象屬於當下, 活躍而鮮明
        • 觀念: 印象的副本, 回憶或用想像力時的思想對像
      • 所有觀念都來自印象, 所以不存在先天知識
        • 複雜觀念可以拆分成簡單觀念, 不同來源的簡單觀念可以建構出另一個複雜觀念
        • 受爭議之處
    • 觀念的聯想
      • 思緒到下一個思緒的連結類型
      • 相似性 : 睹物思人
      • 連續性 : 時間和空間的連續性
      • 因果性 : 若A則B, AB 兩觀念會互相聯繫
    • 因果關係
      • 來自對經驗的歸納, 也就是對自然界規律性的假設
      • 對於因果知識的假定:
        • 如果兩件事情總是一起被發現, 其中一個發生先於另一個, 我們會稱第一個為起因, 第二個為結果
    • 奇蹟
      • 明智的人在面對任何議題, 都會按照提供證據的多寡, 來決定相信程度

  • 自然宗教對話錄 - 休謨
    • 以對話方式, 懷疑神的屬性
    • 設計論證
      • 又名後天論證, 一種由經驗而來的論證
      • 藉由自然界證明, 有個全善全能的神存在
        • 自然界許多面相, 複雜程度好比透過縝密設計
          • 由此推論, 自然界由一個有智慧的創造者設計出來
          • 此創造者的智慧和作品的程度相當, 所以得到神存在, 全能且全善的結論
      • 批評
        • 設計論基於將自然世界和人造物的類比, 而此類比薄弱
        • 檢視一個屋子, 從其結構, 我可以推論出房子由智慧體設計
          • 這仰賴過去經驗, 我們知道建築師曾經設計出房子, 帶來類似的結果
          • 但把這類比放大到宇宙, 缺乏這過去經驗當基礎, 類比薄弱.
        • 硬是要套用類比, 由於已知的房子的設計者非完美, 並非全善也非唯一
          • 結論應當是: 宇宙是由一群智慧體創造.
        • 另一個質疑點:善意的神怎麼可能會設計出一個充滿苦難的世界?
    • 第一因論證
      • 任何存在之物, 必然有個解釋其存在的前因
      • 無限回溯因果鍊, 要不是無窮迴圈, 要不存在一個沒有起因的必然存在之物
        • 一切的第一因, 不一定是基督教傳統的神, 甚至可能是人類理性無法理解之物.

  • 社會契約論 - 盧梭
    • 兩大觀念, 用以解釋合法權威的源頭與限制.
      • 人生而自由, 然後卻處處受到束縛
      • 那些無法為了國家整體利益而行動的人, 應該"被迫自由"
    • 社會契約論
      • 社會契約, 提供生命和財產的保護, 這誘因讓個人同心協力, 形成國家
      • 放棄天然自由, 換取契約自由.
    • 普遍意識
      • 作為團結個體的國家, 以共同的善為目標, 形成普遍意志
        • 並非個人意志的累積, 而是追求整體考量下的善
          • 沒有人想繳稅, 但是國家需要資源, 普遍意識是要繳稅.
      • 普遍意志被視為更優越的自我, 在此前提, 個體的自私意志應當臣服普遍意志
    • 制度法律
      • 國家的長治久安, 仰賴建構方式本質, 即良好的法律
      • 統治者是積極追求普遍意識的人
      • 立法者應當和統治者分離, 避免私利誘惑.
      • 政府完全是行政上的角色, 執行統治者的普遍政策
    • 三種政府
      • 完全民主
        • 受限於物理限制, 只能在小群體中達成
      • 貴族政體
        • 自然式貴族 : 純樸社會的大家長們
        • 選舉式貴族: 代議政治
        • 世襲世貴族: 傳統的貴族
      • 君主

  • 純粹理性批評 - 康德
    • 知識需要感官經驗和感官者所提供的概念, 少了任何一方則無用
    • 先驗/綜合
      • 先驗: 不用依靠經驗, 就已知為真的知識
      • 綜合: 不是從定義上為真
      • 先驗分析 : 不依靠經驗, 且定義上為真
        • 所有狗都是動物
      • 綜合經驗 : 需要經驗才知道知道真偽
        • 所以的狗都喜歡散步
      • 綜合先驗 : 必然為真, 但是與經驗無關的判斷句
        • 數學的推演結果, 1+1=2
    • 表現與物自身
      • 無疑, 人只能在現象/表象世界裡生活
        • 感知者將因果關係, 時間關係, 空間關係等加在所有經驗上
      • 少了概念的直觀是盲目的
        • 直觀:未經處裡的感官資料, 心靈的感性
        • 概念:辨認直觀, 分類並理解經驗的規則, 心靈的悟性
      • 知識仰賴感性和悟性的合作而成
    • 範疇與直觀的形式
      • 直觀的形式 : 空間/時間
      • 範疇 :先驗的概念
        • 量的範疇: 單一性, 多數性, 全體性 
        • 質的範疇: 實在性, 否定性, 限制性
        • 關係的範疇: 依存性與自存性, 原因性與從屬性, 協同性
        • 模態的範疇: 可能性/不可能性, 存有/非有, 必然性/偶然性
      • 意識主體感知經驗時, 會套上時空以及範疇來解讀.
    • 先驗演繹

  • 道德形上學的基礎 - 康德
    • 一個行為的道德性不是由後果來決定, 只決定於背後的意圖
    • 道德不是客觀, 而是能普遍的套用在所有理性生物上
    • 善意
      • 好意是無條件為善的
      • 屬性需要好意, 才能保證是好的
        • 惡的勇氣
    • 義務與傾向
      • 道德的動機是義務感, 而不是傾向
        • 依據同情心傾向的行為不具備道德價值
    • 格準
      • 刺激行動的潛藏原則
      • 同樣的行為可以來自不同的格準
        • "總是說實話"和"總是說實話, 除非你確定說謊能過關"都能導致人說實話
        • 但前面的準則才合乎道德
    • 定言律令/假言律令
      • 假言律令有前提, 定言律令沒有
      • 所有的道德行動, 都基於基本的定言律令, 這種定言律令存在法則
      • 法則一:普遍道德
        • 只遵循你能夠決意要求應該變成普遍法則的格準
          • 一個真正的道德格準, 具備普遍化屬性 : 在類似情境下適用於所每個人
      • 法則二:把人視為目的
        • 行動時總把別人跟你自己當成目的, 永遠不只是達成目的的手段.

  • 人的權利 - 佩恩
    • 無論承諾有多真摯, 沒有人有能耐, 用一個諾言束縛後代
    • 每個接續的世代, 都必須決定自己想要怎麼樣被治理, 死人不能為活人決定這種重要問題
    • 法律的力量衍生自活人的同意, 而不是由已死祖先的承諾而來

  • 意志與表象的世界 - 叔本華
    • 經驗只能從感知中的意識觀點出發, 沒有直接管道接觸現實其下的本質
      • 類似康德, 將接觸到的經驗世界, 和物自身潛藏的現實, 本體界, 作出區別
      • 對應的術語是表象的世界和意志的世界
    • 意志的世界
      • 意志的世界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物體, 個體化原則不適用
        • 把實在分成特定物體的原則
      • 人可以透過觀察自己的意志, 接觸到意志的世界
        • 好比移動身體的意志
      • 這邊的意志不是智慧
    • 藝術
      • 藝術家可以透過作品, 接露特定事物的理型給欣賞者
        • 接觸藝術, 即接觸到事物的理型, 即意志的世界的知識
      • 另一方面, 欣賞藝術可以讓人脫離意欲的折磨
      • 音樂被視為意志本身的一個副本
    • 自由意志
      • 表象世界受到因果等決定, "得以自由行動"只是種錯覺
      • 意志層面上, 人是自由的
    • 禁慾主義
      • 類似佛教, 禁慾而消滅欲望, 抑制住意志(無我), 藉此逃離苦難

  • 論自由 - 彌爾
    • 自由原則/傷害原則
      • 阻止自由的唯一理由:對其他人的潛在傷害
        • 不包含對自身的傷害
        • 不適用於無法對自身決定負責的人
      • 受到效應主義的影響
        • 效應主義:任何情境下的正確決定, 由結果的價值來判定
          • 人類的福祉是唯一的內在價值, 其他一切有價值的東西, 都是帶來人類幸福的工具價值
        • 個人有自由去追求有興趣的事物, 將讓整個社會會獲益
      • 經驗主義的影響
        • 發現真理的道路來自實驗
        • 自由原則允許"生活實驗"
    • 言論自由
      • 思想, 言論和寫作只有在明確有煽動暴力風險時, 才要受到審查
      • 容許其他人有牴觸我們的自由, 是對自身判斷有信心的主要方式

  • 效益主義 - 彌爾
    • 邊沁的效益主義
      • 道德正確的行為就是傾向讓整體快樂最大化的那一個
        • 讓樂趣這種狀態在世界上越多越好
    • 彌爾的效益主義
      • 高等樂趣與低等樂趣
        • 做個不滿足的人好過一隻滿足的朱
      • 知性的快樂, 比獸性的身體樂趣更有價值

  • 非此即彼 - 齊克果
    • 核心關鍵:我們應該怎麼活
      • 書中提供兩條根本上不同的生活方式:美學式和倫理式的
      • 虛構角色並以角色的聲音寫作, 從想像人物的內在出發, 來論述觀點
    • 此 - 美學式的人生方法 
      • 把人生置於外在事件和情境的反覆無常中
        • 仰賴世界的種種面向來刺激
      • 核心是對感官樂趣的快樂主義式追求
        • 不限於滿足身體獸性, 亦包含知性唯美主義者精緻的追求樂趣過程
          • 藝術品/美的凝視/甚至是行使權力的愉悅
      • 輪作
        • 一種在無止盡追求樂趣的過程中, 提高新鮮感的行為
        • 藉由改變, 追求新鮮與刺激
          • 獨斷地轉換觀點, 改變對任何事情的態度
      • 誘惑者日記
        • "此"篇中的中篇小說
        • 又或者的目標是讓某個特定年輕女子愛上他, 然後收回所有情感
        • 不單純是肉體滿足, 而是精神上的虐待行為
    • 倫理式的人生方法
      • 從內在得到動機
      • 不單純學習一組規則並遵守., 而是讓自己轉變, 成為某個選擇與義務正好相符的人
        • 個人解讀, 內化規則精神, 從心所欲, 不踰矩
    • 存在主義
      • 自由來自選擇與責任

  • 德意志意識形態, 第一部 - 馬克思與恩格斯
    • 我們之所以是現在的我們, 是我們在自身時代的社經位置所造成的結果
      • 與原料, 生產手段的關係, 形塑的我們的生活與思想
    • 歷史唯物主義
      • 歷史的唯物主義概念, 主張物質環境條件造就出人
        • 唯物性:人沒有不變的本性, 大幅受到所在的物質環境條件
          • 如何生存/如何創造財富
        • 歷史性:物質環境條件隨時間而變
          • 蒸汽機的發明使得人力解放, 廢除奴隸制度
    • 勞力分配
      • 複雜的社會需要精細的勞力分工
      • 資本主義經濟的的極端分工特色,對人類生活面貌有著負面影響
        • 工作有了貴賤, 取代性高的工作, 負責被指揮的工作, 達到滿意生存狀態的機率低
      • 主張以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擔當好幾種工作的方式, 來替代這種勞力分配
    • 意識形態
      • 宗教, 道德與形上學都是人和物質關係的產物
      • 意識形態, 被指涉屬於特定經濟社會體系副產品的概念
        • 被意識形態掌握的人, 把自己的思想看為純粹思想的結果
        • 而實際上, 其思想是階級利益的產物
    • 革命
      • 改變人民觀念的方法, 就是改變激發這些觀念的物質生產體系

  • 超越善惡 - 尼采
    • 任何對於真理有興趣的人, 都會站在簡化黑白二分的善惡道德領域之外, 並認清道德真正是什麼樣子
      • 道德是基本生命力, 權力意志的表述
      • 來自殘酷與凌駕他人的慾望, 而非同情與普世的愛
    • 權力意志
      • 權力意志是驅使所有人的基本生命力量
        • 強凌弱是生命的根本特徵
    • 哲學家的偏見
      • 哲學家對理性的力量懷抱錯誤的信心
        • 康德的道德哲學是其慾望的抽象畫
        • 史賓諾莎的道德哲學, 掩飾其高度個人化的道德承諾
    • 真理
      • "真理比表象重要"亦為偏見
        • 表面的虛假可能是生存的先決條件
      • 觀點主義: 真理永遠只從特定觀點出發看到的真理
    • 無意識的驅力
      • 前道德階段 - 重要的是結果
      • 道德階段 - 強調的是意圖
      • 超道德階段 - 超越善惡, 行動的價值來源無意識而非有意識的動機
    • 宗教是精神官能症

  • 道德系譜學 - 尼采
    • 從基督教傳統繼承下來的道德概念, 現在已經過時
    • 系譜學
      • 以透過字義變遷史的方式, 追蹤特定概念的源頭
      • 追蹤"善", "罪咎"等字源的起始
    • 善與惡 好與壞
      • 善/好的詞彙, 起源於貴族, 貴族用善/好敘述自身, 以做出人我區別.
        • 貴族的行為就是好的, 無法遵從貴族的行為就是壞的
      • Ressentiment
        • 受壓配者感受到的情緒, 一種無力直接反抗壓迫的人所進行的想像式復仇
        • 從道德觀上做反抗, 改將貴族的行為定義成壞的, 貧民的行為才是好的
          • 同情和無私成為"好"的, 基於權力與戰士的精神特質則改成"壞"的
    • 良心
      • 悔意是造成現代人類負擔的罪惡感
      • 罪惡感的精神起源是受挫的本能
      • 人類本能從充滿力量的行動中取樂, 尤其是靠施加他人痛苦
        • 社會化壓抑人類對他人施暴的慾望, 慾望轉向內在, 施暴折磨自己
    • 禁慾主義
      • 自我克制是沒有權力的人的最後手段
      • 無法對世界造成影響, 將意欲轉向自身, 透過自我折磨-禁欲.來達成施暴欲望

  • 哲學問題 - 羅素
    • 什麼是哲學?
      • 哲學提出深刻的問題, 探討安逸的假設表面下面, 更奇特的世界
      • 哲學為我們不怎麼確定的信念, 排出先後順序, 並對這些信念的方式提供動見
      • 哲學的價值在於肯定不確定性
        • 讓人質疑自己的信念, 從習俗中解放.
    • 表象與現實
      • 知識仰賴, 建立於直覺性信念
        • 物體獨立於我們而存在, 並且和他們的表象不同
    • 親知的知識和描述的知識
      • 親知的知識是所有知識的基礎, 描述的知識仰賴親知的知識而存

  • 語言, 真理與邏輯 - 艾耶爾
    • 驗證原則, 一種廢話震測器, 邏輯實證學派證實原則
      • 廢話:在真假之外, 存在一種不真不假, 毫無意義的陳述
    • 證實原則
      • 這句話從定義上就為真嗎?
        • 所有的男人都是動物
          • 有意義, 為真
      • 這句話在原則上是可以證實的嗎?
        • 月球是由奶油起司構成
          •  有意義, 為假
      • 這兩者皆否, 則為沒意義的陳述
      • 按照其定義, 這原則屬於沒有意義的陳述.
    • 可證實性的強弱定義
      • 強定義:一句陳述要有意義, 必須有決定性的證據
        • 普遍經驗性陳述不會有決定性證據
      • 弱定義:一句經驗陳述要有意義, 只要某些能夠決定這些話的切題觀察.
    • 形上學
      • 形上學的陳述普遍不符合證實原則
        • 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
    • 哲學
      • 哲學不是經驗性的學科, 用意是釐清概念定義的涵義
        • 研究語言, 而非語言描述之物
    • 歸納問題與證實原則
      • 歸納問題: 由過往觀察為基礎, 普遍化而來的推論, 在將來也會有效
      • 這句話從定義上就為真嗎?
        • 這樣會假定事實性的結論, 可以從定義的陳述中導出.
      • 這句話在原則上是可以證實的嗎?
        • 如果想用經驗去證實歸納問題, 會陷入循環論證
      • 因此此陳述無異議
    • 數學陳述從定義上為真
    • 倫理學
      • 關於對錯的判斷, 大多只是情緒表達
      • 倫理哲學的四類形陳述
        • 倫理學詞彙的定義
          • 責任的定義
          • 定義上為真的陳述, 有意義
        • 道德現象和其成因的描述
          • 良心譴責的痛苦如何影響宗教形式
          • 可以證實, 有意義, 屬於科學範疇
        • 訴諸道德價值的勸戒
          • 人要信守承諾
          • 沒意義的陳述
        • 實際的道德判斷
          • 折磨是一種道德上的惡
          • 一樣沒有意義, 跟上述一樣只是種情緒的主張
    • 宗教
      • 神存在一樣是個沒意義的陳述

  • 藝術原理 - 柯靈烏
    • 真正的藝術牽涉到一個特定種類的情緒表達
    • 藝術的技巧論
      • 技巧論將藝術當作一種工藝
        • 藝術家把藝術組成成分, 轉成符合預想藍圖的元素
        • 畫家把畫布和顏料, 塑形成藝術品
      • 這種工藝不是藝術的精髓
        • 轉換物料成預想物品的過程不是藝術
    • 名不符實的藝術
      • 巫術藝術
        • 為了激發情緒的產生, 用社交上合宜的方式宣洩情緒的一種手段
          • 宗教藝術, 國歌等
          • 具備工具價值, 和真正的藝術不同
      • 娛樂藝術
        • 只為了娛樂觀眾的藝術, 具腐化效果
        • 刺激特定種類的情緒反應, 笑聲, 樂趣或愉悅
    • 真正的藝術
      • 藉由表達情緒來釐清情緒, 一種自我理解
        • 創造一個藝術品的過程, 是去萃取一個勉強被理解的感受, 可能牽扯到一種媒介(顏料), 過程中, 藝術家弄清那個感受, 表達出情緒.
        • 也可以視為將潛意識的某種東西, 帶到意識層面的過程
      • 體驗藝術, 即經歷藝術家創造作品的情緒

  • 存在與虛無 - 沙特
    • 意識在他的存在之中, 是其所不是, 同時又是其所是
      • 是其所不是, 人類的超越性
      • 是其所是, 人類的事實性
    • 存在
      • 自為的存在
        • 意識的存在, 即人類體驗到的自我存在
      • 自在的存在
        • 無意識的存在, 好比一顆石頭
    • 虛無
      • 意識的特徵, 是其從來都不只是它自己
      • 意識有能力, 看出有什麼不見的能力
        • 不單純是物理上的缺席, 亦可指看出事物的未完成, 即可能性
    • 自由
      • 人有其不能選擇的面向, 何時出生, 父母是誰, 這屬於存在的事實性
      • 意識是空虛的, 並沒有決定人類該選擇, 人可以自由選擇面對這些面向的態度
        • 人有自由意志, 但有可能受到錯誤信念的欺詐
    • 錯誤信念
      • 針對自己的謊言, 選擇欺騙自己, 作為對自由的逃避
      • 錯誤信念來由自人類同時擁有的超越性和事實性
        • 拒絕自己的事實性, 把自己想成完全和自己的身體不同
          • 好比維持自欺, 為欲望找理由的男女
        • 拒絕自己的超越性, 假裝自己是個自在的存在
          • 好比帶上面具, 充滿儀式的職業侍者.
      • 錯誤信念並不來自佛洛伊德式的無意識動機
    • 其他的有為存在
      • 當自我查覺到其它有為存在時, 會衝擊自我意識
        • 當感受到自我被觀察時, 覺察到自己是客體, 是被另一個意識觀看的物體, 自我的自由離開了
          • 被觀看的羞恥感, 榮譽感等
          • 在愛之中, 自由也有逃離我們的危險.
        • 死亡移除了我的超越性, 奪走我所有的可能性
      • 存在主義精神分析
        • 個人完全為自己的存在選擇, 負起完全的責任
        • 人不單純是社會和基因的產物, 而是選擇的產物, 選擇讓我們成為人類.

  • 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 - 沙特
    • 你是自由的, 所以去選擇吧, 而你的選擇, 造就了你的一切
    • 存在先於本質
      • 人選擇自己成為什麼人
        • 沒有所謂的本性
      • 先存在, 然後行動, 成為意欲的模樣
        • 同時, 人要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而負責
    • 人本主義
      • 人類優先, 人類置於世事核心, 而非神
      • 道德來源於人類的選擇,  而非神.
    • 遺棄, 憤懣, 絕望
      • 遺棄
        • 沒有神來為我們道德抉擇背書, 沒有神來確保救贖
        • 人必須孤獨, 主觀地做出道德決斷
      • 憤懣
        • 反決定論, 人類基本上是自由的, 這是人類的核心
        • 人要為自己所是的一切負責, 要為選擇的情緒負責
        • 人在進行選擇時, 以"為全人類做決定的立法者的身分"而行動
          • 呼應康德的道德普世性, 人必須做出對每個人都最好的選擇
      • 絕望
        • 人可以欲求任何事物, 但不必然可以取得所欲求之物
        • 外物可以阻止我達成目標

  •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 波普
    • 波普式的科學哲學
      • 反證論, 將科學視為唯一連串的推測和駁斥
      • 藉由批評舊假說, 以建立新的假說, 漸進修改來產稱進步
    • 政治哲學
      • 類似其科學哲學, 需要一個以批評對抗現狀為基礎的模型
        • 民主政體容許合理批判性辯論, 成為適當的開放性社會
    • 開放社會
      • 允許質疑, 拒絕因承襲傳統而握有權力的人
      • 政策接受批評並允許被廢止
        • 注重理性, 開放, 自由
    • 對柏拉圖的批判
      • 反對其金銀銅的階層與極權思想
    • 黑格爾的歷史主義
      • 歷史主義認為歷史有種可預測又無可避免的前進路線, 但造就極權主義的決定論思維
    • 馬克思
      • 馬克思採用歷史主義, 相信資本主義將面臨崩壞和階級鬥爭, 而政治活動可以讓這種崩壞平順的發生, 波普認為馬可斯找到的是錯誤的答案.

  • 哲學研究 - 維根斯坦
    • 對於無法談論之事, 就必須保持沉默
      • 在生活中大多數重要的事, 都處於能夠有意義談論的領域之外
    • 哲學的本質
      • 哲學的問題是在語言放假去的時候冒出來的, 哲學檢視理解力接觸語言極限的問題
    • 語言, 作為用法的意義
      • 文字的意義是由用途, 而不是文字指設的東西所賦予
        • 語言沒有潛在的本質或共同的起源, 而受限於人們的運用方式
          • 中文中, 槍的意義變化, 
    • 私人語言論證
      • 私人語言: 一個人據稱是個人私密性的經驗, 無共享性
      • 因為無共享性, 個人是驗證私人語言的唯一準則, 但缺乏公正準則, 反而讓詞彙的正確性失去意義
      • 你的痛和我的痛可能在本質不同
        • 但在語言上, 我們使用遵循同樣的公用準則, "被打的時候說痛", 從而以運用面建構出"痛"的意義
        • 甚至, 我的兩次痛, 可能是不同的私人經驗

  • 科學革命的結構 - 孔恩
    • 科學並非線性累積發展,, 而是不同階段的輪替
      • 常態科學時期
        • 科學家對科學研究的規則/方法/標準等有共識
        • 科學家的工作, 傾向於根據現有典範, 進行延展和清理
      • 知識危機時期
        • 不符合現有規則和方法的異例例越來越多.
        • 典範的缺陷造成知識危機 
      • 科學革命時期
        • 更適合解釋現象的新典範出現
        • 依據新的典範, 科學研究的規則和方法發生改變
        • 科學家改用一種新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 典範只是彼此相異, 不一定有優劣之分

  • 正義論 - 羅爾斯
    • 如果你不知道你會處於社會的什麼地位, 你會選擇住在哪種社會裡?
    • 原初立場
      • 一個假設情境, 個體思考社會組織時, 對於自己在社會的"落點"毫無所知
      • 在原初立場下, 個體彼此有別的元素都應該被移除
        • 個體必須思考, 當自己落點處於最糟糕時, 想被怎麼對待
    • 原初立場下的原則
      • 自由原則
        • 每個人都有平等權利, 享有最廣泛的整體平等基本自由權體系, 這個平等基本自由權體系要跟所有人享有的同類自由權體系相容
        • 在侵犯到他人自由前, 我都可以享受自由
      • 機會的公平均等原則
        • 特定職位, 工作, 教育等不平等的社會資源, 只有在機會公平均等的條件下, 向所有人開放時, 才能存在
      • 差異原則
        • 只有在能為社會中處境最不利的成員, 帶來最大利益時, 才能容許社會不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