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2日 星期二

思考的整理學

  •  獨立思考, 一生受用
    • 學校環境營造被動學習的習慣, 但是主動學習才能伴人一生
      • 主動學習: 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知識
      • 被動學習: 跟著老師學

  • 思考的醞釀過程
    • 讓潛意識在背後思考
      • 準備思考原料
        • 平時接受資訊時, 將有感覺的內容紀錄, 有機會便反覆閱讀, 增加印象
        • 不要太專注在單一主題, 多面向的準備資料
      • 讓思想發酵
        • 靈光一閃時, 記錄下來靈感
          • 要快, 不然東西會遺失
          • 跨領域的聯想, 大膽的類比
        • 睡覺是最好的沉澱期, 保持充足睡眠
      • 適當放空
        • 刻意讓意識去思考, 往往心急水不沸
    • 知識需要編輯力
      • 定期整理知識庫
        • 整理靈光一現的想法, 融合已經擁有的知識, 期待新的火花

  • 思考如何去蕪存菁
    • 知識可以是外來的資訊, 或是內發的思考
    • 提升知識的層次
      • 從單純的觀察, 累積觀察而歸納, 依據歸納而進行類推, 整合類推而得到系統, 一步一步沿著抽象的階梯往上將知識精粹.
    • 當機立斷的進行知識的收集和思考結果的儲存
      • 有用的東西, 要立刻轉移至外部記憶裝置
      • 人腦內部記憶能力有限, 轉移至外部可以避免遺忘, 讓主意識專注在別的事物上
    • 知識蒐集的訣竅
      • 系統化的分類, 依據主題將知識分類, 方便存取
      • 階層化的分級
        • 第一手的知識
        • 集結整理同類知識, 連結而成的第二次知識
        • 依此類推的第三次, 第四次知識
    • 定期整理外部記憶裝置的資訊
      • 去蕪存菁
        • 將原有知識, 以自己的語言再次描述
          • 再次描述時, 加入新的想法, 和其他項目的連結
          • 一步步將知識淬煉成更高層級的知識

  • 思考的整理和遺忘
    • 大腦不是堆放知識的倉庫, 而是發想新事物的工廠
    • 遺忘知識並不是一種喪失, 而是大腦去蕪存菁後的新架構
      • 留下重要的思想骨幹, 捨棄枝微末節
      • 常用的部分被留存, 不常用的被封存
    • 讓大腦有機會進行資料整理
      • 充足且良好的睡眠
      • 適當的放空, 轉換環境, 散步
      • 規律運動
    • 時間的重要性
      • 未經時間考驗的東西沒有價值
        • 多數流行的東西並不會成為經典
        • 太新鮮的事物經常不是以其原本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
      • 事物的價值不會立刻浮現
        • 細節脫落後, 經典才會成形
    • 遺忘是自然廢棄, 整理是有意識地丟棄
      • 定期回顧, 透過重新書寫整理自己的外部知識庫
        • 萃取出更有組織架構的知識系統
        • 留下值得記憶的部分, 捨棄沒有價值的部分
        • 透過寫作來釐清思維

  • 思想的表達與激盪
    • 把文章唸出來, 用聲音尋找眼睛看不到的盲點
    • 批評會扼殺創意
      • 避開只會批評的人, 也不要當個批評者
      • 在思想成熟之前, 別輕易說出自己的想法, 讓表現慾在內在壓力升高
    • 尋找外部刺激
      • 沒有身分包袱的談話, 尤其是不同領域的思想
        • 避免思想上的近親繁殖
    • 適當的讓心智漫遊去處理問題, 但是要準備好捕捉靈感的手段
    • 觀察外在, 經歷時間淬練後的遺留物, 一般都有足以借鑑的智慧存在, 尤其是抽象化後的事物變化規則

  • 思考的進階
    • 現實可以分為兩種
      • 感官直接接觸的外界, 物理世界
      • 知性活動認知的世界, 第二次現實, 觀念現實
      • 留意兩者的衝突之處
        • 當事情和我們想像中不一樣時, 是感官錯了?還是觀念錯了
    • 學會閱讀未知的事物
      • 可以看做對閱讀進行刻意練習, 嘗試去念自己不懂的東西, 讓大腦去歸納整理

沒有留言: